齐向前吧 关注:3贴子:54
  • 0回复贴,共1

《清朝文献通考》中就说:"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后诸臣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朝文献通考》中就说:"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后诸臣有抗命者子女多发山西为"乐户",数百年来相沿未革。一旦去籍为良,令下之日,人皆流涕。"
乐人、乐工、乐户,在现代人眼中都是艺术家,但在中国古代却不过是些贱民。隋代著名乐工万宝常,是因为父亲谋反,才被编入乐籍的。而一旦编入乐籍,就失去人身自由,成了贱民阶层,后代必须世袭奴隶的身份。当官居高位、声名显赫者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获罪的时候,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惩罚,就是将他们的妻女籍没为"乐户",从事以声色娱人的低贱职业。
  高尚的音乐,在古代竟成了一种政治惩罚的严酷手段,这是现代人无论如何想不到的。
  就全国范围而言,"山西乐户"无疑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特殊人群。如果从有确凿记载的北朝算起,到清代末年为止,"山西乐户"的历史不间断地延续了将近一千五百年!据说,直到清代雍正元年,才有开明的官员向皇上启奏,认为把官宦之后籍没为"乐户",是有失仁慈的,请求给予赦免。雍正皇帝看来很有些同情心,他决心革除"山西乐户"的贱民身份。据《世宗圣》卷六载,当时雍正下旨说:
  朕以移风易俗为心,凡习俗相沿,不能振发者,咸与以自新之路,如山西之乐户、浙江之惰民,皆除其贱籍,使为良民,所以厉廉耻、广风化也。
  关于这件事,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二引《皇朝通志》云:
  雍正元年,时山西省有曰"乐籍",浙江绍兴府有曰"惰民",江南徽州府有曰"伴当",宁国府有曰"世仆",苏州之常熟、昭文二县有曰"丐户",广东省有曰"蜑户"者,该地方视为卑贱之流,不得与齐民同列甲户。上甚悯之,俱令削除其籍,与编氓同列。而江西、浙江、福建又有所谓"棚民",广东有所谓"寮民",亦照保甲之法,按户编查。
  雍正帝的谕旨一出,山西和浙江等地的官员表面上都立即执行,命令"乐户"和"惰民"们马上改行。相沿千百年的陋制,本来似乎是天经地义般的不可动摇,如今一旦去籍成为良民,"乐户"和"惰民"们怎不感激皇恩浩荡?一时间,贱民们真是感激涕零。《清朝文献通考》中就说:"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后诸臣有抗命者子女多发山西为"乐户",数百年来相沿未革。一旦去籍为良,令下之日,人皆流涕。"
  但是,在雍正的时代,在达官显贵们的既得利益受到触动的情况下,要彻底消除乐籍、解放贱民,并不那么容易。从历史事实来看,雍正的谕旨在各地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雍正元年下旨废除贱籍之后,雍正五年又下过同样的谕旨--仅此就可见解放贱民的难度之大。否则,同样的谕旨为何要下两次呢?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官府和社会都对 "乐户" 这一群体有相当大的需求--典礼、宴会、庙会、节日,似乎都离不开"乐户"的点缀,"惰民"的奔走。
  山西是"乐户"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的"乐户",总是集中在以京师为中心向外一千五百里的区域范围内。山西就一直在这个范围内。北魏时期,曾以平城即山西大同为京城,那时的情况自不必说。其后,唐朝都长安,宋朝都汴梁,元、明、清三朝都北京,山西均在这个区域范围之内,是历代"乐户"的重要出产地与聚居地。而明代的统治者,在差不多两百年中将全国的犯罪官吏不分南北都发配至山西,更使山西成了新"乐户"源源不断得到补充的地方。在山西,有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做"乐户"的人家,以至今天在那里也不难找到"乐户"的孑遗。这种情况,在全国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山西是北魏时的中心区域,并州、恒州、肆州、朔州、汾州均为当时政治经济重镇。后来,山西归北朝的齐国所辖,是北朝的腹心地带。隋朝统一中国,将周、齐、梁、陈的乐人全部纳入宫中,说明齐地原来就有"乐户"。可以说,在"乐籍"制度形成之初,山西就是这种制度的重要实施之地。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1-09 01: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