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特产吧 关注:326贴子:673
  • 0回复贴,共1

鄂城沙窝豆丝香飘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美食##湖北鄂州#
那一天,风和日暖,沙窝乡各村组豆丝晒满房前屋后、山岗土丘,吸引省内外、市内外顾客前来下单,陆续发往上海、北京、广州、西安……甚至国外。

一、豆丝历史文化
据《武汉文史资料》记载,老谦记豆丝前身为谦记牛肉馆,由冯谦伯、冯有权夫妇在1918年创立,最初的店址在武昌青龙巷。冯谦伯曾参军,从一位老兵那里学会了一手烹饪牛肉的绝活。后来退伍,到鄂城谋生。1920年,冯的徒弟汪道清(鄂城沙窝乡胡桥人),与他提起家传的豆丝技术,冯谦伯兴趣颇高。一天,徒弟汪道清自主把两者结合,做出了牛肉、牛腩炒豆丝,牛肉煨汤,原味豆丝,清汤豆丝,本以为师傅会表扬,没想到惹来师傅的不悦。不久后,周边的一些老主顾们数次问起汪道清豆丝的做法,这使冯谦伯从心里上对这个徒弟认可了,后来这家店的名气越来越大,连武汉、黄州、黄石以及周边华容区、梁子湖人都慕名前来。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主席品尝过老谦记的这道炒豆丝后,赞赏不已,后来还曾向李先念夸赞过。成为鄂州乃至湖北最地道的土特产.....
二、豆丝生产规模
豆丝作法工序比较繁琐,先是浸泡大米4-5小时、加面粉、绿豆、黄豆、豌豆、麦仁、芝麻等等,洗净去除杂质,然后用打磨机磨成浆,用灶火把锅烧热,在锅里刷一层油、舀一瓢浆在锅四周摊平,待浆凝实,再在另一口锅里又旋出一张......经过20多道工序后,日产量200多公斤。目前豆丝作坊已有20多家,全村年产豆丝总量达40多万公斤。
三、豆丝经济效益
沙窝豆丝是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胡桥村成立了“胡桥人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模式对胡桥豆丝特产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胡桥豆丝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户年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
沙窝豆丝欢迎您品尝!
公司名称:鄂州好口味豆丝加工厂
公司地址:鄂州市鄂城区沙窝乡
豆丝热线:周宏纲 13908684276(好口味公司)

沙窝豆丝有何特色?
一、选材优良,精心选用优质大米、绿豆、黄豆、荞麦等原材料,原材料都是纯天然,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二、工艺传统,采用农家土灶精心制作,双面烫制,自然风干,确保豆丝口感。
三、豆丝文化,沙窝豆丝体现了沙窝人民勤劳质朴的本性,沙窝民众一到入冬每家每户都会做豆丝,豆丝更寄托了一种浓浓的传统情怀。
四、干净卫生,豆丝加工厂工人均持健康证上岗,豆丝制作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五、带动就业,豆丝加工厂带动上百名工人就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典范。




豆丝香
家在鄂城区沙窝乡麻羊垴脚下。
每年冬至一过,便见一帘一帘豆丝整齐地摆在冬日暖阳底下家家门前,犹如琴键静静地等待演奏家到来。
在老家,豆丝又叫豆糕、饼拆,其色泽奶白,卷丝状;皆由黄豆或绿豆按比例配上当年新米用石磨磨成浆,然后在锅里烫成软饼样摊凉后切成卷丝均摊在竹帘上,经过几天冬日的太阳晒干而成。
自我记事时候起,豆丝是冬天家乡人改善生活最好的杂粮;晚饭煮上一锅白菜豆丝,吃得一家人浑身热气腾腾,驱走冬的寒冷;哪家来客了,抓一把豆丝,拿几个鸡蛋,端出一碗荷包蛋豆丝是待客佳肴;谁家媳妇生孩子了,每天煮一碗鸡汤豆丝,保证她胃口大开奶水充足;过年了,切几片腊肉煮上一碗腊肉豆丝,放上几叶大蒜,热气腾腾,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得口舌生津,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豆丝的制作工艺繁琐,讲求烫、卷、摊、铺、切、晒等工艺,非手工而不成;制作的日子一定要选在冬至后,首先将当年的大米用山泉水淘净,然后配以一定比例的绿豆,再由石磨磨成米浆,最后便是进厨房开始烫豆丝了。烫豆丝需要三个人紧密配合,一个人在灶头负责洒浆烫浆,一个人在灶下添柴烧火,另一人负责将烫好的豆丝用麻筛端出厨房摊到堂屋的帘子上。然后经过卷、切、晒便成豆丝。
谁家要是准备烫豆丝了,就得提前三五天登门约请村里几个比较心灵手巧的女人,当家的男人这天清晨踏着露水去买两斤猪里脊肉备着犒劳她们。午饭后待男人们洗米磨浆完成后和着几个女人爽朗的笑声就开始了烫豆糕。
烫豆糕的时候,灶上女人左手拿一小瓷碗,右手握一蚌壳立于灶前待锅烧到九成热后,轻探腰身用拿瓷碗的左手在身旁盛满乳白豆浆的木桶里舀起大半碗豆浆,用蚌壳轻托碗底,柔柔地把把碗送到锅旁,再将碗微微倾斜沿着锅边顺时针轻轻划一个圆圈,雪白豆浆就顺着锅边流向锅底,这时候一张白色的薄饼便在锅里形成,遇到锅里没流匀称的米浆就得趁米浆没有烫熟当口用蚌壳轻轻地抹匀,于是一张轻薄的米饼在锅里形成了,这时得迅速将锅盖盖上,过三五秒钟后再提起锅盖,随着一团雾白的蒸汽腾起后,右手用一蒲扇自左而右轻轻一挥便驱去氤氲,再用左手灵巧地掀起锅中薄饼一角,拿蒲扇的右手迅速铲向锅中,疏忽间锅中白饼就跳到了扇面上,烫饼的人拿蒲扇的手向右一挥,站在灶边拿麻筛者双手向前一接,薄饼又趴上了麻筛,他随即小跑到堂屋,顺手把麻筛一扑,便把薄饼摊到帘子上了,又迅即折身回到灶边,如此反复。在满厨房雾气中,烫饼人双手右旋左托转身挥手,接饼人前伸手后折身返跑,大家在你呼我应中演绎着优美和谐的劳动舞蹈,大半天功夫就可以烫好三五帘子豆丝了。
烫豆丝最关键是火候,火候掌握是否恰到好处,关键在烫豆丝与灶下负责烧火的人配合了;灶上负责烫豆丝的人随时告诉灶下烧火的人该用多大的火力,火苗该指向锅底哪方,他们你呼我答,互相回应如同对歌,这时灶下烧火的人必须很迅速地领会灶上烫豆丝的意图默契配合添柴加火调整火力,不然锅里的豆丝受热不匀就出现烤糊的现象。记得老家有个规定大凡新过门的媳妇都要与婆婆一起烫当年的豆糕,这恐怕就是让婆媳间在烫豆丝中融洽,以培养婆媳间的感情达到日后生活中的默契。
豆饼烫完就摊完,接着就是卷豆饼了,这个时候要掌握好豆饼的温度,温度高了饼子就会卷粘在一起了,温度低饼子变硬了就卷不起来,容易卷破。要趁它还凉未凉时动手卷,当然卷豆糕的活就让孩子们去完成了,不过什么时候开始把摊得差不多的豆糕卷起来也有点小技巧,大人们会告诉这些雀跃的孩子,让他们把手背贴上竹帘上的软饼,不烫手就能把它卷起来,卷的时候得先顺圆饼贴锅那面对折,不然就会引起粘连影响口感,然后顺着卷折三道就算成功,这时候孩子们会互相比较看谁折得快捷整齐,这也是锻炼他们动手能力的机会;
卷好豆饼后就是切丝了,切丝工序也得弯子里心灵手巧的媳妇担任,他们右手轻摇菜刀左手轻推卷好的豆饼,疏忽间一根根细匀卷丝状的豆丝合着菜刀上下起伏的节奏飘落到凳子下面的筲箕里头。既细又匀的豆丝煮熟后非常爽口,不然就难煮熟影响豆丝的味道。这恐怕就是把它叫做“豆丝”的缘由。
孩子们在烫豆丝这天尤其高兴,如同过节;哪家烫豆丝,哪家孩子就会把全村最要好的小朋友邀请到自己家里,在堂屋灶间穿进跳出,帮忙卷未成豆丝前的豆饼,围着忙碌的大人们欢呼雀跃。大人们会不时将一张烫熟的豆饼给些菜油和着些咸菜卷起,放在碗里让孩子们品尝。那香软油糯的滋味洋溢出孩子们一脸幸福,闹到晚上卷完豆饼后就暖暖地累躺在灶门口的干柴中或者倚在母亲的怀里脸上映着灶膛的火光在甜蜜中进入梦乡。
当日的豆饼切完后就将他们均匀摊到帘子上等到明早太阳升起时候,由男人们扛到冬日的田间在向阳的地方进行晾晒;经过几个冬日暖阳晾晒和干燥的山风吹,一帘一帘的豆丝就透出了大米和豆子的清香,用布袋把它们装好收藏起来,每家大年初一时候就有在欢快祥和的迎春鞭炮中喷香的鸡汤煮糍粑豆丝吃了。
近年,老家人将它作为特产经营,每家都是一个烫豆丝的手工作坊,每天有上千斤老家豆丝拉到城里售卖,一个冬天下来每家有三两万的收入。各大酒店也将豆丝作为特色菜肴,制作出牛肉炒豆丝,腊肉煮豆丝,鸡汤豆丝等特色主食,煮好的豆丝端上桌远远便是一股大米的清香夹杂着豆子的柔柔香味,和着冬日暖阳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吃一口唇齿生香,神清气爽。
冬至又到,我看到一帘一帘豆丝整齐地摆在冬日暖阳底下家家门前,犹如琴键静静地等待演奏家到来,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老家乡亲们在春意盎然里笑容满面地品味着自家豆糕的糯香。。。。。。
http://www.haokouwei.top


1楼2020-01-15 14: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