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645贴子:2,968,034

李零教授:庄子是正宗道家传人,商鞅韩非子是道家左翼,孙武鬼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零教授:庄子是正宗道家传人,商鞅韩非子是道家左翼,孙武鬼谷子是道家右翼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2-20 20:58回复
    《老子》后学分两派,一派以庄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无以为”,是狭义的道家;一派以韩非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狭义的法家。这两派,各执一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退为进,强调进;“无为而无以为”,是不求进取,强调退。秦朝繁刑苛法,强调无不为,有为掩盖无为,走向反面,这是发挥法家的倾向;汉朝无为而治,力矫其过,是以退为进,反过来,再强调它的另一面,法家臭了,就打黄老的旗号,发挥道家的倾向。这是道法家的两幅不同面孔。我的看法是,“无为而无以为”和“无为而无不为”,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2-20 21:05
    收起回复
      仁是孔子最重要的道德概念,儒家最爱讲。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他说过,“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似乎很博爱。但孔子的爱,绝非撒向人间都是爱,而是有等级有区别的爱。爱有差等,君子和小人,君子和民众,完全不一样。墨子反孔子,提倡兼爱,就是颠覆他的仁。《老子》反对孔子,不这么反。他强调的是,德应遵循自然。遵循自然的德才是上德,不遵循自然的德都是下德。我们都知道,孔子的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明明办不成,还一定要干,这就是反自然。他明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跟统治者讲道理全是白费劲儿,但还要去劝说他们。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别扭吗?《老子》说,这样的德不行,不能算上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2-20 21:07
      回复
        上礼”是最好的礼,礼是道德的延伸,用以约束人的行为,比仁、义更多强制性。上礼约束人,人家不理这一套,干脆生拉硬拽,强人就己,不听也得听。作者认为,最多人为,最反自然,比上仁、上义更糟糕。“攘臂”是伸胳膊,捋袖子;“扔”是引的意思。礼也是孔子所重,老子更反对。战国晚期,讲道德,不吃香,大家看重制度,法家开始走红。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2-20 21:08
        回复
          《老子》讲道德,是讲符合自然的道德,不是人为的道德。作者认为,无为则真,有为则假。彻底无为,不宣传,不提倡,心里无为,实际上也无为,才能杜绝伪善,提倡真诚。当时的社会,运转不灵,主要问题是失德背道,不讲无为。道德解体,是个三部曲,德不灵,才讲仁,劝人积德行善;仁不灵,才讲义,劝人勿行不义;义不灵,才讲礼,强迫大家非礼勿。礼是最后一招,下下策。
          他对礼,批评最厉害,“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这些批评针对谁?我看是孔子。
          我相信,生活中,真正有道德的人,都不会讲道德;满嘴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的人,一般都很缺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0 21:10
          回复
            我理解,真正的爱是发自内心近乎本能的爱。忠诚也是这样。研究动物行为学的专家告诉我们,人的忠诚,比不了狗,原因就在,它们的忠诚是发自本能。它们不会讲道德,也不知道德为何物,更不会为道德感动。
            道家的流裔法家,很坦白。他们懂得,人性深处是生物本能,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要睡,挡也挡不住。这种东西可以发展为贪财好色、怕苦怕死,好像全是缺点和弱点,但用于治术,正是动力所在。这是以人性为工具。当然不好听,但很实在。
            我相信,压抑人性,压抑本能,才是不道德。上德,就是合乎人性的道德。合乎人性的道德,最能打动人。真正令别人感动的人,自己往往不感动。我在有些农村妇女的身上看见过这种东西。自作多情,自我感动,都是置身事外,没有受过苦,遭过难,见过生离死别大场面的人。这种人,以阅世不多的知识分子居多。他们的文学渲染,很多都是酸菜坛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2-20 21:11
            收起回复
              先秦诸子都认为,他们是生活于乱世。乱世为什么乱,他们各有各的解释。孔子认为是不讲仁义道德,《老子》不这么看。它认为,世界这么坏,主要是因为大道废,大家都不循自然之理。大道废,才讲仁义。智慧出,才有大伪。仁义、智慧,都是人为的东西,虚假的东西。家不和,才大讲孝慈。国不宁,才大讲忠信,道理一样。总之,不是因为没道德,社会才乱,而是因为社会乱,才没道德。(大道废,才讲仁义)这里,“仁义”、“孝慈”、“贞臣”是和“大伪”并列,都是乱世的产物,有明显的负面含义。《老子》这么讲,和我的生活经验很吻合。道德的供求规律是,越缺什么,才越吆喝什么。比如大讲荣辱,一定是因为不讲荣辱的事太多。文人笔下的侠客和奇女子,就是这么想出来的。西方盛产科学幻想,我们盛产人文幻想。我把这类幻想叫人文幻想。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20 21:48
              回复
                郭店楚简出,学者发现,今本的“绝仁弃义”,简本是作“绝伪弃诈”,大家说,儒、道原来是一家,这种说法,我不同意。古代思想,如何分类是大问题。简化和繁化,常常闹矛盾。简化,可以简到十家、六家、两三家,或者干脆无家。繁化呢,则称百家,或者一人就是一家。这两种说法,各走一个极端。白马非马,你别觉得可笑,有些美国汉学家,有些留学生,特会玩这一套。他要跟你玩国际主义,就只讲共同性,不讲特殊性,说什么东方、西方,外国人、中国人,还不都是人?一讲中国本身,就拿把快刀,横切竖割,说哪儿哪儿都不一样,根本就没中国人,朝代和朝代不一样,地区和地区不一样,或者干脆下个定义,只有说中国话(汉语)的才是中国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2-20 21:49
                回复
                  我认为,儒、道有明显区别。大家说,《老子》不贬仁义,这是睁眼说瞎话。比如“绝仁弃义”,大家说,肯定是后人窜改,不一定,情况可能相反,郭店楚简的主人既然兼修儒道,窜改的可能反而是他。更何况,即使这是原貌,简本还是有不少反儒家的言论,总不能都是窜改。比如上一章,作者既然把“仁义”、“孝慈”、“忠臣”和“大伪”并列,当作乱世的产物,很明显有负面的含义。学者要把这些反对儒家的话统统解释为庄子和其他后学的改造,根本不可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2-20 21:49
                  收起回复
                    不学习,不苦恼。听人吆喝和吆喝别人,其实差不多。美丽和丑陋,也相去不远。人家怕你,你不也得怕人家?我老是恍恍惚惚,怎么看也看不清。人家都吃喝玩乐,寻开心,就我傻乎乎,好像无欲无求,只会哭,不会笑,光知道吃奶,不懂人事的小屁孩儿。我垂头丧气,不知该上哪儿。大家都有不少财产,我却是个穷光蛋。我只有一颗愚人的心,蠢得谁都比不了。俗人都是明白人,就我是个大傻瓜。周围的一切,好像大海茫茫,浩瀚无涯,不知哪里是岸边。大家都特拿这个世界当回事,就我一点正经没有,专门拿它开玩笑。我和他们不一样,只是个吃奶的孩子。我只吃大道妈妈的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2-20 21:56
                    回复
                      明白的不瞎说,瞎说的不明白。什么叫明白人?就是对外界无欲无求的人。他们绝智弃欲,闭目塞听,韬光养晦,宠辱不惊,毁誉置之度外,这叫“玄同”(浑然无别)。如果做到这一点,也就没法跟他讲什么亲疏、利害、贵贱。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高贵的人。孔子尚礼贵别,讲亲疏贵贱,墨子用“同”反对“别”,讲兼爱尚同。老子也讲“同”,但他所谓“玄同”,不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大道面前人人平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2-20 22:08
                      回复
                        《老子》提倡糊涂政治,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是非混乱,祸福无定。它说,当政者越糊涂,老百姓越老实;当政者越明白,老百姓越狡猾。祸总是挨着福,福总是理着祸,谁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正”(正常),“正”会变成“奇”(反常),“善”(善良)会变成“妖”(邪恶)。世人困惑于此,日子已经很久了。当政者应该糊涂一点,讲究原则、却不生硬;铁面无私,却不伤人;正直坦荡,却不放肆;光明磊落,却不炫耀。(祸福相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2-20 22:10
                        回复
                          道家与儒家的关系。马王堆帛书《老子》卷前的古佚书四篇,应即《隋书·经籍志》所说的《黄帝》四篇,亦即《汉志》所说的《黄帝四经》。这部书的内容,是在“道生法”的原理的基础上,论说法律、权术、刑名和兵事。考虑到孔、孟、荀等儒学宗师都不喜欢谈论刑名和权术,可以知道《黄帝四经》的立场与儒家相距很远。另外,对于孔子及孟荀所标榜的仁、义、礼、乐,《黄帝四经》似完全忽视。从这些情况来看,道家与儒家的关系可说是难以相容的,甚至是敌对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02-21 22:56
                          回复
                            由于《黄帝四经》的这种思想特征,黄老学派与儒家各派的关系便不会融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0-02-21 22:58
                            回复
                              从《史记》、《汉志》等书的记载来看,慎到应是稷下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整个战国时期法家的先驱。《荀子·解蔽篇》说慎到“蔽于法”,也指明慎到学说具有法家的性质。 《荀子·解蔽篇》中“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一句话颇值得推敲,这话表明在慎到的学说中,尚法思想与尚贤思想是不能相容的。慎到所提倡的主要是名法,所反对的主要是“尚贤”,而他这么做主要是以黄老为依据的。考察先秦诸子关于“贤人”的议论,除《老子》代表的学派之外,多持肯定的态度,例如孔子对于他所赞赏的许多人物,都给予“贤”的评价;孟子主张“进贤”,并提出一套“进贤”的办法(见《梁惠王下》);墨子主张“尚贤”,是人们都知道的。那么,慎到所主张的“不尚贤、不使能之道”,只能是承袭《老子》上篇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0-02-21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