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35,470贴子:1,663,420
  • 23回复贴,共1

常打败仗无绝妙献策的张良为何能居初汉三杰之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2_10/10/18146815_0.shtml
摘自《历史老师也困惑》(郭灿金)
“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
张良是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经心悦诚服地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刘邦的金口玉言,更加奠定了张良作为大汉王朝开国元勋的政治地位。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一条铁律。汉朝的开国功臣也都被这一潜规则给“潜”过,“悲剧”程度和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结局越惨。张良却是一个例外:自始至终,他深得刘邦的充分信任,在后刘邦时代,张良依然赢得了吕后的足够尊敬。
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良又有何过人手段,能让自己得以善终?
让我们重回“汉初三杰”名号出炉的辉煌瞬间。
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刘邦登基,大汉王朝正式建立。三个月后,志得意满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办规模空前的庆功宴。酒酣耳热之际,刘邦给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为什么能够完胜项羽?”
在一片马屁声中,刘邦公布了标准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这段话堪称字字珠玑。他讲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刘邦亲自评定出了三杰;第二,刘邦为三杰排定了次序——张良、萧何、韩信;第三,刘邦如此定位张良的作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还应注意一个细节,刘邦提到张良的时候,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使用了敬称,称呼张良的字“子房”。萧何、韩信则没有享受相同的待遇。
然而,刘邦的讲话却又令人费解。刘邦对于张良的定位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遍翻《史记》,也很难为刘邦的这一论断找到足够的论据。用刘邦的这一标准来衡量张良,张良的功劳实在不过尔尔,难以望萧何、韩信的项背。
具体来说,张良的功劳都有哪些呢?主要有二:一为下邑划策,一为阻止分封。
我们先来省视张良的第一大功:下邑划策。
“鸿门宴”后,项羽大封天下。此次大封过程中,项羽共册立了十八个王,而他自己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为巴蜀和汉中。同时,项羽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让壅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而治之。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样分封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三个人堵住刘邦的出蜀之路。
刘邦心里当然也清楚,于是,在去自己巴蜀的封地途中,刘邦一把火烧掉了自己刚刚走过的通往巴蜀的栈道。我们知道,当时蜀道是天险,直到唐朝,李白还写过一首《蜀道难》,其中就这样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栈道就是当时巴蜀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刘邦用火烧栈道的方式告诉世人,尤其是告诉项羽,我会安心于巴蜀,你看,我不是连回来的路都烧断了吗?


1楼2020-03-13 23:47回复
    项羽心情大好,遂放心东归,衣锦还乡、耀武扬威。谁知,正在项羽的兴头之上,山东东部齐地的田荣已公开反叛。田荣击杀项羽分封的田巿、田安,赶跑田都,将三齐合并,自立为王。项羽恼羞成怒,马上调集大军讨伐田荣。
    就在项羽带兵讨伐田荣的时候,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三秦,杀出函谷关,千里奔袭,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压抑了很久的刘邦开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后院失火,项羽大吃一惊,他挑选精兵三万,以突袭的方式杀回彭城。沉于温柔乡中的刘邦哪里会是项羽的对手!项羽以少胜多,将刘邦打得人仰马翻。刘邦也被项羽的军队密密麻麻地包围,《史记》这样说:“围汉王三匝。”汉王刘邦马上就要被项羽生擒了!
    在此千钧一发之时,突然一场沙尘暴昏天暗地地吹来。《史记》这样记载:“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晦。”罕见的沙尘暴让项羽的军队阵脚大乱,刘邦则趁乱逃生,“得与数十骑遁去”,得以突围。当时,吕后的兄长吕泽已在下邑(今安徽砀山)起兵,下邑是刘邦的根据地,兵败的刘邦自然会把下邑当成自己的栖息地。陪同刘邦来到下邑的,就是张良。
    这是刘邦最狼狈的一次记忆,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兵瞬间击溃,正在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只落了个抱头鼠窜的结局。
    死里逃生的刘邦,灰头土脸地来到了下邑,汉王急匆匆下马,倚着马鞍大声发问:“我情愿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拿出来,只是不知道该把这些土地给谁,天下之大,又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共抗项羽呢?”(“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兵败的刘邦此时的焦虑和郁闷,可想而知。
    很快,刘邦听到了回应:“既然您愿意拿出关东的土地,那么就把这些土地分给这几个人吧,他们是九江王黥布,和齐王一起反对项羽的彭越,我们阵营的韩信。”刘邦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张良。“为什么要把土地分给这三个人呢?”刘邦自然要问。“九江王黥布本来就和项羽有矛盾;彭越本来是梁地的义军领袖,最后却没有被项羽分封,因此,也对项羽怀恨在心;至于韩信,他可是我们阵营中最善于打胜仗的将军。既然您愿意以土地换人心,那就把土地给这三个人好了。”
    这就是“下邑划策”的核心内容。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下邑划策”意义重大,直接影响了形势的发展,但就“下邑划策”本身来说,张良却不拥有“下邑划策”的自主知识产权。因为,是刘邦在危急关头为了解套,才想出了以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来收买人心的招数的。当时,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近六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几乎灰飞烟灭,脑筋急转弯,指山卖磨,他说的是要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送人,但是,问题是,你刘邦本来就没有函谷关以东土地的所有权啊。把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大方地送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的知识产权属于刘邦。很明显,是先有刘邦的天才思路、启发性思路,后有张良的补充性意见。因此,“下邑划策”是刘邦的神来之笔,其荣耀属于刘邦,而不属于张良。
    因此,即使刘邦愿意将“下邑划策”的大功记在张良名下,张良也是断然不敢领受的。既如此,让我们来省视被后人推崇为是张良第二大功的“阻止分封”。
    “阻止分封”发生在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河南荥阳,内心焦虑无比。手下谋士郦食其向刘邦建议,虽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被秦始皇给灭掉了,但六国的后人还在,他们坚定的追随者也有一定的市场,如果想扩大统一战线,壮大我们的力量,不妨分封六国的后人。刘邦认为言之有理,马上铸造印信,准备在第一时间立六国的后人为王,以争取他们和自己一起抗击项羽。
    张良闻言大惊,列举了八大理由,坚决反对分封六国后人。
    张良认为,在项羽强、刘邦弱的形势下,分封六国后人,只会有一个恶果——被分封的六国后人随时会投靠项羽。为什么会这样?第一,因为项羽实力强大,大树之下,寸草不生,被刘邦分封的六国后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唯一的生路就是投靠项羽;第二,项羽形象正面,不像当年的秦始皇一样是人民公敌,既然如此,刘邦又有多大的把握能确保六国后人一定会站在自己的一边呢?天资过人的刘邦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利害,第一时间派人将铸好的印信予以销毁,分封提议就此罢止。
    此即为张良被后人称颂的第二大功劳,有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似乎也没有。
    因为,分封六国后人以争取民心,第一个实践者是项梁,项梁扶立起来的是楚国后人熊心,熊心被命名为楚怀王。项梁死后,楚怀王熊心认为自己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他横下一条心,搞了几个大动作,给项羽下了不少绊子,直接成为了项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项羽大封天下之后,冒着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风险,派人谋杀了楚怀王。从此之后,这件事情就成了项羽本身的一个把柄,一直被对手揪来揪去。作为一个做事缜密的人,张良对于刚刚过去的这段往事一定不会陌生,也不应该陌生。既有前车之鉴,张良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就显得十分自然。因此,阻止分封只是正常人的正常思路,说此举显示了张良的雄才大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2楼2020-03-13 23:48
    回复
      张良都说了什么话呢?张良说过并且在很多场合大说特说过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沛公殆天授也。”这句话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沛公刘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吧!”虽然这是虚拟语气,其实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却十分肯定——沛公刘邦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
      当然,细心的张良没有忘记为自己的这句话提供了论据。他声称自己深谙一部兵书的精髓,他经常向别人讲述兵书的理论,但没有人能听得懂,更没人能洞悉其中的奥秘。可刘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悟性良好、智商超群,能在瞬间领会兵法的妙处,并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因此,刘邦是上天派到人间的。
      这是一句非同小可的话,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神话了刘邦,而发出这一声音的是德高望重的“职业**家”张良。
      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你张良既然自称拥有一部神秘莫测的兵书,那你的这部兵书又从何而来?
      张良说,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早年刺秦王失败之后,苦闷而忧郁的他,经常孤独地徘徊在下邳的一座破桥上。某天傍晚,他和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不期而遇。那老者也许是闲来无事吧,只见他故意把自己的旧鞋甩到桥下,然后挑衅似的对张良说:“小子,去捡鞋!”张良强压怒火,帮老者把鞋子捡了回来。谁知老者得寸进尺地说:“帮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再替他穿上吧。老人伸出脚来,看着张良乖乖地给自己穿鞋,满足的表情在脸上流露出来。最后老人含笑离去,把一个张口结舌的张良晾在了桥上。
      不久,老者却又蓦然返回,很突兀地说道:“你是个好孩子,看你还有些前途。五天以后的拂晓,来这里见我。”
      就这样,张良和黄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场事先策划好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是个连环套,因为张良得到了圯上老人的指点,所以他有一部神奇的兵书,因为他有了这样一部兵书,所以他测试出来刘邦是神人。一段圯上老人的故事,不仅神话了张良,同时也神话了刘邦。
      “圯上敬履”的故事,是张良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的具体表现。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虽然这是张良缺乏自信的表现,但这块黄石却巧妙地补足了张良所编造的黄石老人传说的缺憾。这块石头的出现,为张良提供了物证,同时也帮张良完成了自我神化。
      因而,张良不是作战高手,也不是管理高手,却是炒作高手、幕后高手。他在自我神化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完成了神话刘邦的历史性任务。而只有刘邦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奉天承运的领袖之后,大汉王朝才算真正立了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张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的确要胜过十万精兵。也因此,刘邦才会毫不犹豫地将张良评定为“汉初三杰”的第一名,也因此,刘邦终其一生对张良都毕恭毕敬,行礼如仪。
      司马迁曾说他看到过张良的画像,貌如美女,令他大为意外。殊不知,不仅外貌,张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样缜密。看来那句俗话说得好啊:男人女相,富贵之本!


      4楼2020-03-13 23:50
      回复
        义帝被弑,凶手都转投刘邦。。。。。
        张良既知情,且功不可没。


        IP属地:上海5楼2020-03-14 00:51
        回复
          谋臣和将领最大的区别在于,将领有记录在册的功绩,比如攻城掠地,斩首俘虏等等。
          而谋臣只是给君主出谋划策,如果这些言论没有记录在册,那么谋臣的存在感就很低。
          所以为什么郭嘉的存在感那么高,就是因为郭嘉给曹操的谏言策略都记录在案。
          有没有功劳,功劳有多大,至于君主自己知道,所以刘邦自己评论的三大功臣,将领只有一个。
          将领们也只看到自己攻城掠地的功劳,结果就被刘邦喷回去了,给了萧何第一。


          IP属地:江西6楼2020-03-14 14:06
          收起回复
            刘伯温才是真的吹的震天响,朱元璋几次关键的决策,和刘伯温一点关系都没。
            结果也符合事实,李善长位列公爵,封的公爵、侯爵一大堆,而刘伯温才是伯爵,别说公爵了,连个侯爵都没有。


            IP属地:江西7楼2020-03-14 14:20
            收起回复
              张良口号喊着要复韩,结果魏赵燕齐都复了,唯独韩没有复。
              他挑拨乱楚不亦乐乎,莫非就是想逼楚杀韩王。


              IP属地:上海9楼2020-03-15 12:33
              收起回复
                炒作大家张子房


                10楼2020-03-16 13:10
                回复
                  如果说世上谁的话能让刘邦受用,那无疑就是张良


                  IP属地:江苏12楼2020-03-18 13:26
                  收起回复
                    张良并没有实际作用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2-19 0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