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李定国吧 关注:3,932贴子:86,863
  • 62回复贴,共1

揭秘抹黑手法,提高辨别能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络水军抹黑袁崇焕,用了很多不正当手段,骗不过专业者,却总能忽悠到一些路人。
手法一:陈述“历史”掺杂私货,煽情绪,带节奏。

历史学的一般规则:陈述历史应尽可能客观,不能带“情绪”;需要发表议论,应该单独列出。
袁黑经常在陈述中掺入一些情绪化的语言,意图“感染”读者。
如图:“使者被遛狗一样……拉给XX人看”,这就使读者产生被侮辱的感觉,不了解历史就很容易被他“带节奏”。
这种手法在学术上禁止使用,但很适合“通俗”市场。
专业者一般会自动过滤情绪化语言,而普通人很难免疫。
真实情况:
天启六年八月,袁崇焕听闻努尔哈赤病故,奏请朝廷派人往探,并相机用间,言:"无已乘其位置未定,并大耦尊之,时图为之间。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
朝廷复旨:“其余阃外机宜,悉听便宜行事”。
袁崇焕得到朝廷“便宜行事”的授权,于是派李喇嘛出使后金。
李喇嘛是僧人,并非职官,不代表明朝;他受袁崇焕之托,以私人身份去后金访问,用现代话讲属于“非官方外交接触”。
到后金之后,“酋四子待以客礼,令僧阅其兵马器械并抢粆花夷人以示威,仍具参貂玄狐雕鞍,差夷答谢”。
这些都是正常的活动。
图例编排说“被遛狗一样……拉给XX人看”就是在陈述中掺杂“私货”,煽情绪、带节奏。
后面那句“老大都怂了,其他小弟还折腾啥”,也是煽情绪、带节奏的语言。
——捧明朝为“老大”,把蒙古、朝鲜比喻成“小弟”,让一些人看着舒服,不自觉地产生“认同”。
问题是:国与国外交真的象黑帮里老大带小弟一样吗?
外交理论:“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拥有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国与国外交,莫不以利益为纽带,实力为后盾——有共同利益就是“朋友”,有利益矛盾就是“对手”,当利益冲突不可调和,那就是“敌人”,这三种状态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蒙古、朝鲜与后金的关系,是由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实力对比决定的,明朝与后金的关系属于“第三边”,没有那么的影响力。
林丹汗想当名符其实的“成吉思汗”,侵夺东蒙古各部草场,后金与林丹汗争夺塞外霸权,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双方照样打仗。
东蒙古各部不愿被林丹汗吞并,无力抵抗其东侵,向后金靠拢,共抗林丹汗。
朝鲜弱小,因为历史原因倾向明朝,但是对明清战争没有什么特殊利益,说到底“事不关己”。
这三对基本利益关系不会因为明朝与后金的外交关系变化而变化。
大家都可以想一想:
就算明朝不与后金接触。
东蒙古会甘愿被林丹汗吞并,不向后金靠拢吗?
朝鲜会愿意牺牲自己跟后金死磕吗?
不可能啊!
因此,如果明朝不能帮助东蒙古抵御林丹汗,东蒙古一定会向后金靠拢;如果明朝不能帮助朝鲜抵御后金,朝鲜自然会选择中立。
这取决于战场。
袁黑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IP属地:重庆1楼2020-03-18 00:47回复
    无脑复制粘贴,大量刷屏,轰炸式污染首页,自发自顶,强行水帖。


    IP属地:福建3楼2020-03-23 14:29
    回复
      让他们自嗨就行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3-23 14:43
      回复
        我对历史人物没什么好恶,只是对楼主观点不同意,就用力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考虑,特别高位大人物一举一动都可能是政策的导向。政治单纯用利益来看那就太简单化了。最后明末军队战术目标完成不了,谈什么战略都是空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3-23 16:22
        收起回复
          很赞,已收藏。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3-23 16:54
          回复
            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汉奸或者卖国贼,很简单,政府不可能给那些出卖民族或者国家利益的人进行各种纪念!袁崇焕,他的纪念园是政府定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名字更被冠名为他家乡政府公办的中、小学,他为官的各地方人民为纪念他,各种雕像、纪念馆、庙祠、衣冠冢……多不胜数。那些相信他是坏人的网民也够愚蠢的,连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汉奸和卖国贼死后能享受这种待遇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3-23 19:5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3-29 11:21
              回复
                @贴吧用户_Q56141a
                建议多了解历史,不要轻信网络传言。人家说什么事,你有没有自己考证?——你对历史并非专业,又懒得考证,就很容易被骗,不要见着风就是雨!
                别的不想多说,对你提出的各项指控作一辩驳。
                1、“袁崇焕并不清廉,相反有贪墨之嫌。据《崇焕长编》记载,他曾向内阁首辅钱龙锡送去金银数万两,而明代官员俸禄极微薄,应非正常收入。钱龙锡转而夸奖袁崇焕“向为县令,不取一钱”。
                所谓给钱龙锡“送去金银数万”是言官“风闻奏事”,这在当时合法合规,“风闻”不等于事实,现代人都应该知道“风闻”不能当证据。
                《崇祯长编》:崇祯三年八月
                “山東道御史史■〈范上土下〉疏參去輔錢龍錫主張袁崇煥斬師致兵倡為欵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秦檜莫過當龍錫出都細軟數萬皆崇煥馬價寄之伊親錦衣衛指揮徐本高家巧為鑽營使皇上法不得伸乞敕問刑衙門從實嚴訊崇煥曾否通書龍錫曾否主謀則擅權主欵罪狀自不能掩矣帝謂崇煥擅殺逞私謀欵致敵欺藐君父失悞封疆限刑部五日內具奏龍錫職任輔弼私結邊臣商嘱情謀互蒙不舉下廷臣僉議其罪”。
                “錦衣衞提督街道管衞事左都督徐本高以臺臣史■〈范上土下〉論去輔錢龍錫疏內及之奉旨自行回奏上言臣為故輔徐階長孫世襲錦衣衞正千戶臣於萬曆三十八年襲職歷事四朝以待衞微勞加陞指揮天啟六年十月以規正建祠忤璫削籍皇上龍飛賜環蒙恩累陞今職臣與龍錫聯姻在萬曆三十九年此時臣為千戶龍錫為庶吉士皆卑冷之秩原無扳附黨援之圖今臺臣謂龍錫去位時有細軟數萬寄於臣家其時龍錫欽賜馳驛恩禮從容又何疑何慮而輕棄資橐委之他人乎臣邸舍數椽墻卑室淺若果受龍錫數萬之寄豈能掩眾人之耳目臣與龍錫雖属姻家而素安愚拙自其入相未嘗造次請見居平行徑落落長安中多有知臣者臣之職乃先世所廕臣之官乃皇上所陞即與龍錫姻親自有本等階級臣雖不才守先臣家訓何忍自為菲薄以辱先世乎帝以原參稱係風聞置不究”。
                看清楚没?
                ,山东道御史弹劾钱龙锡“出都細軟數萬,皆崇煥馬價寄之,伊親錦衣衛指揮徐本高家巧為鑽營”,徐本高奉旨回奏:“今臺臣謂龍錫去位時有細軟數萬寄於臣家,其時龍錫欽賜馳驛,恩禮從容,又何疑何慮而輕棄資橐委之他人乎?臣邸舍數椽,墻卑室淺,若果受龍錫數萬之寄,豈能掩眾人之耳”。
                “帝以原參稱係風聞置不究”。
                2、“《崇祯长编》上还有袁崇焕亏空“插赏”(明朝给蒙古的援助)30多万两之巨,以至蒙古林丹汗愤怒地责问明朝官员钱到哪里去了。明朝和平时期不过岁入200多万,袁崇焕贪墨之财富,竟达全国财政收入之一成”。
                袁崇焕亏空“插赏”是实,那是买马用了。袁崇焕的建军思路是“以骑制骑”,任内大量编练骑兵,从蒙古买马,到他下狱,还欠着三十万马价银没有还清——那是国防开支,怎能叫“贪墨”?
                “林丹汗愤怒地责问明朝官员钱到哪里去了”是袁黑掺杂的“私货”,与历史事实不符。袁崇焕与察哈尔约定按季度偿还,到崇祯三年正月还清,因袁崇焕已于崇祯二年十二月下狱,且“遼餉方缺”,周夢尹奏请让户兵两部先解插赏……。全文发在下面,你细读。
                《崇祯长编》:崇祯三年正月
                “職方司署郎中主事周夢尹上言:自天啟二年遼撫王化貞冀借插以禦東,遂有撫賞之議,歲額三十四萬,取之兵部者二十二萬有奇,取之戶部者一十二萬有奇,此定数也。天啟六年後,插賞既停,已觧者多為官吏侵私,其在戶兵兩部者,若為無主朽物。崇禎元年,袁崇煥經畧遼東,借以買馬,皇上特允所請,敕發四十九萬,其時戶部所輸一十三萬八千餘金,兵部所輸二十七萬餘金。明年,插款既成,崇煥復取兵部八萬金并遼東所貯賞物按季給之,經督臣王象乾通算,從前舊賞至乙巳冬季,應銀四十七萬兩,約以崇禎三年正月間盡数完給,立蕃漢合符以識之。後督臣魏雲中接任,臣搜查歷年未觧撫賞銀,戶兵兩部僅餘一十三萬六千餘金,凡缺三十三萬四千有奇,原應崇煥償還。今崇煥被罪,遼餉方缺,何能立責其償?而正月屆期,挾賞甚廹,臣部請借戶部塩課銀四十餘萬,即於河間徑輸陽和以應急需。方奉旨商酌,而戶部已將此項題撥星散矣。夫插之為人,視東為雄桀,人所知也;宣大山西三鎮之地視薊州更為平曠,亦人所知也,所恃撫賞銀幣有以弭耳而下之耳語云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令目擊薊門焦爛之狀,而不可亟為插部徙薪計耶。乞敕戶兵兩部,將前項所餘即為題觧,其所缺三十三萬四千之数於遼餉內扣支,仍檄遼東徐為銷筭,無損於餉遼,有濟於禦插漢過不先邊釁可卻此為急著也。章下戶兵二部酌行”。
                3、还有个问题你没提,我也顺道给你解答了,即所谓“空月马乾”。
                崇祯三年九月,户部尚书毕自严《覆兵部议关宁旷银买马疏》:“原无所谓马乾买马之说也,即有空月兵饷,草料银两例应照数按月清查报部还官。此各镇相沿之定也。关宁空月马乾之数,创于袁崇焕。臣部初亦谓其即能灭奴,姑不争执,以鼓恢复之志,不虞荏苒经年而马匹尚未完,马乾尚日支也。”
                毕自严又在《题请酌定蓟永兵饷经制疏》里说:“若夫关宁二镇,袁崇焕亦定有经制,但无马而开空月之马乾。步兵而食马兵之厚饷,所费不赀,总属乱政。今阁部以元老而坐镇严关,旌旗一新,亦当另立经制清册,稍祛关宁之浮以补蓟永之匮……”
                毕自严提了两个问题:一是“无马而开空月之马乾”,二是“步兵而食马兵之厚饷”,认为“总属乱政”。其中,“关宁空月马乾之数,创于袁崇焕。臣部初亦谓其即能灭奴,姑不争执,以鼓恢复之志”——袁崇焕挪用马干钱用于买马,户部当初也是认可的(姑不争执),但是到崇祯三年九月,马还没买完,马干钱还在支出,户部认为属于“乱政”,应当清理。
                ——户部有户部的道理,蓟辽有蓟辽的难处。现实生活中,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因经费问题各执一词也是很常见的。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大家听了户部的道理,也要了解蓟辽的难处。
                当初,袁崇焕挪用马干钱买马,户部为什么“姑不争执”?毕自严说“臣部初亦谓其即能灭奴”,“以鼓恢复之志”,这话只说了一半。没说的一半是因为朝廷自崇祯二年裁减两成军费预算——从之前每年六百万减到四百八十万,袁崇焕与户部约定:四百八十万军费不由户部调度,交给督师统筹使用。
                《度支奏议. 题覆督师约定饷额立赐补给疏》毕自严奏:“督师曰:从此四百八十万,勿视为计部之饷,而督师之饷。臣亦曰:从此四百八十万,勿视为省直缓急任便之物,而臣部纎毫难缺之物矣”。
                看清楚了!——因为朝廷裁减军费预算,袁崇焕不是神仙,空手变不出钱粮,与户部约定将军费交给督师统筹使用,拆东墙补西墙迫不得已……。
                在当时的情况下,挪用马干银买马是双方约好的,并不违规,没道理看袁崇焕垮台了又要讲“专款专用”。
                我看毕自严并没有指责袁崇焕,他的意思主要是——这都到崇祯三年九月了,马还没买完,“空月马干”仍然在开支……
                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十二月已经下狱,这还是他的问题吗?
                再说“步兵而食马兵之厚饷”,这应该不符合财务规定,户部有户部的道理。
                但是,明末兵饷标准偏低,你要士兵拿着微薄的兵饷上战场拼命——有没有道理?
                《孙子》:“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明朝崇文偃武两百年,军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处在底层,有推翻旧秩序的天然动力。
                统治阶层认为朝廷发了饷就是皇恩浩荡,军人就该上战场拼命;却没看到军饷标准太低,难以养家糊口,军人不愿意为朝廷效死。在国内打打顺风仗还可以,遇到强敌不愿意拼命,逃跑或投降成了优先选择。这不是个别或少数,而是明末的普遍现象!
                熊廷弼说:如果一营两营要逃,尚可以严正军法;若是人人要逃,营营要逃,那当如何?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非城不坚、兵不众,而是因为军心溃散!
                一些部队在明朝就是战五渣,投流寇、满清之后却能爆发出一定的战斗力,为什么?
                这就是军心,《孙子》五事之“道”。
                毕自严认为:替朝廷省钱是户部的职责。
                我想问:筹集和保障必要的战争经费难道不是户部的职责?
                朝廷为了节省开支,把军饷标准定得太低,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这是不是问题?
                ——骑兵没有马就是步兵,应该按步兵的标准领饷,这是明末户部的“道理”,主要目的是省钱。
                但在现代看来,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大家都可以了解一下:“辽宁舰”服役的第一年,没有装备飞机,“辽宁舰”官兵是不是按航母的标准定职级,领取相应的工资津贴?
                要在航母上工作,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高于一般舰艇,工资津贴高一些合情合理。
                同样的道理:被选为骑兵的军士,体能和战技也是高于步兵的,训练强度大于步兵,因为没有装备足够的战马,你让他按步兵的标准领饷,那怎么可能?
                当初说好了军费交给督师统筹使用!
                袁崇焕在历史上以“不爱钱”闻名,崇祯二年是军费最少的一年,辽镇战力不降反升,广渠门之战就是证明。


                IP属地:重庆11楼2020-04-02 08:18
                回复
                  东江移镇问题“标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472269/answer/1098159880
                  @晃天下 继续诡辩,宣扬一部分历史事实,隐瞒另一部分事实,阉割历史;“史”、“说”、“论”不分,在陈述中大量掺杂私货,煽情绪,带节奏,误导观众。
                  毛文龙通敌谋叛的行为前面已经作个简要介绍,晃天下们不敢面对,只能回避,抛出一个观点——“毛文龙没有傻到牺牲整个东江”。
                  我想问:你的个人观点经不经得起科学论证?凭什么说要毛文龙移镇就要“牺牲整个东江”?
                  军人是保家卫国的特殊职业,肯定要能承担一定的牺牲;但是说朝廷让毛文龙移镇辽南就是要“牺牲整个东江”,我觉得言过其实,危言耸听,打悲情牌煽情绪,带节奏,阉割历史,误导观众。这就是YY小说《窃明》的套路。
                  @晃天下 这么说的目的,是为毛文龙“屡奉移镇明旨,肆慢罔闻”找借口,好象这么一说,毛文龙不奉旨移镇就“理直气壮”了,后来私通敌国,进而提兵进登也似乎有了“正当”理由——朝廷不给我们活路,“造反有理”!
                  事实果真如此吗?
                  显然不是!
                  明末虽然有很多问题,但绝对没有“黑”到这种地步,朝廷下旨让东江移镇辽南是出于战略全局的通盘考虑,没有谁要“牺牲整个东江”!
                  就事论事,移镇辽南有那么凶险吗?
                  旅顺(泛指今大连一带,明金州卫地域)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临海,敌军来犯只需抵挡一面。背靠天然良港,可以接受海上的增援和补给,地形比锦州好守。
                  丁卯之役后,朝鲜中立,不许明军上岸驻屯,东江治皮岛已经不合适了。崇祯元年,朝廷下旨移镇辽南,可以在当地屯田,对国家对军民都有利,唯独对割据不利!毛文龙当惯了“海外天子”,不愿移镇辽南受朝廷管束——以前是“听调不听宣”,至此连调也不听了……
                  晃天下说:“东江几十万人的动迁,住也要个遮风挡雨的,难道不需要时间?动迁过程中,万一后金奔袭来了怎么办,永固防御工事呢?动迁的费用谁给,当初宁远筑城还有朝廷专款,而崇祯又很抠门,毛文龙自费?所以毛文龙也不傻,自然拒绝移镇”。
                  我想问:你依据什么判定朝廷不给时间,不给经费?
                  崇祯元年八月,山东总兵杨国栋弹劾毛文龙“至如奉旨移镇,竟若罔闻,奉旨回话,绝无应答,煌煌天语,视如弁髦……”。
                  看清楚没?崇祯元年,朝廷下旨让毛文龙移镇,毛文龙置若罔闻;让毛文龙回话(有什么困难可以说,有什么要求可以提,移镇是一定的,具体怎么办好商量),毛文龙“绝无应答”。
                  毛文龙“屡奉移镇明,肆慢罔闻”,反正就是不执行,连话都不答——那是明朝的问题?
                  “动迁过程中,万一后金奔袭来了怎么办”是具体操作的问题,只要毛文龙奉旨移镇,他就可以提方案。我觉得可以分两步走:先修缮金州卫城,重兵驻防;然后再把总兵衙门搬过去,移民屯耕。
                  金州卫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八年,一直保存到现代,“周六里,高三丈三尺”。
                  比较一下:宁远城周六里余,高三丈;锦州城周七里余,高二丈五尺。
                  天启六年正月宁远之战,宁远城守军不足两万,击退努尔哈赤率领的五、六万后金主力。
                  天启七年正月,袁崇焕奏请朝廷发班军四万修筑宁远中左所、锦州、大凌河三城,锦州在旧城基础上修缮完成,满打满算也就四个月,宁锦之战经受住了大战考验。
                  崇祯元年,朝廷给东江核定两万八千兵额,后金可以用来进攻辽南的兵力不超过三万(参考丁卯之役)——怎么就不能守城?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天启三年八月初二日塘报:“看得金州地方广阔,田土肥饶,城高且坚,又临海畔,洵恢复四卫之首地……”
                  我看毛文龙天启三年八月就说得很好,只是不做!
                  毛文龙光说不做也就罢了,
                  @晃天下 们还要黑明朝“牺牲整个东江”,耍嘴皮颠倒黑白,无节操无底线……
                  历史上朝廷议东江移镇有两次,一次在天启六年,毛文龙力陈不可,收拢辽民在铁山屯田,朝廷决定不移镇。
                  ——建立根据地的思路是对的,建了不好好守是错的!
                  天启三年到五年,孙承宗、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在宁前开辟五十万亩屯田,安置四十万辽民,宁远之战击退后金主力……
                  毛文龙为什么就不能学习学习?
                  天启六年冬,毛文龙带主力避入海岛,丢下铁山屯民任其自生自灭……
                  丁卯之役,后金袭破铁山,辽民被屠无数。
                  战前,铁山屯民不下二、三十万;战后,东江军民总共不到十万。
                  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宁远、锦州,我相信
                  @晃天下 们一定群情激愤,喊打喊杀,怎么落到毛文龙身上就集体沉默,选择性无视?在他们眼中,毛文龙连跑路都“正义凛然”……
                  就事论事:他们骂辽镇只会守城,不敢野战;换到毛文龙身上,连城都不敢守,光会跑路,怎么就被吹成东江辽民的“大救星”了?
                  丁卯之役推荐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6622661/answer/1055387113
                  丁卯之役结束,朝鲜退出与明朝的军事同盟,不允许明军上岸驻屯,也不再给东江供应粮秣……
                  崇祯朝再议移镇,毛文龙“屡奉移镇明旨,肆慢罔闻”, 明朝两次议移镇,因为时势不同,结果不同。
                  @晃天下 要么没考证清楚,要么就是移花接木,故意混淆……
                  论点、论据、论证三位一体,只要有一个方面经不起科学检验,就是完败。
                  @晃天下 一开始就亮明观点,论点鲜明;帖不不少史料,好像给了论据;论证一塌糊涂,错漏百出……
                  小把戏上不了台面,科学论证禁止使用诡辩术……


                  IP属地:重庆14楼2020-04-03 21:53
                  收起回复
                    在袁崇焕的历史评价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着激烈交锋。
                    灰熊猫主张以当时的“看法”为准,他说明末的情况当时的人最清楚,满清篡改历史,现代看到的历史“不可信”,直接用古人的观点就好。
                    现代看到的历史“不可信”就是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咋一看似乎“有理”。
                    但是学界并不认同。
                    历史是一门科学,认定或否定事实都要凭证据说话,不能仅凭“怀疑”推翻中国两千年信史。
                    史料记载大事基本一致,细节众说纷纭,“胜利者”可能对一些细节进行增删裁剪,大事没法改!
                    一些网友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随便怎么说、怎么看。
                    我说:那她首先得是小姑娘,不能是个抠脚大汉,如果是后者,谁都不可能把她打扮成小姑娘而不被揭穿,那是要闹笑话的!
                    基本事实必须尊重!
                    历史大事众人所见,牵连极广,谁能篡改?
                    比如: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攻宁远不克。
                    满清掌国两百余年也不可能改成“太祖皇帝攻无不克”。
                    认定历史事实需要多方考证——多方共同记载,基本情况一致的部分可以确定为历史事实。
                    有些事实当时的说法不一定是对的。因为个人的视野是有局限的。那就好比盲人摸象,有人说大象象一堵墙,有人说象一根柱子,有人说象一把扇子、有人说象一根管子、有人说象一条绳子……。他们都描述了自己接触到的一部分“真实”,但是没有办法通观全局。
                    后人才有机会考证明、清、朝三方档案,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其全貌。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些事还会因为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作不完全真实的描述。
                    比如:明请战争,明、清双方都会宣扬本国的正面形象,消除不利方面。
                    民国至本朝因为不是当事方,较能进行客观的陈述。
                    袁崇焕案的基本事实比较清楚,最大的争议出在“怎么看”上面。
                    袁黑的观点很鲜明,也能拿出一些史料为“证据”(经常不完整,并且经过裁剪拼接),问题出得最多的也是在“论证”环节。
                    我常说:“从历史事实出发,用科学理论分析”——认定历史事实以历史学的考证为基础;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要用相关专业的现代科学理论,比如:军事问题就要用军事理论分析判断。
                    史料主要用客观事实的部份,古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四百年来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对政治、军事、外交规律的认识远胜古人。
                    比如:市米抚蒙古问题,明朝人可能很不理解。
                    古人认为:“蛮夷无信可不交”——蒙古人是蛮夷,不讲信用的,在明清战争中首鼠两端,为什么要卖米给他们?
                    袁崇焕卖米给蒙古就是“市米资盗”!
                    现代外交理论:“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本质上讲的是利益,有共同利益就是“朋友”,发生利益矛盾就是“对手”,当利益冲突不可调和就是“敌人”。这三种关系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时,蒙古是独立势力,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捞取好处,那是很正常的。
                    符合蒙古的最大利益,也是蒙古的第一选择。
                    崇祯元年冬,蒙古大荒,求开边市活命。
                    崇祯二年春,袁崇焕开高台堡市米招抚蒙古。
                    四月,崇祯叫停市米,使明朝与蒙古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
                    ——蒙古人不甘饿死,除了与后金合伙抢明朝,还有别的选择吗?
                    袁崇焕奏:“若绝其活命之方,则立毙之也。夷肯坐而待毙乎?即饥之窘之可空其类乎?不可空则不必府怨而驱其与奴合”。
                    大多数明朝人看不懂,现代看得很清楚!
                    也不是所有的明朝人都不懂,因为皇帝和多数人不懂,他们就只能装不懂……
                    《崇祯实录》:“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部。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赏。至是,中外迎上(崇祯)旨,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於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
                    就事论事:明朝卖出粮食,买进战马,是互惠的贸易,还能与蒙古进行利益捆绑,拉拢蒙古保持中立,争取有利的战略环境——哪里亏了?
                    明朝对后金军事尚处于劣势,再把东蒙古推上后金战车——几千里长城,敌只需突破一点,明朝根本守不住!


                    IP属地:重庆15楼2020-06-08 07:35
                    回复
                      有人批评袁崇焕能力不足,说他“上不尊重皇帝”、”中不交好同僚”、“下不体恤百姓,任贼横行”。
                      这三条究竟有没有?
                      我也不好说“没有”。
                      是不是就是袁崇焕的问题?
                      那则未必!
                      “上不尊重皇帝”——皇帝根本不懂打仗,经常出一些“神操作”。
                      “己巳之变”要求野战退敌,将袁崇焕下狱,拼凑四万大军让满桂出城,永定门之战全军费灭。皇太极歼灭满桂后,分兵大掠四方,明朝的损失远胜于前。
                      松锦之战催洪承畴出战,葬送明军主力;之后又催孙传庭出战,输光最后本钱。
                      人家要求“尊重皇帝”,从组织原则上讲肯定是对的,但是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从军事上就事论事却不一定对。
                      《孙子》:.“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我比较赞同孙子的观点。
                      现代理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一旦爆发,就会按照特定的规律进行,不以政治家的意志为转移”。
                      简而言之:打不打仗,军事服从政治;仗怎么打,必须遵循军事规律。
                      违背军事规律是要吃败仗的!
                      不懂军事的政治领袖插手具体的军事指挥,是国家之祸!
                      “中不交好同僚”——明末党争误国,政治风气藐玩因循,大家都不做事,一样的平庸就能合群,袁崇焕的确是个“异类”。同僚们都爱钱、惜命、随大流,袁崇焕偏偏不爱钱、不惜命,爱“出风头”,也是“异类”。
                      自己不爱钱也就罢了,偏偏还不让别人捞钱,那就特招人恨!
                      袁崇焕督师蓟辽,朝廷裁减军费。袁崇焕不是神仙,空手变不出钱粮,只能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上下功夫,说“从此四百八十万,勿视为计部之饷,而督师之饷”,要求军费不由户部调拨,交给督师统筹使用,不知道挡了多少人财路,以至于后来谤满京城……
                      人家说这些事,袁崇焕的手段不够“圆滑”我认,人都有缺点和短板。
                      但是基本的是非观不能歪——如果“圆滑”了,他就不是袁崇焕,也打不了那些胜仗!
                      李自成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意思是满朝文武都是饭桶。
                      问题是当时的政治风气坏了,只有“饭桶”才能在朝堂上生存。
                      ——你做事就难免出问题,一有问题就会被抓辫子、扣帽子、喊打喊杀,结果是不做事的嘴炮党搞垮做事的实干家……
                      那是明末政治的一大弊端,现代应该引以为戒!
                      “下不体恤百姓,任贼横行”
                      哪个赞同这种观点,就请告诉我——你希望袁崇焕怎么做才算“体恤百姓”,不“任贼横行”。
                      这事光嘴炮没用!
                      你说别人不行,至少拿一个具体的方案出来大家看看——你的办法是不是可行,会不会更好?
                      明末武备松弛,军队烂得一比,大多数明军连城都守不住,整训军队需要时间!
                      有些深层次问题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推荐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855580/answer/787774726
                      在这种条件下,请你来告诉我这仗该怎么打!
                      在某些人看来:
                      拿破仑征俄之战,俄军是不是就该集中兵力在边境与法军决战?
                      可库图佐夫元帅连莫斯科都烧了……
                      抗日战争,中国是不是该举全国之力,在东北、华北或者江浙与日军决战,速战速决?
                      可蒋介石、毛主席都选择“持久战”。
                      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日军最强的时候攻占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被战争拖垮……
                      战争是残酷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光讲“大道理”没有用!
                      而是要查实情、做实事、求实效,尽力争取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变化。
                      袁崇焕方略“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针对时弊,一语中的,可惜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去……
                      一个人拼命做事,其他人拼命作死,总体上体现出反效果。
                      到头来还骂做事的“无能”、“误国”,甚至污蔑其“卖国”,那是什么道理?
                      明末每次打了败仗都说是将帅的问题,可换了那么多将帅,崇祯杀文帅毫不手软——问题解决了吗?
                      那就好比药不对症,庸医杀人!
                      甩锅给将帅很简单,深层次问题得不到正视和解决,结果不仅是亡国,而且亡了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锦绣华夏沦落胡尘,那是“亡天下”!


                      IP属地:重庆16楼2020-06-08 07:36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06-08 10:46
                        回复
                          近日在知乎在遇到个“咬卵犟”,特别自负,各种奇葩思维层出不穷……
                          放弃了,懒得跟他多说。
                          装睡的人是永远叫不醒的。
                          这类人有个显著特征就是“认死理”——他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八头牛都拉不转。
                          比如:广渠门之战与德胜门之战同时发生,皇太极率右翼四旗攻德胜门,莽古尔泰率左翼四旗攻广渠门,一边四个旗,两边大致相当。
                          此人一口咬定德胜门是“主力”,广渠门是“偏师”,说:“广渠门之战 明明是后金主动派出牵制性的劣势兵力 结果打的本阵差点被打穿;这这种关宁军人多vs后金偏师人少 的惨胜 只能证明关宁军的战斗力果然是战五渣;而满桂的德胜门之战 面对是后金主力优势兵力 经过苦战 虽然损失惨重 但是这种作战意志是得到崇祯的认可的 所以满桂可以入瓮城”。
                          照他这么一说:打胜仗的叫“战五渣”;打败仗的“作战意志得到认可,说得打败仗比打胜仗还光荣。
                          我完全醉了……
                          从军事上看:打胜仗第一,其他都是次要方面。
                          “后金主动派出牵制性的劣势兵力……”在战术上说不通!
                          ——如果是劣势兵力,执行牵制作战,战术上应该采取守势才对。
                          广渠门之战,后金左翼四旗主动进攻背城列阵的“两万”辽镇军,一点儿都看不出“劣势”的自觉。
                          就算四位旗主集体脑抽,只带少量兵力进攻“优势”的辽镇军,打了败仗回去,一个“轻敌冒进”是跑不掉的!
                          可战后总结败因,只说阿巴泰“不从右偏”,完全没有“轻敌冒进”——以皇太极的军事水平,怎么会看不出来?
                          合理解释:《清太宗实录》“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并不属实,满清史官为打败仗找借口。
                          广渠门之战,后金左翼四旗旗主(正蓝旗莽古尔泰、两白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镶黄旗豪格)全部参战,估计不少于一万,两边大致相当。


                          IP属地:重庆18楼2020-08-12 18:13
                          回复
                            杜车别指责袁崇焕“私自议和”,说:“《崇祯实录》和《崇祯长编》均没有记载袁督师向崇祯帝奏报此事”
                            我答:你这“推理”成立要有个前提,就是《崇祯实录》和《崇祯长编》收复崇祯朝所有档案文献。
                            那怎么可能?
                            历史文献保存下来的百不存一!
                            历史考证有三种状态:“有”、“无”、“待考证”。
                            “有”和“无”都需要证明。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你指控袁崇焕“没报告”,应拿出弹劾或斥责袁崇焕“没报告”的第一手资料。
                            否则应“疑罪从无”。
                            袁黑说:逻辑学准则:“证有不证无”。
                            我答:逻辑上的“有”或“无”是抽象的,概念性的。
                            历史学的“有”或“无”是具体的,用于表述历史上某件事物“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两种状态。
                            我没说历史考证可以不讲逻辑。
                            而是在逻辑学和历史学这两门不同的学科里,“有”和“无”的概念是不同的。
                            历史考证中的“有”和“无”,在逻辑学上都属于“有”的概念。
                            历史考证默认的状态是“待考证”,那才是逻辑学上的“无”。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逻辑学的“有”和“无”在哲学上可以表示为“二”。
                            历史学的“有”、“无”、“待考证”在哲学上可以表示为“三”。
                            我们讨论具体的历史问题,不是抽象的逻辑学。
                            不管主张历史上某件事物“存在”或者“不存在”,都需要证明,拿证据说话!


                            IP属地:重庆19楼2020-08-12 20:04
                            回复
                              黑方:“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是政治大捷,明军惨败!
                              答:有哪位军事家支持你这种说法?
                              理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近现代以是否达到政治目的或取得政治优势为判定战争胜负的最高标准。同时,军事上战略高于战术。作为战争一部分的战役、战斗以是否实现战略目标或取得战略优势为判定战役(战斗)胜负的最高标准。
                              简而言之:战役(战斗)胜负主要看战役(战斗)前后的大势变化。
                              “宁远守城战”,明军首次击退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主力,守住了宁远城,凝聚人心,鼓舞军心,相当于“平型关之战”;即便从战役上看,战后明军逐渐收复锦州,恢复战前隔辽河对峙的基本态势,初步扭转了自明清(后金)开战以来明军节节败退,战线一再西移的不利局面,取得战略成果。相当于“第一次长沙会战”。
                              “宁锦之战”,明军再次击退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主力,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相持(“守有余而攻不足”),相当于“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我们就不算民众伤亡、财产损失,单看部队,薛岳说:“国军伤亡约在59000人以上”;日本承认的伤亡数字是“战死约850名,负伤约2700名"。
                              日本承认的数字很可能打了埋伏,但中国的绝对损失远大于日本是没有争议的。世界公认中国获胜!
                              抗日战争,中国的绝对损失远大于日本,世界公认中国获胜!
                              这是以军事学理论为标准判定的科学结论。
                              灰熊猫一个写小说的,对军事完全外行,自己“发明”一套“标准”,不看大势变化,单比绝对损失——古今中外,有哪位军事家支持他这种说法?
                              普通人不懂军事,上当受骗!


                              IP属地:重庆20楼2020-08-13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