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者吧 关注:34,717贴子:1,377,983
  • 6回复贴,共1

中国文化的灵性信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文化中,灵性信仰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常态。不同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一神论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从远古起就是多神的,中国宗教格局在历史上就是多元的,这就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体系。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很难界定自己是儒教徒、佛教徒还是道教徒;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这些价值是综合运用的,这就是所谓的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得意时出相入将,失意时归隐佛道,被看作人生的智慧。这种精神生活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有单一宗教身份认同的中国人的比例远远低于一神教地区。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您信仰哪一种宗教”的单项选择,一神教地区一般都高于80%,中国人的回答则基本低于20%。这构成了今天东西方宗教研究中最大的背景差异。依据现有的宗教学教科书,大约有80%的中国人不在宗教研究的范畴之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11 19:15回复
    显然,传统的宗教概念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态。中国人的信仰模型主要是灵性式的,而非宗教式的。万物皆备于我,中国人在终极关怀方面,乐于并善于博采众长,而不局限于一门一教,这最终形成了中国宗教既有教派区别,多元并存,又相互影响,和谐共处的格局;多元、宽容,甚至合一,构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基本品格;而中国人的信仰模式,则是融多种宗教、灵性于一身,取长补短,各尽其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11 19:15
    回复
      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灵性论理解,无论对于中国宗教的发展走向,还是中国宗教研究的深入,乃至中国政府的宗教事务管理,都有深刻的意义。每一种在中国的宗教,其发展的根本目标并非是增加自己的教徒,而是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优质的精神资粮;中国宗教学研究的重心,并非是宗教徒在国民中的比例升降,而是全体国民的灵性境界;政府对宗教教派的态度,则是引导其弘扬能够惠及大众的普世内容,彰显各宗教的人文与理性精神,使宗教发展有益于国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奠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4-11 19:16
      回复
        “灵性与社会丛书”的目标,就是在全面理解人类信仰特征的前提下,及时反映国内外对于灵性与宗教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有译著,也有汉语原创著作。我们希望该套丛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更准确、深入地揭示灵性与宗教文化的特性。 是以为序。
        本文为转载,出自魏德东教授
        2013年4月7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11 19:17
        回复
          宗教都是为妖魔鬼怪服务的,给妖魔鬼怪提供食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4-11 20:20
          收起回复
            最古代的中国人是信仰万物有灵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4-12 0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