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3,669贴子:9,970,118

从《红楼梦》中大同方言俗语看邓遂夫对其的错校、错解 200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红楼梦》中大同方言俗语看邓遂夫对其的错校、错解
2009-07-14 15:41(新浪博客:高原古槐)
《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在人物对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在这些方言俗语中,有一部分是和我们大同地区的相同或相近。作为一个大同人,在阅读《红楼梦》时,遇到这类语言就不会成为障碍,马上就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语意。而不使用该语言的人则会感到一头雾水,不可理解。因此对这种方言俗语的选字,写书人有时也要犯难。因为要找到方言俗语能用的音准义恰的字,有时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埋怨凤姐到大观园里找她,凤姐笑道:“我那里是孝敬的心找来了,我因为到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这里的“鸦没雀静”,大同人的说法是“鸦没雀悄”)在“鸦没雀静”下面有一条墨夹脂批“这四个字俗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耳。便欲写时,特究竟不知系何四字?今如此写来,真是不可移易。”这充分表达了俗语用字的难选及对作者选此四字的佩服。此四字对所要表达的俗语真是音准义恰,再不能更换一个字的。当要表达的方言俗语是有音无字的时候,作者往往只能采用重字音轻字义的方式,选一个音同而引起歧义最少的字。我们叫它作“借音字”。顾名思义就是用该字的字音而忽略其字义。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走向博考的歧途而不得真谛。
由于个人生活的语境不同,受语境的局限,各校订者根据自己理解的《红楼梦》,校订出了各种不同的校本。邓遂夫校订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修订版)》(以下简称《邓校本》)就是其中之一。邓遂夫是四川人,尽管他在北京生活过十几年,可我感到他的北方方言俗语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因而在校订《红楼梦》庚辰本中的方言俗语时,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错校、错解。现整理叙述如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22 19:20回复
    一、《红楼梦》第四回,《邓校本》第140页。“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
    这句话里的“头起身”是地方俗语,邓遂夫按句意把“头”字校改为“离”字,可能他觉得“头”字在这里说不通。岂不知大同人就是这样说和用的。“头”在这句话里本身就是“到”或“离”的意思,根本没必要校改。例如大同人问起某某为什么没和你一起来,对方就会回答:“他头起身前两天就病倒了。”这是一句大同地道的俗语。如把“头”字改为“离”字,这样外地人好理解了,可大同人知道,这就把曹雪芹的地方口语味全给抹掉了。完全成了普通话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22 19:21
    回复
      二、《红楼梦》第七回,《邓校本》第181页。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并说:“(宫花)白放着可惜了儿的,……。”
      这句话大同人也常说,它是带儿化音的标准大同话。而邓遂夫却把它校订为“白放着可惜了——旧的,……。”好好一句口语,他不仅把“儿”字去掉,中间还加了破折号,并新增了一个“旧”字。他在校注中说:“梦、已、庚三本将‘旧’误作‘儿’。”这是他不理解这句话的心理分析出来的结论。把一句非常鲜活而顺畅的口语改得四不象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4-22 19:21
      回复
        三、《红楼梦》第八回,《邓校本》第199页。李嬷嬷不让宝玉喝酒,说道:“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
        这里“眼错不见”和我们大同人常说的“错眼不见”虽然说法略有不同,但语意用法相同。这就是说:“我眼没看见一会儿。”形容时间的短暂。邓遂夫不了解这句话是方言俗语,不了解这句话里的“眼错不见”是一个整体的四字语,所以他把这个四字语给拦腰断开了。成了“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我不知这成了句什么话了,作为口语能顺畅了吗?大同人看到这儿是不是会哑然一笑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22 19:21
        回复
          四、《红楼梦》第八回,《邓校本》第202页。宝玉听了笑道:“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
          这里“渥”字,音WO。就是用自己的热手将对方的凉手给握热。这个字大同人经常说,用法和《红楼梦》里的用法相同。
          在同一页,(宝玉)一看,袭人和衣睡着在那里,宝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这是宝玉戏逗袭人,说她现在给他暖被子是早了些。大同人也常这样说:“你先躺在我被子上,给我渥着。”这是睡觉前先让别人睡一会儿,给你把被子预热一下,你再睡的时候就不凉了。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邓校本》第908页。宝玉让晴雯掖被子,晴雯听说便上来掖了掖,伸手进去渥一渥时,宝玉笑道:“好手冷,我说看冻着。”一面又看晴雯两腮如胭脂一般,用手摸了摸,也觉冰冷。宝玉道:“快进来渥渥罢。”当麝月问宝玉晴雯去那儿了,宝玉笑道:“这不是她,在这里渥呢。……。”
          这一段话尽写了“渥”字的三种用法:一是用单字“渥”,二是用双叠字“渥渥”,三是三字“渥一渥”。这三种用法意思相同,因说的话而定。三种用法大同人同样都用,用法也和《红楼梦》里的用法一模一样。如在冬天,早睡下的人看到孩子晚回来了,身子冷的,就让他进自己被窝先暖和一下,这就会说:“快,先进盖窝筒渥渥。”或者你睡前想让别人给你把被窝睡热了你再睡,这时你就会对那人说:“你先睡我的被窝,给我渥一渥。”对于单字“渥”的用法则更多。前面已经举过例子了。这里就经常的用语说一些,像“渥手”,“渥脸”,“渥脚”等。
          通过上述“渥”字的用法,我们大同人因为常说,所以一看前后语意,不查字典也能知道是说什么。再查字音后则更加印证了自己的理解。这个“渥”字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不可能是错抄字。这是一个典型的借音字。各种校本都没有动这个字,但他们虽然保留了这个字却没有作任何解释,采用绕过去的做法。我们查字典,“渥”是“沾湿”、“沾润”之义。还有个组词“优渥”,当“优厚”讲。这和《红楼梦》里口语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挂边。因多数抄本此字都相同,可见原稿本如此。也就是作者原用字。邓遂夫在校注说明里也承认这一点。因为邓遂夫不了解这个字是作者用其音而非用其义,从而大量查找各种字、辞典,翻阅古今大典籍,写了七百多字的校注,最后认定“这一大致可认证为原文的‘渥’字,不论出自作者本人之手,还是稿本抄录者之手,都是一个明显的错字,故理当予以订正。”就这样这个“渥”字在《邓校本》里被判处了死刑。《红楼梦》里所有的“渥”字,全被邓遂夫改为“焐”字了。用自认正确的“焐”字取代作者原用“渥”字,邓是第一人。大同人都知道我们方言里“渥”的义近字是“暖”字,单从字义上讲“渥”字都能用“暖”字代,而决不能用“焐”字代。“焐”是热敷的意思。例如“用热水袋焐肚子”。“焐”比“渥”来得强烈。尽管按字义“渥”字能用“暖”字代,但大同人说话就是用“渥”而不用“暖”。只有用“渥”音才能体现大同方言的特色。改为“焐”字则不知是哪里的方言了。曹雪芹选用这个“渥”字音,看来和我们大同的语境差不多。用大同人的眼光判断“渥”字并不像邓遂夫所说“是一个明显的错字”,而是音准非常合适的一个借音字。
          对“渥”字,已卯本作“屋”字,戚序本、戚宁本作“握”字。作为借音字我认为都没有错。用大同方言判断,只是用在上述口语里,发音没有“渥”字准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4-22 19:22
          回复
            五、《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邓校本》第452页。(薛宝钗)“说着,便撅了个粉碎。”
            这句话是说,薛宝钗把宝玉写得纸贴儿撅了个粉碎。这里的“撅”字,邓遂夫随蒙府本、戚序本改为“扯”字。而甲辰本、梦稿本、列藏本都采用了“撕”字。因为他们都认为“撅”字放在这里不通,难理解。字典里“撅”字是“撅嘴”的撅,或“把一根竹竿撅断”的撅。这两个字义都和薛宝钗撅纸的动作靠不上。可大同人一看就理解这个“撅”字。因为大同人吃一种面食叫“撅面片”。在大同方言里这也是一个借音字。它是描述一手拿着一张纸或一片面,另一只手一下一小块,一下一小块地全部揪碎。只有大同人才能理解这个动作的特殊性。他不是“撕”和“扯”能替代的。“撕”是把布或纸分裂开,对象是布和纸,而不能是面片。“扯”则是拉着,或同“撕”义。面食里也有扯面,但和撅面是不同的。扯面是长条的,而撅面是碎块的。如果说用“撕”字替换“撅”字还有一点借口,那就是上述引文后面还有黛玉的一句话:“不该撕,马上我问他,……。”为了前后照应还情有可原,可邓遂夫却偏偏选了个字义最远的“扯”字。但不管是“撕”还是“扯”,大同人在这里都是不认同的。因为这句话里“撅”字非常符合大同方言的发音,也最能体现宝钗怕别人阻拦而双手快速一下一下地把宝玉写得字帖儿揪了个粉碎的情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22 19:23
            回复
              六、《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邓校本》第1111页。袭人笑道:“你一天不挨他两句硬话蠢你,你再过不去。”
              邓遂夫在《邓校本》中保留了这个“蠢”字,只是在校注中说:“按‘蠢’字自古多义,其中亦有不逊之义。《尔雅*释训》‘蠢’不逊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根本没有理解这句话。“蠢”字在这里同样是方言借音字。大同人发音是“寸”。它与“蠢”字发音相近但不相同,而表达的句意却是相同的。大同人常说:“别和他说话,他一说话就寸人。”或“那个人没人和他说话,谁和他说话他寸谁。”大同人理解“蠢”字不仅有顶戗人的意思,还有拿话堵人的效果。因而袭人说“蠢”字前还有“硬话”二字。如像邓遂夫那样只理解为“不逊”,则火力大减,方言味全无。真真屈杀了曹雪芹的三昧。
              “蠢”字在甲辰本作“村”,我认为他是理解了蠢字的借音意义,只是语音上和他们口语发音有差别,(就像我用“寸”字一样)因而改成和他们口语吻合的发音字“村”,我认为也是正确的。只有与自己乡音相符,就可以让自己家乡人一听就容易明白,而且感觉非常亲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22 19:24
              回复
                七、《红楼梦》第六十九回,《邓校本》第1183页。尤二姐自杀前,“想毕,拃挣起来,打开箱子,……。”
                这句话里“拃挣”二字,邓遂夫没有动它。只是大量地引经据典,用洋洋三千多字对“拃挣”作了校注。最后得出结论:“拃挣”是他们四川方言字。从他的解说里可以看到,他们四川人“拃挣”两字是分开单独用的,从不合起来用。而且发音还有差别。可《红楼梦》里二字是一个组词,整体使用的。这正和我们大同人口语用法一样。大同人日常常说:“他病了好几天了,今天刚好了一点儿,就拃挣着上班去了。”“拃挣”就是“扎挣”的意思。形容病的厉害的人自己努力起来勉强去做某件事。“拃”曹雪芹是借其音而已。甲辰本用“扎挣”对大同人来说意义一样。因为俗语是听音的,而非看字义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4-22 19:24
                回复
                  八、《红楼梦》第七十三回,《邓校本》第1257页。迎春乳母陪笑向绣桔说:“如今还要求姑娘看坐小儿吃奶的情常,……。”
                  邓遂夫首先判定这句话里的“坐”字是原误字。并根据其它抄本校改为“从”字。这样原来的“坐小儿”就成了“从小儿”了。这明显可以看出邓遂夫不了解这又是一句方言俗语,我们大同人就是说“坐小儿”的。例如:大同人夸小孩会说:“这个小孩,坐小儿就可灵呢!”这是一句典型的大同儿化音方言。大同话里“坐小儿”就是“从小儿”的意思。也许有人会说,在《红楼梦》五十四回中,薛姨妈夸薛宝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还有薛宝琴笑道:“我从小儿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这两处都是说“从小儿”。我认为都没有错。这正如我们现在有人说本地话,有人说普通话一样,一个意思两种表达方式。《红楼梦》作者就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说“坐小儿”的是迎春的乳母,她年老贪娈,说一口俗话。而薛姨妈与宝琴是有身份有文化的人,说话就比较普通,让所有人都能听懂。所以邓遂夫没必要把一个标准的大同方言改为普通话。使其失去了对人物特点的刻画。现在大同的年青人能听懂但不说“坐小儿”了。可老年人一定能回忆起说“坐小儿”的那个年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4-22 19:24
                  回复
                    九、《红楼梦》第七十七回,《邓校本》第1383页。“因晴雯睡卧惊性,且举止轻便,……。”
                    这句话里的“惊性”邓遂夫校改为“惊醒”,我认为是大错。从这句话看“惊性”是说晴雯睡觉时的一种状态,而“惊醒”则是已醒的过程。在原话里用“惊醒”是理不顺的。(因邓遂夫换字是从字义考虑的)对大同人来说,这句话再明显不过,是说晴雯睡觉轻,只要有一点动静就能知道,而且举止轻便,不会惊动别人睡觉的。大同人生活中是经常用到这个“惊性”音的,语意和《红楼梦》里的用法一模一样。例如:“晚上睡觉谨心点,看把院里的材料丢了”。或说:“晚上睡觉谨点心!”这都是要求看门人晚上不要睡的太死了,要结记院里的材料。我在这里选用“谨心”,是因为这两字更能体现该方言的发音和意境。大同人既使书面见到它也会很快和我们的方言联系起来。
                    从借音的角度讲,庚辰本“惊性”,戚序本、戚宁本的“警心”都对。而邓校本“惊醒”,如是借音就也对。梦稿本的“心惊”,蒙府本的“心警”,列藏本的“性警”,甲辰本的“警甦”都是因为不了解这句方言而追求字义所错改的。
                    总之,《红楼梦》里大同人也说的方言俗语不少,这里只能就邓遂夫错校、错解的方言俗语做一些评批。希望能用大同人的理解去维护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用方言俗语的文字原貌。分析邓遂夫等人对方言俗语错校、错解的原因,我认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在和《红楼梦》一样或相近的语境中。对书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感到太陌生,不理解方言俗语是听音的,而不是看它字意的。对于该音的取字,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选择。不了解,不理解这一点,而一味地追求字义,不但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还会徒劳无功,适得其反。
                    我有幸作为一名大同人,生活在和曹雪芹相近的语境中,享受到曹雪芹语言的精妙,这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幸事。同时这也不是“谁解其中味”的体验吗?
                    —— 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4-22 19:25
                    回复
                      @红楼梦后三十回 @🌙effLyn 谢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4-23 10:03
                      回复
                        大家看明白了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4-27 19:53
                        回复
                          还是山西,傅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5-26 23:01
                          回复
                            山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6-07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