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吧 关注:77,533贴子:382,955
  • 3回复贴,共1

《在微信上的闲聊》·养生 孙:古代科学如何认识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微信上的闲聊》·养生
孙:古代科学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刘: 我国传统文化将科学分为慧观科学和智观科学,并认为: “慧观科学”是指具有超常智慧的人,超越五官感知和意识思维功能,通过心中慧识观察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事物而得出结论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 “智观科学”是指不具有超常智慧的人,运用五官感知和意识思维功能,观察那些肉眼所能看到的事物后,通过实物求证和逻辑推理而得出结论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老子》中将慧观称为“玄览”。关于玄览之意,古代两位大贤曾有如下对话:“甲曰:今人意钝,玄览则难。乙对曰:以慧内照,故云玄览”。
《黄帝内经》和道家学说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精神系统(性体)和形体系统(命体)组成的复合体,统称“性命”。精神系统是一个由肉眼看不见、没有形态的精、气、神、魂、魄、志、意及经脉穴位等组成并与形体系统相对应的全信息系统,是人体中的客观存在和真正主人,也是人体生命的真谛。现在药店里出售的“安魂定魄丹、保婴镇惊丸、养心安神丸”等,就是专门治疗因精神系统造成疾病的中药丸。
精神系统也即现代“智观科学”所说的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如人体中“精气神魂魄志意”及其脏腑归属和经脉穴位的分布、走向与数量,现代中外科学家用“智观科学”的解剖学和先进仪器进行检测,一直以来是看不见、说不清的,而我国古代先贤早在22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己写得清清楚楚。
《黄帝内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其中所述归属五脏的部分精神功能是:心主神,脾主意,肝主魂,肺主气、魄,肾主精、志。
《黄帝内经》指出:“心为神脏,脑为神腑”,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就是说神藏于心中。道家学说认为:一般常人是通过心神指挥大脑皮层区思维,而产生“意识”;天资较高者有时能通过心神指挥大脑皮层以下的质层区思维,而产生“思识”,人们经常听说或大脑中偶尔闪现的文学艺术创作等“灵感”,以及慧识较高者深度有序的“灵感思维”,均来之于大脑质层区的“思识”范围;而拥有超常先天慧资且修养高深的人,则能将心神和脑部核层区连成一体,通过大脑顶部的囟门与外界大自然连通,并穿越太极弦线以观察到太极另一侧的“暗物质”,这就是“慧识”。“慧观科学”由此而产生。(注: 以上部分传统理论尚需科学验证,故仅作参考了解)。
婴儿的囟门一般在一岁半之前是敞开的,之后就会闭合。 婴儿下生后,心神通过大脑顶部的天囟与自然之气即“德炁(qì)”形成通道,由自然之气输送能量滋养人的精神系统,由地气中的五谷营养人的形体系统,这两种营养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故古人曰:“天德养性,地谷养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意思是说:“(古人)自古以来就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与自然界相通的,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划分的九州,还是人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的。” 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古人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原由。
孙: 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刘: 宇宙中普遍存在、相互影响并运动变化的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生克化灭的根本规律。故《易经》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黄帝内经》又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这段话的意思是: 阴阳是宇宙间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神明(道)的所在之处,治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分析。
孙:《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致病因素有那些?
刘:关于人体致病的因素,亦称“病因”,《黄帝内经》论述的极为祥细,其中论及:“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意思是说: 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或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体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内脏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纵欲过度、喜怒无常等所致。
《黄帝内经》中首先论述了两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即“七情六淫”。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六淫即风、寒、署、湿、燥、火这六种邪气。
《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不会发病,但在突然、剧烈、长期的七情冲动或压抑超过人的生理适应范围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故《黄帝内经·素问》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古代如“三气周瑜、范进中举、林黛玉”等典故人物,均是因七情所伤致病而亡。
六淫是由六气转化而来。六气是正常的季节气候,不是致病因素。但是,当六气出现剧烈或急骤的异常变化,超过人体正常适应能力时,就转化成六种侵害人体的致病因素。
其次,《黄帝内经》论述了另外两个致病因素,即饮食无节度和起居无规律。并提出: 1、饮食应依循地道。地道是指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因为季节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感应,所以饮食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规律。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食饮有节”。2、起居要依循天道 。所谓“天道”,就是日升月落、昼夜变化等自然规律。因为昼夜变化对人体的感应,天亮后人就应起床,使自身阳气和天地阳气一起生发;天黑后人就应睡觉,使阳气得以潜藏,用阴气来养阳气。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起居有常”。
另外,《黄帝内经》还提出要“不妄作劳”。其意思是不要过度劳累、过度纵欲和过量运动,否则就成为致病的因素。
以上就是造成人们疾病的各种因素(不包括先天性疾病和意外事故致病的因素)。其中七情所伤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而在七情所伤之病中,大部分又来自于夫妻和家庭矛盾。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人类70%的疾病、50%的癌症,均来自于夫妻和家庭矛盾中的情感伤害。
孙:《黄帝内经》关于治病的基本理念主要有那些?
刘: 1、预防为主的理念。《黄帝内经》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就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教世人提前做好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人,中等的医生是能够教世人调理欲发之病的人……。所以上医治病的大道是重在预防。
2、自我调理、“欲病”早治的理念。《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人体中阴阳二气平衡,身体就会健康。但人体中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经常会处于不平衡状态,并出现如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小病,所以平常就需要通过调整心态情绪、饮食起居、运动劳作、不良嗜欲等生活方式和习惯,来调理体内阴阳二气的失衡;若不得法,亦应及时就医早治,以使小病消除于萌芽状态。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中医治欲病”。
3、平衡阴阳的理念。《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意思是说: 一切疾病都形成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失调,阴气偏胜则损伤阳气,反之亦同,由此便形成了寒性病和热性病两大类疾病。《黄帝内经》又指出了治疗这两大类疾病的总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性病用温热方药治疗,热性病用寒凉方药治疗,并根据症状的表里虚实辨证施治,从而使阴阳二气恢复相对平衡,消除疾病。
4、“心病还需心药医”的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明代《本草经疏》说:“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清代《理瀹(yuè)骈文》说:“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人的许多病都是气出来的,有了心病就应重点依靠心药来治。如有些因生气等七情伤害得了心脏病、乳腺癌、高血压及肿瘤癌症的患者,被医院告知己是不治之症,有的或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们放弃住院治疗,省下昂贵的治疗费而四处游览名山大川,看长空碧云漫舞、观大海长风激浪,欢歌笑语,心旷神怡。忘情之下,他们如梦初醒,顿感人生之渺小,将一切愤怒怨恨等心结抛于九霄云外,从此步入通达快乐之人生。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病情却神奇般地有了好转甚至痊愈,过了许多年依然健在。这就是现实中出现的“心病还需心药医”的许多典型实例。这些患者虽不通医之大道,但其所行却正合古人医之至理。
孙:《黄帝内经》认为养生应重点注意那几方面?
刘: 1、顺道养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是《黄帝内经》中的最精髓之处,意思是说:上古之人,那些懂得自然规律和养生之道者,依循阴阳的变化规律,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累和纵欲,所以能使身体与精神都充满活力,进而能够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离开世间。
2、顺时养生,亦是顺道养生的一部分。《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春夏天暖,汗孔张开,阳气外散,体内阴盛阳衰,故应养阳;秋冬寒冷,汗孔闭合,阳气不得外散,体内阳盛阴衰,故应养阴。古人所说的“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等谚语即顺应此理。
3、养神为主的原则。《黄帝内经》说:“养神为主,养形为辅。”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养生首先要养神,如保持心态平和乐观、睡眠充足、减少各种心理压力等,其次才考虑适当的饮食保健和运动锻炼等。
4、把握男女不同的生理、性格特点,顺情养生。男女生理周期变化的定律是“女七男八”。《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以上是说,女子14岁(二七)、男子16岁(二八)形成生育能力,女子49岁、男子64岁失去生育能力(个别身体素质特殊的除外)。
因男女生理特点不同,心理及性格特点也随之不同。如女子在”月经期”前后、“更年期”出现的烦燥易怒等特点。又如夫妻在争吵时,女性天生感性,争吵的不是对错输赢,而是重视男性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且女性又天生好翻旧帐;男性天生强势阳刚,争吵时重视的是道理对错。因双方不在同一个关注焦点上争吵,于是经常会吵得纠缠不清、将小事吵成大事。基于以上生理及性格差异,夫妻之间平时就极易发生争执和口角,所以自古就有“夫妻是冤家”之说。
若世人通达此理,就会减少许多夫妻、家庭矛盾及各种心病的发生。
5、保持心态乐观是养生的重点。《黄帝内经》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现代亦有“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之说。时常保持心态乐观平和,豁达开朗,遇事不动肝火、少生闷气,学会及时疏泄垃圾情绪,七情不妄动,气血运行就会通畅,疾病就不易产生。
据中国老年学会调查,在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中,60%取决于老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排在第一位的长寿原因就是保持乐观心态。而“有说有笑,没心没肺”是保持乐观心态的前提。
6、“饿治百病”的理念。
许多病都是吃出来的。饭吃七分饱,不吃或少吃晚饭…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06 23:52回复
    6、“饿治百病”的理念。
    许多病都是吃出来的。饭吃七分饱,不吃或少吃晚饭,使自身有时出现一些饥饿感,是养生防病治病的一个良好方法。
    黄帝内经主张“食饮有节”,各宗教文化自古就实行“辟谷、把斋、闭关”等节食方法,这其中都具有非常深奥的修身养生哲理。
    据当代某些国际医学机构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感到饿意后,只要一小时内不进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一种叫“长寿基因”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极有益健康。饿不仅能治疗肥胖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胃病等多种疾病,还能助长寿。
    我国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万承奎教授提出: “爱吃晚饭,是我们人类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原因”。
    孙:现代养生观有那些不足之处?
    刘:我国对传统中医文化理论缺乏宣传普及已经多年。几千年来人们虽然从未离开过《黄帝内经》和中医治病养生,但今人对“天人合一”的中医治病养生理论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又因在利益驱动下,有些“专家”等在电视、报刋等媒体上随意曲解养生知识和对某些保健品的养生功效夸张宣传,使人们在养生观念上认识混乱、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以致有些人长期误入养生歧途,把养生希望完全寄托在饮食、保健品或健身锻炼上,而不知或忽视养生重在养好心态情绪、以养神为主的理念。如有些人一面跟风食用某些高价保健品或进行健身锻炼,一面在夫妻之间、家庭和工作中争斗不休,整日处于愤怒惊恐等状态,七情妄动,寝食不安,结果莫名其妙地产生了某种疾病。正如一部电脑,虽然硬件和软件都需要维护,但要以维护肉眼看不见的软件为主。
    因此,在明确现代养生观的不足和误区后,正值国家大力提倡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之际,广泛宣传普及传统中医学治病养生知识,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利国利民之举。
    2020年3月6日
    百川作于山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5-07 00:10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7-19 05:3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3-31 2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