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吧 关注:918,039贴子:31,053,160

【资料翻译】各国语言中的亚瑟王文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概是做一下不同国家语言里的亚瑟王文学的整理
源资料来自诺里斯的《亚瑟王百科全书》,作者也是亚瑟王体系的重要资料Vulgate Cycle现代英语全译本的译者,亚瑟王文学学界数一数二的大牛了(但你吧有人跟他电邮通话
吸收以往经验,这次会在对应词条的原文翻译前添加概括性的解说,时间有限的可以直接看结论部分。水平有限,欢迎捉虫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5-23 18:17回复
    捷克(CZECH)
    *
    [概括]
    捷克语的亚瑟王传说从波西米亚时代起算,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流传至今的共有两种不同的著作,都是以德语为蓝本,主人公分别是坦德雷斯和特里斯坦两位骑士。其中以特里斯坦为主角的一篇是中世纪捷克文学中最长的叙事诗,由于系统地编纂了最为重要的戈特弗里德版和其续写,是研究特里斯坦传说的重要材料。
    和德语的蓝本大多献给贵族王公不同,改编为捷克语的叙事诗有当众诵读的特点,被改编得更适应于当时在捷克兴起的小市民阶级的趣味。虽然由此被认为不如德语版更有艺术性,但人物形象则更加丰满鲜活。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5-23 18:18
    回复
      [原文]
      捷克语的亚瑟王传说文本最早只能追溯到十四世纪中到十四世纪末,但对波西米亚的亚瑟王文学材料的提及,则要再提前一个世纪。亚瑟王的名字最早被发现在寄居于布拉格的普热美斯(Premyslide)王廷的吟游诗人(Minnesinger)们创作的抒情诗(lyric verse)当中。骑士索南伯格的腓特烈(Friedrich von Sonnenburg)把他的保护人、普热美斯·奥托卡二世(Premysl Otakar II)比作亚瑟王和亚历山大大帝——德语诗人的惯常角色便是把自己的恩主比作各种骑士英雄,由此提高他们在德意志帝国王公当中的身份和名望。更深入地叙说亚瑟王文化则发生在齐陶的彼得(Peter of Zittau)所作的、《华沙编年史(Chronicon Aulae Regiae)》的第二卷中,这里我们能发现捷克国土上第一场见诸史书的比武大会。当时,某个年轻贵族趋近国王卢森堡的约翰(John of Luxemburg),请求后者建立一张圆桌、借以使王威加于海外。回应这一谀词,约翰适时邀请德国的贵族王公来到布拉格,围在一张木质大桌边举办节日盛典。然而,受邀的客人无一赴约,使作者不由得影射:这种冒进在本国声名未彰时,显得实在是太愚蠢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5-23 18:20
      回复
        捷克的典雅传奇文学(courtly romance)兴起于约翰的儿子查理四世(Charles IV)在位期间。捷克文学在这个时期百花齐放,包含了此时西方文学界的所有体裁乃至思潮——讽刺诗、寓言诗、史诗、传奇、抒情诗、戏剧,还有世俗与经院的散文。然而,流传至今的亚瑟王主题作品只余下两部——《坦德雷亚斯和弗萝贝拉(Tandarias a Floribella)》以及《特里斯坦和伊萨尔达(Tristram a Izalda)》。
        《坦德雷亚斯》以奥地利诗人德·普雷尔(Der Pleier)的作品、大约成书于1240到1270年间的萨尔茨堡的《坦德雷斯和弗萝狄贝尔(Tandareis und Flordibel)》为蓝本。捷克版本以标准抑扬格的八音节(octosyllabic)诗体写就,至今为止共存三个抄本,分别可追溯到1463、1472和1483年。这首诗歌内涵的语言学证据(词法和韵律)显示,它可能是在大约1380年成文的。《坦德雷亚斯》在传统观点来讲,一直被误读为它的宫廷蓝本的劣化,但实际上,它的构思和体悟都不同于德·普雷尔的诗歌。它只有其蓝本本身一成的长度,且更贴近于当时流行的英语尾韵体传奇(tail-romance);它的关注点在于动态的情节,且不时被旨在让捷克的市民听众接受德·普雷尔对爱、失去与和谐泛泛而谈的传说而设的、更现实和世俗化的对话打断。至于故事情节,两个版本基本一致,但多出了三个在德·普雷尔版本中没有出现的篇章:征服压迫基督教女王的侏儒和随后把他带到亚瑟(Artus)的王廷;征服压迫仕女女王(Queen of the Maidens)的异教徒;以及如何分发亚瑟王给予主角的赏赐。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5-23 18:21
        回复
          德·普雷尔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典雅世界,他所设定的情景比奥厄的哈特曼(Hartmann von Aue)和埃申巴赫的沃尔夫拉姆(Wolfram von Eschenbach)代表的古典传奇要晚一代。德语传奇中的每个角色都被重写了家系。尽管如此,这位无名的捷克作者却假定他的读者并不熟知亚瑟王故事,并用这样一种吟游诗人套语(minstrel formula)对亚瑟进行了介绍:“从前有一君王,其名唤作亚瑟。”他将笔力集中于三个主要人物:坦德雷亚斯、弗萝贝拉和亚瑟;而次要角色则维系着无名状态,三个用于联结各个情节的必要配角——凯伊(Cayn)、格温(Gwan)和高文(Gawin)除外。德·普雷尔提到了118个角色,但捷克语版本中却只给出了其中七人的名字。通过缩减人物名单,作者简化了呈现在他那些并不熟知亚瑟王系谱的读者面前的故事。
          比起德语的蓝本,捷克语的重述更追求实务和世俗化。去除贵族式的典雅举止后,作品中的角色降到了日常中凡人的高度。任性的弗萝贝拉和她的德语对照不同,并不沉迷于对“女性的爱(frauwe Amur)”进行长篇的独白,比起独思更倾向于行动。她通过每天提早起床、观察男主人公是否守望在她的门外,来观察他对爱情是否忠贞。与之类似,坦德雷亚斯也和他的原型坦德雷斯大不相同;他失去了典雅的虚饰,被描述为一位简单的变节骑士(knight-errant)。作者赋予他与异教徒、以及他们对真实基督信仰的压迫作斗争的任务。这个故事因此被重构到一条教谕性的线索上来,成为了一篇歌颂真爱和对不义与野蛮的忠诚胜利的传说,与捷克中世纪文学中常见的道德教化作用达成一致。除了重写与添加许多篇章以外,捷克作者还添加许多现实特征以塑造人物,让主角们比起他们某种意义上有些二维化的德语同素异形体更真切可感。亚瑟听说坦德雷亚斯的行径会怒吼如雷;弗萝贝拉在她爱人的名字在比武大会上映入眼帘时便大喊出声、并因为这种不雅举动遭受了王后的斥责,此前她却因对爱人缺席而紧张得流鼻血——一种典型的心忧成疾、同时也是典型的模板化紧张表现,也出现在中世纪英语的传奇《阿泰斯顿(Athelston)》中。坦德雷亚斯的举止活力充沛,与他被赋予的高雅阶级并不相称;比如,他因见到在窗边见到弗萝贝拉过于兴奋,就对自己的同伴来了个像乡下青年般的过肩摔。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5-23 18:22
          回复
            我知道,就是芦苇和他谈笑风生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5-23 18:22
            收起回复
              《特里斯坦和伊萨尔达》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是三篇德语蓝本——埃尔哈特(Eilhart)的《特里斯特兰(Tristran)》(12世纪)、斯特拉斯堡的戈特弗里德(Gotttfried von Strassburg)的典雅版本,以及弗莱伯格的海因里希(Heinrich von Freiberg)对戈特弗里德未完版本的续写——的融合。以9000行诗的篇幅,它成为中世纪捷克文学中最长的叙事诗文本。文本共有两个抄本,分别为1449年的Strahov MS(A)以及1483年的Brno MS(B),由于提供了特里斯坦传说的完整版本,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坦德雷亚斯》对原作的精心再编与劝诫不同,《特里斯坦》只是一次对蓝本的兴致勃勃的重述,修剪了许多原作的典雅道德观要素。和《坦德雷亚斯》一样,《特里斯坦》被视为对德语蓝本一次并不成功的改编,但它与埃尔哈特或戈特弗里德的贵族世界分歧更大。带着写作时的市民观点,它唤起了上升中的新中产阶级对日常态度的共鸣。我们看到了一种普世的爱情处理,以及不局限于高尚心灵(edele herzen)构成的纯粹化小圈子、无论哪一阶级和背景的人都能享有的忠诚,而非爱情的某种高贵构设。特里斯坦既不是封建武士和吟游诗人,也不是典雅爱情故事的主角,而只是一个单纯的骑士,或者以海因里希的观念来说,一个类似于奥迹剧(mystery plays)中的伶人(joculatores)传统的漫画化形象。
              《特里斯坦》是各种风格——从随意插入的抒情程式到让人联想起讽刺诗和寓言诗的喜剧化叙述——的混合。作为人物据之以被用表示内心情绪的外现手势和身势语、表现得更加活泼鲜明的捷克中世纪风格现实的一种反映,这让人感到相当有趣。在特里斯坦由此被相信发明了钓鱼活动的森林情景中,捷克作者对人物活动添加了许多生动的接触:如伊萨尔达取下一枚胸针,让特里斯坦把它做成一枚绑在鱼竿上的的鱼钩。在爱情魔药的桥段中,伊萨尔达对女性的爱的长篇独白被省略了,因为它们会降低听众的兴趣;捷克作者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而非典雅蓝本偏爱的长篇独白来探究人物间的关系。有时,现实主义的色彩过于浓厚,以至于模糊了传奇和寓言诗的边界。在故事的最后一幕,两个伊萨尔达在特里斯坦的遗体旁相遇,而她们间的冲突就像两个渔妇在争吵一般。第一个伊萨尔达这样打击她的对手:“你就像是一头偷羊的狼。”这是一个在中世纪捷克文学中颇为典型的民族性动物意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特里斯坦》包含了许多从日常用语精炼而来,丰富多变的短语、俗谚和成语,更深刻地证明了它的假想听众并不是贵族,而是组成更复杂的较低阶层。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5-23 18:23
              回复
                捷克篇完毕。
                预告:下次更新荷兰篇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5-23 18:25
                收起回复
                  嘎嘎嘎和你也是龙呢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5-23 18:29
                  收起回复
                    有无巴伐利亚苏维埃篇?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5-23 18:30
                    收起回复
                      赞美芦苇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5-23 18:30
                      收起回复
                        大佬级发帖,我甚至只敢看一眼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23 18:34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5-23 18:34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5-23 18:37
                            回复
                              话说回来我记得亚瑟王文学在法德意地区流传的挺广的,连约瑟夫坎贝尔早期也是去法德的大学研究,但我不知道有没有西班牙地区的版本?或者东欧地区的?(还是说亚瑟王文学主要在西欧和中欧地区?)


                              IP属地:江苏15楼2020-05-23 18: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