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吧 关注:111,443贴子:1,787,337
  • 74回复贴,共1

君子就是迂腐之人?就是空谈道德之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认定因为道义和心系苍生而走到一起的团结胜不了因为暂时的利益而聚在一起的勾结,
认定因为安住于德行而有的坚定胜不了基于自私和贪婪而产生的外厉内荏,
这是我想不到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夫子讲,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周:以道义为基础来团结人。
比:音毕,由于暂时的利害关系而相互勾结。
孟子: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zhi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过去曾子跟子襄说:你喜欢勇吗?我从孔夫子那里知道了大勇的真谛:‘扪心自问,若是不对,尽管对方是一低微卑贱的人,我也不威胁他;若是正确,哪怕对方有千人万人,我要勇往直前。’
“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托·约·登宁《工联和罢工》1860年伦敦版第35、36页)


1楼2020-06-04 10:47回复
    《答人论学书十》
    译文
    来信写道:圣道大的方面容易明白,就像您所说的“良知良能”,即使愚夫愚妇也能明白。至于具体内容随时代而变化的详情,就有毫厘千里的差别,必须学习后才能明白。现在就季节温清、早晚定省上谈论孝道,谁不明白?至于舜不向父母请示就娶亲,武王未安葬文王就兴兵,曾子赡养父亲是遵从父亲的意愿而曾元赡养父亲就只是为了让他活命,父亲用小杖打就应该承受用大杖打就应该逃走,割股疗亲,结庐守孝等事,在正常与非常时,过度与不足之间,一定要讨论出是非,作为处理事情的准则,然后人心的本体才能不被蒙蔽,遇事才能没有过失。


    2楼2020-06-04 10:48
    回复
      圣道大的方面容易明白,这句话是对的。看后来的学者,忽略容易明白的大道理不遵循,却把那些难以明白的东西作为学问,这是孟子所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说“圣道就像大路,难道很难认知吗?人们的问题在于不去探求而已。”在良知良能上,愚夫愚妇和圣人是相同的。但是只有圣人能致良知,愚夫愚妇却不能,这是他们差别所在之处。具体内容随时代而变化,圣人怎么会不知道?只是不会专门把它当做学问罢了。圣人所谓的学问,只是致良知来精确体察心中的天理,这与后世所说的学问不同。你不花时间去致良知,却念念不忘为这些细节问题发愁,这正是把那些难以明白的东西当成学问的弊端。


      3楼2020-06-04 10:49
      回复
        良知对于随时而变的具体内容,就像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随时而变的细节不能事先确定,就像方圆长短的无穷无尽一样。所以规矩一旦确定,那么是方是圆就十分明白,天下的方圆也就没有尽头;尺度一旦制定,那么是长是短就十分明白,天下的长短也就没有尽头。良知确实实现了,那么细节的随时变化就显露无遗,天下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就都能够应付。毫厘千里的差异,不在我们心中良知的细微处进行认真体察,所学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这是不用规矩而要确定天下的方圆,不用尺度而要确定天下的长短,在我看来这种荒谬的做法,只会是天天辛劳而无所收获。你说“就季节温清、早晚定省上谈论孝道,谁不明白?”但是能真正实现孝道的人却很少。如果说粗略明白温清定省的礼数就算是能够实现孝的良知,那么,凡是知道君王应当仁爱的人,都可以说他能实现仁的良知,凡是知道臣子应当忠心的人,都可以说他能实现忠的良知。这样,天下还有谁不能实现认知呢?因此,“致知”一定要付诸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算“致知”,就很清楚了。知行合一的概念,不也就更明白了吗?


        4楼2020-06-04 10:49
        回复
          至于舜不请示父母而娶妻,难道是以前已经有这样的准则,所以舜能够考证什么经典,询问什么人,才这样做?还是他根据心中的一点良知,权衡轻重利弊,迫不得已才这样做?武王不安葬文王就兴兵讨伐,难道是以前已经有这样的准则,所以武王能够考证什么经典,询问什么人,才这样做?还是他根据心中的一点良知,权衡轻重利弊,迫不得已才这样做?假如舜的心中不是真的担心没有后代,武王心中不是真的要救民于水火之中,那么,不请示父母而娶妻和不安葬先王而兴兵讨伐,就是最大的不孝和不忠。后世的人不努力实现他们的良知,不在处理事物时精确体察天理,只想凭空研究这些非常的事情,把它作为待人处事的原则,以求得处事时没有过失,这也离正确太远了。其余几件,都可以根据上面的来类推,那么古人致良知的学说,就可以知道了。


          5楼2020-06-04 10:49
          回复
            圣人的书是来读的,不是拿来用的


            IP属地:广东6楼2020-06-04 12:25
            收起回复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化世人的,而不是拯救世人的。
              当敌人无法说服时,圣人也会无情提刀看向对方!比如孔子诛杀少正卯!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6-04 13:28
              收起回复
                楼主要么年纪不大,要么没经历过人生的挫折。走出象牙塔的人都知道。象牙塔里学的,除了数理化,剩下的都要反着用!


                IP属地:山东10楼2020-06-07 08:40
                收起回复
                  尊敬的楼主,您订购的十五字已到账,请注意查收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6-07 19:23
                  回复
                    不知道哪搞这么打一堆也不累的慌。口口声声君子,不要告诉我你觉得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是个文明社会,来你来告诉我在被美国为首的国家打压之下,假如你这个君子该怎么来应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6-09 00:35
                    收起回复
                      要不你这么有时间先去批判下36计可好,太不道德了,太不君子了。什么乘火打劫,借刀杀人,笑里藏刀,顺手牵羊,无中生有都来了,真的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6-09 00:59
                      收起回复
                        能看这么多书很厉害啊。圣贤书要圣贤读,圣贤书是说给想成为圣贤之人听的。孔夫子,孟子曾经也去说给不想做圣贤的人听,结果可想而知,有些还算比较礼遇,厚礼款待后说一句出门右转再见。还有几次极端的,直接想害死孔子的也有。
                        有教无类,最关键是用对方能听的懂的话来和对方沟通。对待想做君子的人,就彬彬有礼,用心探讨;对待想上进的人,互相交流;对待求名利的人,点到即止,在对方不改变目标前,很难有共同语言;对待强盗,准备好棍棒;对待**,准备好刀枪。原因很简单,对方能听得懂!碰到**,先要把他们打服了,才能正经说话。
                        对待不同人,不同状态说什么话


                        IP属地:天津14楼2020-06-09 1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