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缠丝拳吧 关注:135贴子:714
  • 2回复贴,共1

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合川区铜梁洞就是因张三丰曾经在此修炼而闻名于世。

  铜梁洞位于合川区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海拔444.3米的合川城区第一高峰--铜梁山上,铜梁山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据古《合州志》和《合川县志》记载,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在铜梁山上修炼。由于其修炼之地是一处山洞,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洞附近有二仙台(现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隆庆五年( 1571年),二仙台毁于兵火,只留下张三丰的书法石刻数处。
  张三丰祖师留下的墨宝不多,因此能见到其真迹的少之又少。而在合川区南津街街道铜梁洞的一处山崖石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几幅张三丰的书法石刻。这处石刻位于合川铜梁洞二仙观旁一处山崖石壁上,记者近日与合川区文管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黄理一道前往铜梁洞进行了近距离的踏看。
  据黄理多方考证,这确实是张三丰的一幅书法石刻作品,有人说是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体书法,他认为更像张三丰道家的“道符体”书法;但不管是“龙行大草”书法,还是“道符体”书法;这对于研究道家文化以及书法艺术,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考古价值。

  在这处石刻上,一共保留有张三丰的书法作品四幅,其中三幅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刘长卿的《赠别严士元》诗、王维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还有一首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月夜舟中》。
  此外,二仙观附近的山崖上,还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合川铜梁洞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揽胜的好去处。



1楼2020-06-16 13:50回复
    峨眉缠闭门功夫法门:
    莫叹难,莫叹难,
    劝尔从里往外练,不在外边在内边;
    内里通,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
    缠门练步诀:
    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
    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
    峨眉缠闭功夫秘诀:
    站势浑圆,攻防互参。
    顶随相用,闭闪相连。
    心意气合,诱为至关。
    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缠闭法门:
    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
    力由大地借,劲自腰腿喷。
    轻柔似作茧,哼哈力随声。
    心意气身手,浑圆一团神。
    缠丝拳诀:
    打拳容易走步难,旋身侧进弧步窜。
    心虚神活审机势,意到步到任封展。
    螺旋缠丝牵不尽,运手从腰肩臂转。
    如蚕吐丝绷茧厚,风云曼舞势浑然。
    峨眉通背缠拳技击八法:
    十字缠打是手法,贴身弹抖是靠法。
    空中牵缘是化法,螺旋侧身是进法。
    崩钻箭捶是阳法,沾粘顺随是阴法。
    柔缓凝重是练法,引进落空是用法。
    (转自百度 “缠丝拳会馆”吧) 


    2楼2021-02-13 11:17
    回复
        近年回合川云门开武馆的陈刚拳师,武术六段,跟从荣昌钱鼎文先生习练缠丝拳械多年,是合川地区修炼缠丝拳艺的杰出人物。曾经在深圳精武馆、永川职业学校等武术培训机构担任搏击教练,弟子分布国内多个省区,颇多功夫高明之士。陈刚馆长同时兼任全球武术健身连锁机构“缠丝拳会馆”总部副总教练,遵照老大近期再度强调要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的指示,立志将祖师爷留传下来的内家功夫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弘扬民族优秀健身文化艺术做出贡献,为“健康中国”的宏伟事业挥洒青春和汗水。


      3楼2021-03-13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