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兵人吧 关注:18,952贴子:314,240
  • 16回复贴,共1

十二世纪(1115~1164)金军系列(三):猛安谋克重步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家福镇楼~


IP属地:吉林1楼2020-06-27 23:00回复
    第一期,猛安谋克重步兵 / 下马铁浮屠











    IP属地:吉林2楼2020-06-27 23:02
    回复



      IP属地:吉林3楼2020-06-27 23:02
      回复
        网上时常有人提到金铁浮屠甲与宋步人甲的异同,其实这是一个并无多大意义的话题。
        首先,文献中并未明说过“铁浮屠”是金人部队的正式名称,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俗称,也就是将所有全身覆盖铁甲的重装单位都形象地称作铁塔兵。那样的话,被称呼为“铁浮屠”的不同部队、不同人员穿有各种不同款式的甲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何谈异同之争。
        其次,在同一时期近距离接触的国家、政权、民族、势力之间,军事装备这类东西往往相通,你有的好东西我当然会学,我有的也很难捂住让你不知道,甲胄这种直接穿在身上让人看的东西更是如此。比如辽宋两国的甲胄就在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只不过辽甲相比宋甲唐味更重些。女真人起家前就有辽朝的影响渗入,使用的甲胄也带有辽朝特点,在建国扩张后不仅缴获辽、宋的大量铠甲,而且自己打造的甲胄样式也是仿效或直接袭用辽、宋款式(更不用说俘获的众多制甲工匠本身就是辽人和宋人),毕竟生女真部落原本技术很落后,在宋辽先进军事技术面前直接搬用才是王道。所以宋、金甲胄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偶尔在某些带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有所差异而已(如眉眦盔,以及以前提过的铁面具等),这和后世后金使用和明军基本同款的甲胄是一个道理。
        ————————————————————
        关于头盔:
        塞北民族尤其是草原游牧民族,为骑马来回转头方便,历来喜用半球或钵形头盔,也就是没有农耕文明式头盔常见的下半部分,而只保留眼眉以上部分,至于原本应由头盔下半部保护的后脑和双耳,则用垂下的顿项来遮蔽。最早的游牧文明斯基泰人便有将获得的希腊科林斯式头盔锯掉下半部、只保留上半部使用的例子,同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亦然。女真人虽不属游牧民族系统,但从绘画、雕塑作品和考古实物上看,金代女真人显然也深受其影响,在头盔的偏好上同样倾向于半球或钵形。
        同时,大家可以留意到这个系列作品里金军头盔的形制也各有不同,我采用了当时比较常见的三种构造:一是那种看起来比较光滑的一体类型;二是由多条横向长甲片组合、中线处用一条长片纵向固定;三是顶部一片圆盘、其下多块甲片放射状围成一圈。后两种在刘永华先生的复原图中有体现。当然因为上色后细节痕迹会变浅,所以成品在照片里可能看不大清楚,可以看2楼未上色时的样子。另外,当时也有两瓣或四瓣向心拼成的头盔等其他形制,但并没有在本系列中体现。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的金朝甲胄
        金代头盔上还有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构造,就是额头前加了一块做成眉眦状的护片。如图: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文物集粹》宋玉彬、Н.Г.阿尔杰米耶娃主编、解峰副主编,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33页
        眉眦盔这种东西在辽代应该已经出现,不过女真人更广泛地沿用了这一形制。虽然现代的一些甲胄复原品上用了黄铜(当然也可能是铁底上了金漆)的眉眦护片,但如考古实物显示,该部分应该和头盔本体一样是铁的。不过在小比例兵人上如果用同样的钢铁色就很容易与头盔本体融为一体、视觉上难以分辨,所以我这里采用了黄铜色,大家就理解为铁底涂金漆好了。


        IP属地:吉林4楼2020-06-27 23:04
        回复
          关于刀的形制:
          辽宋金时代刀的形制处于从唐代直刃横刀向元明清弯刀转变的过程当中,从绘画和考古实物看,当时比较常见的刀形是类似唐刀的直身,而在刀尖处有的直接将刃弯向刀脊形成锋。也有的切掉尖之后形成一个倾斜平面,如后世鬼头大刀那样将锋保留在刀刃的位置,此种切尖或者说平头刀一般都是中原军队使用的武器,在辽金很少见。这些刀型与元代以后整个刀身都形成一定弧度的弯刀形制有着明显差异。

          巴林左旗档案馆馆藏辽代铁刀(《辽上京契丹记忆——巴林左旗档案馆馆藏辽上京契丹遗迹和辽代出土文物照片集锦》刘喜民主编,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74页)


          浙江淳安县桐子坞乡出土宋代铁刀(《浙江淳安县出土宋代兵器》鲍绪先、王召里著,《考古》1988年第4期,第335-336页)

          切尖后在刀刃处形成刀锋的宋刀,四川彭山虞公著夫妇墓壁画(《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刘永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页)
          另外也有一些直身刀,会在前端稍稍弯曲上翘,如下图《武经总要》中的形状。本“十二世纪金军”系列作品中的刀就采用了直身弯尖的类型。

          《武经总要前集》卷13[宋]曾公亮、丁度著,《中国古代版书丛刊》郑振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4页
          这里有个缺憾是刀鞘外形做错了,一开始制作的时候光想着只要直鞘长度能容下刀就行了,等完成之后才愈发感觉这么大弧度的弯刀头根本塞不进去啊!但既然上完色也就懒得改了。
          不过当然,虽然辽宋金时期多直身刀,却不代表这个时代只存在直身形制,事实上全身都带弧度的弯刀当时也已经出现,但不是主流,如图:

          扶余市博物馆馆藏金代铁刀(《松原辽金遗存图说》徐淑红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66页)


          IP属地:吉林5楼2020-06-27 23:09
          回复
            关于辽金骨朵:
            随着南北朝到隋唐以来甲胄的不断重型化,打击型钝器在兵器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尤其在盔甲重量达到顶峰的宋代更是如此。相比汉人爱用的鞭锏,辽金元等塞北民族更喜欢从先秦就已出现的、做工简单的锤类武器。
            需要说明的是,评书演义里经常说几十斤上百斤的这个紫金锤那个亮银锤之类的东东,其实和它们动不动就写武将单挑一样,基本都是文学作品为了剧情吸引人而编的。现实中上战场不是简单地挥一两下武器就可以,而是至少要挥舞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期间须保证动作始终灵活自如,还得有体力前进后退冲锋逃跑。所以在战阵上使用的兵器以二到五斤(现在的度量衡)最为合适,七八斤就已经是重兵器了,至于二十斤的陌刀,必须是军队中百里挑一的壮汉们才能轮得动(当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能用更重的武器,但那是凤毛麟角)。所以真正的实战锤类武器通常都不会超过拳头的尺寸,或是更小一些。
            辽代契丹人就是罗老师,呃不……锤子的忠实拥趸。辽代锤类兵器以蒜头状最为普遍,也有一些是光滑的球状,包括长柄的仪仗型和短柄的实战型,称为“胍肫”,也作“骨朵”。

            《辽金兵器研究》刘景文、王秀兰著,《北方文物》2004年第1期,第49-59页
            网上仿制品或实物照片:



            到了金代,女真人同样喜欢这类东西,尤其是在和装备重铠的宋朝军队作战时,骨朵简直是大杀器。不过相比契丹的甜瓜大蒜,女真人更喜欢在骨朵上加钉刺,也就是蒺藜状的骨朵头部(蒺藜状骨朵辽代也有,但远不如蒜头状使用广泛),大家体会一下: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金代出土兵器,包括骨朵和铁刀(《金代兵器浅谈》刘丽萍著,《东北史地》2011年第5期,第37-39、58页)

            《辽金兵器研究》刘景文、王秀兰著,《北方文物》2004年第1期,第49-59页
            网上仿制品或实物照片:





            IP属地:吉林6楼2020-06-27 23:14
            回复
              勘误,2楼应该是第三期,写成第一期了。


              IP属地:吉林8楼2020-06-27 23:20
              回复
                跟欧洲重骑兵和拜占庭重骑兵对冲谁赢的几率比较大?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6-28 00:17
                收起回复
                  教授最好的一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6-28 02:00
                  收起回复
                    半球形头盔不要下半部应该是为了视野更开阔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6-28 08:45
                    收起回复
                      求问大师绿色的是补土吗?是什么牌子型号的呢?萌新想学着改造一些披甲马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8-20 09: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