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吧 关注:172贴子:463
  • 0回复贴,共1

《近思录·卷三·致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24辞象达义见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
《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性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圣人为后世之人忧虑,而苦心经营谋篇划局,在这部《易》中可以看出已达到极致了。
去古虽远,遗经尚存。
今天离开作《易》的时代虽然已经久远,但圣人留下的这部经书还流传着。
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
只是前代儒者弄不懂它的含义,仅仅把言辞传授了下来,后代的学者诵读了它的文字却没有读出其中的真谛。
自秦而下,盖无传矣。
从秦代以来,《周易》中的圣道就没有正统的传承流布了。
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淹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我生在圣人千年之后,伤悼他的本义被淹没不明,因而想使后人能够通过文字追寻圣人之意的本源,这就是我程颐写作《易传》的目的。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周易·系辞》上说:“《周易》中包含有圣人证道时所使用的四项方法:用来议论时,崇尚《易》的言辞;用来行动时,崇尚《易》的变化;用来制造器具时,崇尚《易》的形象;用来卜筮时,崇尚《易》的占断。”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
天道吉凶消长的道理,人事进退存亡的道理,都包含在卦辞里边。
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
推敲卦辞来考察卦义,就可以了解吉凶消长、进退存亡的变化,这样卦象和占断也就包括在其中了。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系辞》又说:“君子平时就观察《周易》的卦象,反复玩味其卦辞,到临事行动时就观察卦爻的变化,玩味凶吉的占断。”
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
理解了言辞而不能明白其含义的人是有的,但从来没有不懂言辞却能通达其含义的。当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体露真常,不拘文字”的圣者是不在此列的。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最为隐微难以认识和说明的是理,最为显著可见的是外在的形象。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然而作为本体的理和作为功用的象在根源上本是一体的,在呈显于外的象和隐微不见的理之间并没有一点点的间隔。
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
要观察万理所聚但却互相各不妨碍,都能畅通无阻,在错综复杂中,显示出融会贯通的地方,那么《周易》的卦辞中是无不具备的。
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探求圣人之言一定从文辞开始。起码对于我们广大普通人来说确实是如此的。即便已然跻身圣流,为了道统传承顺畅的缘故,也是不能彻底废弃经藏的。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轻视文辞的人,是不能了然圣人言教的。
予所传者辞也,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
我程颐在《易传》一书中所解释的,是《周易》的辞语,而从这辞语中领会圣人言语道断的真谛,那就在于学者个人的勤奋以及领会程度了。
——《二程文集》卷八《易传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01 19: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