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吧 关注:77,517贴子:382,817
  • 0回复贴,共1

糖尿病人失明率高出25倍!这样治疗不用终身吃降糖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糖尿病患者最终失明的概率比一般人高10到25倍,那这是由于血糖高引起的吗?数据显示不是这样的: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的时间越长,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比率就越大,服药5年以下发病率为38%-39%;服药5-10年者发病率50%-56.7%;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70%-90%;平均患病率达50%-63%。可见越到后期,糖尿病眼病几乎从“并发症”变成了“必发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有两个被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称道的糖尿病研究,这就是哈佛学者DavidNathan专家团队所作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DCCT)和牛津学者RobertTurner专家团队所作的“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他们使用高频率的监测和干预,来试验降糖药作用下是否让并发症发生概率得到推迟。但这两个著名的实验同时表明,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虽然能在指标上控制血糖,但眼病威胁根本无法解除。
  西医迷信指标,诊断治疗都依赖冷冰冰的仪器,与人的自身感受相比,他们更相信不会说话的数据,他们也引导患者相信数据而忽略身体的自我感知。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检测血糖值正常,白细胞值正常,就算身体有明显的感觉不舒服、没精神,西医大夫也会告诉你一切正常,因为当前先进的仪器无法诊断身体很多潜在的问题,而糖尿病是发生于人眼和仪器看不到的真正的潜在部分。
  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的“消渴症”的范畴,糖尿病的三多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医学消渴相仿,中医将其分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西医认为此证是胰脏机能退化的结果,主张注射胰岛素;传统中医则认为此病与肺、胃、肾等损伤不无关系,辨证后一般都可以调理正常。
  据《黄帝内经》记载“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结指不通,运化不好,意思是胃经、大肠经不通就导致消渴病。对消渴病的描述分三期,第一期“脾瘅”,意思是脾胃湿热,这个期相当于糖尿病的前期;第二期“消渴”,属于目前的糖尿病;第三期“消瘅”,相当于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后期。《内经》里面也明确了脾胃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中医原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以生存之本。
  如果脾之阳气缺乏,则水谷精微气化不足,导致不能生化津液,上不能奉心肺,下不能滋肝肾,则形成消渴之症。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典型的病症表现就是渴饮多尿,所以我们说糖尿病的发病之本在于脾胃,要养好糖尿病就贵在调理好脾胃。
  中医分析脾虚病因:
  一、平常运动少。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主肌肉和四肢,运动少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出容易腹泻或大便粘滞不爽,身体沉重倦怠、嗜卧多睡、口中涎多、说话吐字不清等诸多症状。
  二、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为脾志,过思则会伤脾,所以说:“思则气结”。使人茶饭不思,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倦怠嗜卧,疲乏懒言,也会嗜睡的。
  中医怎么治:补气血、健脾胃
  常大夫认为,西医所判定的糖尿病,我们(中医)来看,与身体的气血有关,推动力下降,主要还是脾胃问题。脾胃弱,身体吸收能力下降(吸收糖的能力下降),糖留于表面,这个糖被西医化验时发现了,显示的结果就是血糖值高,西医就就会建议吃药降糖,但实际身体却很缺糖。
  对待糖尿病患者,常大夫往往针对患者肝、脾、胃不和,气血亏虚入手,第一阶段用药主要是益气血、健脾胃、散寒、通经络,第二阶段的用药主要就是补肝肾、强筋骨。只要患者能够坚持不服用降糖药,经过常大夫的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基本都消失了,以后也不再需要服用任何降糖药。
#糖尿病#


1楼2020-07-27 10: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