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吧 关注:810贴子:20,036

刘伯承与淮海战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淮海战役时间序列:
 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小淮海战役建议,这个建议其实标题是后加的,准确来说根本不能叫淮海战役建议,因为,共提出了下一步行动的4个方案,所以,在我看来标题还不如改为“济南战役后下一步行动建议”更为恰当。
  9月25日午时刘陈邓电告军委和粟裕,建议采取粟裕建议第一案,即攻占两淮吸打援敌的淮海战役方案,同日19时,军委复电,同意进行淮海战役,兵明确提出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黄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确定进行淮海战役是刘陈邓的明确主张,军委采纳,并改变了首战目标。
  为配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目标,刘帅率领两个纵队分别吸引3兵团和12兵团到伏牛山和豫西,使其远离淮海核心战场,这是淮海战役第二个重要步骤。
  陈邓方向的使用则一直没有定论,10月22、23日给陈邓两电,要求攻取宿县、蚌埠,孤立徐州。但25日就改变了决定,要求攻取蚌埠,并渡淮南进。同日,陈邓复电反对“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这是第三个重要的决策步骤,这为之后两大野战军直接的战役配合,形成大淮海局势打下了伏笔。
  11月1日,军委命令整个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11月2日,陈邓提出了“钳制邱孙两兵团新的作战方案”,共提出三个方案,并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有人理解为这是放弃指挥,是完全错误的,电文很清楚“当负责指挥”,只是请军委“多”直接指挥而已)
  刘伯承当时虽然远在豫西,但却是洞若观火,一眼就看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全局形势,11月3日直接向军委建议并告陈邓,截断徐宿路,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只此一案,别无他选,第一次提示会攻徐州)。11月7、8日,粟裕见敌军有总退却迹象,向军委和陈邓建议抑留敌军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实际上敌军并未退却,而是集中徐州与我军决战,不需要“抑留”,而且粟裕的手段是“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去实施,显然也打得太远)。11月9日军委决定攻占宿县与敌决战,这是第四个重要步骤。显然刘帅更加料敌机先更加准确。如果军委在刘帅提出建议后,就采纳的话,孙元良兵团都有可能被直接干掉,而成为淮海战役第一个覆灭的兵团。由于军委决策迟了,11日我军只斩了孙元良的尾巴7000余,并包围宿县。
  11月14日,刘陈邓向军委建议”歼击黄维为上策“
  11月16日,我军攻克宿县,军委电令成立总前委,统筹淮海一切事宜。
  在粟裕围攻黄伯韬的同时,准备下一步歼击邱李,并在18日进行了部署,得到军委的认同并要刘陈邓照顾南线之敌。但刘陈邓19日复电指出,华野歼击黄伯韬刀锋已钝,继续打依托徐州的邱李,诚非易事,容易形成僵局,同时,中野单独阻击南线三个兵团,也不容易,所以,计划乘南线三个兵团还没抱团,先拿南线的黄维和李延年下手,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不等军委指示,粟裕于20日复电刘陈邓“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并按刘陈邓的计划做了部署。军委接到刘陈邓报告后,也进行了战略调整,要求粟裕歼击李延年。
21日 中央再次指示华野歼击李延年。粟裕按中央指令进行部署。
  23日,中央同意粟裕歼击李延年部署,但刘陈邓见李刘缓进,而黄维突出,反对中央计划和粟裕部署,决心以华野对徐州和李刘防御,先歼黄维,不等军委指示,已开始调兵遣将,指令粟裕对徐州和李刘防御。24日11时粟裕复电刘陈邓,完全“遵命”执行。15时军委复电,同意刘陈邓23日计划,并再次赋予刘陈邓“不用请示”的临机处置一切权限。确定第二阶段打黄维,对徐州和李刘防御,这是第5个重要步骤。
  26日,军委指示粟裕在阻击李刘的同时,如有机会歼灭李延年一个军。
  完成对黄维的合围后,因对速歼黄维比较乐观,27日,刘陈邓临机决断,做出了“包歼李刘”的决定,并命令和授权粟裕负责执行。李刘惧怕被歼,迅速后撤。
  围歼黄维比预想困难,12月1日,由陈老总直接和粟裕通话,指示粟裕“北边把杜聿明抓住,南边把李刘看好”(必须是代表总前委常委的一致意见),这个策略即为刘伯承“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这是第6个重要步骤。
  粟裕指挥华野于12月4日拂晓完成对脱离徐州的杜聿明合围。
  至此,整个淮海战役被完全定格!包围黄维后总前委开会的议题已经变成了渡江战役。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歼灭。淮海战役共歼灭国军55.5万人。
  刘帅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
  1、总前委首席军事指挥官。总前委中3人是军事主官,但华野的司令员都是刘帅的副手,代司令连常委都不是,显然刘帅才是首席军事主官。
  2、在布局阶段,刘帅以中野两个纵队调动了敌军两个主力兵团去大洪山和伏牛山,为淮海战场粟裕集中兵力先歼7兵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开战前,刘帅根据敌我态势,首先敏锐地发现小淮海转化为大淮海的态势。11月3日刘帅给中央和陈邓的电报明确提出了斩断敌军中枢,形成汇攻徐州形势的战法。刘帅对此战法形象地称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战局的发展和刘帅的预见是一致的。
  4、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帅和陈邓一道,提出了先打南线黄维的战法。而中央和华野则是计划先打北线邱李,后又想打南线李延年,在努力落空后,也不得不接受先打黄的战法。黄维被围,宣告了敌军打通津浦路计划的破产,使我军完成了对徐州集团的战略包围,小淮海成功转化为大淮海。黄维被围,使得敌军欲罢不能,最终直接导致了杜聿明集团在撤退途中,回救黄维而又被华野合围。刘帅在战后总结中称,双堆集之战是淮海战役承上启下的一战。
5、“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策略:在围住黄维兵团后,刘伯承对下一个阶段作战提出了“吃一个(黄维),看一个(李刘兵团),夹一个(杜集团)”策略,淮海战役完美定格。
  对淮海战役把握最为准确的就是刘伯承,可以说整个局势的发展,完全在刘伯承的预料之中。可谓料敌机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IP属地:贵州1楼2020-08-04 16:47回复
    事后诸葛亮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8-04 21:50
    收起回复
      纵观淮海战役,策略层面贡献最大的是刘帅,作战指挥层面贡献最大的是粟裕!!


      IP属地:贵州3楼2020-08-18 16:21
      收起回复
        粟裕贡献有80%,刘10%,陈邓各5%。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8-19 13:40
        收起回复
          为何只有刘帅能百战不殆,玄机就在于刘帅总能科学分析五行,最后得出最佳的作战策略!!


          IP属地:贵州5楼2020-08-19 17:47
          收起回复
            总经理打算派粟经理过江再来一次千里跃进,粟经理吓破了胆不敢去,鼓捣出个淮海计划,说这样干也不错。总经理也不能强迫他去呀,征求大家意见,大伙儿心说唯一适合过江的人选不去,那就由他高兴吧。老刘原先一直在企划部主事,后来因为人品忠厚做事公道,下到由分公司整合成一个部门当经理。人家老刘利用自身专长,给总经理提出本次行动的神妙策划,一举把粟经理的小淮海变成后世称颂的大淮海。粟经理没法在回忆录里自吹自擂了,只好不写。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8-21 12:34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8-21 20:13
              回复
                粟迷讨论淮海战役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1、华野是华野,中野是中野各干各的
                2、粟只受军W指挥
                3、双堆集战役是华野帮忙(隐含意思:华野是粟裕的私家部队,只受粟裕指挥)


                IP属地:贵州8楼2020-09-15 11:02
                收起回复
                  又开始吹了。
                  考你一个问题,你还知道攻占两淮吸打援敌。
                  那么。最初攻占两淮是准备打国军哪支部队?
                  知道不?


                  IP属地:甘肃9楼2020-09-30 17:14
                  回复
                    总前委那帮人,是资历够,但实力不够,水平不够,华野那边必须给面子,否则不好配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0-14 10:51
                    收起回复
                      刘帅 当然是水平高,当代孙武。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21-01-31 19:58
                      回复
                        建议加精!


                        IP属地:广东18楼2021-02-01 10:00
                        回复
                          @过客 与楼主商榷
                          3、开战前,刘帅根据敌我态势,首先敏锐地发现小淮海转化为大淮海的态势。11月3日刘帅给中央和陈邓的电报明确提出了斩断敌军中枢,形成汇攻徐州形势的战法。刘帅对此战法形象地称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战局的发展和刘帅的预见是一致的。
                          ======================================
                          楼主该段总结有失偏颇,有“取其精华、断章取义”之嫌。
                          刘帅11月3日电文如下:
                          “陈登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请陈登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从电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截断徐宿间铁路”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
                          应该说是围绕碾庄战役的一次重要的战术行动。并嘱咐叮咛“请陈登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刘帅为何要向陈登发这一份电报?
                          正是刘帅看重了“截断徐宿间铁路”的重要性!
                          刘帅的学生在10月23日的《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中已经进行了部署安排:
                          “豫皖苏应集结独立旅及分区基干团,担任破击津浦之徐(州)蚌(埠)段及陇海徐(州) 商(丘)段,以徐蚌段为重点”。
                          为何要敦促“陈登切实考虑”?
                          陈登在10月31日在《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方案致宗央君威》电文中:
                          “君威陷电奉悉。饶粟谭俭电今世午看到……因华野作战计划中,未派队攻击徐蚌段,我们拟以豫皖苏部队担任”。
                          所以陈登拿走了豫皖苏部队的指挥权。
                          需要说明的是。豫皖苏军区部队的司令就是刘帅的学生,“斩断敌人中枢”的任务是由该部队完成的。
                          到淮海战役前,豫皖苏军区已发展到八个军分区,所辖独立旅及三个独立团充实了兵力,各军分区有基干团,各县有武装大队。
                          豫东、济南战役后,华野缴获颇丰,连豫皖苏军区各分区的基干团都配有骑兵大队、炮兵连。全区总兵力达八万余人。
                          刘帅担心的是,陈登既拿走了豫皖苏部队的指挥权,又不安排攻击徐蚌段的作战。 造成“斩断敌人中枢”的战术行动落空。
                          所以刘帅11月3日的电报也可看做是:敦促陈登尽快实施《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中豫皖苏军区部队“破击津浦之徐(州)蚌(埠)段及陇海徐(州) 商(丘)段”的这一重要的战术行动。
                          战役发起后,11月7日至9日期间,华野不下于四份电报要求陈登派豫皖苏部队切断徐蚌铁路。
                          “为孤立徐州,使其粮弹困难,请令张国华辗转徐州、蚌埠,以上是否有当请示。”
                          刘帅的担心是正确的,陈登并未安排实施豫皖苏部队对徐蚌段的攻击,挪作他用了。
                          刘汝明就是坐火车撤退到徐州,再从徐州坐火车到蚌埠的。若实施攻击徐蚌段,陈登打刘汝明也就打成了。


                          IP属地:广东19楼2021-02-02 09:04
                          收起回复
                            @过客 与楼主商榷
                            4、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帅和陈邓一道,提出了先打南线黄维的战法。而中央和华野则是计划先打北线邱李,后又想打南线李延年,在努力落空后,也不得不接受先打黄的战法。黄维被围,宣告了敌军打通津浦路计划的破产,使我军完成了对徐州集团的战略包围,小淮海成功转化为大淮海。……
                            =======================
                            “使我军完成了对徐州集团的战略包围,小淮海成功转化为大淮海。”=====该论点值得商榷。
                            首先要弄清楚小淮海的特征:
                            君威在10月11日《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
                            “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登,攻取荷[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城及大别山各城。”
                            可见,小淮海的特征是:打完后华野主力西兵团返到中原,协同刘登作战。
                            其实,我军始终存在一个“大淮海”的计划。
                            当然不是君威制定的,而是淮海战役发起人——刘帅的学生(未出师)在半年前(48年4月)就制定好的。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登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粟裕《卯巧电》
                            若实现“进逼徐州,与刘登会师”,供军的两大野战军对阵复数绥靖区(或剿总)建制的国军部队,这才是大决战啊。
                            当时谁能相信“进逼徐州,与刘登会师”半年后会发生呢?
                            即使半年后粟裕发起淮海战役时,又有谁会相信刘登如约而至呢?
                            小淮海的特征是:打完后华野主力西兵团返到中原,协同刘登作战。
                            大淮海的特征是:“进逼徐州与刘登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IP属地:广东20楼2021-02-02 09: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