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吧 关注:73,593贴子:465,308
  • 2回复贴,共1

南怀瑾先生说:不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位老同学过世了,走了没有?不去相而去。所谓看不见的是肉体而已啊!那个自性并没有动过。能够把握到这一点,就没有生离死别的苦难。一切只是相的变,自性是寂然不动的。
现在,文殊菩萨答话了: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是的,居士,是这样的。文殊菩萨怕跟着去的小乘菩萨们不了解,就再加以引申: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来去只是个现象,比如你说早上的太阳到晚上就下去了,这只是对现象讲。虽然形而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我们假如勉强用形而上的推理来看,假定真有个东西来了,已经来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来了。宇宙的生命、万有的现象是生生不已,像流水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当我们看到第一个浪头过去了,下一秒钟看见的浪头,已经不是先前的浪头了。假如我们认为浪头有来过有生过,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为后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同样道理,过去的东西,如果认为死亡了的话,那现在就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死亡过了。
凡夫众生只从现象界看,认为是有来去有生死,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的,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决不是我们,完全是两个人,那个肉体、那个一切早过去了。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什么理由呢?一切万有现象没有个来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追寻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谁在主宰,最初的现象几时开始的。佛家的结论是:无始之始,像一个圆,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都也可以是终点,而所谓始点与终点,只不过是人为的假定。宇宙的法则是圆周性的,是圆满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我们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从哪里来的?来者无所从来。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来源,你花个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无所至,能去到哪里?终点也就是起点。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无始无终,无来无去。这也是《华严经》的道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是宇宙万有的因果关系,因含着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时的。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已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尽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沉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现象,一剎那一见之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觉得正看着的已经变去了。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一剎那间这人的身体已经新陈代谢变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看婴儿和看老人,你一个月不见婴儿,他就变样了,我们也说七十岁以上的朋友,若一个月不见就要打电话问候他一声,八十岁以上的,更要三天两头打个电话。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怀》诗,起首是「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可以用来注解《维摩诘经》的「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水流过去了不会再回头,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嘛!花谢了明年虽然再开,但已经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谢这两样是毫不留情的。这首诗的文学意境很深,有些离乡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读不下去的。下面还有好几句,今天不讲诗,就不再说了。(全文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摧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你们爱文学的同学,更可以引李商隐的两句诗作结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至引用到历史哲学,像《三国演义》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就懂了「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道,被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两位,拿来随便一番对话,真只能说是「千古绝唱」。文殊菩萨的讲话艺术一流,你们如果有人作外交官的,可以好好学他。他回应了维摩居士之后,话一转,又说:
「且置是事」,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他们两个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经典了,那还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快收场。
——南怀瑾先生《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IP属地:河南1楼2020-08-05 00:11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8-06 22:11
    回复
      南无阿弥佗佛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8-08 0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