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兵人吧 关注:18,952贴子:314,243
  • 16回复贴,共1

十二世纪(1115~1164)金军系列(六):糺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家福开道~


IP属地:吉林1楼2020-08-14 22:51回复
    第六期,糺军(契丹军)









    IP属地:吉林2楼2020-08-14 22:52
    回复







      IP属地:吉林3楼2020-08-14 22:53
      回复







        IP属地:吉林4楼2020-08-14 22:54
        回复
          何为糺军:
          “糺”也写作“乣”,这个字的读音在学界争议很大,不过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读“纠”,在辽宋文献中“糺”有时也确实和“纠”字相混淆。
          “糺”字本义也通“军”(或者可能是汉语“军”成为契丹语中的外来语后,契丹人在说“军”的时候脱落了鼻音而发成“纠”音。这种脱落鼻音的情况在阿尔泰语系中较为常见,如金代的“勃极烈”脱落了中间的鼻音,就变成清代的“贝勒”,二者是同一个词),在辽代时是对契丹各部族普通部民组成的军队的称呼,“糺军”和部落贵族子弟组成的“舍利军”共同构成了大辽王朝的部族军。在战场上,中央近卫军“御帐亲军(皮室军&属珊军)”与皇帝私军“宫卫骑军(斡鲁朵军)”是核心,而部族军则是主力。
          金灭辽后,将降附的契丹诸部安置在契丹故地草原,称为“某某糺”或“某某部族”,此时的“糺军”一词已经成为对这些亦军亦民的游牧部落,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军队的专称。不过由于辽金易代时的战乱和人口迁徙,金代的各“糺军”和“部族”已经并非纯由契丹人组成的部落,而是以契丹为主,包含了奚、乌古、敌烈、鞑靼、党项以及契丹化的汉人等各民族混杂而成的群体。
          这里为了体现糺军的契丹主体属性,用的都是辽代契丹衣着(当前考古成果中没有可以确定是金代契丹人的形象资料,只好用辽代的),或者也可以说,就是借用了辽军的形象。
          ————————————————————
          关于契丹发型:
          辽、金、元三朝,契丹、女真、蒙古都有“髡发”也就是剃头的习俗。以前咱们提到过女真与蒙古的发型,现在就来说一下契丹的发型,如图:


          对比一下蒙古的发型:

          可以看到,契丹与蒙古同属东胡系统蒙古语族的游牧民族,无论在血统还是文化上关系都很近,其发型也都采用了剃光头顶中央、而在周围蓄发的样式,而非象女真那样剃光前额、在脑后蓄发扎成辫子。
          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契丹人未剃的头发是从两侧鬓角连向前额,可以在中间连接,可以断开,也可以干脆在前额一点头发都不留;但却不会象蒙古的“婆焦”发型那样,在正中央留下一撮孤立的头发,不与两侧连接(除非是儿童,这点契丹人和汉人一样,小孩子也有三搭头发型,但成年男子不会这么留头发)。另外契丹人还有喜欢在耳前左右鬓角各留一绺长发的偏好。
          顺便提一下西夏的剃发事件。
          髡发,或者说剃头,是东胡系(鲜卑、契丹、蒙古)和肃慎系(女真)的习惯,属于汉藏语系羌藏系统的党项人本来是“披发”而不剃头的。但是平夏党项的拓跋氏比较特出,自称鲜卑后代,而其族源到底为何,至今也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这个党项拓跋氏的来源,可能是当初某个拓跋鲜卑部落融入党项,可能是部落上层统治者家族来自拓跋鲜卑,也可能只不过是被拓跋鲜卑赐姓或联姻而来的姓氏(刘渊为你点赞),甚至可能干脆就是为了攀附拓跋鲜卑而自己改来冒充的姓氏。而且即便真有来自拓跋鲜卑的成分融入,至迟到唐代,他们也早已在语言、文化上完全羌化了,所以宋初的党项各个部落都没有剃头习俗。而元昊建西夏国时为了彰显自己是“鲜卑后裔”,特意在党项人当中(不涉及汉人)搞了个强制剃发。但党项人并没有什么剃发的历史渊源可寻,究竟该剃成什么发型才象鲜卑?不知道。于是也就只好去抄袭契丹人,所以大家如果在各种时人绘画和考古实物中看到髡发的西夏人形象,就会发现其发型和契丹基本上大同小异。


          IP属地:吉林8楼2020-08-14 23:07
          回复
            交脚幞头
            幞头于十六国至北朝时作为鲜卑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原汉族服饰,到了隋唐时代已经成为汉人服饰文化的标志内容之一,且在外形上不断发展改进,尤其是脑后的“脚”或者称“翅”上面有各种形态变化,如下图:

            这里面的第一排第二个,将两只脚向上交叠于脑后的形制即为“交脚幞头”,广泛流行于五代和两宋。契丹人受汉人影响也时常佩戴幞头,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这种交脚幞头: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辽庆东陵《四季山水图》《秋》(《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乌力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辽代壁画所见宴饮散乐图》李旭光著,《东北史地》2012年第1期,第6页)
            要注意的是,本系列作品里那个交脚幞头 + 紫色圆领袍的骑射手,由于宋辽都有交脚幞头,也都有窄袖圆领袍(宋朝军人穿的窄袖长袍是右衽,和辽人的左衽不同,不过兵人比例太小就没做衣襟开口,故而无法分辨左右),因此其实这货混到大宋队伍里也是可以的,只不过鬓角的那绺长头发出卖了他的契丹身份
            ————————————————————
            关于护心镜:
            4个人里唯一顶盔披甲的那位,大家可能会觉得他胸前有个黄铜的护心镜,其实那不是护心镜,而是腹部的圆盘露出的上边缘。护心镜这种东西是在明代才开始流行(也有说法是元代发明,但我没有看到比较确实的证据),所以也就成为了宋明甲胄最明显的区分特征。由于在明朝初期出现过大量宋式风格的甲胄,比如锦衣卫的“大汉将军甲”等,所以有些宋明甲往往容易混淆,而根据宋甲无护心镜、明甲则有护心镜的特征,从外观上一眼就能区分开二者。
            另外,辽宋金时代的铠甲往往喜欢在腹部加个大圆盘,如下图: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的辽朝甲胄
            如果是将领的高级铠甲,还会把这个圆盘做成兽头形状,在宋明甲胄中时常能够见到。
            本系列作品里的这个契丹骑兵,本来我是想还原成刘永华先生复原图里那种圆盘,结果没配合好1/72这么小的兵人,圆盘一不小心做太大了,上缘都到了胸口,外边绑上布抱肚之后,露出的部分就象个护心镜了。大家不要上当。
            ————————————————————
            关于铁锏:
            前面提到过的戴交脚幞头穿紫衣的那位,腰间挂了把黑不溜秋丑得要死的刀,其实非刀也非剑,而是铁锏。辽宋金时代,甲胄的重型化导致打击类兵器盛行,宋人以鞭锏为主,锤类为辅;而辽金则是骨朵锤为主,辅以从中原传入的鞭锏,比如作品里这把挂在腰间的四棱锏。


            IP属地:吉林9楼2020-08-14 23:07
            回复
              《十二世纪(1115~1164)金军》系列作品到今天全部发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对金朝军队形象的直观印象。
              "o((>ω< ))o"完结,自己撒花~


              IP属地:吉林10楼2020-08-14 23:08
              回复
                老哥,厉害👍🏻👍🏻👍🏻👍🏻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8-14 23:18
                收起回复
                  厉害


                  IP属地:辽宁12楼2020-08-14 23:57
                  收起回复
                    滋磁教授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8-15 07:30
                    收起回复
                      无敌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8-15 11:42
                      收起回复
                        大佬,翻模嘛?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8-15 16: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