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吧 关注:39,245贴子:1,748,918

关于饥饿的盛世一书中对英国普通工人的描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选自张宏杰的书,饥饿的盛世,张宏杰的书不错,但是引用的资料略带私货感,而且张宏杰应该挺喜欢英国,简读中国史那本书也大量用英国的例子
下面贴出原文: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21 21:17回复
    个人认为但是有一点,工人也有三六九等,其中普通技术工人待遇较好。不容忽视的是很大一部分工人住在伦敦贫民窟都是食不果腹,工厂为了扩大生产节约成本大量使用童工,很多人因为繁重劳作死亡,不少人只够生存也是事实。这点从十九世纪初众多作者的纪实文学中可以窥伺一二,爱尔兰大饥荒证明英国绝对不是一视同仁。包括美国,十九世纪后半夜大部分工人的每月工资都不超过一美元,在没有二十世纪福利制度时,原始的资本主义是具有压榨倾向的。1841年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堪称富庶平和的英伦本土,女性平均寿命为42年,男性为40年。1820年前后,西欧地区——从长寿的瑞典人到短寿的西班牙人——的平均寿命是36岁,日本是34岁。1900年前后,西欧和美国的平均寿命分别提高到46岁和48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清代的教育与大众识字》(Education and. Popular ... 计—— 19 世纪中国生员的平均寿命为58 岁,而当时人均寿命在35-37岁之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是越活越长。
    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 寿命》中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 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21 21:17
    收起回复
      这个又脏又破空气中弥漫着恶臭的地方真的就是富足的大清?船员丢弃在水中的变质食物和死去的禽类,被当地百姓跳入水中一抢而光,而那些趾高气扬的大清官员用鞭子随意抽打平民的一幕也令这些西方绅士们感到惊讶。那些百姓脸上挂满了不屑一顾,眼神中充满了麻木不仁,这令马戛尔尼感觉到这并不是理想中的大清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21 21:25
      回复
        事实上乾隆给使团的供给也很不错,换作是任何一个贫民都不可抗拒。因为这足以吸引大量贫民。
        总兵马瑀和知县张玉田在天后宫摆设宴席招待“勉励”号的英国客人,派人送上好的:猪、羊、米、面等物到船上。总兵早已物色了几名领航人,是为英使船队准备的,就派其中一人到“勉励”号上领航。6月26日,总兵马瑀和游击徐丹桂等人率兵船护送“勉励”号出海。6月29日,领航人将英船领至苏松镇管辖地区,由苏松镇总兵接待护送。
        1793年7月5日,定海镇总兵马瑀盛宴招待“克拉伦斯”号一行人,并请他们看戏剧表演。马瑀和宁波知府克什纳还奉浙江巡抚觉罗长麟之命,派人备办上好的:牛、羊、鸡、鸭、米、面、柴、炭、茶、烛等送至使团船队
        (此外英国人由于吃不了那么多还经常把没吃的食物或者已经死亡的牲畜扔掉或者送人)与其说百姓争先恐后,不如说乾隆帝给马嘎尔尼一路上形成食物安排的太好了,已经远远超过寻常使臣,经常存在吃不完又送一堆的情况,搞得马嘎尔尼浪费大量食物。
        使团的其他几个人也写了这次访华回忆录,其中每个人的印象相差甚多,值得注意的是马嘎尔尼的态度是转变的,在没有到北京之前其他人都写到马嘎尔尼对清朝誉大于批,后面因为礼仪事件马嘎尔尼团队食宿缩水了好几倍,加上觐见不顺,任务失败,从此马嘎尔尼就在日记里面开始愤愤不平,而这个觐见记是后来经过马嘎尔尼和总管巴罗整理写作的,想要知道使团客观评价,可以看一下其他人写的,小斯当东、画师亚历山大、大副……都出了书,总体上在没到北京见到乾隆之前,对清朝是赞誉的。英国团长的《出使中国记》,这本书对于使团成员的心理有更加细致的描写。在到达北京之前,英国人一个劲地夸赞我大清国泰民安,是一个强盛的国家,虽然有一些问题,但都可以理解。所以促成英国与这个伟大国家结交的使团成员自然居功至伟,与有荣焉。
        可惜来北京以后谈崩了……这个锅甩不开,只好说清国腐败落后,不值得结交,清国人不讲道理,总之不是大使的责任……
        这几个英国人写书时太注重自己的面子了,至于清朝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英国人对帝都的评价如何?斯当东告诉他在英国的读者:「初进北京大门,第一个印象是它同欧洲的城市相反,这里的街道很宽,欧洲城市街道很窄,但房子很高,从街的这一头向那一头望,两边房子好似彼此互相倾斜靠近一起。北京空气流通,阳光充足,人民表现非常活泼愉快。 北京人口虽然这样多,但秩序良好,犯法事件很少。同英国古代十家联保制度差不多。…… 从衣服和住房来看,白河两岸的人民是相当贫困的,但是他们脸上的表情却很愉快。这说明他们还能保持一个最低的生活,同时也说明他们并不感觉受到不公道的待遇而心安理得。他们的穷困也并不是由于土地荒瘠,通过他们的勤劳把这里土地搞得相当肥沃。问题在于此 …… 苏州府是一个面积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城内房子大部分建筑和装饰得很好。这里人民大多数穿丝质衣服,样子显得非常愉快。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繁荣气象 ……」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21 21:25
        回复
          古代人过的真惨,可惜皇汉喜欢做明人,不喜欢当现代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9-21 22:04
          收起回复
            大E帝国的富饶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作的政治经济著作,首次出版于1845年。
            该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了全面剖析,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的后果: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产业后备军的形成,以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加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剥削等,从而掲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还论述了现代无产阶级随着产业革命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实地调查的大量事实,详尽地描述了英国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进行了严厉的控诉。[1]
            该著作不仅是社会学领域中先驱者的著作,同时也体现了恩格斯的新的理论观点。书中已经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运用了他和马克思共同得出的新的历史观。[2]
            作品名称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外文名称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1assin England,From Personal Observations and Authentic Sources
            作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首版时间
            1845年
            类别
            政治经济
            快速
            导航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品思想
            作品影响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恩格斯在书中全面述了无产阶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书中首先考察了无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指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也产生了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其次,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根据大量的官方和非官方材料,指述了英国工人阶级难以忍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证明这些现象是资产阶级后剥削和压迫造成的。第三,明确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遭受苦难的阶级,而且是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阶级,直到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总结了英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英国宪章运动,称它是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运动,但也批评了宪章主义者目标狭隘的弱点,提出了工人运动必须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唯一可能的出路。”[3]
            作品目录
            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
            德文本第一版序言
            英译本美国版序言
            德文本第二版序言
            导言
            工业无产阶级
            大城市
            竞争
            爱尔兰移民
            结果
            个别的劳动部门 狭义的工厂工人
            其他劳动部门
            工人运动
            矿业无产阶级
            农业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
            注释[4]
            创作背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1845年3月出版,从1843年后开始,恩格斯在英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访问工矿山和工人家庭,查阅议会报告以及工厂视察员、医生和教师们的证词、并去伦敦、利物浦等工业中心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关于英国工人生活条件政治态度和斗争情况的第一手材料。[3]
            作品思想
            恩格斯通过考察和调查,用大量的事实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尤其产业革命是造成工人道德堕落的根源,满怀义愤地控诉英国资产阶级对工人犯下的种种罪行。指出大工业运用新机器,对工人带来严重的道德伤害,现存社会秩序对工人只有一切害处而得不到些微好处,工人不可能尊重这个社会秩序。一些工人不由自主地犯罪,这是资产阶级的粗暴野蛮、戕害人性的待遇种下的恶果。大工业造成的劳动强制性和人口集中,使工人的道德堕落现象更加扩大,并达到了极点。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社会条件,是造成工人道德堕落的总根源。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9-21 23:14
            回复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前夕,约有九万名工人。他们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在走投无路的边缘徘徊,每天工作十五至十六小时,甚至长达十八小时,而工资微薄,终年不得温饱。童工尤为悲惨,半数童工不到十岁就被活活折磨死了。七月革命以后,在金融贵族的统治下,工人的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丝织工人从早晨劳动到深夜,所得工资仅能购买一磅面包,别说养家糊口,就个人生活也难以维持。工人们控诉道:“我们丝织工人,一个个穷得赤身露体。做大官的人,穿上外套,佩上织锦的胸绶。我们织出这些,可是,饿死了也没有一块布装殓。”当工人提出增加工资的正当要求时,七月王朝的省长说:“要我去叫雇主提高工资,减少劳动时间,绝对办不到”。工人气愤地说:“我们摆脱了世袭贵族的束缚,却沦于金融贵族的压迫之下。我们赶走了有称号的暴君,却遭受着百万富翁的统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9-21 23:15
              回复
                马嘎尔尼的大英帝国从不奴役人,大家都是上等人,资本假把工人当奴隶完成原始资本积累,E国牛是牛在马嘎尔尼这样的贵族,普通人活的一样猪狗不如。E国还算可以,看看同时期德国法国,那叫一个r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9-21 23:17
                回复
                  网页链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9-21 23:17
                  回复
                    网页链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9-21 23:17
                    回复
                      网页链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9-21 23:18
                      回复
                        英国底层工人真有那么好待遇马克思还用得着去伦敦组织工人运动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09-22 19: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