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资讯吧 关注:181贴子:9,617

摄大乘论 所知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摄大乘论 所知相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0-11 12:00回复
    无著菩萨来解释《阿毗达磨大乘经》里的最重要的一品,摄大乘品,在这一品里头,有一个菩萨在世尊面前说,说诸佛菩萨把大乘佛法概括成了十句话,懂得了这十句话就懂得了全部大乘佛法。从发菩提心到成佛就都知道该怎么办了。
    然后他说这十句话是什么,一段。然后这十句话为什么要这样的次第,把原因说了一下,摄大乘论就是解释这十句话。
    (2)所知依品讲了一切法的因,一切法是从哪里来的,除了释伽牟尼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告诉我们,只有佛能看到。找不到世界的真正原因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3)所知相品讲了梦里的一切法的真相,怎么看待一切法。
    全论可以分成四大部分叫境里行果,境是我们要修行首先要搞清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什么,真实情况是什么,然后知道三界唯有心,那我们怎么办,怎么有一个正见来看待它,就有了三性。
    第四品一直到第九品都是行,最后两个是果,第四品到第九品的行是证初地以后的行,第三品是在证空性之前的行。第四品是重点,是怎么证到空性。
    第四品入所知相,是证入一切法的真实相。
    整个摄大乘论的重点是234品,2所知依、3所知相、4入所知相是重点。
    所知依品可以分五大块,叫由教及理,有佛说有阿赖耶识来证明,佛说有那么一个因。又讲了为什么不和小乘讲,说了原因。也和小乘暗示了有阿赖耶识。又讲了阿赖耶识的不同角度、样子。说服小乘必须有阿赖耶识。又讲了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说不通。又讲了正见从哪里来,要想修行必须依靠佛说的话熏到我们的记忆里。闻思修上中下品熏习。怎么解脱的方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10-11 12:25
    回复
      阿赖耶识生起的现行,前七识里,重点在六识。心法生起来有五遍行,作意 触受想思,所有的心生起来都要经过这五个过程,这五个过程里前四个都是没有善恶的,是无记的。只有思,做出抉择的时候才有善恶。
      比如说早晨听到一个声音,然后分析这是什么声音,这是喊我的名字,知道该起床了,一直到现在的思维,到形成概念,无所谓善恶。思、抉择产生善恶,听见他喊我的声音了,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去不去,怎么对待他,怎么回答他,这里头可能有善恶也可能没有善恶,碰到生气的就吵架,碰到喜欢的就一个抉择,这才有善恶。在现行里头有大量的现行是没有善恶的。大量的抉择是无记的,有善恶的是在做出明显具有善恶性质抉择的时候,才有善恶。
      比如说这一生转为人,活80岁,地位升到多高,挣多少钱,或者吃多少苦,这是果报决定的,这些不能叫善恶。身高体重模样,不能说他是善恶。比如说生盲,他的果报是瞎子,不能说这是善恶。比如杀生太多,就转猪转羊,被一生一生的杀,来还杀生的果报,猪的一生很苦,比如养猪场羊鸡场,给的空间非常小,不能动,因为他怕消耗体能消耗肉,算苦果,这个苦果不能说他是善恶。地里种地的农民每天辛苦不能说他是恶。
      异类而熟,因变成果的时候变了。在造因的时候是有善恶的,比如说做好事是善因,做坏事是恶因,这个因的果报是没有善恶的,做好事的果报是乐果,做坏事的果报是苦果,这个果报不论善恶论苦乐。善有善报的果不是善果,是乐果。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10-11 13:49
      回复
        前边已经说过了阿赖耶识,又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切法的样子,又有真相又有假相,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就是正见。
        一切法分三种,三相:一 依他起相,是三界唯有心的心,依靠其他的东西生起来的相,这个他指两个东西,种子是依靠现行生起的,现行是依靠种子综合作用因缘成熟生起的。
        二 遍计所执相是梦中的一切法。遍计是意识的义名,因为除了意识其他的都不遍计,眼识只计度颜色,耳识只计度声音,第七识只计度有我,就是第六识能把凡夫所知一切法通通能够分别计度。遍计可以当动词可以当名词,动词就是意识正在分别。所执相就是意识所执着的一切法。
        三 圆成实相就是一个真理,就是告诉那个假相是假的,不存在。圆满成就真实相,要想圆满成就真实相,就要把梦消灭掉。遍计所执相永无有性,遍计所执相永远把它消灭掉了,就是圆成识相。前两种法叫有为法,为是行为、作为、造作,真相假相都是有造作有变化的法,无常的法,不会不动。圆成实相因为是一个真理,真理是不变的,是无为法,不动。
        这三种里头哪些东西是依他起相呢?哪个是心呢?依他起里头 以阿赖耶识为他的种子,以 前七识为他的现行,世界上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来说就这八个识就是一个人。第六意识可以虚妄分别,这个现行的所有的诸识都是虚妄分别、颠倒邪见。
        里头具体包括哪些东西?依他起相里头包括了十一种东西,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净色根。 眼球叫浮尘根,帮助眼球来生起物质。天眼打开不需要浮尘根也可以看见。能够生起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种子,能够生起一种误以为让我们感觉在我们的心外客观存在五种错觉,这种识就叫做身识。这个根算色法。
        身者识: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前五识有一个识生起就必然有一个根生起,跟前五识一起生起的根,叫五俱意识的根。前五识不能分别,它必须依靠根才能分别。这个根是前五识的依,叫俱有依,同时有的依靠,根是他们的总管,这个总管就叫身者识。这个根算心法。
        受者识:还是那个识,但是它是另一部分是主要的,不是跟前五识同时生起的,是单独生起的。包括五俱意识给他取过来的色声香味触,它也可以分别。这个意根是生起意识的依据,根据它能生起意识。按照唯识的说法这个意根就是种子,所有的根都是种子,种子直接生起种子现行。意根佛说了两种,(1)无间灭意,就是等无间缘。(2)还有染污意就是执着有我。佛说过这个是意识的根。这个执着有我的意识是种子生的。为什么叫受者识,因为一切法是它来感受的。执着有意根的识就叫受者识。这个根算心法。整个这三种合起来就是六根。
        彼所受识:六根所领受的是六尘,彼所受识是心里头执着有六尘是真实存在的种子跟现行的识,也叫六尘识。
        彼能受识:谁能领受这六尘呢?就是六识。六根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动的。六尘来一触,那种作用生起来的时候叫六识,就是正在认识它的认识对象,这种精神活动叫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 十八界就是依他起的全部内容,就是依他起的自性。后边六种识,就是前边说的十八界的差别、不同。后边这些识就是对十八界的虚妄分别。对于十八界进行分析进行生活必须要使用到这些工具。对依他起进行分别妄想的工具。
        世识:时间,时间是不存在的,是意识的妄想,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时间必须有长度,但是一有长度它就不能同时存在。比如一刹那,有头有尾的话就不能同时存在,同时存在这个时间就没法存在。是成立十八界的一个虚妄分别,脑子里没有时间不能安立十八界。没有十八界下面全都没有。
        数识:数字,纯粹是脑子里建立的一套生活,连家里几个人都数不清,没法生活。执着十八界的时候必须要编一套数字来给这些规定,这样好说话好思考,一种工具。
        处识:地方、处所、空间,也可以叫物质世界、器世间。也是不能成立的,空间的最小单位定义不了,只能是有容积有体积的东西,只要有体积就能在分,有体积就是有长宽高,至少要有三维,有三维至少要有六面,能在分就不是空间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定义不出来,没有体积就没有空间,空间是人的主观感觉。小脑有空间感,有病之后会失去空间感,看东西没有深度。有一个原始的部落,他们没有空间感,看东西没有深度,一看离得近就叫大人,离的远就叫小人,只有大小感。
        言说识:说话,语言,意言,意识的言说,见闻觉知,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尝到的味道,身体的感觉,意识知道的。
        自他差别识:分别这是我,那是你,这是他,指的染污意、第七识。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
        善趣恶趣死生识:执着六道轮回、六道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10-12 05:19
        回复
          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这九种识是由名言熏习成的种子,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见闻觉知。
          自他差别识,是执着有我的时候,这种想法所熏习的种子。这也是名言熏习的种子,只不过是从名言熏习种子里分出有特点的。
          善趣恶趣死生识,执着六道为实有,我们在哪一道都执着为实有的,天道我们就认为真的有福可享,地狱我们就认为真的有罪可受,人道认为苦乐参半,都认为实有的,是有支熏习种子,有是指的六道,支指因的意思,支本来指的是成分、组成部分,六道是由它的组成部分组成的,所以它的组成部分就是它的因。就好像总数是由很多小数组合成的,这些小数就叫这个总数的组成部分。乘数直接有叫因数。
          这一切三界、六趣都是包含在杂染里头的,杂染就是指善、恶、无记全在一块。
          由上边说的这十一种识就可以把一切三界、六趣,杂染所摄的依他起相里头的虚妄分别都显现出来。这十一种识都是被包含在、被概括在虚妄分别里头。十一种识都是唯有心识 唯它的本性、本质、本身、本体、本相。由依他起就能显现出我们凡夫所知的一切法。依他起是一种显现的原因,依靠 依他起就能有那种显现,这种显现里头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是一种虚假的显现,就好像放电视 看电影一样,它那些显现都不是真的。
          义最直接的定义是和名字的名相对,名就是名字,义就是指的这个名字指的那个东西。名言是名字和言说,言说 说的那个内容也叫义,名言就把我们所有的言说、语言包括进去了。人说的语言所指的那个意思,表达的内容就叫义。
          这是世间的词典的定义。
          到唯识又扩大了,唯识的名言不光指语言,还指见闻觉知,凡夫所知一切法都叫义,唯识无义就是只有心 没有心所认识到的一切法。唯识无境就是只有心 没有心外一切境界,义就和境划等号了。
          三相里头哪个是遍计所执相?什么是遍计所执相?在没有义唯有识的情况下似义显现。比如见面了一摆手,实际上只看到了颜色,在佛教看这就是一种言说,在世间看就是肢体语言,这就是它的义。面前的桌子也是义,在真实情况下是没有这个桌子的,只能显现好像是这个桌子的东西显现出来。似义就是好像是义但是它不是义,眼睛只能看见颜色,桌子是猜出来的。似义就是我们的五种主观感觉,色声香味触。义、外境永远看不到,客观存在的东西绝对看不到,只能看到意识给自己用五种语言翻译出来的脑海里的一个梦境、虚妄分别、颠倒。
          似义相=现量=主观感觉。因为比量=空。
            义:名言所表示的内容。意识分别出来的东西(一切法):遍计所执相(意识所想像的东西)。
          这三相里什么东西是圆成实相?就是在依他起相上,就是在三界唯有心这个真实情况上,永远没有似义相生起了,五蕴皆空了,凡夫所知一切法都没有了,就是真实相,这就是圆成实相。
          身识、身者识、受者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个根。彼所受识就是我们所感受的六尘识。彼此能受识就是六根和六尘因缘合和一触生起六识,生起六种认识,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六根六尘里有10个是色法,意根和意识的认识对象是心法。其余六个识就是前边五个识的差别。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10-12 08:58
          回复
            前面讲的这八识都是只有识,都没有识外的一切法,都没有凡夫所知的一切法,都没有义,都没有梦中一切法,由于这个原因,前边讲的这个道理,唯识无义,这个里头讲的道理我们用什么能来比喻一下?应该知道这里头可以有很多的比喻,用梦喻等等。梦里梦见的都是似义,我们在梦里的时候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各种见到的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唯一能存在的就是那个能做梦的意识在活动,虽然各种各样的颜色声音感觉房舍森林大地山河好像是有客观存在的影像现出来了,但是都没有任何境界。由这个喻显示的道理随着这个梦喻我们就应该了解和知道一切识处皆唯有识。
            由这说的梦喻应该知道还有一些比喻,幻诳、鹿爱、翳眩等喻,(1)幻诳是在古代印度街头到处都见的一种幻化师的幻化,幻化师用一种简单的道具,比如木块、树枝等在加上障眼法,就能幻化出很多东西来,可以幻化出一场战争来,就像看电视剧一样,那些幻化出来的东西都不存在,只是色声香味触的影像。(2)鹿爱是沙漠戈壁滩上的鹿,因为干旱找水喝,鹿看到远处有水就跑过去,跑到那里一看没有了,一抬头看远处又有了,赶紧又跑,也经常叫阳焰。
            (3)眩翳,由于眼有了病,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眼睛上有了伤痕,好像看到眼前有乱麻、头发。
            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人就说,如果我们从梦里醒来了,我们就会知道梦中确实是只有一个意识在活动,我现在醒着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做梦的感觉呀?真的智慧生起来的时候,真的从这个梦中醒来的时候,也是刚从梦中醒来一样的感觉。就好像在梦里的时候知道我这是在梦中,这种感觉是没有的,只有从梦里醒来的时候,才会知道那是梦,梦里的东西都没有。就是像这样所以现在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还没有从生死长梦中醒来的时候,这个感觉是生不起来的,什么时候得到真的智慧,像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时,才会从梦中醒来,那个时候才知道我的六道轮回是一场大梦。
            还没有得到真智慧,还没有从生死长梦当中醒来的人,现量还不知道,能不能用比量,从道理上证明这就是梦?由佛的教导、圣人说的话和道理来一步步的逻辑上来推理,都可以用比量来知道。
            教最重要,只有 有一个人从梦中醒来了他才会知道这是梦,有了这个人他才会入到我们梦里头告诉我们说你现在不是在真实中,是在梦中。只有佛的实证有说服力。如果没有佛,连这句话我们都听不到,谁都想不到这是梦,就像黑客帝国里的事。
            说出来必须道理上能成立,不但道理上要成立,而且必须要做好,超过所有的道理,别人才会听才会信。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10-12 15:25
            回复
              下面是见过三界唯有心的人的话,《华严经》的十地品,是佛在华严经里讲的唯识道理的一品。在里面佛说,就在这个三界上都是只有心是真正的存在,没有别的。佛在《解深密经》里也是这么说。那个经里头弥勒菩萨问佛,比如入定观想出一朵莲花来,就在面前青翠欲滴,一般人就会认为这是真实的存在,然后他就问这朵莲花跟我能观的心是两回事吧?还是没有差别?佛说是没有差别。那个莲花只是心,不是心外的东西。为什么莲花是心?我说的辨别识所缘的那个莲花,只是了别识一部分种子成熟显现出来的影像。因为这个所以我说它是心。
              辨别识就是意识,意识在认识东西的时候就叫辨别识。了别识是第八识藏识。
              不入定的时候我们在闭上眼睛想的影像是模糊的变化不定的。在各种定中的影像,由于定力心力很强,把那个影像调出来之后,就好像真的在面前一样,是很确切很固定的,比如白骨观。定中的影像在古代人眼里不光是佛教,都认为定中见到的影像真实,认为肉眼见的是假相。
              弥勒菩萨又问了,如果定中看到的东西也还是心的话,怎么会自己的心还能拿自己的心?没有一点点法能够拿到另一点点法,如果是两个法的话他就是两个法,一个法拿不到另一个法。拿=缘=看,心拿不到心之外的任何东西。
              弥勒菩萨又问,既然我心不能认识心外的东西,那我怎么会生起一个莲花的影像呢?佛说:定中的这个心作意要观莲花,莲花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他就有这样一个影像。就好像脸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的脸是本质、自性,以这个为因缘,在镜子里头还能见到一个本质,还见的是自己的脸。
              有人说:但是我现在在镜子里头见到了一个影像,是离开了我的脸我的本质,另外有一个所见的影像显现,里头还有一个脸,他的意思是没有照过镜子的人,第一次照镜子一看这里头有一个人,他认为是两个人。这个人错了。实际上他见的就是他。这个心在定中打坐见莲花也是这样的道理。这个心作意想这样有莲花生起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好像是有不同的所现的影像显现,就好像是有一个和自己的心不一样的东西生起来了。
              就是由我们上面讲的这两段的佛的圣言量,里头的道理也就出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在定中看到的青瘀景像的时候没有心之外的第二种青瘀景像,只是自己心现出来的一个影像。由这个道理呢,菩萨在所有的认识当中都可以比量的知道都是唯有心 没有境。
              忆持识是回忆起来的那个识。有人说在定中见到的那个青瘀不是忆持识,他说那是现量在前的,他说他现量见过真实的客观外境。佛说:散心的时候的记忆,也是以过去的唯见自心所缘的,也没见客观外境。所以现在见到的影像还是成立唯有识 没有外境。初发心菩萨虽然没有从梦中醒来,在唯识佛法当中可以比量的知道世界上还是唯有识。
              眼识是指眼识,是一种作用、活动,不是体。眼是指眼根,眼根是指的能够生起眼识的那个自性、自体,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存在,他发生作用的时候,就能够让我们看到颜色,生起眼识。有人说就在说的这些道理当中,我能够看到颜色是一种精神活动,这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个眼识可以说是识。但是眼根(客观存在的净色根)诸识是微细物质啊,既然是有这种客观存在的体,它怎么也能叫识呢?也是只能有识,你怎么能讲这个道理呢?佛说:还是可以告诉你,还是两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一个是教就是圣言量佛的实证,一个是由道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0-10-13 10:24
              回复
                十八界它们的体都是心,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它好像是物质的性质存在那样显现出来,相似的一类东西好像能够比较长时间的存在。比如说看到桌子,他说我前一刹那看到的桌子和后一刹那看到的桌子不是一个桌子,说它无常,但是它们属于一类,大概没变。
                有人又问了,你说十八界它们的体都是心,那我怎么感觉就好像跟客观存在的物质显现出来的一样呢?佛说:因为有色声香味触的显现,才是我们生起颠倒梦想的原因,就是生起心外一切法的原因。如果并不感觉外边有客观物质存在的话,在这个没有客观物质存在的感觉当中生起了外边会有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颠倒,生不起这个感觉,正因为一看前面的东西就感觉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物质,有了这种依处,所以才会起意颠倒才会执着外面有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
                要是没有这种颠倒觉,烦恼所知二障应不得有。(烦恼障是所有心所。所知障是认为有外境)。要是没有这种颠倒觉,杂染法就没有了,清净法是对治杂染法的,清净法也就不会有。因为现在在颠倒梦想当中所以自己的前五识生起来一定应该是一个错觉。
                心可以分两大部分,乱相和乱体。(1)前五识生起来的色声香味触五种错觉、五种主观感觉叫做乱相。为什么叫乱相,一个是它不应该生起,假象、梦境,第二个是骗人的。(2)认识那个乱相的心叫乱体,就是意识。混乱认识的本体。我们把前五识的乱相叫色识,色蕴识,物质识,显现为色的识,色法识。意识生起的乱体就是心法识,精神识,意识的精神活动。如果前面那个色识要是没有的话,前五识不生起色声香味触五种乱相的话,我们的意识不会生起根据这五种乱相生出来的一切颠倒梦想,意识就没有起分别的材料了。
                实际上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有六识,我怎么知道有六根和六尘呢?是我们的一个推定。客观外境还包括自己的阿赖耶识,认识的体是六个辨别识是六种作用,自己感觉不到体,在生起色声香味触的作用的时候,阿赖耶识暗的种子和亮的种子对于我们的意识的作用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我们的观察对象,所以我们的认识的观察的客观的外境是自己的种子和现行和他心(种子和现行)。比如说看到一个人,看着面熟,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就在种子里找,找跟我现在看到的影像相似的影像,这是在没有现行的种子里找的,第六识就是意识能缘一切种子。
                为什么十八界这些识能在所有的众生中都有,有条不紊一丝不乱?这个问题的意思是说:如果说不客观存在一个物质世界,只存在我们众生的心,为什么我看到的时候我们所有众生的感觉好像这个十八界就跟真的存在一样?那个客观规律运转的很好,一点都不错一点都不乱。佛说:因为你需要能够圆满的生起你的受用,就是果报,就是前生造了很多业,所有的业都在一块综合作用,这生会有一个业报会因缘成熟,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全体种子综合作用的圆满显现,非常合理非常和谐。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0-10-13 14:15
                回复
                  依他起自性(执着实有十八界的了别识):
                  一、眼根之了别识、色尘之了别识、眼辨别识之了别识。
                  二、耳根之了别识、声尘之了别识、耳辨别识之了别识。
                  三、鼻根之了别识、香尘之了别识、鼻辨别识之了别识。
                  四、舌根之了别识、味尘之了别识、舌辨别识之了别识。
                  五、身根之了别识、触尘之了别识、身辨别识之了别识。
                  六、意根之了别识、法尘之了别识、意辨别识之了别识。
                  也就是:种子暗态、种子相亮起来(叫做辨别识生起了)。
                  第八种子识、藏识,前七现行识、转起识。
                  最左边从上到下这一列是六根,认为有眼根这样的记忆就是眼根的了别识。一般人都认为这六根是物质的,意根是心法的。是种子暗的状态。是第八识、种子识、藏识、阿赖耶识。
                  中间从上到下这一列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体是种子体,种子体如果是暗的,就是上面的六根,如果因缘成熟亮起来了里面显现的那个相,比如颜色声音显现出来了,就叫六尘。是前七识。现行识。也叫转起识,从种子状态转起了它们的形象,
                  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就是六根六尘,就是种子跟现行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没有分别,都是一刹那一刹那顿现,所以叫它了别识,是依他起的体,是心的体。
                  了别识有完成、整体、结果、顿见、顿觉的意思。识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认识、实际存在的认识。
                  最右边从上到下是六识的了别识,这六个识叫辨别识,就是意识正在辨别什么东西,比如眼睛在辨别什么颜色,耳朵在辨别什么声音,是一种动词、作用,是一种正在生起的现象。是正在干活,是一种精神活动,它的体就是依靠种子和现行,依靠前面那十二个体,那十二个体只要一亮起来,眼前就出现颜色,出现颜色,我们那个能见假相的意识,就开始我听见声音了看见颜色了就在虚拟空间里开始分别妄想,开始假安立。这六识不是体,是一种作用,但是还是叫了别识,为什么?前面既然有新体有实体,有体就有用,体是客观存在的,用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用存在不是它分别出来的境存在,而是它能见分别的作用是有的,是能存在,所以体用合起来十八界全部叫了别识。它的作用、功能就叫辨别识。是意识。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0-10-13 18:18
                  收起回复
                    如果说我熏了很多种子现量的乱相,感觉有很多外境是因为我熏了很多记忆,怎么我感觉世识等诸识这个差别它也是运转的很精密呢,为什么感觉时间好像客观存在一样运转的非常精密呢?佛说:因为无始以来就在梦中熏习了大量六道轮回的记忆从来没有断过,原来熏习时间的概念已经无数了,有大量的记忆作基础。
                    数字为什么也是这样呢?在六道轮回天天数数,已经熏了无数的数字。
                    空间为什么也是这样呢?因为无始以来就熏习了大量认为自己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头。
                    为什么言说识也是这样?因为做事是需要交流的,互相之间说来说去无数了。
                    为什么自他差别识也是这样?区分你我他已经熏习了大量的记忆。
                    为什么善趣恶趣死生识也这样?六道里转的太多了,很多人能记起前世。
                    作了无数的梦,留下了无数的记忆,用这个梦的记忆在生起一个梦,这个梦怎么可能出现问题呢。
                    怎样能够把上面11种识成立为世界唯有识、唯有了别识性呢?概括起来说有三种样子:(1)说唯有识,是因为没有义。(2)了别识,有两种作用,因为有这两种作用所以就会生起主观客观两种世界。1.乱相,六根六尘,只要是有情,面前就会生起前五识的认识对象。这个乱相人感知不到,一刹那一刹那留下记忆。2.有见,能够见到假象的作用,意识会做梦,意识会从记忆库里头取出记忆,反复的取、长时间的取,一直到能够看见颜色听见声音能够感觉,还能分析。意识在起作用的时候叫辩别识。
                    (3)意识能够见假相的这种作用它能够生起各种的在运行、变化的样子。
                    为什么感觉五蕴、十八界都感觉像客观存在呢?因为熏习的那些五蕴十八界的形象和知识熏习了无量。
                    前面十一种识它的对境是不存在的,只有能认识的心,没有所认识的境。唯识无义。
                    问:说三界唯是一心,我怎么感觉又有心又有境啊?我感觉心外有很多法。我感觉不但有二,而且有三四五六无数种法。
                    答:我们这个心本身有相还有见,由于有相有见这两个东西。以眼识作例子,眼识是以色尘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六根识和六尘识都是意识的体,以意识识为见。
                    问:为什么意识能认识一切法?因为意识能分别妄想。意识能够仿照、模仿一切识在它那个假的空间里生起。意识能够生起的颜色,不是藏识里真正存在的颜色,是意识用它自己的语言翻译的。
                    此中二颂:世界上唯有识。这个识分两部分,分体用,体就是相,用就是能见到这个相。为什么能见到相?因为意识会分别。观者意能入。
                    由于实证入到空到没有境的时候,心也就能被调伏、远离了。无智亦无得。能所双亡。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0-10-14 07:19
                    回复
                      在前面讲的证明成立唯识的道理里头有一类、一伙瑜伽师,他们说实际上只有一个意识,没有六个识。意识能认识六种法,意识认识前五种法的时候好像是通过五个器官。实际上意识直接就可以认识,不需要通过凡夫认为的五个器官。但是我们凡夫要多起名字,所以意识通过眼睛看到的颜色,就叫眼识,意识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就叫耳识,等等。造业实际只有意识的思业,只是给这个意识的思业把它叫做身语业。没有身业语业。
                      意识依眼耳鼻舌身转的时候,这种种相里头分两种影像、分两大类,(1)唯似义影像,只是相似于境的影像,就是指色声香味触。(2)分别影像,意识根据出现的五种影像开始比量的分别。
                      意识分别的这一切相不是前五识认识的那个相,前五识认识的那个相是直接熏到种子里头的。意识是比量起来的,是从种子里回忆起来的,是从种子里反复提取才看见的假相。
                      在欲界跟色界,在定中的时候虽然只有意识在活动,但是也可以感觉到似义。在欲界跟色界中意识是依止眼耳鼻舌身 肉身的。就好像其他的色根也依止于眼耳鼻舌身 肉身(净色根)。
                      此中有颂:这个颂子是佛要用圣言量来证明佛说过只有一个意识。这一个意识有下面这些特点。意识可以去到任何地方,可以辨别一切法。是独来独往的。本身没有形象,但是它住在肉身里。如果谁能调伏这个难以调伏的心。我就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经里又说:像这样五根所行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意识都能感受到,意识是前五根的所依,前五根是依靠意识起来的,没有意识就没有前五根,前五根是依意识安立的。佛还说过:十八界的前十二相,六根六尘中,六识都在意根里头,实际上六识就是一个意识。
                      上面说了一意识之后,我们在这里把阿赖耶识安立为因识,就是指引起我们认识的因的识,有阿赖耶识才会生起我们这一切。前七识现行识是其相识,辨别识和潜意识是其见识,见识生起来的时候所缘的相叫相识。似义显现的原因是相识,似义在显现的时候就能作见识生起来的时候它依止的那个东西。这样就叫做安立前边执着一切法的这个认识通过分析成立起来了世界上只有识这样一个道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0-10-14 13:59
                      回复
                        有人提了问题说我面前的一切境界分明现前,看的真真的但是你说没有,我在梦没醒之前怎么能知道它是没有呢?佛说如果你成就了四种方法,你就可以悟入一切都唯有识都没有义。
                        悟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解悟、比量的理解上生入一个新的阶段,听明白道理了。在有一个是证悟,现量实证到。上面的悟入这两个意思都包括。(1)我们凡夫的认识的相是互相矛盾的,人看是河,鬼看是脓血,动物看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天人看又是水晶路。说明各道众生看到的都不是真的,都是业报。(2)这种境界客观上不存在,没有这个所缘,没有认识对象,但是我们凡夫的认识现量可以知道,举了三个例子,定中能看到过去或未来的事,可以感应到种子。做梦。(3)是倒着说,是一种讽刺,这个前提是错误的,有一个人说我看到的就是真实,佛说如果你看到的就是真实,那就应该不用做任何努力不用修行,现在就应该已经得到无颠倒智,就没有分别了,得到见到真实的智慧了。(4)境随圣智转,心不随境转,心能转境。有三种1.初地以上见到真实 无颠倒智,小乘圣者,第一种是随着他们的殊胜的不可动摇的理解,没有疑惑。第二种是圣者的理解,想什么都是胜解。2.能把心止在一个境界上,修白骨观的时候白骨立刻显现3.转凡成圣的那一刹那,凡夫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都不显现了,现量智生起来了。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只有心没有义就成立了。
                        如果依他起本身,实际上只有识但是心能显现好像有的外境,这种现象他所依止的那个就叫依他起自性。怎样成立依他起?因为什么原因把他叫做依他起,从他自己熏习的种子所生起,依靠现行这个缘所生起。生起来一刹那之后自然的就灭掉了,没有一种功能能自然的让它留住,所以叫依他起。
                        遍计所执自性是依靠依他起,依靠我们的心识,就能显现好像是外境的那么一个影像,实际上这个影像根本不存在,这就叫遍计所执,
                        怎么成了遍计所执呢?什么原因把他叫作遍计所执,意识里头有无量行相,为什么无量,因为时间无始,意识会普遍的计度六尘。心所执着的那些东西的自相实际上都没有,意识所执着的那个,就是一切有为法,说一切有为法的这个执着可得的那个东西,所以说明叫做遍计所执,就是意识所执着的东西。
                        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就是意识所执着的那一切境界,永远没有了,这个相,就是见到圆成实自己的样子了。怎么成了圆成实呢?什么原因把它叫作圆成实?由于不会变成不同的东西这种性质,圆满成就真实。圆成实又是因为清净的智慧所缘的相、所缘的体,一切好法最胜最高最清净,由于他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了,所以他叫圆满成就了真实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永远消失了。
                        应该有能遍计的东西,也应该有所遍计的东西,这样遍计所执自性才能成立。就是意识所执着的那些东西的自体。什么是能遍计?什么是所遍计?什么是遍计所执自性?应该知道意识就是能遍计的东西,说宽一点是现行识,那个意能够分别的作用这个是真正的遍计,因为可以分别,为什么意识会分别?他用他自己的胡思乱想为种子,能用意识他自己的见闻觉知,所以这个原因,意识就能无量的分别就转起来了,普遍于一切分别都能计度,也能受到其他心的影响,所以他就能叫遍计。
                        如果说最狭义的说,能遍计是意识能分别的那个作用的话,现行识体是他的所遍计,没现行的种子是他的所遍计,其他众生心是他的所遍计,佛菩萨的清净心也是所遍计。
                        所以依他起本体的种子和现行和其他众生和佛菩萨的种子和现行这些全部就是所遍计。这里的所是疏所缘缘。由意识的无边行相的分别,由这个相令依他起自性,就是疏所缘缘,成了他的所遍计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摄论只有这个部分把依他起自性叫做所遍计,一般情况不用所遍计,一般叫能分别、所分别。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0-10-15 12:32
                        回复
                          为什么这个遍计的这个意识能普遍的计度?他计度的这个缘的对象是什么?他取的是谁的相貌?为什么他要执着?用什么来生起他的语言?用什么言说?他增加了什么东西?意识在遍计的时候,意识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众生心,佛心还包括自己的种子和现行,以现行为主,需要取的时候会去种子里取,自然的还要受到他心的影响,和他心是重合的。意识在活动的时候,他的认识对象就是名言,意识在活动的时候他一定要先形成概念,这个形成概念就是名言。由见解、比量执着。由寻伺起语,实现抉择了,今天要办什么事,打交道,就是我想说话了,然后我想说什么话就开始琢磨了。用见闻觉知四个来言说。在没有义的实际情况当中意识增益为有,就由这个意识就能够普遍的计度一切法了。
                          这三个自性是不同的东西还是没有不同?还是一个东西?说他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分开的不对,说他是一个东西也不对,不是不同也不是完全相同。三界唯有心,三自性实际上就只有一个。就是这个依他起自性,在换一个角度看就可以成遍计所执。还是这个依他起性,在换一个角度看就可以成圆成实。(1)换一个什么角度看就能把他看成依他起呢?现行就是我现在心看到的这个景象是从哪来的呀?是依靠另外原来熏习的种子生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把他叫做依他起。从生起角度(2)从什么角度看就能把他叫做遍计所执呢?现行是我们意识所缘的相,也就是依他起里头全是意识遍计的时候所缘的相。他又是意识遍计的对象,就是这个遍计所执。从内容看。(3)从哪个角度看就能把看做圆成实呢?就是意识所遍计的那些东西在依他起里头根本就没有。
                          这三性从某个角度各有几种?依他起性有二种:(1)依另外的熏习的种子而生起现行。(2)依他起是染污还是清净啊?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性质不成立。他是两种性质。就叫作依他起。
                          遍计所执有二种:(1)执着一切法有自性的。认为客观面前存在一个桌子,认为桌子有自体。
                          (2)执着有自性的这些东西,又给他加了很多评论,在他上边又起了很多不是自性的分别。除了这个说他有自性执着之外的关于这个桌子之外的一切执着都是差别遍计所执。比如说这个桌子是旧桌子,是差别。
                          圆成实性也有二种:(1)遍计所执永无有相,定义的。(2)没有染污包裹,叫出离染污的真如。
                          换一个角度看,遍计所执有四种:(1)自性遍计(2)差别遍计(3)会说话(4)牛羊不善于说话。
                          从名义关系的角度又有五种遍计:(1)依名遍计义自性,比如说有一个人,出名了了不起,是干什么的呀?找找找,原来就是那个唱歌的啊。
                          (2)依义遍计名自性,一看这是什么东西?不知道问别人,找名字去,查字典打电话,最后知道了原来是属于什么一类的。(3)依名遍计名,一看书,天下第一关,这是哪一关?百度一搜,山海关。(4)依义遍计义自性,天下第一关,拿了东西不认识,看他像什么,这是菌类。
                          (5)依二遍计二自性,这个人是哪来的?哪个省的?是干什么的?跟谁有关系?
                          总摄一切的妄想、分别略有十类:(1)一切分别就是从记忆里出来的。(2)色等了别识,执着有物质精神客观存在的认识。(3)能显相的心。六识为体,六根为用。六尘是所。(4)六尘会变化,比如生老病死,高兴烦恼,爱、嗔,被迫害使自己产生变化。春夏秋冬。在天在地不断的变。在三界也变。(5)六识六根会变化,就像第四项所说的所有变化相应这个能执着能显相的心也有同样的变异。器官(6)别人影响自己分别,分两类,听到邪法。听到正法。(7)不符合正确的道理的分别,所有的外道。(8)符合正确的道理的分别。(9)执着佛法的分别,这个没有办法,暂时把它定为正见。62见外道分别。身见。五蕴20、边20、运动20、2身心。常、无常、常又无常、非常非无常。
                          (10)烦恼、妄想分别。十种分别。(1)说这个东西是没有的,说无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上。(2)说这个东西是有的,执着梦中是有的(3)根本没有非说有。(4)有的东西说没有,不承认三界唯有心,不承认佛的真实境界(5)认为世界是一,认为好多东西聚合在一起,就像婆罗门大梵天(6)数论派,由2以上不同的东西等组成。(7)自性散动(8)差别散动,就是分别(9)认为有一个名字肯定有一个名字指的东西(10)没有名的东西看到了起名字。
                          为了对治、消除以上十种散动分别,就是般若经中讲的无分别智。这十种错误的见跟无分别智这种正见就可以全部包括了智慧到彼岸的核心。
                          修行面对的只有两个东西,法和法性,他们两个不能分开。法是有为法,他的真实性是这一切法都不存在。法性就是法的真实性、本来面目。法是事。法性是理。法性是无为法。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比如棉花是事,棉花的软性,棉花特别软摸起来特别舒服这是对棉花的属性的认识,是理。
                          白海螺,海螺是事。说海螺是白色的,这是一个理,这是人的感觉。海螺和白色不是一回事。
                          黄金的黄色、黎的味道、胡椒的辣性。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0-10-15 17:16
                          回复
                            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依他起有三种自性,为什么这三个自性我们不把他说成就是一个自性就得了?既然是从三个角度看依他起才有了三自性,那为什么这三性我们就说他没有差别,一个自性不就完了吗?不行,如果从一个角度看他是依他起的时候,如果从现行和种子那个角度看,这个因缘不能把他说成遍计执和圆成实。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成遍计所执,就都是虚妄分别,就不能成立依他起和圆成实。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圆成实,就不能成立依他起和遍计执。
                            怎么知道我们遍计所执自性虽然显现但是他和真实存在的依他起自性,他们完全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怎么知道呢?(1)在认出他是什么东西之前根本就没有看到它的自性,是猜出来的,猜出来的那个东西和那个真实存在是两回事。(2)如果凡夫说有一个名字他就一定指着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那有三个名字就应该指三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这就不对了。(3)一个名字有时候指好多东西。比如250指数字,还指傻子。
                            看到的东西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自性,看到的全是主观感觉,全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全是只存在在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一个东西有很多名。一个名不决定指一个东西。法没有怎么能看到呢?没有的东西能看见,因为我们凡夫见不到真实。没有遍计所执性哪来的清净。清净就好像虚空一样,虚空就是空间,好像空间一样永远不变,和染污清净没有关系。
                            你说我们现在显现出来的实际没有,但是依他起是有的并不是顽空。如果没有依他起,圆成实就没有了;依他起没有,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事和理都没有的话,就应该成无有染净的过失,现在就能够见到杂染清净,所以还是应该有东西。
                            一切佛都是在大乘当中说的教法,说过这样的话:怎么知道什么是遍计所执自性呢?这是从没有的、不存在角度说的,只是意识所执着的。怎么知道什么是依他起自性呢?可以用八种比喻,(1)幻化师和道具。(2)阳焰要有马路、太阳、空气。(3)梦要有心和意识(4)像要有镜子和人(5)影子要人和光(6)谷响要有人和山,还要喊(7)水月要有月亮和水,水面还要平静(8)变化身要有 真的人。
                            辩证逻辑:在一个事物里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他们是互相对立的互相矛盾的,但是他们又是统一在一个事物当中一个体里面,他没有解决这个矛盾,这个矛盾谁对谁错不知道,他就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碰到核心问题,承认时间就是矛盾、对立的,承认现实,没有提出解决办法。
                            佛家逻辑:是对治逻辑,不给你找解决办法,因为没有解决办法,打掉分别、妄想。
                            怎么知道什么是圆成实性呢?应该知道有四种清净法。怎么叫做四种清净法?(1)圆成实本身他是清净的,真实不变、空、全部的真实、没有任何相、殊胜智慧所见到的境界、无为法。(2)离了一切障垢的清净,把所有的染污法全部给清楚掉了,佛,圆满成就真实性。(3)得到圆成实性的道、方法,同向圆成实性的道理。靠菩萨37道品智慧(4)生这个智慧的所缘境、环境是清净的。智慧是能。整个大乘微妙的非常正确的法教、佛经,一切所缘境。
                            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这四个法就把一切法都说完了。
                            四个颂子:上面八个喻,生灭缘起,能够产生假相的因缘,是实际有的。所有佛说没有的东西全是遍计所执,如果说四种清净法那就是都叫做圆成实。圆成实自性清净,把所有的染污法去掉,包含清净依他起。能够证到圆成实性的智慧,能够生起这个智慧的所缘境,我们凡夫见到的大乘法教。


                            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20-10-16 11:06
                            回复
                              为什么在上面把依他起自性说成是八种幻等喻?
                              在学习依他起自性的时候为了除掉他的虚妄疑,虚妄疑是不相信面前是虚妄的。这个人他为什么会对依他起性有虚妄疑呢?由于他有这样的疑惑:(1)你说实际上没有面前的一切东西,那为什么实际上没有这些境界,而我整天看的就是这个境界?为了除掉这种疑惑说幻喻。破六根。(2)如果你说我面前的境界是没有的,那为什么我的心会产生这么多的分别呀?为了除掉这种疑惑说阳焰喻,破六尘。(3)你说没有境界,那我为什么爱非爱难受这些受用都来了呢?为了除掉此种疑惑说梦喻,破六识。(4)你说我面前境界都不存在,那为什么你说我犯了戒造了业就会有业报呢?为了除掉这个疑惑说影像喻,破身业。(5)为什么有前五识的主观感觉?为了除掉这个疑惑说光影喻,破非定地的意业。(6)你说我们面前的境界都不存在但是为什么我们面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各种说法?为了除掉此种疑惑说谷响喻,破口业(7)如果面前的法都是假的,为什么会有认为在定中可以见到真实境界呢?为了除掉此种疑惑说水中喻,破定地的意业(8)你说面前境界根本就没有,那为什么会有菩萨呢?为了除掉这种疑惑说变化喻,破学佛法的意业。
                              佛在《梵文经》里说过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这暗示了什么?在所有实际存在的心中,
                              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遍计所执自性就叫生死。圆成实自性是假安立的,圆成实自性就叫涅槃。生死和涅槃没有差别,因为圆成实是用语言假安立的,也是生死。都不存在都应该空掉。先用安立的圆成实空遍计执。实际就是一个依他起自性,暂时把凡夫所知法叫生死,暂时把佛法叫涅槃。
                              法有三种:(1)杂染分(2)清净分(3)彼三分
                              这个怎么解释?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就是依他起是那两分的出处,包含那两分的记忆,所有的法出不了这三分。
                              在这里用什么比喻来了解?以含金的土矿藏为喻来了解,譬如含金的土这种矿藏里头有三种东西,(1)刚挖出来的土(2)纯粹的土(3)纯金。
                              这个土没有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就拿着这一堆土。金有价值但是看不见拿不到。火烧炼时土被分离出去了,金相显现了。刚挖出来的这些土没有价值就叫他虚妄,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所以金土藏就是这样。
                              心也是这样,无分别智是火,没有智慧的时候我们就是凡夫,就是五蕴十八界贪嗔痴,想见到真实世界本来面目,但是看不见。但是如果学这个般若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开始锻炼自己的心识,这样学学学智慧越来越圆满,就见到真实了,最后梦就生不起来了,五蕴皆空了,
                              所以说在心里有他们两个,就好像比喻里的金土藏一样。
                              读经的时候师尊有的地方说一切法常,有的地方说一切法无常,有的地方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师尊因为什么道理这么说?这里有四句,还有一句一切法即常又无常,这四句把所有的逻辑全组合完了,所有答案不出这四个,但是不能说这四个都对或者都错。佛从不说即常又无常,其他三句都说过,为什么不说这个呢,因为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在依他起自性上安立圆成实的时候就说常,安立遍计所执的时候说无常,如果由依他起性来看圆和遍不是常也不是无常。(1)佛说常就是指的圆成实性,无常指人都是无常的。(2)人生是苦。法乐、禅乐。(3)四清净法。染污法。(4)五蕴皆空。圆、依不空。(5)大涅槃经讲大我,如来藏,空小我就见如来。说无我。(6)没有苦。凡夫不修行,不寂静。(7)五蕴有自性,灵魂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依他起圆成实有自性(8)十二因缘有生。中观不生(9)没有生就没有灭(10)一切法本来寂静。五蕴无常就是非本来寂静(11)一切法本性没有苦。自性涅槃无二(12) 生死涅槃。 所有佛经里头出不了这三句,所有的佛说的所有的经里头潜台词的话,只要说没看懂需要解释,就用三自性就应该随着佛说的话都能解决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20-10-16 15: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