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875贴子:165,998

详解第二次合肥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合肥战争最夸张的实力,张辽800死士VS孙权十万大军,一直备受争议。
来源于“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很显然,曹丕的诏书,目的为了宣传,比较笼统,与合肥之战的细节相差极大,不能足信。
背景,建安二十年,孙权利用曹操主力征张鲁,淮泗一带守备空虚,进攻合肥。意图全距江淮。
一,合肥首战
1,魏军兵力
合肥的防守总兵力为七千余人。①
护军薛悌在孙权进攻时,单骑飞马到合肥,出示曹操布署函,令张辽,李典部出战,乐进部防守。②
而此时的三人官阶均为五品杂号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李典为破虏将军。
【张辽,乐进部兵力】,
因为都不是宗族大将,所以按东汉军制很好推算。
杂号将军,设2裨将,4校尉,每校4部曲800人,每部曲200人,定制共3200人。
其中张辽招募的突前勇士,正好八百人,为一校。③
因由护军薛悌在场,首战张辽应按曹操的布署函行动,断不敢擅作主张,所以首战张辽本部约为3200人,800为先锋。
【李典部】
李典是宗族大将④⑤,所以其所辖为私兵。宗族势力多用部曲督制,即1个步兵部曲督统率500人。⑥⑦
所以一万三千人宗族,按十抽一算,李典部应有2个部曲督,千人左右。
因此,合肥首战的张辽,李典总兵力为4200人左右,800人为突阵前锋。
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三国志张辽传》
②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③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三国志张辽传》
④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三国志李典传》
⑤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三国志李典传》
⑥(郭)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修)允转桂林太守,疾病,住广州,先遣(郭)马将五百兵至郡安抚诸夷。《三国志孙皓传》
⑦西晋泰始六年南乡太守所领“兵三千人,骑三百匹,参战二人,骑督一人,部曲督八人,部曲将卅四人。”《晋南乡太守郛休碑阴》
(部曲督、部曲将分步骑。1个参战统率3个步兵部曲督,1个步兵部曲督统率500人。。。)
2,诡异的布署函
众所周知,乐进以进攻为长①,李典以稳重著称②。但布署函反其道行之,所以曹操的深思熟虑不是常人能理解的。
【首先】,只让七千余人守合肥,证明了孙权兵力没十万,而且差距很大,根据谍报消息,所以曹操敢于布署这么点兵力。
【其次】,乐进是其亲信大将,无宗族势力,所以应守城,确保万无一失。
【第三】,张辽是降将,而且是降了多次(虽说是被动的),在面临险境时难保不降,所以是要验证其忠诚。
【最后】,李典是宗族势力代表,忠诚没问题,但尾大不掉的宗族,门阀势力才是对刚新生的魏氏政权构成威胁(孙氏政权面临问题类同)。
李典以15岁龄就能继承从兄军队,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年龄之小把孙策都晾一边了。所以性多疑的曹操不会熟视无睹的。
所以让其出战是以消耗其宗族力量为目的。(不过这个目的结果显然超过了曹操的设想,让他悔之不已。)
这种布署安排一直在延续,如让张辽与藏霸配对当前锋。后期对张辽绝对信任,而藏霸却是有私兵的泰山贼。
①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三国志乐进传》
②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三国志李典传》
③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三国志李典传》
3、吴军总兵力
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这是魏方的记载)
孙权此时仅有杨州一地,山越未平,哪能倾巢出动?明显是号称,同曹操23万号称80万雷同。
之前江东兵制比较混敌,出现过校尉督万人的记载,主要是当时孙权才是杂号将军,无法封再高的官位。而此时已是自领徐州牧,可以封一堆杂号将军。
【五军】
此时东吴政府还没江东化,所以袭承东汉军制。①
从贺齐引中军阻击的描述,可分析得之,贺齐为中军主将【奋武将军】。②③。
因此可知,吴军除禁卫五校孙权本部外,应有前后左右中五路军,共计16000人。
【禁卫五校】
应是参照北军五校(营)建制,但北校军才3536人,所以人数不同。东汉安帝建光元年所置渔阳营,伏侯《古今注》说:“置营兵千人。”
从后期的禁军,解烦,敢死两部可佐证,禁卫军应是每营1000人。④
禁卫五校的主官是【偏将军】陈武⑤,两个裨将是【中郎将】徐盛⑥,宋谦。
加上些不可考的变数,所以吴军总兵力在2-3万。因为合肥仅七千余人,已四倍于敌,攻击方认为完全够用,防守方认为可以应对。
【合肥首战兵力】,
主要是禁卫五校兵,5000人。因是张辽发动突袭,所以五校兵力其实并不占优。只是张辽以800突进,本阵未动,显得吴兵众多。
其它吴兵可能有一些已到合肥城下,因要四面围城,所以营垒不在张辽发动进攻的当面。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这些部队有点应对不及。
有记载的后续支援部队是贺齐的中军,3200人左右。
所以吴军当日迎战兵力为8200人左右。2倍于敌。
①齐时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三国志贺齐传》
②齐中兵拒击《三国志贺齐传》
③讨平之,诛其首恶,馀皆降服。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迁奋武将军。《三国志贺齐传》
④解烦,敢死两军。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三国志韩当传》
⑤及权统事,转督五校。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讬之。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三国志陈武传》
⑥复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三国志徐盛传》
4,合肥首战过程
【第一阶段】,突袭成功。
多年的从征经验,使张辽有敏锐的洞察力,虽不知孙权在哪个位置,但还是找到了敌军主帅的位置,所以一早突袭孙权的近卫五校营。①
慌乱间,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陈武战死,徐盛受伤,被冲进营寨。吴军指挥失灵。②800先锋直接越过营垒直接冲击孙权主帐。
【第二阶段】,固守待援。
孙权大惊,但面对指挥混乱的局面束手无策,但好歹反应快,直登高冢,引身边卫士持长戟自守。③
高冢,高高的土山。其实应该是高高的人工堆出来的土山。实际是未完工的指挥台,所以孙权要往那里跑,而不是慌不择路的乱跑。
登,很明显由低处到高处步行,骑马是上不去的。如果骑兵能突上去,那个就没有自守的防御价值了。
长戟自守,所以包括孙权都是以手持长戟自守,便于肉搏。这在守城战中常用的兵器,能有效的保持距离,高度差,保持自己有利防御态势。
这是张辽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紫髯将军”,但不知其是谁。由于攻不上去,所以大声叫骂让他下来决斗,当然孙权没理他。④
于是战局僵持着。但临时指挥台还是发挥了作用,招来了第一批援军。
【第三阶段】,包围反击。
潘璋此时不过一校尉⑤,从过程看,应隶属中军。他没多少兵力,按阶仅800人。
他果断杀了溃散的徐盛,宋谦部两个小头目⑥,制止住五校军的混乱局面,稳住了阵脚。
随后,贺齐赶到,指挥中军反击张辽800前部。张辽不支,只能突围,仅数十人突出阵,其余人无力再战,大声呼救。⑦
【第四阶段】,大家都拼累了,回阵收兵。
当然张辽不会逃跑,立刻引来本阵和李典部,冲入阵中捞人(捞尸),吴军也没力气干下去了,没有阻挡。⑧
必竟打仗是力气活,哪能打了一上午不休息还继续干下去的?
突袭已经成功,再斗下去只会招来更多的吴军,作战已转成双方列阵互砍模式,那人少的肯定吃亏,所以张辽也果断收军。
而吴军,当日战损较大的五校军肯定士气低落(十损其一的部队基本都溃散了),其它军队加紧修筑守备,以防魏军再次偷袭。⑨
所以合肥首战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至少张辽赢了面子。⑨
这里有两条记载与张辽本传有出入
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三国志武帝纪》
乃率众与辽破走权----《三国志李典传》
两者明显是以战役结果函盖了战斗结果。具体过程还是应以记载详细的本传为主。
【双方战损】,这个没有具体考证,只能自己脑洞一下,觉得有理就信,没理就略过。
吴军,二将数十人肯定没了,其它的肯定有,但不可考。五校中上千人应是有的。主要损失在突袭造成混乱。
魏军,进入缠斗阶段,人数少的肯定吃亏,从逍遥津诸军齐出的情况下,6-7000人,比战前要少,所以战损在400-900人之间。
①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三国志张辽传》
②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三国志潘璋传》
③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三国志张辽传》
④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三国志张辽传》
⑤比县建昌起为贼乱,转领建昌,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民,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三国志潘璋传》
⑥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权甚壮之。《三国志潘璋传》
⑦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三国志张辽传》
⑧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三国志张辽传》
⑨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三国志张辽传》
二,相持阶段
【围城十余日】,
孙权仍在组织围城,营造工程器械,没有进攻。因为造器械②,及等人员到齐都要有时间,所以十余日没有攻城行动。
①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三国志张辽传》
②诸将皆劝作土山,添攻具,蒙趋进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三国志吕蒙传》
【撤军原因】,
疾病无疑①。因为八月进攻,天气炎热,东汉未又瘟疫流行,所以得病是大概率的事。后面诸葛恪攻合肥碰到同样的情况。②
甘宁也因病于当年冬去世。③
①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三国志甘宁传》
②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三国志诸葛恪传》
③二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建康实录》
三,逍遥津之战
【吴军撤军】
吴军开始撤退,因禁卫五校表现不佳,主官阵亡,徐盛受伤,所以孙权不会再把该军做自己的本部。
从人员构成看,吕蒙为【偏将军】①,蒋钦【讨越中郎将】②,凌统【荡寇中郎将】③,
蒋钦近期一直随吕蒙一起行动④,凌统取三郡时就跟随吕蒙⑤,所以孙权把本部设在了吕蒙军中。
而甘宁是【折冲将军】⑥,与吕蒙平级,所以不会是吕蒙部下,也不认识帐下虎士。
甘宁一直在孙权身边,明显孙权把他当保镖了,所以身边没有私兵。(带私兵想反吗?)
而此时撤军已开始,但老板还在吃饭喝酒联络感情⑦,只能等等吧,这一等出事了。
此时吴军前部已经开拨了,留下的吴军仅千余人。⑧⑨
①---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三国志吕蒙传》
②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三国志蒋钦传》
③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三国志凌统传》
④曹公出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三国志蒋钦传》
⑤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三国志凌统传》
⑥宁次之,拜折冲将军。《三国志甘宁传》
⑦彻军将退兵。已上道,权与吕蒙、蒋钦、陵统等在后张幔饮食毕,垂当发。《江表传》
⑧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三国志凌统传》
⑨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三国志甘宁传》
【魏军追袭】
张辽通过登城瞭望,发现吴军正在撤军,人数已不多,于是决定发动全军突击。①②
魏军兵力足有六七千人,远多于吴军,将吴军包围数重。③
①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三国志甘宁传》
②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三国志张辽传》
③魏将张辽帅六七千人奄至,围遮数重《江表传》
【拚死抵抗】
吕蒙军应与贺齐军兵力相近,3200人,前部1600人已出发。因为疫病的原因,不会满额,所以是千余人
这千余人的后部,从过程看,这支部队是蒋钦的。①
而开拔的前部是凌统的,不是被留下陪酒,他和他的私兵早上道了,所以他只能以私兵迎敌,因而这事记在他本传里。
孙权当即派人去招回前部,但部队走远了,一时半会赶不到。②
所以留下了半部人马要殊死抵抗。
1:4的兵力,形势严竣。
此外还有非作战人员,魏军突至,把那些鼓吹吓怕了。甘宁大声喝斥,才重整齐鼓。③④
因为人多,张辽把吴军包围数重。
甘宁箭无虚发,凌统私兵结阵抵抗,孙权也不时引弓反击魏军,在蒋钦军的掩护下竟然杀出重围。⑤
对于这个“紫髯将军”,显然张辽非常有兴趣,认为是一个重要将领,所以指挥部开始追击。
于是整个战场于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仍与被围的吴军进行作战,一部开始追击孙权。
甘宁与孙权沿河飞奔到桥边⑥,桥已被毁,在骑奴谷利的帮助下,两人飞马越津。⑦⑧
为了阻止魏军追击,靠近,凌统率私兵独自杀人魏军阵中,重创追军,直至手下全部战死,估计孙权已脱险,才潜水脱险。⑨
①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於津北,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三国志蒋钦传》
②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三国志凌统传》
③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三国志甘宁传》
④魏将张辽奄至。鼓吹惊怖,不能复鸣,甘宁刀欲斫之,于是使作。---《江表传》
⑤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三国志凌统传》
⑥权与甘宁蹴马趋津。《三国志甘宁传》
⑦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三国志凌统传》
⑧谷利自且著鞭助势,遂得渡梁。《三国志甘宁传》
⑨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三国志凌统传》
【举军叹恨】
“紫髯将军”飞马越津,箭无虚发,这一切让张辽看到。见到已逃,便回过身来问抓到投降的俘虏,降人答是孙权。
张辽听闻大失所望,正好碰到乐进,把此事告之,叹恨说,如果早知道,必当急追生擒。①
远处似有吴的援军赶来②,而孙权派出去追回的前部也应该赶回来了,
这里煮熟的鸭子却飞了,对于战场的变化,张辽决定结束战斗撤离。
孙权在津南得到贺齐的接应,终于脱险。②
凌统也获救,受伤较重,孙权细心照顾,得以生还。③
凌统伤感手下阵亡,孙权说只要你在,那些人算什么,于是加倍赐给私兵。④
津北吴军一直抵抗到张辽撤军,蒋钦凭此功升职。⑤
至此逍遥津战役结束。
①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献帝春秋》
②权征合肥还,为张辽所掩袭于津北,几至危殆。齐时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江表传》
③统创甚,权遂留统於舟,尽易其衣服。其创赖得卓氏良药,故得不死。《三国志凌统传》
④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己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⑤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於津北,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
【李典是否出战】
如果在合肥首战没有出现意外,李典应是出战,他没理由拒绝。
【李典是否阵亡】
我认为是凶多吉少。
“愍”《谥法》,曰:在国逢难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伤曰愍(苛政贼害);在国连忧曰愍(仍多大丧);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多乱)。
“祸乱方作”,可以忽略,那是谥君主的。
“使民折伤”,也可以忽略,他是武将,也是个恶谥,明显不是。
剩下的“在国逢难”与“在国连忧”了。
“在国连忧”是国之大丧,死者身份贵重,去谥个宗族大将,想想都不可能。
所以“在国逢难”比较贴切。而李典36岁早逝,第二次合肥战役后再无记载。
再者曹魏其他两个(夏侯渊,乐琳)也是“在国逢难”的谥法,因战后有封邑①,
对照病死的李通传,没有病亡记录②③
所以应是受伤,不久后而身亡,其若活过建安二十年就超过36岁。②应于合肥战事,故谥“愍”。
①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三国志李典传》
②年三十六薨。《三国志李典传》
③通道得病薨。《三国志李通传》


IP属地:上海1楼2020-10-11 23:39回复
    @baroquefan
    看这里吧,这个修改过了。
    逍遥津,千余硬抗张辽六七千。


    IP属地:上海3楼2020-10-11 23:58
    回复
      史料像界桥之战那样详细的很少,各家专家、粉丝就开始推敲、脑补,还是尽量以史料为主,但这脑补的比关羽绝北道精彩多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0-12 08:58
      回复
        @oldtoxis76
        想要不被干扰,请来这个吧讨论。


        IP属地:上海5楼2020-10-30 18:03
        回复
          @李从璟
          请来看看我的分析,谢谢


          IP属地:上海6楼2020-10-30 18:05
          回复
            上面有个地方要更正一下,李典是弱冠之龄继承从兄军队,徙颍阴令,为中郎将。不是十五岁。
            因为李整死后子嗣未成年,才由从弟掌军,官渡对峙时应已过20岁。
            如李典死于建安20年,那么建安5年正好21岁。
            从建业实录记载,孙权建安20年年底才撤军,所以合肥外围战事直到年底才结束,
            所以更加佐证了李典死亡于抗吴前线。


            IP属地:上海7楼2020-10-30 18:15
            回复
              我只能谈谈逻辑吧。
              首先是句废话。曹丕诏书内容是为宣传造势,只能当一个梗,图个乐。诏书不可信,但不是数字不可信,是对比的方式不可信,是将张辽首战的先锋与孙权动员的全军对比,将一次战斗投入兵力与最终战役结局孙权撤退扭在了一起。这个数字都有其他记载,不好质疑。这能算是共识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0-30 21:21
              收起回复
                兵力对比的问题,因为孙权方记载没有张辽的简单,所以先说张辽。先不论过程,首战张辽选锋800,实际投入战斗的也就这些,你要说张李本部数千压阵,我相信是有的,也符合曹操的指示。800破敌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界桥麴义兵力也不多,却能以步卒破骑兵万人,曹仁募死士三百,也和周瑜部队好好地干了一仗。实际投入战斗的人数,心里有数就行,压阵的人再多,也都是撑场面的,这话也适用于孙权。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0-30 21:32
                收起回复
                  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这是魏方的记载)
                  孙权此时仅有杨州一地,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呢,按东汉军制,一军3200人,要有26军的编制,还必须满编,对于一个割据一州之地的军阀,哪有如此正规军?之前有过校尉督万人记载,都是涵盖民兵,郡卒,加之正规军将校督之。
                  建安二十二年,十万人曹操做到了,让夏候惇督26军发起居剿之役。
                  吴书方面没记载,那得多大动静?所以唯一的解释,盖指孙权全部兵力,大概十万人。出现过二次。
                  在刘馥传中记载他城墙没被雨淋塌,在孙权十万围攻百日无果后,迫使孙权撤兵。明显不同于张辽本传中围城十数日,所以可以视为第一次攻合肥。
                  那第二次合肥之役到底有多少人呢,其实做大概可以算出来。
                  而从有名有姓的将军来看,混上将军的正好有四人,陈武,吕蒙,甘宁,贺齐。这也许是参战的主力。
                  而其它的部队都没有调动记录,如陆口鲁肃本部万余,荆南孙规,鲜于丹等部万余,江夏的孙皎部近万,庐陵的孙贲部近万,守备京城的孙韶部,还有朱治部,韩当等部均未有调动记录,
                  贺齐调离后山越之地已由陆逊,朱然,朱桓等年轻将领入驻,几个数千加起来也将过万。这些兵力算下来都快有6-7万人。
                  正好应了,孙权十万扣除非调动军力,顶多2-3万人攻合肥。曹操布置七千余人也算是正确,合理的军事行动。


                  IP属地:上海10楼2020-10-30 21:37
                  收起回复
                    孙权方的兵力,我只能说逻辑了。。。张辽平旦出击即破垒而入,至权麾下,那么打的是孙权中军。后面见辽兵少,围数重,那也只能是围这800人,也侧面反应了张辽投入的战斗人数。所以你论证三将各领多少兵,对合淝首战没有意义,对逍遥津是有意义的。你说孙权五校5000,而后面敢死解烦又万人,我就看不懂了,这到底多少人?东吴那些个马闲右部什么的是不是禁卫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0-30 21:46
                    收起回复
                      我就一条归一条地说了,这条是首战的战斗流程。首先合淝守军薄弱,孙权号称大军围城,对于张辽主动出击是始料未及的,所以才有登高而守的举动,明显的不知所措。这是张辽成事的基础之一。而张辽平旦出击,攻势坚决,即便孙权围他,还能出而复还,还能拔众而出。既有决断又有自信,这是本身的能力。一番操作,孙权死伤多吗?肯定不多的,但心理和士气上的创伤是不可估量的。另有两个问题,一是孙权前军何在,这又不是狭长地带不易展开,竟能被觅得空隙直突中军所在,是不是他选锋有问题呢?选锋这个有机会后面再说。二是后面逍遥津说几复获权,这个复字可圈可点,张辽也就两次接近孙权的机会,从这个复字推想,或许合淝一战孙权中军破溃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0-30 22:05
                      收起回复
                        还吃贴啊?“。。。张辽平旦出击即破垒而入,至权麾下,那么打的是孙权中军。”是突袭孙权的近卫五校,陈武,徐盛都是五校军将校。潘璋,贺齐近面赶来,潘璋斩两兵头压住阵脚,贺齐接管混乱指挥,引中军把张辽800人围住。


                        IP属地:上海13楼2020-10-30 22:07
                        回复
                          逍遥津张辽一方倾巢而出,这毋庸置疑,乐进也参战了,李典你要说阵亡,我觉得最有机会的还是前面合淝,不在逍遥津。不是战死的话,可能伤重不能参与,后面伤势不愈。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0-31 10:25
                          收起回复
                            吴军这边,最先要明白的其实是,车下虎士是个什么概念?是特殊部队的名号?我觉得有点附会了,或许指的还是孙权亲卫?要说是蒋钦部那也不像啊。
                            聚饮诸将里面,凌统是右部督,甘宁是升城督(我猜就是前部先锋),都不是中军。吕蒙在合淝没有出现,也不像中军的,皖城是甘宁升城,吕蒙继之,我猜也是前部。蒋钦要是跟随吕蒙的话,这里没一个中军本部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要说各自不带私兵,可凌统又有三百私兵。你要说有私兵,可就千余人,怎么也不够他们分的。所以各自带一点亲兵随行是说得过去的,但这么一凑,是他们构成了车下虎士呢,还是车下虎士之外还有他们的亲兵呢?
                            贺齐三千人津南迎权,是诸军已发,而贺齐仓促之间能够调动的兵力,估计就是自己的部曲,肯定不是中军总数。一则合淝再惨,中军不可能战损只剩这个数,二则主君下达的撤退命令,贺齐临时改变命令领兵回头往主君而去,这个想想是很危险很后怕的。
                            贺齐在中军地位较高,但中军肯定还有很多将领,看吴军的传统,我是很难把贺齐的队伍看作中军总数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0-31 10:44
                            收起回复
                              我说下我的看法
                              攻城前张辽突击,孙权这边损失不大。就二将数十人而已。只是过程比较吓人。真正的伤亡在逍遥津追击战。
                              此战孙权的部队已经撤退走了很多,剩下的明确记载只有甘宁千余人。那么其他将领蒋钦 吕蒙等士兵数量应该与甘宁差不多。凌统只有三百人为了掩护孙权撤退,全部阵亡。陈武大概率被张辽误判为孙权,所以张辽得知紫髯将军是孙权时才会叹恨。李典此战绝对受伤。按最后记载为合肥之战,死时三十六来倒推。符合李典的事迹。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1-10 10: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