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资讯吧 关注:181贴子:9,617
  • 12回复贴,共1

摄大乘论 入所知相(证空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摄大乘论 入所知相(证空性)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0-17 13:41回复
    所知依主要讲这个世界的真实原因,本来面目,心怎么生起假相,什么结构,讲清楚假相怎么来的。
    所知相讲心变出来的相,有三相,心的真相可以生起假相,把假相空掉就能见真相。讲完三相道理后,又讲了怎么用三相核心义去解读一切佛经。佛说话有三句,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佛作出的判断不超出这三个类型。用三相来理解这三句话。
    佛说常的就是三相里头的圆成实相。
    佛说无常的就是三相里头的遍计所执性。
    等到用圆成实空掉所有遍计所执性的时候,三界唯有心,只有依他起了,这个时候就是非常非无常,佛的真实境界,无二。这个时候说的就是三相里头的依他起性。
    佛又讲了怎么来自己写佛经。又讲了佛经里四种所指,佛暗示的地方。又讲了四种秘密,那个秘密如果说出来效果不好,所以没说。
    又讲了佛的功德,又讲了达到什么程度就是菩萨。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0-17 13:42
    回复
      (1)唯识性(2)相见二性(3)种种性。 意言 唯识性觉
      名:①五蕴十八界②人③佛法④佛法讲的道理⑤⑥自相共相⑦字母⑧不净⑨净⑩究竟
      义 自性假 自性义 离言自性 差别假 差别义
      名的相是声音颜色,义是在脑子里认定这是一个名字。
      义的相是,比如说了一个桌子,立刻想了一个桌子的影像,那就是他的相也是他的义。
      自性假的相 或者是声音或者是定义。义在脑子里头认为这是这是桌子的自性、定义、离言自性,有这个想法了,就是义。
      差别假的相,我在说这个桌子是我的这个声音,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颜色。 义是听到这个声音了,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人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就他认为这个桌子是他的,我听到了。
      先空比量在空现量,先空六义,在空六相。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10-19 10:13
      回复
        四正行: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对于大乘佛法有很多疑惑,要一个一个解决,慢慢把邪见永远断除。所闻所思的大乘佛法里头把疑惑全解决掉,如理思维,就可以把我执 法执全断了,把我执法执断掉后,断分别,断分别得无分别,就该证初地了。修止观,打坐、现量、在定中安立一切相,无所作意,因为这些相都明白,都是空。把一切法压缩成四寻思,作四寻思观。
        此中有颂:在定中现前的一切相都是心假安立的,如果达到一看就明白,就不分别了,就能证初地。
        用什么方法悟入?用见闻觉知听闻到的大乘佛法熏习到阿赖耶识里的各种清净种子如理作意来证。用四寻思,*名、义、自性、差别*这四项全是意识假安立出来的,寻思这四个东西,这四个东西就把凡夫所知一切法都概括了。寻思的非常熟练到不用分别的时候,就证到四种如实遍智了,这个如实智遍于凡夫所知一切法。
        到了四如实智的时候就变成了名、事、自性、差别,义为什么改成事呢?因为在寻思的时候,有一个名,名会对两种义,比如认为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桌子,这是自性义。还有一种不是客观存在的,关于桌子的描写、属性、特征、价格,这就是差别义。在寻思的时候还会想到差别义,因为疑惑好多会涉及到差别,到最后不假思索、如实遍智的时候,差别义就不在话下了,已经知道差别义关于它的描写是人的妄想,实际存在只有它的自性,所以就把差别义去掉了,就只剩下自性义,就是事。四寻思和四如实遍智全都一样,都是根本不存在,就这样,最后就证入初地了。
        解悟的菩萨就是像四寻思这样的方法,为了证入唯识勤修加行。似文,意识翻译颜色显示的文字,意识翻译声音显示的语言。似义,根据似文理解似义,看到似文之后想的义和似文一样只存在自己的想法当中,每个人理解不一样。
        都是自己意识的言说,不是真实存在。名:语言、文字,五种现量。义:境界、东西。都是意识的言说。生起语言和文字的因是凡夫认识到的色声香味触。意言都是脑子里的想法。推求名、义、自性、差别都是不存在的。思维越来越熟练,证得唯有意言,不用思维了,观五蕴空,这个时候就离无分别就很近了。认为客观存在的相就找不到了,所有的差别的义也找不到了,可以不分别就唯有意言的时候就是证得四如实遍智了,离证空性就几刹那了。
        推求依前面说的文字的名字的义也仅仅是意识的言说,推求名、义、自性、差别仅仅是心里假立的。到那个时候证得唯有意言,确信了凡夫所知法只是心里的妄想,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我们心里头假安立的东西,实际根本不存在,自性义,就是那个认识不认识用色声香味触组成的都认为客观存在的义都没有,差别义也没有,所有这四个都是不可得的,都找不着。达到四如实智了,确信这都只是我的想法,没有疑惑了,这个时候就没有分别,但这个时候还是比量,用这个比量慢慢的就能悟入唯有识性的。唯识是法,非法是法的妄想,先用法空非法,用依他起性空遍计所执性,最后用圆成实性空依他起性。
        就在这个悟入唯识性的过程当中,悟入什么?
        分三个步骤,(1)唯识性 自性假:假安立的名言自性,也就是定义。差别假安立的名言自性:比如桌子是木头做的。离言自性:猜测的一种离言自性,那个其实没有,是自性义,错误猜测有一种客观的离言自性。还有名、义、自性义、差别义这七个都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脑子里的想法。(2)相见二性,了别识有两种功能,有相有见。意识能取现行识里的影像显在面前。(3)种种性,在一刹那好像有种种相种种义生起来了,义是依据这五种相想到的、差别出来的、分别出来的,实际上一点没生起,全是在梦中幻象中,这三个步骤反复思维反复思维,最后就变成下意识,不用考虑就做了。
        怎么悟入?比如黄昏天比较暗,在林子里有一根草绳,没看清,会误认为是蛇。会发现不动,石头打棍子打,之后离近一看会发现是草绳。蛇比喻意识分别的一切法。草绳比喻还没有分别以前的五个现量。如果已经明白了蛇只存在我的分别当中,实际上没有,看到的只是色声香味触五个生起来的现量。如果认真在细分析,现量又不是客观存在,只是主观感觉,只是推断有草绳。眼睛只能看到颜色,草绳的味道,尝一尝也有味道,捏一捏也有软硬轻重的感觉,这些又不是客观存在,全是主观感觉,意识的言说,也受到众生心的影响,自己的心一看众生心就起来这五种现量。在一分析,草绳也是妄想,也是意言。似文似义全是意言。六相意言:名、义、自性假、自性义、差别假、差别义。调伏、清除了不是真实存在的那六个相的现量时,只存在意识这个感觉,这个意识也好像绳觉一样,也自然没有了。这也是比量也是判断也不是真实存在,用语言安立的意识也是语言,真实存在的唯有识还没有证到。到一切能所都不生起的时候,就证到圆成实了。错误的能和所没了之后,圣者的无分别智就生起了,正确的能就生起来了,错误的智错误的得没有了,无智亦无得。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10-19 11:44
        回复
          总结四寻思观:
            一、悟入遍计所执性(唯有意言,义皆无故)
            1、法皆名义,唯是意言:见闻觉知,只存想中。
            2、凡夫执着客观存在义:离言自性。对治方法:细分自性、差别仍是名义,共有七种:名、义;自性假(名言自性)、自性义、离言自性;差别假、差别义。
            3、因无离言自性,且六种义亦无,故唯似文似义六相意言,都是只存在于想像之中的主观觉知(即:见闻觉知四种意识的言说),六相六义,非实皆无。
            二、悟入依他起性(所取能取性现前故)
            1、意言何处来?一切唯心造。
            2、有情本质阿赖耶识中,现行相识,有见识用:意识(之用:意辨别识)能取相识影像,于脑海中使人能见虚妄假相,如梦中见,似有实无。
            3、此依他起,凡夫不见,故此实为理入依他(证入依他在见道后)。此唯识之想,是名言假立,叫做“依他起性”,实属遍计所执性,因此在证空性之前的最后一步,也要舍弃。
            三、悟入圆成实性(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
            1、依明得定,确定无义之后,只现名相影像:即名所行前九种境(第十种所行境“究竟名”就是实证空性了)。从入加行位开始至此都是暧位,属下品寻思。
            2、于明增定中,依唯识想,空最后一个名相影像时,即是顶位,属上品寻思。
            3、依印顺定(亦称入真义一分定),印所取空,顺能取唯识想空时,即是忍位,属下品如实遍智。
            4、依无间定,印能取空,唯识性觉亦被舍弃时,即是世第一位,属上品如实遍知。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10-19 13:12
          回复
            上面四寻思观是证一切法相的过程,是证三性的过程,就像上面那样的菩萨就是悟入意言似义相,悟入五种好像是真实的外境的主观感觉,就悟入遍计所执性了,悟入凡夫一切法都不存在。 悟入没有外境,只有一个想法,唯有识的时候就悟入依他起性了。怎样叫悟入圆成实性?到最后只有唯识这个想法了,如果把这个也灭除了,听闻佛法的时候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各种各样唯识的教法形成的唯识之想,到最后已经灭除了唯识之想的话,那个时候菩萨已经遣除了所有的“所”,面对的所有似义都生不起来了,因为似义出来就知道空,色出来就知道空,色即是空,所以语言里的唯识也生不起来了。就由于这个四寻思观的因缘,就在一个 对一切义都不起分别的名里头,就是住在空性里头了。就现证真实了,就跟法界相应了。那个时候菩萨的空性和根本无分别智就生起了 都是平等的都是空,所缘也是空能缘也是空,这样菩萨就叫做已经证到圆成实性了。
            此中有颂:在作四寻思观的时候,笼统的观一个名,到最后不能做到能所双亡,因为原来熏习的名太多了,太活跃。实际应该出现什么空什么,会出十种名,九种是有相的。(1)法:五蕴十八界。(2)补特伽罗:人,有情众生。 (3)法:佛法。(4)义:佛法讲的、指的道理。 (5)略:概括性很强的,比如有情世界。(6)广:详细的具体的名字,张三李四。略广用自相共相空,略名是给很多东西起名,是共相。前一刹那的张三和后一刹那的张三不一样。我们所有的名字全是共相。(7)性:字母,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8)不净:凡夫所知道所执着的一切法,吃喝拉撒。(9)修行的影像,戒定慧。(10)最后把唯识空掉的时候,叫究竟名,没有名。
            由于经过那三步悟入唯识性后就悟入三相了,就悟入极欢喜地了,就到法界了,就很好的达到了真实的境界,到如来家了,就证得所有有情平等的心,就知道所有的菩萨是怎么回事了,就看到佛心,佛心平等,这就叫做的这位菩萨见道了。
            为了什么要入唯识性?入唯识性有什么好处?会得两个智,根本无分别智,能够认识一切相的智。由这两个智就会得到五种好处。(1)能够开始断阿赖耶识种子里的相(2)能让法身种子快速增长(3)能够快速把染污种子换清净种子(4)离佛越来越近(5)肯定能够成就佛的圆满。
            初地菩萨 后得智能够看到一切阿赖耶识里头的现行就好像电影一样,对于他们都没有错误的理解,这个时候初地菩萨就好像幻化师一样,这个时候幻化的材料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相识,什么是所幻化出来的事,菩萨对这些清清楚楚,永远不会迷糊。在幻化的这个相中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因果。
            修四寻思观就能证到唯识性,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四种三摩地,四寻思是在定中修的,随顺圣者的证五蕴皆空的那一部分,四种顺抉择分都要依止一种定。怎么知道是哪四种定呢?四寻思分四个阶段,暖定忍、世第一,(1)第一个阶段叫下品无义忍,暖位,在这里空没有语言所指的一切法,这个时候还有语言,空语言,先空桌子,比如说第一步,虽然说我现在嘴能说桌子,但是桌子这个名字它没有指着一种真实存在的义,空名所对的义。忍是对这个唯识无义这个道理喜欢高兴。(2)智慧达到最高,对于无境几乎不用想了。
            (3)前两位在四寻思观。后两位在四如实遍智,接近实证,整体观,观总法,几乎不需要分别,是高级的分别,已经入唯识,不想境了不想义了,入了真实境界一部分,真实境界是唯识无义,现在是入了无义,顺佛的真实境界,对着真实的境界喜欢、高兴。(4)没有间隔紧挨着唯识想就断掉了,达到了世间最高。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10-19 13:32
            回复
              经过四寻思观经过四加行为像这样的菩萨已经入到初地里头了,见到真实了,唯有识,然后怎么修行?在佛安立的十地里头把一切经义皆现前,出世智后得智都是修止观得来的,看着这个经义然后修经过两大阿僧劫现量反复修习转依,为了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法身、报身、化身。
              小乘证到的境界和菩萨证到的境界有什么区别?菩萨现证的真实境界跟小乘是不一样的,有十一种差别:(1)目标不同(2)资粮不同(3)证果不同(4)涅槃不同(5)大乘有十地(67)大乘断烦恼还断习气(8)平等心(9)入如来家(10)生如来家(11)佛有十力
              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
              复有教授二颂怎么证空性,如弥勒菩萨《分别瑜伽论》说: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入所知相结束
              ↓ ↓ ↓ ↓ ↓ ↓ ↓
              第五分—————第十一分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10-20 07:06
              回复
                彼入因果分第五
                我们已经说了怎么证入三性,证入三性的因和果是什么?怎么可以知道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就是他的因果。怎么样由六度就可以证入唯识性?又怎么六度就成了证入唯识性的果了?菩萨不执着于名利、地位。守戒。受什么苦 心不动,被讽刺打击心不会动。修行没有懈怠。在上面的四个散动因中都不现行,心一境性。然后就能慢慢的进入正见,如理简择诸法就能证入唯识了。前四度就是为了去除障碍,不散动,让自己能够集中精神来修行,菩萨就这样按照六度因果关系证入唯识,就证得了六种清净的更高级的意乐六度。凡夫是染污的六度。地上菩萨能督促自己加力修行,对圣教理解的非常好,由于道理懂的清楚,道理懂的清楚了之后修起来特别喜欢,爱六度,很看重很敬重这个事情。看到别的佛和菩萨六度,看到佛度的方法好,高兴就随喜。由于有这些作意,就不需要费劲,恒常没有间断永远在度众生,众生需要什么就怎么相应方便。
                此中有三颂:白莲花一样,清净法,资粮圆满了。下品忍,知道、认可、坚信大乘纲领。中品忍,加上禅定,修修修又到一个高级的信任的程度。利疾忍上品忍,四寻思里的忍位,已经把所取都空了。大乘说的一切法空道理甚深,不可思议,能解决一切问题。平等的能够觉悟到一切法只是我的分别,得到了无分别智。
                非常的喜欢求胜解,我要理解的透透的,达到没有染污的理解,没有疑惑没有障碍,清净的思想。能够见诸佛,离菩提很近了已经知道方法了,虽然需要做的工作多,但是不感觉有难度了。
                地上菩萨增上意乐有七种相和凡夫不一样,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照着这七个次第对着上边颂子一个一个对下来,显示的就是这七个相。
                为什么波罗蜜多不是五度七度八度,是六度?要对治的东西有六种,所以要用六种方法,最后证到圆满的佛法依靠六度,少一个成不了佛,多一个找不着了。渡众生也是这六度,这六个就能把众生度了,少一个度不了,多一个在找不到了。为了对治不发菩提心,菩萨要立布施、持戒。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因为要升官发财,要成家。布施是积极的奉献,持戒是少取。学佛退还的原因是和学佛不好的或没学佛的人打交道,这些有情侵犯你。立忍辱波罗蜜多。没有众生违反,自己时间长了累了疲倦了懈怠了,立精进波罗蜜多,修佛法如果不精进,逆缘来了就又到恶道里头转去了。失坏的原因是发心了也能忍辱也能精进了,但是修的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不对,理解佛法理解的不对,走到邪道上去了。散动是找到的也是正法,但是心老定不下来,读一会经就读不下去了,定力不好。为了对治失坏所以立禅定和般若智慧,我们要对治的问题就这六种,所以立了六度来对治这些问题。
                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是使自己不散动的因,前四度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专心修行。前四度修行就是为了得到第五度禅定,定下心来了,得定了。有了定心就能够专心修行了。专心一致就像真理一样平等的觉悟到诸法真义,就是一切法空,得到诸法真义之后便能证得一切佛法。想成佛就要依靠六度,依靠这样来修行。
                度别人为什么要立布施呢?别人不理自己,都忙着发财,自己给他布施,他喜欢你觉得你这个人好,和自己交朋友,慢慢的就可以给他讲佛法了。如果自己还是一个贪嗔痴的人,两个人肯定发生矛盾,自己欲望浅,给他布施,自己持戒,对有情没有损害,他就喜欢自己,越来越接近。不损害别人但是别人损害自己,能够正确的看待他,不以打还打,以骂还骂。有精进的训练之后,别人有所应该做的事情,有多余的精力,自己能够帮助他。和友情一块用六度影响他,有情慢慢的也可以做学佛的事情了,可以学佛了,开始教他禅定,能够专一修行了,教给他智慧,他能开悟了,成熟有情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成佛也要六度,帮助别人成佛也是六度,就能渡众生。
                大乘的六度的相怎么可见?有六种最胜的相(1)发菩提心,发觉悟的心,发从梦中醒来的心(2)修行六度的事情大乘最胜,所有事情全在修六度,内行,可以布施身体生命。外施,财物官位。(3)修六度的地方广大(4)方便适宜,最好的方法,方法随顺,是无分别智,三轮清净(5)地上菩萨一切都回向(6)最清净,没有了所知障和烦恼障。
                布施就是到彼岸吗?还是到彼岸就是布施吗?有的布施不是到彼岸,除了大乘的施其他的施都不是波罗蜜多,作四句。余下五度也作四句。
                这六度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前边的度生后边的度,前边简单后边难。能布施了才能持戒,持戒也不能间断也是布施,难度大了。能持戒才能忍辱,忍辱要求高了,别人伤害自己,做到心里都平和不发怒,能够忍辱了才能精进。
                精进了才能得禅定,得了禅定才能够理解佛法的深意,最后才能够证到佛法。后边的度能增强前面的度,是互相帮助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0-10-20 11:05
                回复
                  彼修差别分第六
                  像上面已经说明了进入初地的因和进入初地的果,我怎么能够见一见修地上六度的差别呢?有菩萨十地,这些地为什么要安立十个?道理在哪?因为有十种无明需要我们对治,无明是有十个东西我们看不明白。为什么要有十个无明需要对治呢?因为有十项所知法界,每个人都能知道这十样东西,但是我们凡夫还不知道,因为有障碍挡住了,成佛必须要这十个东西,这十种需要知道的东西是什么?(1)初地的法义应该是遍行的,知道五蕴皆空,所有有五蕴的地方都知道他是空,真理在时时处处,每个时间每个地点都用真理看待。(2)二地最胜,持戒,意识到持戒,不做意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保证不犯戒不伤害其他有情,把种子的问题解决了。(3)三地胜流,忍辱成功之后,心清净,定就成功了,定圆满了,看到什么没有忘记的,过目不忘。(4)四地无摄受,我所的习气没了,把人我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后面六个地是解决法我的问题。(5)五地相续无差别,入众生梦度众生的时候,差别在他眼里没有了,没有分别了,现量智还是能看到这是牛这是马,看待所有众生就是一颗心。(6)六地无染染清净,有情没有差别了,法还有差别,这个人在修清净法,那个人在修邪法,善恶法,六地圆满了就没有杂染清净法,把烦恼也看成烦恼,看的烦恼是看的菩提的方面,看一切没有善恶的差别。(7)七地由种种法无差别,对法有差别,第七地不管佛说的什么法什么经,一看就知道佛什么意思,一切经一切法对他没有差别,理解的好。(8)八地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六地以前有相,善法增加染污法减少,第七地无相,第八地自动运行,不做意不去想我要度那个度这个,心里头已经成了都是那个作意,心不变不动,心里不去想我要转染成经,无功用行,程序性的。菩萨的相众生需要什么相就在众生面前显什么相,众生看到的周围的东西,菩萨想什么就来什么,身体之外的东西的自在。(9)九地中智自在依止义,法都明白,法义都明白,所有的语言,所有的辩论方法(10) 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身口意三业圆满,前面的种子没圆满,所有的种子问题解决了,想再众生面前表现什么业就表现什么业。所有的法愿意从哪个角度看就从哪个角度看。一个事情要发生,所有的因缘都是朝着那个事情发生来聚合的,所以实际上是取任何的面前的一个法,都能测出那个结果来。入定自在,入定就是一刹那。
                  法界一共有十种不染污无明,染污无明是烦恼,地上是法无明,对法还知道的不全。为了见到世界上有的十个东西,把我的十个障去掉。
                  菩萨对治的这十地里的不染污无明对于小乘来说不是染污,对菩萨来说就是染污。
                  初地为什么叫极喜?梦没了,能够成办自他义利。二地为什么说离垢?比量的烦恼没了,种子的持戒问题解决了,行住坐卧没有考虑,蚂蚁都踩不死。三地发光,八风吹不动,无退转等持等至,不会昏沉、掉举。四地焰慧闻思修佛法永不遗忘,三十七菩提分一个一个都修圆满了,人我执的烦恼障解决了,习气上烦恼也没了。无分别智火。五地极难胜,世间人都认同的智慧和出世间智慧都结合在一块了,法执的习气种子问题解决了。六地现前,缘起都是真缘起,真正的缘起智,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心,种子现行。后四地解决的都是见的烦恼。七地远行,无相,不用分别了。八地不动,无功用行。周围的心的影响、一切相一切有功用行对他的心不能影响。九地善慧,理解佛法达到无碍,辩论起来没有障碍,对佛法的理解达到了无碍,所有的佛法都可以现 在面前,所有佛法的义也理解的无碍了。所有的文字都知道了,所有有情的语言全通。十地法云,圆满一切法,从任何角度都是入定的门,就好像广大的云彩一样,云彩遍满虚空,把一切障都遮盖住了,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空间一样。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0-10-20 14:28
                  回复
                    想得到这十地怎么办?用什么方法?(1)对佛法有殊胜的理解,融会贯通,要把十地里头的佛法都要深深的理解,领悟。对十地的教法毫不动摇,认可就是真理。(2)正确的修行,跟十地相应的正法行,正确的对于法的修行。书写抄经。供养上香。把书写的佛经转施给别人。听闻。翻开读诵。受持,接受佛说的道理,拿着佛说的道理来看待一切。开示,别人不懂给别人讲。讽颂,上面都是闻,正闻熏习。下面是思,如理思维。修习,在定中修习。(3)通达,实证到了,遍能通达一切地故,知道一切地,看到一切地。(4)修成满。
                    在这十地里怎么修?修止观,(1)把一切经的义总持,修的每一念都在消融染污种子。(2)不起相,没有染污完全是佛法的乐,佛菩萨的家。心不用动不用想。(3)不作意,种子里的五蕴也是空(4)修行达到很高水平,满足。向着佛的方向无所分别无所现行,最高水平。 (5)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应该做的事,到佛那自动就成办了。为了这个目标不喜足,能够正确的把握住。
                    一个地里特别的来修,强调,后四地中修四个:(1)方便说法,巧妙的讲清楚,前六地所集的善根,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向跟有情共证菩提(2)发愿,不但发的愿大还要有智慧很微妙,发的愿熏成种子,发的愿好、多就让众缘成了这个愿了。赞佛偈是在发成佛的愿,在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以后的种子都变成了成佛的因缘,是在发成佛的愿。(3)考虑选择,根据佛法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选择什么,在定中思择,定慧双修,能够稳定的修行不受干扰。(4)智慧遍覆虚空,成熟有情,自度度他。七地到十地都是后得智,无分别后得智,没有众生的比量分别。不是只修一个,实际上在每一地都修十个,只是在修十个的时候,每一地在强调一个,佛菩萨修的是到彼岸的藏。
                    一般来说要经过多长时间修行这十地才能圆满?
                    经过五个大劫。修胜解,要经历第一个大劫。六地以前的菩萨都是有相行,七地无相行,八地不但无相,连作意都不用作意了。八地无功用行,自动运行,任务非常重,全力的修行,还要修很多生很多劫。
                    清净:善根、前生的记忆,能够把世间杂物放下能够修行。增上力:多跟善知识结缘,善知识会帮助自己。坚固心:远离恶知识,不交不好的朋友,远离邪法。 因为前面三条就升进。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0-10-20 16:18
                    回复
                      增上戒学分第七
                      在十地修六度的差别,在十地里增上戒高级在什么地方?就像菩萨地菩萨律仪中说。有四种:(1)差别殊胜,律仪戒:行住坐卧规定,戒恶。是后边两个戒的基础。摄善法戒:规定要做很多好事,要是不做就犯戒,比如有众生需要度,不取度就犯戒,为了让自己修行积累一切佛法。饶益有情戒:布施等。成熟一切有情。
                      (2)共不共学处殊胜,菩萨对一切性罪都不做
                      性罪是本性的罪,比如说杀人、自杀。本身不是罪,但是如果这样做了,容易犯罪,容易犯戒。比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喝完酒就容易犯戒犯罪。有时候也可以喝酒,看情况自己把握,随机应变。在安居的时候别人请说法,就可以去说法。有一些事情在心里想就犯戒,比如呵斥应该是慈悲心。所有能够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身语意都应该去做去练习,灵活高深,目的性更明确。(3)广大殊胜,一切有有情的地方菩萨都有学习。修无量福德。怎么对有情有益,对有情将来安置在什么地方,既要当前利益有情也要将来对有情是善果。(4)甚深殊胜者,只要是利益有情又没有罪就应该去做,如果学佛法透彻懂的话,在当时就方便这样做,做的巧妙,如果是特殊情况 十恶行都能作,还没有罪。比如一个强盗要杀一船人,佛知道这个强盗不会改变主意,佛就杀强盗。菩萨化身度众生,比如济公。把有情弄到遵守法律的里面。有的菩萨能够示现他以前做过的事,为了教育另外有情,假如菩萨示现抢银行,然后被枪毙,让看到这件事情的人,先让他知道不能做坏事,做坏事立刻就有报。菩萨要学习的地方还有无量。其他的经还有很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0-10-21 06:31
                      回复
                        增上心学分第八
                        上面已经说了增上戒,增上心是什么?有六种:(1)对的境不一样,菩萨的定是以大乘法为所缘(2)种类不一样,一切经可以顿现眼前,打坐身体好不得病,精力好思维清晰敏捷,身体轻,打坐可以想通问题,在定中度众生,非常精进勇猛的修行(3)对治的毛病不一样,空性智转种子(4)有能力做到什么,思维修,哪里需要度就去受生(5)定引发的功能不一样,到任何世界都无碍(6)能做什么事情不一样,讲法能引起震动,身旁有光,光遍满世界,想变化什么就变化什么,来去自如,缩地法,想变山就变山,想变池子就变池子,度龙就变龙,度人就变人,想干什么干什么,神通能降伏别人,施别人辩才,智慧记忆力,放光通知开会。
                        菩萨的定能引发哪种难行他能行。有十种:(1)自己发誓愿难行(2)修行的时候碰到很多困苦(3)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4)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5)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6)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7)人无我法无我(8)随顺佛的意思觉悟(9)
                        入生死但不受生死染污(10)精进修行,现量智,
                        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能够随顺佛的意思,觉悟佛甚深秘密言辞,佛说了什么秘密言辞?菩萨怎么能够布施?没有一点点布施,凡夫认为的施都不是真正的施,心度心。布施非常高兴就不是清净的布施,布施在还债,对布施理解的很深,布施已经成了习惯。布施像玩游戏一样,没有高于别人的想法,菩萨在定中布施,很稳定的心。菩萨把小气悭吝连根拔了。菩萨不住涅槃。在布施中的障碍都不能生起。定慧也都是这样。菩萨能让有情能梦醒。众生不让度菩萨非要度。菩萨知道都是不对的但是也修正行。菩萨告诉我们妄语就是妄语。菩萨让有情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赞佛偈。贪佛果。对一切烦恼不能容忍。心怎么想最重要,身语留不下,只有心里的活动留下来了。
                          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菩萨把有贪的众生当成自己,就帮他解决问题。又有嗔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佛在说法的时候根据度众生的方便会说很多表面上不太好理解相互矛盾的话,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20-10-21 09:34
                        回复
                          增上慧学分第九
                          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不是这五种,离无作意、离寻伺、灭尽定、像石头一样无分别、对真义有另外的计度,离开这五种相就离无分别智进了。来成立无分别智的样子,此中有颂:
                          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无分别智的所依,不是反复的分别心,不是比量智,不是凡夫要想一个什么境界分别一个什么法,有能看见虚妄相作用的语言,听明白后如理作意,无分别智所缘的境一切法空,无分别智活动起来无相。
                          58-1 65:00


                          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0-10-21 1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