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资讯吧 关注:181贴子:9,617
  • 6回复贴,共1

因为有五大败笔,所以你不能修行。 开示/ 海云和上   为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示/ 海云和上
  为什么要给各位看五大败笔这个东西?它讲了为什么修行者众,成就者寡。为什么就要修行却不能成就?就是这东西啊,你怎么会成就嘛。你根本就不照成就的路来啊,也不照修行的路走,是搞你自己的。
  意识界的众生所具有的五大败笔内容:
  一、自我解读,包括:自以为是、一厢情愿、想当然耳……
  二、普罗认知,包括:五大诱因——事业、名位、感情、利益、健康,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普世价值观、民间信仰、道德观……
  三、流行概念,包括:专家说等等、流行观念、名嘴诈骗、网络谣言……
  四、意识形态,包括:一切人为标准,乃至政治、学术的命题,皆虚伪也……
  五、先入为主,包括:一切个人生活中,社会、文化、经验的族群熏习、人生经验等的经历,皆会成为每个人的潜意识指挥者……
  自我解读——你都要搞你自己的嘛,然后挂个名,这是对大家好。对鬼好啊,你是搞自己的,说对大家好。普罗认知——不是说吗?人家说、专家说、大家说……这都不是修行的东西。流行概念——现在哪个名嘴在说,哪个网红在说……所以照书养,照猪养,照着网络养,都搞这些啊。
  那次在美国一个餐厅吃饭,看一群太太们在喂儿子,五六个人,孩子哭起来真是很热闹。吃完饭起来,每个人都提着篮子,篮子装小狗,所以小孩子都叫小犬嘛,对不对,我家小犬,你看都提在篮子里。这流行啊,哪个专家,哪个名嘴告诉你,你就照着做。所以这些孩子都缺乏亲情的爱,亲情不够啊。孩子本来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对不对,妈妈把他生出来,他还是要黏着妈妈;可是这些骗子就告诉你说,要放篮子里提,为什么要放篮子,你用篮子提我才能卖篮子啊,他不止卖篮子,还要卖垫子。然后说什么,背着会脊椎扭曲,脊椎本来就弯的好不好?因为他的心跳本来跟你的心跳是一致的,他要靠近你,那个靠近的那个感觉,没有,只要半年就好,你一辈子无法挽回。他永远缺一个什么东西,他在追求什么,就追求这个东西啊。所以你跟着这名嘴,就是诈骗啊,网络叫谣言啊,都被骗了。你修行要跟这个,你绝对错。
(未完待续)
——2019冬安居《四十二章经》讲座开示02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1-03 17:19回复
    四种非善与四种无用。
    开示/ 海云和上
      跟你讲啊,很多人跑到印度去找牟尼吉,是啊,你们都去了,你跟他见几次面?“我去三个月。”三个月干嘛?我们去三天就跟他相谈三四个小时,而你去三个月跟牟尼吉见几次面?“我也接受灌顶,拿了证书。”接受鬼啊,你知道人家相处是怎么相处吗,你根本就绝对外行嘛。这就是一个很抽象、虚幻的概念。印度人现在学美国的,这一招很“有效”,很爱发证书。所以我跟会务部讲,多发明一些证书,他们爱证书我们就发证书。无聊嘛!你有实力才重要啊,要证书干嘛?他已经发给我们几十不知道几百张了,我们僧众都有啊。那你一生得到第一张,那是你的荣耀——跟修行无关。
      你知道吗?不要以为说你自己想要什么,你要的都是你的东西,不是佛陀要的。我们依佛出家,依佛教导而作;而你搞你自己的,都不行。
      五大败笔下面最要命的「四种非善」、「四种无用」。
      四种非善:
      1.形式非善:泛慈悲流于世间应酬,非善也!
      2.无良非善:无知的溺爱反而害之,非善也!
      3.高标非善:意识形态的标准,似是而非,非善也!
      4.懦弱非善:犹豫而被裹挟,无有定见,非善也!
      四种无用:
      1.盲目的努力:犹如蚂蚁、厕虫一般终生努力,不知干啥,无用也!
      2.跟错的努力:魔王何以有魔子魔孙?邪魔外道如是而生,无用也!
      3.错位的努力:明明向东,何以向西,拼命搞错的努力,无用也!
      4.浮萍的努力:人生如浮萍,无有定位,每每有目标,每次皆不同,故每回努力皆白费,无用也!
      我要告诉你,你在佛门中讲修行啊,大概通通无用,因为都搞你自己的嘛,佛教的你不做,搞你自己的怎么会有效呢?所以你有四种无用啊。而你大概像蚂蚁,像厕所的虫一样终生努力,不知干啥。然后一辈子都在埋怨,“天妒我也”,对不对,“贫僧英才,就是被你们这些所陷害”,你都不会检讨你自己哪里错了,你犯的就是五大败笔、四种非善、四种无用。
      这个十三条,我给你列出来了,你失败的原因都在这里!没有为什么,是你自己搞的嘛。这个已经给你讲得很清楚了,我没欠你的了,是你欠我。我都给你讲了,你还偏偏钻进去。你就跟这个一样,我都明明向东努力,为什么跑到西边来,搞错方向你懂不懂?“我要修行!”怎么修行,你都搞你自己的怎么修行?这是造业啊。你讲修行,你记得——这五逆罪不要造。这很清楚的,我是跟你讲了。
      所以你有定位吗,你想想看,你目标每次都不同啊。一讲计划,天大,计划很丰满,做起来呢,一次就完了。上次我们办一个禅,他说一定要用某个名字,我说“好吧,用吧”,做到最后所有的干部全部阵亡。为什么?私下交易嘛。我们整体的结构完全被你破坏了,应该走的行政流程你不走,都私底下交易。好了,那些来参加的干部,我们一查,都没报备,看起来像里面的活动,其实都是外道的活动。因为你不是我们里面办的啊,我们是要办没错,但是你在破坏啊。
      所以这个大家要留意的,为什么你终生努力而不知干啥?为什么没效?你有在修行吗?做的都是外道啊。
    ——2019冬安居《四十二章经》讲座开示02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1-04 22:15
    收起回复
      从十二因缘看,断爱出离最快。
      开示/ 海云和上
        今天要讲的是第二章。第一章是总说,第二章开始讲到修行了。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沙门,你是沙门吗,你不要是小丑。出家里面很多小丑啊,那些名嘴、民间信仰的都是小丑,都很会讲,讲的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要你讲,你注意看——「斷欲去愛」。你要什么,你都想想看你要什么,是欲望要断,就从这里下手,爱,我喜欢什么,我要去掉。所以我跟各位讲,从十二因缘法去看,断爱出离最快。因为直接就从这里来嘛,佛讲第一句就是这个「斷欲去愛」。
        我这样讲,你听不懂啊,对不对,我们看个图。给你们讲很麻烦,还要翻箱倒柜,资料库通通倒出来。我们到禅堂里面去,这些都是很自然的;那你用五大败笔,这些会完全听不懂,因为你是用你自己想的。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一直缘,其实这个「缘」每一个缘的意义都不一样。
        简单的跟你讲一下。因为这个东西我们要跟洋人讲,我跟你讲,坊间这个「行」字的翻译大部分都错,这个「名色」的翻译也不对。这个名色,英文要翻译Name-Form,这个地方用and不对,or也不对,用斜线也不对,两点也不对,这两个是一个,一个也是两个。因为有些人业障重的是用名法,大部分修行不能成就是用名法;真的要修行成就的是用色法。这两个都是在「识性」的范围里,修行从这里小手。
        我跟你讲,那个求知型的人,他没有办法在这里下手。你跟他讲他听不懂,然后他自己去搞一堆知识性的东西,没有用。那我跟你讲这个地方是一个绝对成就的方法,是上根器直接下手的,可你能吗?第一个,你听不懂;第二个,你有自己解释的;第三个,你有杂讯;第四个,你就背道而驰;第五个,你就造五逆罪。你根本不想修啊,没有办法照这个修下去。这是关键。
        这个「名色」缘「六入」,原来是讲色法就色尘从六入——六个入口进去,那就接「触」嘛,对不对,触就「受」了嘛,受就「爱」,爱与不爱就开始了,通通算爱,所以从「受」会开始集,开始累积啊。这个理论,古代唯识他们讲的很清楚,我们看不懂,因为那一套逻辑跟现在不一样。所以我们就用一套新的逻辑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来跟你解释这个部分。
      (待续)
      ——2019冬安居《四十二章经》讲座开示02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11-09 16:46
      回复
        第一种五蕴,其实就是道家所讲的先天性生命。
        开示/ 海云和上
          这个「名色」缘「六入」,原来是讲色法就色尘从六入——六个入口进去,那就接「触」嘛,对不对,触就「受」了嘛,受就「爱」,爱与不爱就开始了,通通算爱,所以从「受」会开始集,开始累积啊。这个理论,古代唯识他们讲的很清楚,我们看不懂,因为那一套逻辑跟现在不一样。所以我们就用一套新的逻辑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来跟你解释这个部分。
          苦集灭道这个「集」总共分三级:第一级,受集;第二级,爱集;第三级,识集。而在这(取)都不是集了,这个已经变成具体的。所以你(坊间)讲苦集灭道,我们不是说他们讲错了,上幼儿园的课嘛,就不能说错,但绝对跟修行完全无关,那只是一种知识。
          那我要告诉你,给你看个奇迹了——第一种五蕴,其实就是道家所讲的先天性生命。你看,色,受(六入),想(触),行,识。无明怎么来的?当你色、受、想(触),想是什么知道吗,想是心上有相,当你「想」一动就「行」了。所以行是什么?心上有田,叫思,是动词。当六尘进入六入的六根产生相的时候,都完全是先天性的;当这一个心上的相动起来的时候,「无明」就介入了,知道吗?所以这个「行」的当量跟「想」的当量是一样的,只是它无明介入了,这个量是一样,质就不同了,这个质不同叫做「识」。这是先天性生命。当从这个无明介入的行、识到名色的时候,就后天性生命。告诉你,道家会讲先天性生命跟后天性生命,它讲不清楚啊。
          懂吗,你有听到吗?光你听这一点,虽然听不懂,你智慧都很高了。虽然你现在要讲给别人听讲不清楚。肯定你讲不清楚啊,你听的时候都“喔喔喔……师父讲,我知道了。”你要把它弄清楚啊,大概要经常讲讲三年。因为不止这个,还有第二种五蕴、第三种五蕴、第四种五蕴,这就构成了受集、爱集、识集,然后分开为意识界跟现象界。
          这个结论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从爱集破?因为把(综合法尘)这一条线给断了。爱集会跟识集结合,正常生命是到受集。你为什么会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因为你都用这一个综合法尘,这是用名法不是用色法。佛陀是教我们用色法,可你偏偏就用名法,因为用名法速度快、效率高,所以这爱集马上就「取」、「有」嘛。你不愿意从(色受)这个地方一点一滴来。
          所以跟你讲,僧羯磨很重要,知道吗,只有住道场里才有可能天天僧羯磨——你在家里可以进行,那叫家庭华藏工程,培养你聆听、欣赏、接纳的能力,培养你在三五分钟之内把一个重点给讲清楚,培养你这个能力。那你进入道场参加僧羯磨,那你就可以把聆听欣赏接纳跟表达重点的能力发挥出来,那很快我们就会布施、持戒、忍智三个波罗蜜圆满。这就是资粮道啊,再就是可以精进了。你这三个不能圆满,那你的情绪会不稳定,情绪不稳定你怎么修行啊?
        ——2019冬安居《四十二章经》讲座开示02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11-10 17:29
        回复
          什么叫无为法?不是无所作为。
          开示/ 海云和上
            所以要懂得这种情况,因为目的我们要「斷欲去愛,識自心源」。这两个你做到了,「達佛深理,悟無為法」才有可能,所以你不要在表相上为自己做功夫。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这个都是「達佛深理,悟無為法」的内容。无为法是什么?所谓无为法就是「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这个叫无为法。所以后面这几个都在解释悟无为法的那个内容。
            什么叫无为法?不是无所作为。「一間茅屋在深山,白雲半間僧半間,白雲有時行雨去,回時卻羨老僧閑。」为什么老僧可以不去行雨呢,因为他修无为法。白云你去行雨吧,我修无为法。干嘛?睡觉,睡觉就无为法了,是吗,去死啦。什么叫无为法?无为法是「內無所得,外無所求」,这两句两句都是一对一对的。
            「內無所得」是不作意,不作意求外面的一切。我简单的讲:内无作意,外无标的。搞清楚啊。「心不繫道,亦不結業。」因为这里已经是阿罗汉了,「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所以心不再绑在道上了。可你刚开始你一定要绑在道上!一定要作意入菩提道。那我是不是走在菩提道上?你不想修行也就算了,世间造业嘛,生死轮回而已啊;那一上菩提道要修行,一造五逆罪,那完了,不是生死轮回,你在阿鼻地狱啊,知道吗?因为你犯的是五逆使,邪知见啊,懂吗?这是麻烦的事啊。
            所以「心不繫道」不是你初学的,这是果位的行为,所以「心不繫道,亦不結業」,这是阿罗汉的境界。你假如拿这种话来说“我就是这个”,同修们开开玩笑也就算了,“来干活了”,你“我心不系道,亦不结业”翻身再睡,干活无所谓,我的量给你做了,可以,兄弟之间嘛。可是你要是在跟人家论道,谈这个,你就是大妄语业!
          ——2019冬安居《四十二章经》讲座开示02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11-16 16:56
          回复
            跳出一个坑,又掉入另一个坑
              权实的这个问题也是佛门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个是方便,一个是真实,方便跟真实之间牵扯到正法与所谓的幻有的运用,正法是要把真理跟生命生存的实际感受,传递给各种根器不同的众生,这些圣人,也就是修行以后有所得有所证的这些人,他就运用种种方式让众生觉醒,能够感到真实的生命存在。那么要用什么方法能够让众生抛弃对幻有的情境的执着,这个时候就真正牵扯到善巧运用的部分。遗憾的就是,众生往往把这一个借用的东西,用久了,误以为是自己的,就象我们演戏,演久了,你还真的以为你是戏中人,面具戴久了,你就把面具当作你的真实面目。
              学佛以后,这些圣人所告诉我们的方便,他只是个方便法而已,透过这个方便应该认识本来面目。学佛之前,你自己的执着是错的,而学佛以后,那个方便法也不是真实的,你能不能透过那个方便法,而认识到方便法所指的标的,那个才是本来面目。否则原来不学佛只有一个迷惑的,学佛以后变成两个迷惑的,越学越糟糕了。
              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是透过教法直接把你认为是修行的那个错误更正过来,进入本来面目的范围,那个才对。不会修行的人,就是透过人家的指导以后,你从原来的幻有境界掉入了人家方便的境界,结果是跳出一个坑,掉入另外一个坑。所以,佛门中对于权跟实才会那样的重视,希望各位跳出那个坑以后,不要再进入另外一个坑了。
              我们也曾经跟各位讲过,讲经要注意的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你不要讲错,我想对于一个想要弘法的人,想要接引众生的人,大概都会很谨慎,但是我们告诉各位,这个地方犯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第二个,你是没有讲错,但是不要让人家听错,我讲是没讲错,但是人家听就会听错,要避开这种状况,要怎么做呢?这个部分不会处理的人也很多,大概占百分之三十。换句话说,拼命在讲经弘法的,不是讲错就是让人家听错的,占百分之八十了,另外有百分之二十大概讲不会讲错,听的人也不会听错,但是听的人要把他转出去给别人,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又会讲错。
              所以当你辗转从人家那边听来正法的,要想听到真正的大概很难,这当中就算不是百分之百会弄错,大概也会百分之八十都弄错了,辗转听来的佛法很难正确。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佛陀传下来的正法,在佛世时代传到第三代、第四代,要有百分之十正确的都不容易。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有成就的人传法给他的弟子们,当他的弟子们再往后传的时候,大概就通通错了,第三代要想得到真传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一再地训练各位,你要拥有自己的成就,你不要传递师父的成就,上一代的成就,那个没有用。好多人说某某人有没有得到某某人的真传,那个真传有用吗?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譬如说我师父,他有没有得到弘一大师的真传?他有没有得到,我告诉各位,对我来讲根本没有用,他有没有得到虚云老和上的真传?那我告诉你,对我一点都没有用。他得到,从刚才的讲法看看,从他再传递下来的话,下面的人要得到正确的答案,已经很少很少了,微乎其微了。就算虚云老和上传给他的百分之百没有讲错,他从虚云老和上那边接过来,他也百分之百没有弄错,当他再要传下来大概就已经弄错了。
              正法的传递不在语言文字上面,而在力行上面。你可以想想看,尤其我们这个时代,从虚云老和上那时候,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那一种战乱,农业时代的兵荒马乱,他所体验到人生的真理,传递给当时的人,可能还容易接受,现在传给我们,你什么时候骑过马?你什么时候逃过难?他所讲的那种人生的感受,你根本没有感受过,而你现在所能感受到的他们也没有,所以他讲的苦跟你讲的苦,恐怕不一样。当时的苦是一种逼迫、紧张、饥饿,我们现在的苦呢,是无聊,完全不一样。在当时能静不知道多好,他们求的是静,我们现在求的是动,是刺激,你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所以,他们到底在讲什么,我们很难。所以我们要了解到,用语言文字的传递,想要了解到法的真实义很不容易,所以祖师大德在这个地方会一再的分辨权实的问题。
            撷自《探玄记》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11-17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