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528贴子:1,283,036
  • 13回复贴,共1

周末来水个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忠和愚忠辨析
首先先看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卷十】【心部】陟弓切
敬也。从心,中声。
说文解字注
敬也。
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愼训谨同义。
尽心曰忠。
各本无此四字,今依孝经疏补。孝经疏,唐元行冲所为。唐本有此。
从心中声。
陟弓切。九部
简单总结一下,忠在说文解字中有两种含义:”敬”和”尽”
在康熙字典中,则收录了更多有关“忠”的说法:
《唐韵》陟弓切。《集韵》《韵会》《正韵》陟隆切。音中。《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又《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
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又《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又厚也。《周语》:忠非亲礼。注:厚也。
又《諡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又州名。古巴东郡,唐置忠州。
又渊名。《山海经》:忠极之渊。
又叶陟良切,音张。《汉溧阳长潘乾》:彬文烈武,扶弱抑强。龕刈骾雄,流恶显忠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1-08 10:32回复
    然后逐一对标:
    1、敬:何谓敬,敬者,恭也。肃也。慎也。“主敬”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宋代程颐在谈论儒家所崇奉的礼仪时曾说其精神可一言而蔽之:“毋不敬。”一切的礼法都以一个“敬”字为依归。遍观孔明一生,未有逾礼法之行。可谓“专权而不失礼”,提起这个,必须要说的是前一段时间盛行的阴谋论,用“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指责孔明专权引起刘禅的不满,而这种说法纯粹是断章取义的,《魏略》记载:“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
    由此可见,诸葛的权力完全是刘备和刘禅赋予的,并且这一段裴松之也有注解,对这段记载予以澄清,原文如下“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於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於长阪,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於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败於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三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馀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还有另一句话饱受争议:“蜀记曰:周初见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请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这里诸葛称孤,必须要打破“孤”只是王的自称的偏见,孤是可以作为王侯的自称的。详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蹶,至于今日。”当时刘备也只是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再比如袁绍传““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还有我们熟知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加九锡”一事,诸葛是这样回应的:“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帝还故居,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是诸葛亮针对李严对其“受九锡,进爵称王“建议的回书,也委婉的拒绝了“加九锡”的建议,拒绝了“进爵称王”。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1-08 10:32
    回复
      2、尽:这个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以说诸葛的一生都诠释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就不做更多的解释了。“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可以说先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大汉。“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这里在资治通鉴里也有一定的体现:“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而按道理而言,校对簿书一事都应该交于佐吏完成(簿曹从事:佐吏名。汉置,属司隶校尉,员额一人,主财谷簿书。见《后汉书·百官志》)再看这一段“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这一段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三国演义,实则源于资治通鉴的记载,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也是他事无巨细的具体体现和积劳成疾的原因,魏书还有一段记载“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不过这一段裴松之予以纠谬:“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欧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具体孔明是否吐血尚有争议,不过他因积劳成疾而逝世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11-08 10:33
      回复
        再看愚忠。
        还是先上百度释义:
        对自我忠诚的谦称。
        《战国策·赵策二》:“今 奉阳君 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惟有愚忠穷未替,尚馀一念在元元。”
        谓昧于事理的忠心。
        《管子·七臣七主》:“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故记称之曰:愚忠谗贼,此之谓也。”
        《史记·酷吏列传》:“ 狄山 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 汤 ( 张汤 )乃诈忠。’” 续范亭 有能力而忠于没有能力之人的行为,通常用作评价“有能力者”完全听从“没有能力之人”的指挥,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之人。
        这三条,在诸葛亮集中并没有出现诸葛自称“愚忠”的情况,所以必定不是对他忠诚的谦称。
        后面两条逐一对标:
        1、昧于事理的忠心:大约说的是不上谏言,不加劝阻,使君主肆意妄为,穷奢极欲,这种蒙蔽君主耳目的忠心。可谓昧着事理,昧着天下百姓,昧着良心,而这种基本上都是“诈忠”,并不是忠心的体现。而孔明显然没有,孔明对后主不当的劝阻和建议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丞相给后主的三条建议可以去翻语文教材全解,在此不再赘述,在这一点上,亮黑黑的主要是刘备夷陵之战他为什么不去劝阻,这里我的理解是他劝阻无效。详见《庞统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还有一句“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诸葛自然是反对的,但是他没劝住不等于他没劝,如果他真的没劝,又怎会发出“如果法正在就一定能劝住了”的感慨呢?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11-08 10:33
        回复
          2、有能力而忠于没有能力之人的行为:这个也是亮黑主要的黑点,不过纵观中国历史,有能力的臣子辅佐比他能力欠缺的君主并不罕见,注意这句话的限定词““有能力者”完全听从“没有能力之人”的指挥,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这里很多人会受三国演义里孔明班师回朝的影响而这样认为,其实是不妥当的,这里引用一个百度知道上的回答,当时蜀汉内部政权不稳,而后主一人之力听信谗言,所以若不回朝,后果可想而知,但养精蓄锐后还可以再次北伐的。这里主要体现在李严谗言后主一事。《诸葛亮集》:亮公文上尚书曰:“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乡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辄与。。。。。。等议,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大概事情是这样的“汉丞相亮欲出军汉中,前将军李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而统属于严”而李严在粮草的调配运输中,“汉丞相亮闻魏兵至,次于成固赤坂以待之。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会天大雨三十馀日,栈道断绝”“汉丞相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孤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办之责。又表汉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前后过恶,免官,削爵土,徙梓潼郡。”延误军情在古代算是重罪,更何况谎报,而诸葛在贬李严之后,“诸葛亮又与平子丰教曰:"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护典汉中,委君於东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护,勤追前阙。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在政治斗争下,宽恕对方的儿子,并予以劝勉,在古代也是不多见的。其次要说的就是诸葛没有完全遵照刘禅的旨意而不假思索,连他自己都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主登基,更是“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这也就回归到了上一个问题,诸葛对刘禅不当做法的劝阻,其实两个释义的本质是类似的,都是昧着事理,没有独立人格的一味顺从,而孔明很明显是没有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也是对他忠心的一个很好的解释。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11-08 10:33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11-08 10:36
            回复
              日常水帖...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11-08 10:37
              回复
                可恨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像丞相这样居功至伟高风亮节的人还要被那些卑鄙无耻之人诽谤。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1-08 11:02
                收起回复
                  dd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1-08 22:30
                  收起回复
                    顶顶,懂得都懂,装不懂的你也拿他们没办法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1-16 19: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