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13贴子:87,580

关于于谦的几个问题和西岛先生商榷(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大婶。。。


IP属地:浙江1楼2010-02-10 18:03回复
    二楼祭于公
    此外说明,我手头资料很不全,所以很多事情多从逻辑来判断,如果西岛先生有好的资料,不妨拿出来大家共享一下。


    IP属地:浙江2楼2010-02-10 18:04
    回复
      1.于谦卖主求荣,北京城下不接受也先议和,拒绝英宗回国,杀使者
      也先带着骑兵没法攻打北京城,这一点我同意,并且以当时游牧民族的传统,得到了城池也没办法长久驻守。参看嘉靖29年庚戌之变,当时俺答进逼北京,给嘉靖提的要求只是互市而已,后来徐阶拖延,严嵩示意丁汝夔不战,俺答也只是在城外剽掠而已。
      按照西岛先生的说法,也先是来送还英宗的,也并没有求战之意。读《正统北狩事迹》、《正统临戎录》,可以看见其中都没有对于北京保卫战的直接描写,按说哈铭不会遗漏记载这么重要的事情,所以此二文的行文非常奇怪(因为战争确实打起来了,不论谁赢谁输,事实是摆着的)。且哈铭是英宗一系的人,对他的记述也不能偏听偏信。退一万步说,即使也先有求战之心,带兵到北京城下,以北京的坚城和粮储来说,基本上是不用担心陷落的。
      西岛先生认为,于谦在北京城下不接受也先议和,主要是于谦攀上了景帝,不能让英宗回来。我认为,第一,明朝士大夫从开国到结束,都十分厌恶和外族谈判。嘉靖年间丁汝夔开马市(这还不算谈判吧),被杨继盛骂得狗血喷头(《明史·杨继盛传》有此文),至于明末企图和建州谈判的杨嗣昌、陈新甲等人,都被清流舆论所攻击乃至丧命(参看明史杨、陈二人的传记)。明人最重视宋人的经验,在突发土木之变的情况下,立刻就联想到靖康之耻,这也是很正常的。当时朝野上下除了徐有贞等个别人提议南迁,从王直到于谦到其他的低级官僚,基本上都有很正面的应对,并在直觉中认定不能和外族和谈。
      第二,西岛先生认为,于谦北京保卫战的战术有问题,比如于谦不该让官军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屯兵城外(此点似也可商榷,难道城外冷,城里就不冷了?北京城外可不是荒野啊,北京更不是罗通那个崇山峻岭里的居庸关),可见西岛先生也承认,出城作战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如果于谦真的不想让英宗回国,首先应该采取石亨坚壁清野的方法,此方法成本小,但受到的效益大,在城头放炮,一样可以起到把英宗灭口于乱军中的效果,何必要冒大风险和也先野战?一旦出城,也先就不需要攻城,那么双方骑兵作战,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万一于谦敌不过也先(孙镗在西直门就差一点顶不住),让也先把城外的明军都消灭干净,再把城池围起来,那么于谦不要想攀着景帝往上爬,马上就可以去死了。可见,这是西岛先生自相矛盾之处。如果于谦真是小人,他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学习严嵩,自己不出战,也不让手下(丁汝夔)出战,反正蒙古人抢掠一番就走了,也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这么麻烦打什么北京保卫战?
      关于岳谦等一众使者被杀,在大战当头的情况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凭也先空口白牙说愿意和谈就出去和谈,这是多么冒险的事情?何况明朝人民族感极重,素来认为外族是不可相信的。何况于谦又没读过《正统北狩事迹》、《正统临戎录》,也先求和的具体细节他怎么可能知道?即使岳谦等使臣进城来叙述了也先并无求战之意,当局如何判断他们说的是真话?就凭人品和官品?当时朝中德高望重者甚多,如岳谦这样级别的高官回来通报前线情况,恐怕也不是于谦一个想杀就能杀得了的。
      此外,拒绝和也先和谈,也并非于谦一人的表现。根据《明史记事本末·景帝登极守御》一条内记载,“也先拥上至大同城下,索金币,约赂至即归上”,郭登的表现是就是“闭门不纳”,当时是八月二十三,景帝还是监国,郭登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胆子不纳“现任”皇帝,而只是给钱打发了事?何况郭登还是英宗的亲家,杨洪不纳英宗尚可理解成于谦授意,在郭登这里,他怎么也会这样做呢?对于也先扣城,郭登当即就说:“此绐我耳!莫若以计伐其谋,劫营夺驾入城,此为上策”(《明史记事本末·景帝登极守御》),便可以看见当时普遍文武大臣的看法。
      至于“卖主”的说法,西岛先生当然可以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来指责于谦对英宗是十大罪八大罪,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政哈哈治传统就是权威统治,忠于一人,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西岛先生军人出身,看重上级命令,可以理解,但请恕我无法苟同。一个大臣,如果只是效忠于哪一个君王,那么这样的人不过也就是奴才罢了。


      IP属地:浙江3楼2010-02-10 18:05
      回复
        恩 辛苦了


        IP属地:广东6楼2010-02-10 18:58
        回复
          好,汉月同学,你可不是一般的聪明和有头脑,于谦研究会的成员都要甘拜下风。可谓山头上放风筝了。好的,你的问题我一一解答吧。你看问题的眼光的确独到,吧里所有的人捆一块不如你一个。我当然不可怠慢了。尤其是你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前途无量了!


          8楼2010-02-10 22:47
          回复
            也先想打北京,在土木堡之后立刻东进,北京完全没有准备,可以一鼓而胜,为什么8月15到10月11,才到北京,耗时不说,先北返又南下,再说他们从7月初就出来了,基本是3个半月吧,他们是铁打的吗,不是送英宗,有这样打仗的吗。为什么在北京城下打起来了,也先的给养不足,他的部下是部落组成,当然需要补充给养了。注意,是谈不成的情况下才发生冲突的,如果谈成了,可以避免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的。,


            9楼2010-02-10 22:56
            回复
              《明史.赵荣传》中明白写道,也先约大臣议和,景帝不遣。为什么,议和哥哥就回来了。而于谦和他一唱一和:臣职司马,知战而已。臣知死垒。和景帝是一个意思。文天祥为什么去和伯颜谈判,于谦为什么不能像文天祥一样。秦桧尚敢去金国,于谦怕吗?大不了是谈不好,可以揭露痛斥瓦剌,有什么怕的。注意,我想过,严嵩和仇鸾按兵不动,是激皇帝开马市的策略,要他知道不开马市的后果。而杨继盛是好人,但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主战不和,说把人家俺答的脑袋插在杆子上,他是做梦啊,说大话可以,事实证明,通贡才有大家幸福的未来啊。


              10楼2010-02-10 23:07
              收起回复
                于谦列阵九门,一是他不懂军事,他到兵部不到一年半,此前是在干农业啊,他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比石亨强了。许多人都知道也先不是来攻城的,并且待不久,所以于谦为所欲为一般不会出大问题。靖难之役,南军围攻北京就是这个月份,许多南军冻死冻伤,而在城内可以避风,睡安稳觉,在城外你有几个帐篷,来了雨雪不是落汤鸡吗?也先就是不攻城,在北京城外待上半个月,明军扛得住吗?也先堆了柴草烟熏,明军就是熏鸡,用马匹背负柴草冲击,明军就是烧鸡,和明军对峙,明军就是冻鸡,在明军扛不住的时候冲击,明军就是死鸡。现在打仗要修工事,为什么,放着坚城不用,为什么,当时的天气已经非常的恶劣了,你应该知道的吧。


                11楼2010-02-10 23:20
                回复
                  如果瓦剌骑兵不剽掠,于谦又不谈判,于谦就是和严嵩一样把他们放走了。好在是打了一下。于谦是不怕也先攻城,是怕他谈判,就这么简单啊。也先是在卢沟桥把岳谦派出去的,他的官职相当于二三品(不准确),是老资格的人了,他们故意杀死非常熟悉的岳谦,就 怕大家知道也先的意图。如果对也先不放心,可以派扬善这个的人啊,其他的人有的是啊。去的是两个七品小官,显然是糊弄了。其实王直未必不去,陈循未必不去,事关英宗回来,怕死行吗?结果不谈,下面是一年的战争,国家和老百姓遭难啊。什么社稷为重,一派胡言了。,


                  12楼2010-02-10 23:31
                  回复
                    也先大了大同城下,是不可能放英宗的,地点和形式不对啊,郭登的级别不高,大同没有人了才是他了。放英宗的前提是议和,郭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如果放了人景帝仍然不和,也先不能通贡,他不是白放了吗。所以,一定要和了才放。这个权力是在朝廷啊。在大同要了不到两万的银子,而大同当时有14万两,瓦剌都是牧民,他们耽误生产几个月,不讨要东西,他们回去怎么过,也先不给他们点,下次还听也先的吗?就是犒劳手下了。至于在土木堡瓦剌发了多少的财,没有数字,下不了定论的。什么千辆辎重车,我是怀疑的。我感觉英宗在土木堡就是等杨洪来救驾的,


                    13楼2010-02-10 23:41
                    回复
                      在我的书中,对于谦有利的东西我是全部用的,放心。但简单的道理,于谦有辩,赢了就可以救一大批的人,输了,可以揭露奸臣,给历史留下证据。我喜欢《绞刑下的报告》,而不喜欢张春桥的表现,他和于谦是一样的一言不发啊。我写于谦,正反意见我都要拿出来的。小白菜有辩,秦香莲有辩,于谦不如她们吗?过于王骥,你看看是谁给他写的墓志铭。神道碑就知道了,当然还有里面的内容。王直和陈敬宗(南京国子监祭酒)都有文字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景泰年间王直为什么不为于谦写东西,就是看破了于谦了。王骥手下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将,基本上都是好汉子。在我的书中一一列出,而接近王骥的于谦是一个不用。为什么。想想吧。武将是于谦的顶头上司,入士早他15年,是良师益友老前辈,于谦却“素不重骥”。而夺门之变时就有王骥了。


                      15楼2010-02-11 00:13
                      回复
                        吴宁是不给于谦干主动要走的,都已经是侍郎了,仍然要走,显然他跟于谦的矛盾大了。什么有病才走的,他回去很快就好了,景泰的7年时间,于谦并不找他。为什么。想想吧。而江西人罗通是江西人陈循举荐的,和于谦没有关系。于谦是同意了而已。而于谦举荐孙祥去了紫荆关,结果就丢失了。这是于谦指挥的第一仗,许多人并不知道主要的责任人就是于谦了。正统14年末,王骥回京就没有于谦的戏了,就这么简单。王骥大于谦20岁,是他的长辈及顶头上司,于谦就是怕他,而当时兵部属以前的资格老,他可以骄横一番,有王骥在他敢吗?所以王骥在景泰元年回来后,于谦立刻把他搞去南京,就是怕他在朝廷的影响。说实在的,于谦见了王骥敢抬头就不错了。所以他是不能让王骥在北京的。


                        17楼2010-02-11 00:38
                        回复
                          王骥其实看出石亨是什么人的,复辟之后王骥再任兵部尚书,是第三回了。是他主动不干的,当时他80了,是不想跟石亨他们在一起,薛瑄不是退了吗?其实石亨于谦是一个集团发生的狗咬狗了,许多人是清楚的。拥立景帝和易储王骥都没有份,他是干净的,他和英宗结了亲,就不存在排斥的问题了。王骥死后,李贤,彭时、姚夔等都出了力,龚永吉更为他写了东西。你可以去义务一游,看看千岛湖,看看龚永吉的后人。去政协了可以知道了。于谦死后,是儿子写行状,是亲家作神道碑,不是好惨的吗,谁理他呀。王骥没有什么抱屈的,王骥说人不可无忧国之心,不可有忧国之言。他想的就是国家了。在复辟后他对英宗说的是“受奸臣于谦陷害”,一切都明白了。你可以去看《明实录》,有一部几乎就是王骥表演的舞台,非常过瘾的。王骥用了许多的浙江人,如柴车。龚永吉、项文耀也用过,不过项不敢媚他,而敢媚于谦,是为什么?知道兵部的人给于谦算命——无枕而眠吗?就知道别人怎么看他了。,


                          18楼2010-02-11 01:02
                          回复
                            汉月有许多正确的认识,比较实事求是,和别人不同,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交流。难住我了是好事,我就可以学到东西了。希望更加勤奋,取得更大的成绩。你的出现,是谦吧的有幸。是吧里的明灯,呵呵,恰当吗?我相信你也会有提高的。后会有期了。春节愉快!!!


                            19楼2010-02-11 01:08
                            回复
                              补充一点,旷野出征,是命吴宁掌部事,他是十多年的老臣了,旷野是了解他的,而于谦就不在一个档次。吴宁在城外的风雨中指挥军队,接应老百姓,而于谦的命令是紧闭九门,他就看出来于谦的指挥青涩了。龚永吉长期在兵部,干的是参谋长的活,南征北战再不济也比于谦强了,我看过他的军事文书,了不起,不是一般人可以干的。可是龚从南方回来后,于谦不要他在兵部,搞去了大理寺,非常的露骨了,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焉得不败啊,你说是吧。


                              20楼2010-02-11 0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