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17,281贴子:53,790,816

被砍《第十放映室》之《恭贺2010》的所有解说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没想到《恭贺2010》就这样被河蟹了,看来今年运道不济啊。
只能在此发一下《恭贺2010》已经录好的所有解说词聊以自慰,望大家也同样自慰一下!


IP属地:江苏1楼2010-02-12 19:59回复
    回复:2楼
    这女优谁啊?


    IP属地:江苏4楼2010-02-12 20:06
    回复

      在《疯狂的石头》中,故事中所有人物都被安排了一个顺乎观众意愿但又出乎他们意料的结局:科长最后揭露了阴谋,抓获了坏人,当上了英雄,还误打误撞拿到了真翡翠,虽然以为是假货,却把它作为一个爱情信物交给了爱人;充当大反派的开发商最后被自己请的杀手杀死;而笨贼在吃尽了苦头之后,还为了一个面包而被面包师追杀。但在《倔强萝卜》中,故事的结局只能用拧巴和纠结来形容。作为一个喜剧,这种故事的结局完全是在糊弄和蔑视观众。这个古怪而拧巴的结局,让这个本来智商就不高的电影,临到结尾时又在情怀上急转直下,彻底变成了一个悲剧。
      《阿童木》
      2009电影版的《阿童木》虽然完整继承了电视动画版《阿童木》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设定,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必然要在故事结构和具体人物设定上做出相应的改编,才能符合电影化叙事的需求。从目前的这部电影版《阿童木》来看,我觉得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让一个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经典动画形象在大萤幕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于那些迷恋过去动画版的观众来说,如果你只是为了怀旧,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有点失望。电影版《阿童木》基本上重新结构了阿童木的故事,除了必要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外,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和人物都是重新创作的。我作为一个被电视动画版《阿童木》深深影响过的观众,对这种叙事上的电影化改造其实是很认同的——因为电影和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故事载体,所以讲故事的方式和重点自然不会相同。
      电影版《阿童木》是一部定位非常明确的青少年电影,它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主题:青春期的孤独和成长。尽管阿童木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抹杀的日本动漫文化基因,但在好莱坞创意流水线上被重新打磨过后,现在的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行世界各国主流文化的通俗故事,那就是一个天赋使命的少年,如何经历重重冒险,重新发现自我,接受与生俱来不可逃避的命运,并最终成长为一个英雄。
      作为一部中日美三国合拍的电影,电影版《阿童木》已经很难界定是哪个国家的电影了。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个故事才会被改造成现在的模式:努力迎合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并从中寻找基本共同点。所以我们在里面能看到环境保护,人和机器的关系,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幽默搞笑,伦理亲情,各种流行商业片元素都被有机地组合了起来,最后被统一在青春成长的主题之下。
      对于那些期待满足怀旧感的中年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太过于幼稚和简单;但对于那些青少年观众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却能够在银幕上反映出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忧虑。在银幕上这个充满奇妙幻想的世界中,他们最后看到的却是内心在现实世界中的映照。
      当阿童木发现了自己的机器人身后,他开始面临一个青少年成长题材电影中的永恒母题,那就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当然,作为一部努力面对最大多数观众群体的家庭动画电影,这个故事是不会在这个深奥的终极哲学主题上过于纠缠的,它只是将这个无解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的推动力,并很快将这个复杂的人生命题悄然转换为一个青少年话题:一个内心纯净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欺诈的成人世界?
      作为一部能够全家一起观看的动画片,在这个经典话题上,《阿童木》也乖巧地给出了一个传统价值观意义上的答案,那就是要相信爱,相信家庭,勇敢地长大成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作为一个文化事件, 迈克尔·杰克逊在2009年的突然离世,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神话。作为一部国内非常少见的纪录电影类型,《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在第一时间被同步引进国内公映。
      


      IP属地:江苏8楼2010-02-12 20:32
      回复

        这些对白的信息量少到甚至连剧情都无法推进,直接导致本片的故事一直在按一种奇怪的叙事节奏在推进,忽快忽慢的步伐不但绕晕了观众也绕晕了导演,以至于最后不得不频繁使用隐黑、闪白等强行打断观众思路的方式来缝合故事。
        不过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故事平庸并不是什么罪过。我们每年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能被称为“杰作”的少之又少,大量的电影都只是符合一般水准的文化消费商品,上映数周后就会淡出观众视野。对于这种故事平庸的电影来说,制作水准就很重要了,毕竟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故事水准可能比视觉感受更次要一些。这一点正是许多暑期档爆米花电影取胜的关键,既然不能在故事上有所创新,那么就在视听元素上满足观众。
        而本片的整体制作水准实在是无法恭维。《花木兰》中粗糙的古代战争场面,对于反复经受过古装大片考验的观众来说,已经无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由于《2012》强大的市场压力,极大地压缩了国产电影的市场空间,导致本片最后票房以8000万左右收场,离片方早先预计的2亿票房相差甚远。不过相比同档期的其他国产电影来说,《花木兰》并不是最大的悲剧。
        在内地电影市场空前火爆的背景下,即使如《花木兰》这样创意平庸制作粗糙的影片,也有可能获得一个还过得去的票房成绩。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可能是类似影片最后的一次机会了。进口大片杀入贺岁档应该已经给中国电影敲响了警钟,如果中国电影再不迅速提高自身的创意水准和制作水准,连贺岁档这个最后的传统阵地都有可能沦陷于好莱坞的全球攻势之下。
        《熊猫大侠》
        作为一部在故事风格和市场策略上都在明确沿袭《十全九美》的一部电影,试图以“加量不加价”的方式再次复制奇迹的《熊猫大侠》,最后终于在市场面前撞了南墙。此次投资翻番的《熊猫大侠》最后票房只有2000万人民币左右,和《十全九美》5500万的票房成绩相比, 证明了这种不思进取的电影在当下电影市场上的失败。
        本片的故事就是《功夫大脚》+《快乐的熊猫》+《十全九美》,然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往后面加东西,无穷无尽。任何企图对本片认真的观众, 最后都会发现自己一拳打空,除了扭着自己的老腰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剩下。
        《十全九美》这样的片子不管口碑如何,但它们就是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欢迎,以至于今年出现了不少“山寨之山寨”的片儿,诸如《追影》《皇家刺青》等影片。尽管走全面复制路线的《功夫熊猫》在市场上并未再次获得成功,但还是有一些“古装恶搞山寨涂鸦杂烩片儿”正在拍摄或已经完成拍摄开始后期制作。等这些影片明年陆续上映后,到明年下半年最后结果才能见分晓——大潮退下后,谁没穿泳裤才能看得出来。
             
        这种“电视综艺节目+山寨春晚+天涯八卦”的片子,能够在票房方面不断获得未必是成功的票房成绩,其实是内地电影市场混乱失序的一个缩影。这种类型的电影之所以一拨接一拨地出现,并不是说内地的观众就一定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片子,而是因为市场上根本就没给年轻观众什么选择的机会。《十全九美》因为种种风云际会的巧合,获得了票房上的意外成功,但这并不能证明其他人照着菜谱再来一份还能让大家吃的满意。
             
        其实,这种电影的虚假旺盛,只是因为观众在电影院里实在没什么可选的。如果有真正的适应青年观众群体文化消费喜好的类型片出现,大家未必一定要挤在“古装恶搞山寨涂鸦杂烩片儿”这一条道儿上打的头破血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国内电影投资者对市场的不自信和对自己的不自信。他们只敢去模仿已经被验证为成功的片子,却不仔细想想这种成功背后的市场因素到底意味着什么。
        


        IP属地:江苏10楼2010-02-12 20:32
        回复
          《火星没事》
          之所以还在这里提及本片,是因为《火星没事》以其惊人的低劣进入了2009年度奇葩影片的候选行列。本片无论在创意还是剧情上,都和一部2007年的美国电影《火星的孩子》非常相似,但是最后却用敷衍了事的糟糕制作和不思进取的低劣剧本,彻底让这个本来还算精彩的故事创意变成了一朵山寨奇葩。而且最为悲剧的是,《火星没事》在2009年奇葩迭出的国产奇葩片行列中都属于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那种。
          一个愤怒的观众看完本片后在网上留言,“火星没事,观众有事”。希望本片编剧和导演看到这句话后能深刻地意识到,地球很危险,赶紧回火星去吧。
          《2012》
          本片作为好莱坞灾难类型片的大集合,可以看作是《天地大冲撞》+《海神号》+《后天》的放大版。不过《2012》在视觉特效上做到如此极致, 以至于它属于那种我们明知道会看到什么,但当你看到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震惊的类型。
          作为一部灾难类型片,《2012》在视觉特效上自然足够出色。在之前的各版预告片中,那些铺天盖地的灾难场面已经足够震撼,但当观众在大银幕上亲眼目睹后,感觉还是非同凡响。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确实是艺术想像力和视觉特效技术完美结合的经典镜头。由于内地观众要到2010年的1月份才能看到特效大片《阿凡达》,所以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本年度最佳视觉特效影片毫无疑问就是《2012》了。
               
          不过如果一部灾难片仅仅只是在视觉特效上非常出色的话,它还是很快就会令观众感到厌倦的。毕竟,感官刺激在任何电影里都只是调料,即使在灾难类型片里,主菜还得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本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这次明智地没有犯他上一部曾在内地公映的电影《史前一万年》的错误,在《2012》中避免了感官刺激的粗暴堆积,而是在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上下了功夫,并套路化地将这些视觉特效场面融合进了人物塑造中。
               
          和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后天》一样,《2012》的故事主线还是放在了一家普通人的命运上。约翰·库萨克主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失败的作家,在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世界将要毁灭的信息。他为了拯救家人,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在这条故事主线的带领下,各条故事副线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有的剧情张力都来自各色人等在灾难面前的反应,而那些之前在预告片中着力描写的灾难场面,虽然也堪称壮观,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还是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当然,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种套路化、模式化的故事类型已经算不上什么新意和惊奇了。那些对类型片和灾难片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肯定可以在开场30分钟后就判断出那些角色能活下来,那些角色即将死去。但《2012》凭借强大的视觉特效,还是把这些俗套做出了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威力,面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它总能在其中找出一些共同之处,并精巧地将这些跨文化的人性共同点融合进故事之中,然后以强大无比的视觉特效进行再包装,最后整合出一个让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满意和刺激的电影。
          在《2012》中,“中国元素”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表现最多,而且是最正面的一次。很明显,好莱坞已经把中国内地这个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看作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所以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用这些中国元素来迎合内地市场。
          2亿美元成本,好莱坞出品,灾难类型片,这些关键词就决定了《2012》这部电影必然是面对全球市场的。所以中国观众千万不要对里面的所谓“中国元素”太过于激动。好莱坞电影永远是门生意,如果中国内地市场成了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好莱坞保证还能针对内地市场玩出新的花样。所以,对《2012》里出现的所谓“中国元素”,大家平常心对待好了,既不用阴谋论,也不用激动万分。人家就是图咱们兜里的钱而已。
          


          IP属地:江苏12楼2010-02-12 20:32
          回复

            在2009年的内地电影市场里,我们惊讶地看到了许多已经彻底放弃电影叙事的中国电影。如此之多的中国电影,对观众的基本消费需求要么视若无睹,要么不屑一顾,只是麻木地堆砌着所谓的“大场面”和“卡司阵容”,并一厢情愿地认为观众看到了这些就能马上掏出口袋里的钱,并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出来。
            《刺陵》只不过是这波抢钱浪潮中的又一个例子而已。“人傻、钱多、速来”已经成为内地电影市场在某些人心目中的一个写照,他们用一个又一个的劣质产品在内地市场上兴风作浪,并用这些所谓的票房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并不是观众要求你们制造出这样的东西,而是你们只能制造出这样水准的东西来供应市场上的消费者。作为一个迫切需要保护而且正在受到保护的市场,内地电影市场却无奈地成为了一些劣质产品兴风作浪的场合。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选择,那些想让自己从电影中得到娱乐的消费者们,却不得不只能看到这样水准的产品——前提是我们花了超出世界平均水准的电影票价,却消费了远低于平均水准的产品。
            2009年的内地电影票房将会史无前例地达到60亿人民币的新高度,但如果内地电影市场上还是由这样类型的电影来主导,那么或许这就是华语电影短暂繁荣的开始和结束。正如《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曾经说过的一番悲凉:“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比较高兴,我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
            结束语: “贺岁档”是国内电影营销最早按市场理念、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个档期,是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的产物。历经10年培育,贺岁档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最成熟、最炙手可热的档期。
            经过十年培育,内地电影市场的贺岁档已经完成了从“一片独大”到“两三强对垒”,再到“多极混战”的格局嬗变,从今往后的贺岁档都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而伴随着投资增加,电影精致度也提高,在艺术技巧、风格多样性、艺术手法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同好莱坞等外来大片的差距也逐渐缩小。中国电影正在磨拳擦掌,准备迎接新世纪的中国电影“黄金十年”的到来。
            


            IP属地:江苏16楼2010-02-12 20:32
            回复
              《夜·店》这部电影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采用了高清摄影机拍摄,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人民币,但在整体质量上却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这部电影也许不会成为《疯狂的石头》 那样的市场黑马, 并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作为一部商业诉求点十分明显的暑期电影,虽然有缺点但整体合格,基本上为中国商业类型片的及格线划定了标准。
              以一部新人新作来说,《夜·店》是值得鼓励和推荐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这种鼓励和推荐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多么的高,而是在国产电影整体环境的低迷下,终于出现了一部整体还算合格的商业片。就《夜·店》本身的质量而言,由于受到制作成本和故事题材的局限,它给观众所带来的惊喜和感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新人新作的新鲜感,以及超低的预期值得到了超量满足所带来的。
              《夜·店》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相比花里胡哨的中文片名,这个英文片名倒是很实在地点出了故事的重点:一间超市,一个夜晚,再加上一群人,好戏就开始了。
              两个业余绑匪,一男一女两个营业员,一个颇具喜感的群众演员,一个包租婆式的超市老板娘,一个笨贼,一个警察,再加上来来往往的顾客,如此众多的人物在超市这个固定空间内轮番出场,却都个性十足,形象生动,整个故事中幽默、闹剧、爱情、动作、悬疑、青春偶像等诸多商业片元素都结合的还算自然,在国产低成本电影中算是难得的好剧本了 。虽然整个故事在结构和节奏方面也有缺陷,但对于大部分要求并不苛刻的观众来说,这些问题是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被忽略的,因为片中每3到5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一个情节点,能够一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直到结束。虽然这是一部商业片所应该做到的,但考虑到之前的许多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低成本电影中,这种主创对观众智力水平的尊重并非常见,所以我们还是要对此表示鼓励。
              对于国产低成本影片来说,由于受到成本和题材的限制,它们基本都局限在都市喜剧或古装喜剧的类型中。其实如果按照严格的分类,它们大部分都只能算是闹剧而非喜剧。这种“后疯狂”时代的跟风之作,如何才能在《疯狂的石头》所开创出的市场空间中获取自己的商业价值,是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当下电影市场上的诸多跟风之作中,真正具备电影素质的作品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有一些片子在市场上因为各种原因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就其电影素质而言实在是很勉强能被称为“电影”。它们在票房上获得了预期甚至超越预期的成绩,也许对于投资人和制片人来说是开心的事情,但对于中国电影整体来说,却并非好事。因为这种票房成绩是以透支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得来的,它们现在的成绩越耀眼,对国产电影的伤害就越深远。
              所以象《夜·店》这样的电影,虽然仅仅只是做到了合格的标准,但我们仍然要去努力鼓励这样的新人新作,因为只有更多的合格作品出现在市场之后,才能用电影本身的质量从市场上驱逐那些浑水摸鱼的劣质产品,并给观众树立一个基本的消费标杆,以及重新树立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
              《寻找成龙》
              本片水准之拙劣,再次震撼了内地观众已经越来越粗壮的神经。作为一部打着“儿童片”旗号的电影,本片却讲述了一个追星男孩儿最终得以圆梦的故事。这个故事所透露出来的含义,不得不让家长们不寒而栗——它无疑是在鼓励那些幼稚的追星族少年,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犯傻,最后就会有无数好人帮助你实现最荒诞不经的念头。
              在拙劣的商业化类型叙事和传统的道德教化之间,《寻找成龙》的彻底迷失让无数拥有正常智力的观众感到深深的叹服。再加上本片如同电视剧般的摄影和剪辑水准,最后让这部所谓的“电影”成功地跻身于年度奇葩片的行列之中。
              


              IP属地:江苏18楼2010-02-12 20:32
              回复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可能是内地观众看过的最沉闷和最无聊的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把青春成长、校园喜剧、推理悬疑、奇幻、动作等诸多类型中最糟糕的部分准确地挑选了出来,然后用这些东西堆砌出了这部沉闷的视觉奇观电影。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那些视觉奇观场面,对于并非原著小说粉丝的观众来说,这两个半小时将会如同史诗般漫长。
                把中文版有484页长的一本小说塞进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必然要做大幅度的删改。但是哈6这部电影最后采用了一种最保险也是最平庸的改编策略——那就是只做纯粹的减法。这种改编策略可能会让原著作者J·K·罗琳感到满意,但是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这种可怕的改编方法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观影乐趣。
                混乱平庸的故事让本片彻底沦为了一部依靠电脑特效场景来撑场面和时间的视觉奇观电影,没有这些视觉奇观的支持,本片就是一部蹩脚的校园青春推理悬疑剧。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第六部,它又无法在视觉奇观场面上给观众新鲜的刺激,无论是巫师在麻瓜世界的争斗,还是魁地奇球比赛,没有什么是观众之前从没见过的,因此在新鲜感上无疑会大打折扣。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视觉奇观只能是调味的佐料,如果食材本身出了问题,靠猛放芥末或辣椒是无法挽救一道菜的。
                《冰川时代3》
                3D动画片《冰川时代3》是2009年度在国内公映的第三部立体电影。之前的两部立体电影《大战外星人》和《月球大冒险》由于国内影院的立体银幕数量的局限,并没有在票房方面获得什么惊人成绩,而《冰川时代3》则赶上了国内立体银幕大发展的好时机,并以老少皆宜的家庭电影风格,最后成为国内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立体电影。
                本片的前作《冰川时代2》曾于2006年夏天在国内公映,不声不响地就拿下了将近4000万的票房。在国内票房纪录中,这是动画片票房中仅次于《狮子王》的好成绩。《冰川时代2》在国内的票房成功,则为《冰川时代3:恐龙的黎明》的引进扫清了所有障碍。 作为《冰川时代》这个票房大热系列的第三部续集电影,《冰川时代3》于7月1日在北美公映,并在一周后就于国内公映,几乎可以算作准同步引进。
                在《冰川时代3》中,当树獭希德,猛犸象曼尼和剑齿虎迭哥进入到神秘的地下恐龙世界,开始它们的新冒险故事后,作为一部立体动画电影,它的优势就显露出来。层出不穷的追逐场面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之前从未体验过的独特感受,从而让这部就故事层面而言其实非常传统的动画片在新的电影时代再次焕发了全新光彩。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冰川时代3》可以说是那一声吹响电影新时代到来的号角声。
                《非常完美》
                《非常完美》作为一部都市爱情喜剧片,是年轻女导演金依萌的第二部长片。虽然本片在个别环节上还略显稚嫩,但它在整体质量上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准,迅速成为8月份国内电影市场的关注热点,最后以中等投资成本获得了亿元票房俱乐部的门票。本片之所以获得如此关注,除了影片整体质量过硬外,也和本片主演兼制片人之一的章子怡息息相关。
                这种大牌明星加盟年轻新导演作品的现象,在国内电影行业并不算少见。2002年公映的影片《寻枪!》,就是著名影星姜文在主演的同时也担任影片的监制,从而让年轻导演陆川能够有机会初试啼声。2006年的市场黑马《疯狂的石头》,也是获得了著名影星刘德华发起的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支持而有了面世的机会,导演宁浩也从此踏入主流商业电影导演的行列。而在7月底公映的影片《夜·店》,同样也是著名演员徐峥在主演的同时担任监制,让年轻导演杨庆获得了这部低成本处女作在市场上发行的机会。同样,章子怡在《非常完美》中的出现,也对之前只执导过一部低成本影片《旗鱼》的年轻新导演金依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让本片能够获得中等成本影片以上规模的投资,从而使得本片能够有机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国内观众的面前。
                


                IP属地:江苏19楼2010-02-12 20:32
                回复

                  作为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拉贝日记》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已经做到了西方主流电影工业的及格线之上,仅就电影而言,我们已经无法苛求更多。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仅仅只有艺术和技术是不够的。一个完美的西方式英雄在一场巨大灾难面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许对于欧洲和北美的观众来说是足够感人了,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约翰·拉贝的身后,仍然隐约留下了一些遗憾。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这样的一个愿望,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很明显是不够的。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完成人性救赎,成为英雄的故事。它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已经达到了足够优秀,但它还是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赛车风云》
                  或许国内发行商觉得《速度与激情4》的片名看上去太像一个B级片的无聊续集,所以国内公映时直接把片名改成了《赛车风云》。这显然是低估了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熟悉程度。《速度与激情4》刚刚在北美创下超过70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纪录,不到两周后国内就引进公映,因此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赛车风云》是典型的追车动作戏,第四集最大的卖点就是两个第一集搭档主演文·迪塞尔和保罗·沃克的一起回归,加上其他配角,这部续集可谓阵容整齐。回看2001年《速度与激情》第一集时,文·迪塞尔刚刚演完后来饱受好评的低成本科幻片《一片漆黑》,最多只算一个刚冒头的新人,而保罗·沃克之前更是鲜有人知,都没想到这部追车动作戏成就了包括他俩在内的一批新人。有趣的是两人像商量好般,前者缺席第二集,后者缺席第三集,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客观上着实给这第四集做足了铺垫。
                       
                  第四集里最吸引人的的确就是几场眩目、刺耳的追车戏,的确拍得有创意,无论是片头抢劫油罐车还是跨越边境的隧道追逐,都拍得足够精彩火爆,而且在动作场面方面,从片头保罗·沃克追逐嫌犯一段,就明显感到影片受近两年《谍影重重》系列和007电影的影响,高速剪辑的风格上也算与时俱进。然后加上经典的肌肉男加美女的搭配,足够让观众在影院看得爽,听得过瘾。
                  《星际迷航》
                  本片原名《星际旅行》,在国内公映时翻译为《星际迷航》。作为科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系列之一,国内译名不知是小看了国内观众对于《星际旅行》电影系列的熟悉程度,还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忌讳。不过无论片名叫什么,如果一句话评论这部电影,那就是——无论你对这部电影报以怎样高的期待,“企业号”处女航的冒险故事都足以你得到满足。
                       
                  这是“企业号”飞船在大银幕上的第十一次旅程,但却是柯克船长和他的战友们的太空冒险处女航。虽然《星际迷航》在美国四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星际文化”,“星际迷”和“星战迷”两大阵营构成了美国科幻电影迷的基本群体,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比起《星球大战》系列,《星际旅行》系列要陌生的多。
                             
                  这部《星际迷航》一方面通过眼下时兴的类型片类型混合的方式,来争取新世纪的年轻观众,同时还在展现人物年轻魅力同时,强调角色的内心刻画,这样在最大范围包容了新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观众群。同时,面对死忠的铁杆星际粉丝,这一部《星际迷航》又严守星际系列的众多基本设定不变,而且强调所有细节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IP属地:江苏28楼2010-02-12 20:32
                  回复

                    甩开庞大沉重的历史包袱后,导演艾布拉姆斯得心应手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也是一个能够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故事:两个轻狂莽撞的年轻人,因为命运的指引而携手踏上命中注定的英雄之路,赢得终极的正邪之战,完成英雄的成人礼,并为更伟大的目标而一同奋斗。
                    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再配合几乎从头到尾从不停歇的眩目特效场面,一个既能够刺激感官也能够触动心灵的全新故事就这样来到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而一个全新传奇,也在一个新的宇宙中重启开启,并带领观众驶向宇宙这个人类最后的边疆,一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博物馆奇妙夜2》
                    作为大获成功的《博物馆奇妙夜》的续集,这部家庭喜剧电影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博物馆展品复活”这个老创意玩出新意思。结果导演肖恩·利维向《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学习了一把,把《博物馆奇妙夜2》的故事搬到由19个博物馆组成的“史密森尼博物馆群”,所以这次的策略就是“博物馆更大,博物馆更多,复活的展品更古怪”,从这一点创意来说,对于一部合家欢的家庭喜剧,还算交代得过去。
                         
                    这次保安拉利为了拯救自己的一群古董老友,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要跟几个历史上最猛的恶人为敌——古埃及法老王+伊凡雷帝+拿破仑+芝加哥匪帮头目,而且拉利还忙里偷闲跟美国首位越洋女飞行员来了一段“博物馆奇缘”。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老朋友们得以团聚,更重要的是保安拉利重新领悟了简单质朴的生活真谛——要做热爱的事情,跟爱的人在一起。
                         
                    影片故事、人物的智商基本都停留在小学六年级以下,片中只有艾米·亚当斯扮演的女飞行员表演让人感到有新意,相比之下,其他人物的演出都像木偶般机械。显然影片定位于家庭观众,所以当观众看着本·斯蒂勒在银幕上的各种低幼的搞怪、搞笑段落,对于这样主动挠观众胳肢窝的电影,任何板起面孔、严肃认真的批评都会变得跟影片一样滑稽。所以,要么干脆不看,如果买票进了电影院,本·斯蒂勒绝对能让你开心傻笑九十分钟。
                    《变形金刚2》
                    《变形金刚2》一如观众之前预期的那样,“更多追逐、更多爆炸、更多机器人”,再加上165分钟的片长,完全是《变形金刚》的“加量不加价”版。不过导演迈克尔·贝对故事节奏的处理还是保持了他作为“好莱坞最大爆米花生产商”的一贯水准,全片近三个小时丝毫没有拖沓感,保证能让观众安坐在电影院里耐心看完银幕上螺丝打螺母的视觉暴力大餐。
                    被国内观众戏称为“卖拷贝”的本片导演迈克尔·贝,这次让汽车人和霸天虎从头打到尾,而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样一部在视觉和特效上都做到了极致的电影,对于“变形金刚”的影迷来说,对于凑热闹的暑期档观众来说,都做到了没什么可抱怨的地步。但是一定会有一部分观众在看完电影以后,会不无哀怨地想到,如果这部视觉效果非同凡响的电影能够有点剧情就更好了。
                    对于一个以破坏为己任,以爆炸为快感的导演来说,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2》里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爆炸和更大的破坏外,其实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本质性的突破。在眩目的视觉奇观背后,其实只是一条开足了马力的电影流水线,它已经浑身颤抖竭尽所能地提供了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产能,但是除了用数量来填补创新的空缺外,这个庞大的视觉奇观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
                    本片在国内公映时,由于第一部《变形金刚》所带来的良好口碑,以及国内电影银幕数量的增多,直接刺激了本片的票房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片首周票房就达到了1.8亿人民币,最后一路攀升,22天就打破了由《泰坦尼克号》在12年前创下的3.6亿人民币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并在7月15日国内票房正式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国内有票房数据计算以来,第一部票房超4亿元的电影。本片最后累计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短暂地成为了2009年的票房冠军。
                    


                    IP属地:江苏29楼2010-02-12 20:32
                    回复

                      《泰坦尼克号》创下的票房纪录一旦被打破,后来者就迅速赶上。《变形金刚2》的票房之王宝座还未坐热,就迅速被11月份公映的《2012》赶超。至于说《变形金刚3》是否能够继续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续写传奇,就只能敬请期待了。
                      《终结者2018》
                      《终结者2018》是本片国内公映的中文片名,本片直译过来的片名是《终结者:救世军》。而对于熟悉“终结者”系列电影的影迷来说,T4则是一个更简单明了的名字。
                      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来说,因为缺乏本系列之前三部影片的观影记忆,也不会有太高的消费期望值。作为一部合格的暑期档爆米花大片,片中有爆炸、打斗、追车、阴谋、视觉奇观等等暑期档电影应有的所有元素,所以对于那些只想获得简单娱乐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电影应该会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当然,对于要求比较高的观众来说,由于他们丰富的观影知识以及很高的观影口味,这部电影在剧情上的巨大硬伤一定会影响他们的评价。
                           
                      《终结者2018》就整体质量而言,并不是一部能够和《终结者2》这样的影史经典之作相提并论的电影。不过对于一部已经拍到第四部而且计划还要再拍两部续集的电影系列来说,我们对它有过高的期望只能让自己的消费体验变得糟糕。《终结者1、2》作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天才之作,已经为本系列树立了一个很难逾越的标准,之后的所有续集都不过是贪婪的好莱坞为了榨干这个题材最后一滴油水的商业举动。当一个创作行为变成了一个生产行为之后,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如同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高级时装和专卖店里的成衣,虽然都挂着同一个牌子,但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窃听风云》
                      对于现在的许多香港导演来说,合拍片已经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伴随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画皮》和《叶问》所缔造的亿元票房神话,激励了许多自认为才华不在陈嘉上、叶伟信之下的香港导演相继北上,试图开创一个全新天地。《窃听风云》的导演、编剧麦兆辉和庄文强是这一类人,监制尔冬升也是。
                      只是对于很多香港导演来说,北上创业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麦兆辉和庄文强导演的上一部在内地公映影片《大搜查》,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差强人意,出于某种我们作为普通观众无法知道也无从理解的原因,《大搜查》虽然演员阵容强大,导演手法娴熟,但整个故事实在是只能用“狗屁不通”来形容,自然也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而本片监制尔冬升导演的影片《新宿事件》则干脆直接放弃了内地市场,如果细究其原因,非不想而不能也。
                      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祖三人扮演的监听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有着自己的不如意。生活中的困境所导致的贪念,因为他们的职业特点而变成了贪念导致的罪恶:因为在一起侦破金融犯罪案件的过程中,三人截听到了一个股票内部消息。由于三人各自都有不同的生活困境,他们决定截留这个内部消息,希望靠这个内部消息在股市上大赚一笔,以为可以解决各自生活中的难题。结果对不义之财的贪婪导致他们先后坠入黑暗深渊,最后落得不同的悲惨结局。作为一部在主流院线大规模公映的商业电影,所有主角最后都十分悲惨的故事结局确实是非常少见的。当然,电影为了弘扬邪不压正的故事主题,在最后的剧情上还有一个大转折,至于观众是不是能转过这个弯儿来,就只能见仁见智了。不过既然这样的故事设置能够通过审查并得以公映,影片就一定会在相关剧情上有所补偿。只是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种剧情上的自作聪明最后很可能就变成了作茧自缚或者是自摆乌龙。
                      近些年的香港电影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双版本”在香港电影中很流行。但是香港电影如果想要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谋求发展的话,如何适应内地市场的已有既定规则就成为了香港电影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入内地市场的道路上,如果有一座山横在前面,大家既可以坐下来讨论这座山的成因和其不合理性,也可以直接开始爬山。对于一贯具有超强生存能力的香港电影来说,只要他们确认了未来的希望在内地市场,那么翻山越岭就不需要犹豫,唯一的问题只是如何爬过去而已。《窃听风云》就是麦兆辉和庄文强在尔冬升的帮助下再次发起的一次尝试。
                      


                      IP属地:江苏30楼2010-02-12 20:32
                      回复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09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
                        中国电影市场积蓄多年的力量,终于在今年爆发。不断攀升的票房数字,以及更加诱人的愿景,让许多人期盼的“中国电影黄金十年”,仿佛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曾经高不可攀的单片亿元票房,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式大片的票房及格线,而中国电影市场上有史以来的三部单片票房超4亿元的影片,它们分别是《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2012》,全部集中在2009年出现,并且均匀分布在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三个档期,构成了年度票房的基准线。
                        作为这种电影票房井喷式增长的基础,经过2007、2008两年的基础建设,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数在2009年开始了令人惊讶的增长,总银幕数已经逼近6000块,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年内还会继续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3D电影市场,拥有的3D电影银幕数仅次于美国。如果2010年能够按照业界期望的那样成为“3D电影元年”的话,那么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加可观。
                        但是在市场的红火热闹背后,中国电影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2009年贺岁档作为第一个有好莱坞分账大片进入的贺岁档期,气势如虹的《2012》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贺岁档的票房争战,但它还是出乎意料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冠军,并直接压缩了之后上映的贺岁档国产影片的市场空间。
                        可以预计,在未来这种挑战和威胁只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争夺市场空间的份额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存问题。只是,中国电影用什么去争取观众的支持呢?2009年它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出片名《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春季篇》)
                        《赤壁·下》
                        作为在2008年暑期档创下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新纪录的《赤壁·上》的续集电影,《赤壁·下》曾经有一个备选片名是《赤壁·决战天下》。不过本片在公映时还是改回了低调的《赤壁·下》。据说,中影集团一直在努力打造一部单片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电影,《赤壁》自然就成为这部肩负重任的影片。根据片方公布数据,上下两集《赤壁》的国内票房总额约为5.8亿人民币,已经很接近这个目标了。
                        也许是2008年的中国实在太不平静,中国观众到了年底就一窝蜂地拥进电影院寻找欢乐,于是连《非诚勿扰》这种勉强和喜剧沾点边的电影票房都过了三亿人民币。考虑到《赤壁·上》曾经在暑期档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乐,大量患有“喜剧饥渴症”的观众就不由分说地将《赤壁·下》当成了贺岁档喜剧电影替代品,努力在其中寻找着喜剧元素和搞笑台词,完全不管导演和片方的本意是什么。
                        《赤壁·下》也成功地迎合了观众的这种饥渴和期待,很多台词飞快地出现在网络和媒体上,然后被封为“年度最囧”或“年度最雷”之类的头衔。对于一部以追求最高票房和最大利润为出发点的电影来说,这种关注并非坏事——因为评论的好坏并不能影响票房,只有评论的数量才会和票房有某种正比关联。特别是对于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赤壁·下》来说,任何表扬或批评其实都不会对它的预期票房有影响,因为观众根本没得选。
                        对于一向缺乏选择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作为消费者既然无从选择,那就只能从唯一的选择里各取所需——想看爱情的就看爱情,想看战争的就看战争,想看帅哥的就看帅哥,想看美女的就看美女,反正《赤壁》这部电影对方方面面的观众都照顾的很周全,作为消费产品它无可非议。但是《赤壁》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唯一没有被照顾到的就是影迷,因为他们从中看不到电影和故事。
                        作为一部时间长度有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赤壁·下》令人困惑地几乎没有讲述故事。这个问题其实同样也存在于《赤壁·上》中,但那时考虑到这部《赤壁·上》其实算是一部超长预告片,对于剧情的要求相对可以降低,毕竟还有《赤壁·下》可以期待。但现在面纱揭开后,所有的期待都变为了困惑——加在一起有五个小时的电影,居然没有能够讲述一个让观众可以有所期待的故事。
                        


                        IP属地:江苏32楼2010-02-12 20:32
                        回复

                          当国产大片时代来临后,虽然它们能够带动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完善产业体系,但为了能够让这些吸金怪兽活下来,有限的电影市场资源不得不被倾斜使用。在整体市场还没有足够大之前,这种大片对于档期、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垄断,更是进一步恶化了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以至于现在的电影市场现状就是只有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润回报,百万级别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后面舔盘子,依靠残余的市场空间勉强苟活。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中等成本的类型片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其意义之大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链开始初步形成,只要电影行业能够抓住机会,也许会有机会再次迎来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
                          很多观众知道宁浩导演就是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开始的。这部影片以300万的制作成本,获得了将近3000万的票房收益,虽然其中有太多不可模仿的偶然因素,但还是由此掀开了中国电影一轮低成本喜剧的投资高潮。不过对于诸多跟风者来说,这种低成本模式下的模仿,各种偶然因素实在太多,以至于成功者寥寥无几。
                          从2008年的4月份起,那时还叫《银牌车手》的《疯狂的赛车》就开始不断传出即将上映的消息,然后就是一次次地推迟——五一黄金周被取消,512汶川地震,奥运会,国庆,贺岁档,《疯狂的赛车》虽然是中影力推的新人新作,但在种种必须回避的因素面前,它都只能无奈地继续等待。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十全九美》这样一部技术指标和艺术质量都异常粗糙的低成本影片,却因为能够抓住奥运档期的机会,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而《十全九美》被认为是票房黑马的重要标志,就是票房成绩超越了《疯狂的石头》。
                          对于《十全九美》这种山寨电影来说,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它的票房成功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复制。2008年急剧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奥运会导致的影片类型空缺,才让这样一部粗糙和简陋的影片获得了投机成功,很难指望再有类似低成本影片能够通过这种模式获得成功。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来说,真正能够起到完善产业结构和完成产业升级的影片,还应该是象《疯狂的赛车》这样的中等成本的类型片。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了43亿人民币,2009年则达到了57亿人民币。对于这样一个正在迅速扩大的市场,即使主管部门在政策和市场上继续给予国产大片支持,国产大片在这个日渐扩大的市场中也不可能从头吃到尾,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扶持中等成本影片的健康发展也是必然的。
                          对于一个市场来说,全部都是高成本影片的格局无疑是古怪的,也是不可能稳定的。而如果都是低成本影片的话,无论制作质量还是叙事模式都必然无法和国外影片抗衡,在互联网时代的资讯冲击下,这样的市场是否还能存在都值得怀疑。中等成本影片的存在就成为一个必须的环节,从而让整个产业成为一条具有循环功能的链条。
                          在巨大的断裂之间,大片所需求的人材无法从小片的拍摄中得到锻炼和选拔,而小片所需求的资金又无法从大片的利润中得到回馈,从而失却了生机——对于一个创意产业来说,源源不断的新鲜创意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能比资金更加重要。如果在大片和小片之间存在一个成规模的中等成本影片层面,那么这个产业链就能够完成输送新鲜血液和养分回馈的循环。
                          当制作成本从300万升级到1000万后,《疯狂的赛车》带给观众的已经不仅仅是故事规模和画面质量的改变。从电影工业体系的角度出发,《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电影产品当然还有很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IP属地:江苏34楼2010-02-12 2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