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吧 关注:13,525贴子:73,468

赵佶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中提到的天神有可能是二郎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佶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
此书亦名《题楮慧七言诗碑》,刻于宣和元年,即1119年。
上栏为北宋道教正一派道士楮慧(即林灵素)的龙章云篆诗:
鸾舆彩仗下层霄,绛阙瑶台一见招。
  三万七千当圣运,坤宁忠孝助唐尧。
落款为“西台长吏臣楮彗书。”押宋徽宗“天下一人”四字合一字印。
下栏为宋徽宗亲笔题文,为瘦金体,题记文字较多,且居碑石正中位置,是对获得龙章云篆诗一事的记叙。全碑记载徽宗见天神将于坤宁殿,几案上又得龙章云篆诗,下有楮慧书押,并与之问答诸事。
  碑文内容如下:
  政和丁酉季冬,既望之夕,天神复降于坤宁殿,比之中春,灵异尤甚。彩光星斗,洞焕楹栱。迅雷掣电,舆夫簪佩,幢戟相属,而行者不可概举。复有妙乐,其音冷然。卿云异香,移时乃散,皆由西北而去。忽于几案间得龙章云篆诗二十八字。其语悉神仙之妙,甚非世俗可以髣髴者。墨犹未干,祥而视之,又有西台长吏臣楮慧书押在其后。楮慧即今之羽客林灵素,灵素寔高上神霄玉清王府右极西台长吏,天官仙卿之冠也。是时,邈在通真宫酣寝,中夜而达灵至此。翌日诘其端倪,笑而不答。则知大道示人,甚于影响,固不可以言传,特在夫意会而已。因镵诸石以纪其实云。中澣日宣和殿书。


IP属地:上海1楼2020-12-12 22:04回复
    政和丁酉年即政和七年,季冬即农历十二月,既望之夕指晚上、夜间,这个碑记记载的也就是政和七年十二月,夜晚有天神降临坤宁殿。
    宋无名氏所作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十二月,天神降坤宁殿,修神保观。神保观者,乃二郎神也,都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皆负土以献神,谓之‘献土’。”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又记载:又十二月,天神降坤宁殿。案:《本纪》:戊辰,诏天神降于坤宁殿,刻石以纪之。
    戊辰是晚上9:00-11:00,跟碑刻的既望之夕时间也对上了,刻石纪之,正好对应《题楮慧七言诗碑》


    IP属地:上海2楼2020-12-12 22:13
    回复
      宋徽宗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拓本


      IP属地:上海3楼2020-12-12 22:20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2-12 22:51
        回复
          网页链接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2-12 23:02
          回复
            而且《大宋宣和遗事》是按照年号依序编写的,原文记了政和六年间的事情,却独少政和七年间发生的事情,直接跳到了宣和七年,然后宣和七年完毕,紧接着又倒回写宣和元年。这个排序也不合理,很明显【宣和七年】应该是政和七年。
            查了刻本的《新编宣和遗事》,也是如此,政和六年——宣和七年——重和元年,正确顺序应该是政和六年——政和七年——重和元年。
            因此我认为《大宋宣和遗事》中也该是政和七年十二月,天神降坤宁殿,然后修神保观。这也与正史记载的政和七年时间相符









            IP属地:上海7楼2020-12-12 23:17
            回复
              [朝鲜]边暹《朴通事谚解》以宣和遗事为底本,因此也记错为宣和七年:
              第二,一个十分可喜的□□(“行”字中间加一“亢”,二字同),妆二郎爷爷。(二郎,神名。爷爷,尊敬之称。今辽东城内有二郎神庙。按《西游记》:“西域花果山洞有猴精,号齐天大圣,神变无测,闹乱天宫。玉帝命李天王领神兵往捕,相战失利。灌州灌江口立庙有神,曰小圣二郎,又号二郎贤圣。天王请二郎捕获大圣,即此庙额曰:‘昭惠灵显真君之庙’。”然未知何神,打春之日,取此塑像,盖亦未详。又见孙行者注下。《宣和遗事》云:宣和七年十二月,有神降,坤宁殿修保观,观者乃二郎神也。都人素畏之。)身穿黄袍,腰系白玉带,头戴幞头,脚穿朝云靴,手拿结线鞭,骑坐白马珠鞍,一个小鬼拿着大红罗伞,马前马后跟着的大小鬼卒,不知其数……这般摆队行,……这般闹起来,打的打、躧的躧。这般战场里,乾无来由做甚么去,常言道:‘好儿不看春,好女不看灯’” 以上见该书第353页


              IP属地:上海8楼2020-12-12 23:20
              回复
                第4楼被吞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12 23:28
                回复
                  民国小说《宋代宫闱史》 第五十九回:灵素又奏十二月内,有天神降坤宁殿,宜修神保观。神保观为二郎神之庙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2-12 23:33
                  回复
                    再来看碑文内容:
                    “政和丁酉季东,既望之夕,天神复降于坤宁殿,比之中春,灵异尤甚。”
                    复降,说明天神不止下降过一次,之前降临的时候应该在中春。
                    联想到宋《夷坚志》中记载的二郎庙一则:
                    政和七年,京师市中一小儿骑猎犬扬言于众曰:“哥哥遣我来,昨日申时,灌口庙为火所焚,欲于此地建立。”儿方七岁,问其乡里及姓名,皆不答。至晚,神降于都门,凭人以言,如儿所欲者。有司以闻,遂为修神保观.....既而蜀中奏,永康神庙火,其日正同。此儿后养于庙祝家,顽然常质也。
                    综合来看,可能是政和七年这一年,二郎神降了不止一次,一次是中春,在都城城门,一次是冬天,在坤宁殿。
                    虽然《夷坚志》所载的修神保观缘由和《大宋宣和遗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出入,但总归正史《宋史》是记载载了“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一事,具体修建原因不得而知。
                    之后就有了《东京梦华录》所载的在神保观举办的最为繁盛的为二郎神庆生的庙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2-12 23:50
                    回复
                      明朝《万历野获编》中认为献土神谶是为了提醒京城的灾祸,不过宋朝当时不当回事,只禁止了民众“献土”的活动


                      IP属地:上海13楼2020-12-13 00:19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13 01:19
                        回复
                          我认为二郎神在宋朝备受推崇,可能就跟他在政和七年这一年屡现灵异有关,而且献土神谶准确预示了后来的事情,所以到南宋时期二郎神更受官方崇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2-13 11:15
                          收起回复
                            UP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2-13 11:16
                            回复
                              文献通考也是政和七年
                              文献通考卷三百十 物异考十六○讹言
                              “ 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谓蔡京曰:"献土纳土,非佳语也。"後数日,有旨禁绝。”


                              IP属地:上海17楼2020-12-13 1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