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世的文新堂萧闲山房评本《红楼梦》尚真伪存疑
今日(2021年1月1日)翻阅《红楼梦》版本研究资料,注意到了一种新近面世的程本系统《红楼梦》刊本。该本题曰:“己未仲春新镌。”又题曰:“萧闲山房评点/绣像红楼梦/文新堂梓行”。故被目前的书主及一部分研究者命名为“文新堂刊本”。该本有文新主人识语云:
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近因程氏搜辑始成全璧,但系用活字,勘对匪易,书中错落颠倒。复又王东观氏刊刻印刷,颇云成书。然其中绝无一字之评。兹本坊又将东观刊本细加厘正,批点文义,校订讹舛,寿诸梨枣,公行海内,阅者珍之。己未暮春文新主人识。
据此可知文新堂刊本与大约刊印于乾隆末年的东观阁白文本有密切关系。据陈守志、兰良永等人研究认为,文新主人识语中“己未”指嘉庆四年(1799年)。若此说属实,则文新堂刊本虽晚于东观阁白文本,却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印的东观阁评本,甚至早于张汝执评点《红楼梦》的嘉庆五年(1800年)。以前笔者认为张汝执乃是目前已知的脂砚斋之后系统点评《红楼梦》的第一人,也是系统点评程本《红楼梦》的第一人。若萧闲山房(或文新主人)果然在嘉庆四年(1799年)即已推出文新堂刊本,则上述两个“第一人”的荣耀便应由张汝执手里转归萧闲山房(或文新主人)所有。
但目前存疑的一点是,文新堂刊本的影印资料,特别是全部批语资料尚未公开。有鉴于近年来红学领域造假作伪成风的现状(参考伪靖批、伪何初本、伪庚寅本的闹剧),文新堂刊本是否为嘉庆四年之真本,尚无法肯定。为谨慎起见,需考虑两种可能:
第一,确为嘉庆四年之真本。则可能如陈守志、兰良永等人所言,嘉庆十六年的东观阁评本实际翻刻自文新堂刊本。过去被归在东观阁名下的批语,实际抄自萧闲山房(或文新主人)。换言之,过去红学界所言“东观阁批语”实为萧闲山房批语,写作时间也早于张汝执批语一年。
第二,非嘉庆四年之真本。则可能系现代人依据嘉庆十六年的东观阁评本校对、整理而成,并反过来假托是早于张汝执手批本的评本。
由于目前透露出的有关文新堂刊本资料太少,笔者尚无法判断其真伪。对于兰良永提出的“带评点的《红楼梦》刻本,要以嘉庆四年文新堂梓行的《萧闲山房评点绣像红楼梦》为最早,所谓的东观阁评点实源自萧闲山房评点,东观阁并未刊行《红楼梦》评点本”此一观点,笔者提出两个疑点:
其一,目前已知,东观阁评本及其翻刻本(比如文畬堂本)均保留有源自东观阁白文本的“东观阁梓行”字样,文新堂刊本却作“萧闲山房评点”、“文新堂梓行”,而无“东观阁梓行”。假设上述四种版本的传承顺序是:东观阁白文本——文新堂刊本——东观阁评本——文畬堂本,作为子本的东观阁评本、孙本的文畬堂本为何均不跟从作为父本的文新堂刊本,反而出现了淘汰父本标记,重现祖本标记的“返祖”现象?假设文新堂刊本反系依据东观阁评本而伪造,传承顺序实为:东观阁白文本——东观阁评本——文新堂刊本,是否更能合理解释文新堂刊本的“萧闲山房评点”、“文新堂梓行”字样在东观阁诸本系统当中独树一帜的现象?
其二,直接比较东观阁评语与萧闲山房评语,在大部分情况下固然以萧闲山房评语的文字质量更优。但如何排除萧闲山房评语不是反过来据东观阁评语校正、整理而成?更何况,东观阁评语亦有实际优于萧闲山房评语之处。比如,陈守志提及,第22回萧闲山房评语“已有飘然之走”,东观阁批语作“已有飘然之意”。陈守志固然认为“飘然之走”乃是“直接照应了后文宝玉出走”。但“已有飘然之走”语句根本不通,此刻宝玉何尝“已有”出走之举?“已有飘然之意”当指宝玉回思宝钗推荐的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已经开启了飘然出尘的念头。“已有”的是“意”,而非“走”。此时此刻“意”仅存于心中,尚未化为“走”这个实际行动。焉知不是后人为附会“直接照应后文宝玉出走”云云而反过来改“飘然之意”为“飘然之走”?
因此,笔者以为,新面世的文新堂刊本真伪尚存疑问。在文新堂刊本及萧闲山房评点的真实性获得确凿证明之前,目前还是仍应以张汝执作为脂砚斋以后评红第一人和系统评点程本第一人为是。
今日(2021年1月1日)翻阅《红楼梦》版本研究资料,注意到了一种新近面世的程本系统《红楼梦》刊本。该本题曰:“己未仲春新镌。”又题曰:“萧闲山房评点/绣像红楼梦/文新堂梓行”。故被目前的书主及一部分研究者命名为“文新堂刊本”。该本有文新主人识语云:
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近因程氏搜辑始成全璧,但系用活字,勘对匪易,书中错落颠倒。复又王东观氏刊刻印刷,颇云成书。然其中绝无一字之评。兹本坊又将东观刊本细加厘正,批点文义,校订讹舛,寿诸梨枣,公行海内,阅者珍之。己未暮春文新主人识。
据此可知文新堂刊本与大约刊印于乾隆末年的东观阁白文本有密切关系。据陈守志、兰良永等人研究认为,文新主人识语中“己未”指嘉庆四年(1799年)。若此说属实,则文新堂刊本虽晚于东观阁白文本,却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印的东观阁评本,甚至早于张汝执评点《红楼梦》的嘉庆五年(1800年)。以前笔者认为张汝执乃是目前已知的脂砚斋之后系统点评《红楼梦》的第一人,也是系统点评程本《红楼梦》的第一人。若萧闲山房(或文新主人)果然在嘉庆四年(1799年)即已推出文新堂刊本,则上述两个“第一人”的荣耀便应由张汝执手里转归萧闲山房(或文新主人)所有。
但目前存疑的一点是,文新堂刊本的影印资料,特别是全部批语资料尚未公开。有鉴于近年来红学领域造假作伪成风的现状(参考伪靖批、伪何初本、伪庚寅本的闹剧),文新堂刊本是否为嘉庆四年之真本,尚无法肯定。为谨慎起见,需考虑两种可能:
第一,确为嘉庆四年之真本。则可能如陈守志、兰良永等人所言,嘉庆十六年的东观阁评本实际翻刻自文新堂刊本。过去被归在东观阁名下的批语,实际抄自萧闲山房(或文新主人)。换言之,过去红学界所言“东观阁批语”实为萧闲山房批语,写作时间也早于张汝执批语一年。
第二,非嘉庆四年之真本。则可能系现代人依据嘉庆十六年的东观阁评本校对、整理而成,并反过来假托是早于张汝执手批本的评本。
由于目前透露出的有关文新堂刊本资料太少,笔者尚无法判断其真伪。对于兰良永提出的“带评点的《红楼梦》刻本,要以嘉庆四年文新堂梓行的《萧闲山房评点绣像红楼梦》为最早,所谓的东观阁评点实源自萧闲山房评点,东观阁并未刊行《红楼梦》评点本”此一观点,笔者提出两个疑点:
其一,目前已知,东观阁评本及其翻刻本(比如文畬堂本)均保留有源自东观阁白文本的“东观阁梓行”字样,文新堂刊本却作“萧闲山房评点”、“文新堂梓行”,而无“东观阁梓行”。假设上述四种版本的传承顺序是:东观阁白文本——文新堂刊本——东观阁评本——文畬堂本,作为子本的东观阁评本、孙本的文畬堂本为何均不跟从作为父本的文新堂刊本,反而出现了淘汰父本标记,重现祖本标记的“返祖”现象?假设文新堂刊本反系依据东观阁评本而伪造,传承顺序实为:东观阁白文本——东观阁评本——文新堂刊本,是否更能合理解释文新堂刊本的“萧闲山房评点”、“文新堂梓行”字样在东观阁诸本系统当中独树一帜的现象?
其二,直接比较东观阁评语与萧闲山房评语,在大部分情况下固然以萧闲山房评语的文字质量更优。但如何排除萧闲山房评语不是反过来据东观阁评语校正、整理而成?更何况,东观阁评语亦有实际优于萧闲山房评语之处。比如,陈守志提及,第22回萧闲山房评语“已有飘然之走”,东观阁批语作“已有飘然之意”。陈守志固然认为“飘然之走”乃是“直接照应了后文宝玉出走”。但“已有飘然之走”语句根本不通,此刻宝玉何尝“已有”出走之举?“已有飘然之意”当指宝玉回思宝钗推荐的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已经开启了飘然出尘的念头。“已有”的是“意”,而非“走”。此时此刻“意”仅存于心中,尚未化为“走”这个实际行动。焉知不是后人为附会“直接照应后文宝玉出走”云云而反过来改“飘然之意”为“飘然之走”?
因此,笔者以为,新面世的文新堂刊本真伪尚存疑问。在文新堂刊本及萧闲山房评点的真实性获得确凿证明之前,目前还是仍应以张汝执作为脂砚斋以后评红第一人和系统评点程本第一人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