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072贴子:507,675
  • 3回复贴,共1

从肝主疏泄看现代中医理论的混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肝主疏泄,是后世总结的肝藏的一个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治以舒肝理气,用理气药疏肝解郁。对于这种说法,可能大部分中医人习以为常,本文却从经典中医基本概念,到现代科学对理气药机理的证实,提出了质疑——用理气药疏肝解郁牵强附会,中医经典是系统、严谨、自洽的,不应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曲解。值得大家思考。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1-29 15:26回复
    中医教材说,“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用什么理法方药来治疗肝郁,即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呢?名曰舒肝理气,用的是理气药。
    中医教材也说了,“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治节”。再来看看何谓“治节”?治,本义指治水,即疏通、理顺水道使水流通畅,引申义治理;节,本义指竹节,引申义节度、节拍、节律、节气等等。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顺便看看五行的含义,建四时,均五行,五行是季节的一个划分,属于时间范畴。哪里是中医教材所说的五元素,朴素的唯物论,属于物质的范畴?回到正题,治节,就是理顺节律。治理之道是“节”,《礼记·杂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把“治节出焉”定义为肺,才能使这个肺,藏宗气,朝百脉,通调水道,诸气皆属于它。
    再来看看何谓“气”?《内经》定义的气很明确,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气,就是节气中的节与气。理解这个气,就像理解时一样。时本来是指一季,三个月,后可泛指时间,任何尺度的古往今来。气,可以指任何时间尺度的节律,即率的含义。《内经》凡是加上“气”字儿做词尾的概念,此时皆具有节律(率)的含义,属于时间范畴。
    以理气药郁金举例,郁金行气解郁,这是中医说法。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郁金可以对子宫起到规律性收缩作用,而对循环系统、胆汁、胃酸、胃泌素、血清胰泌素的影响,可以中止妊娠,背后的机理,若深入研究的话,就是调节了节律(率)。广泛的疗效背后,机理只有一个,这就是古中医可以为未来科学可做贡献的地方,当然能做的贡献不仅仅这么一点,这一点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按着中医固有理论,“肺主治节”,“诸气者,皆属于肺”,三候为一气,理气药行气解郁,再到现代科学对理气药机理的证实,这个思路一路下来,条理清晰,逻辑自洽。而中医教材,肝主疏泄,“诸气者,皆属于肺”,气是宇宙最精微物质,用理气药疏肝解郁,理论起来是牵强附会悖论频出,让人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1-29 15:28
    回复
      造成现代中医理论混乱的原因有四:
      一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中医教材引用的《内经》原文,《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其想表达的意思毫无关系。《内经》原文:“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是讲五运,天地人和万物的物候的。发生之纪是木运太过之运的,《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土疏泄,是指土质稀松发散。苍气达,是指五运之一的一种天象,即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五气中的苍天之天象。
      二是,以后世医家的学习心得当经典、当真理。后世儒家有个优点,崇尚经典,使得大量古籍得以保存;有个缺点,把注家的注释,或学习者的心得也当做了经典。现代中医对这一学风继承得比较彻底。教材说,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如果把古往今来的医家个人学习心得都算上理论的话,就会发现中医至少有几百万种理论,这也是现代中医理论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是,缺乏逻辑和整体研究观念。现代每一门科学,也都是由每一位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实验堆砌起来的,中医有何不可?科学会去伪存真,一靠逻辑,二靠可重复试验。这里没有硬要用现代科学标准检验中医的意思,中医怎么靠“悟”,这个“悟”也得讲点起码的逻辑。A=C,A≠B,B不可能等于C。当把后世医家学习心得当做理论的时候,彼此间起码得讲点逻辑。
      四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现代中医没有认识到,中医理论不是经验总结,也不是对解剖的直观形象说理,而是由《内经》奠定的系统医学理论。五藏六府的内涵是借用解剖名词虚拟构建的,是某些生理功能的集合,这个集合也不以同名概念为中心,甚至与同名概念根本不搭界。正因为如此,理论必须自洽,任何悖论都会让这个理论体系土崩瓦解。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1-29 15:31
      回复
        笔者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主张中医经典碰都不能碰,《内经》没有说肝主疏泄,现代就不能添加进去。也不是科学主义者,主张中医一定要用现代科学加以检验,不能把现代医学内涵添加进去。正是按着中医的要求“悟”,悟了几十年,才悟出现代中医东拼西凑的理论是没有逻辑的,都是对经典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的曲解,而中医经典是系统、严谨、自洽的,虽然原始,但依然先进。
        人可以临床靠经验,理论随意编。可计算机不行,再怎么先进的学习技术也不行,做不到违背逻辑。A=C,A≠B,B=C,会让计算机崩溃的。说随着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逐渐发展,中医将在五十年以后消亡,中医人可能不服气。未来连日常生活,比如拉个窗帘,都靠人工智能。“沃森医生5.0”和可穿戴诊疗设备走进千家万户,实现物联网的时候,原始的中医在哪儿占据市场?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的思维方式、方法论被西医借鉴,或自己发生发育,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儿。中医实有必要把中医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继承最原始的,超越最前沿的,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西医的肾脏,不是中医肾的本质特征;中医肾的概念,也不是西医肾脏的外延。还是以学生举例,按学习阶段分的话,学生是内涵,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是外延。现代中医的整体服务能力,为什么有所下降?中西医结合,为什么在理论上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归根结底,现代中医连经典中医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弄清呢。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1-29 15: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