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吧 关注:2,691贴子:37,552
  • 14回复贴,共1

司马迁和李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迁时代的匈奴虽然也是华夏民族敌人,但是那时的匈奴还有不杀李陵的德行,东汉的匈奴德行下降,杀男存女,晋朝的匈奴最残暴,所以在晋朝是把匈奴主要部族都灭亡了。司马迁荐举李陵任职,李陵是被俘不是投降,后来满门被冤杀沦落草原,司马迁子劝解汉武帝、宽慰被欺骗愤怒的皇帝被下狱蒙难,俩人都是悲剧英雄,值得尊敬同情的历史人物。司马迁成为史圣,李陵推动民族团结,后裔成为鲜卑拓拔部和坚昆人,都是对中国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1-29 16:11回复
    司马迁荐举的李陵是德才兼备的英雄,是杰出军事将领,他孤军奋战被俘不是他的责任,即使沦落草原仍杀了为敌服务的汉奸,而且照顾苏武,报答匈奴不杀之恩后也促成汉匈议和。李陵后裔脱离匈奴,成为鲜卑拓拔部和坚昆人,李陵不是危害民族的汉奸。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1-29 16:42
    回复
      别说的好像太史公和李陵多熟似的,谣言就是这么传出来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1-31 11:27
      回复
        司马迁是太史有举用尚书、御史等人才的职权,卫宏和张守节都说他举李陵,所以可以判断司马迁在李陵获罪的天汉时已经去世,那个和李陵不熟替他辩解的是司马迁儿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2-01 09:31
        收起回复
          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和李陵的关系是历代专制统治者诋毁司马迁的重要依据,反动统治者要求臣民愚忠,无条件服从统治者压迫,把李陵丑化成汉奸、叛国,是专制文化的立场。现代立场即使百姓受压迫反抗都正当,不再被诬蔑为贼寇,确立人民起义的合法合理性。李陵这类统治阶级中遭迫害的人反抗压迫也是合理,只要看这种反抗是否利国利民。司马迁尽管只是荐举李陵不像通常认为的为李陵求情,但是即使求情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西汉时代愚忠伦理还不占主流,主动叛汉的韩王、燕王的人逃到匈奴尚且赦免,仍在汉朝被重用,李陵在激战后被俘不是叛国,更何况他被冤枉家人遭到无辜杀害,即使背叛汉朝现代看也是合理,汉朝虽然到汉哀帝通常仍把匈奴当外国不具备司马迁的民族观,但从现代看匈奴也可以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像南越、西南夷同样,只是没有正式列入中央行政版图。李陵是司马迁荐举的人才,自然不是等闲无能,同样也像司马迁有进步的民族思想和平等意识,也像司马迁那样爱国,不是仅爱汉政权。李陵也爱汉朝,甚至冒着杀身之祸刺杀为匈奴训练攻打汉朝军队的人,为此逃避阏氏到更远的北方。他终身没有率兵攻打汉朝侵占尺寸汉土,唯一与汉朝交锋也是尽保卫匈奴的责任,在匈奴境内与汉军作战,而且还不是主帅,在匈奴大将手下当副手,所以李陵不是汉奸,没有损害汉朝利益,只是报答了匈奴的恩情。李陵的地位决定他反对匈奴侵汉杀训练匈奴侵汉的人,也反对汉攻打匈奴,保卫匈奴,不希望双方的内战,到汉昭帝时汉匈议和时他是赞成的。从李陵保护和尊敬苏武也能看出他正直、仁义的本性,他的才能智略没能为汉朝贡献是可惜的,司马迁在病逝前举荐他也是对汉朝最后的贡献,若能合理任用也许汉朝时草原就列入中央政府行政版图,结果到东汉匈奴还仍是汉朝的祸患。李陵虽然是汉朝弃臣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对中国的贡献远比对汉政府的贡献大,李陵在北方草原建立起势力很强的中原裔民族集团,他的后裔在北方草原仅南北朝记载就有上百的部落和种姓。南北朝时期更有很多拥护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统一的杰出人物都是李陵的后裔。直到唐朝以前封建愚忠伦理还不是很盛行,更多的是良臣择主而事,贤君因才而用,延续战国时开始的贤才去就自由、汉代孝先于忠的伦理,所以没人诟病徐庶、邴原的言行。在唐宋以前也没人过度诋毁李陵,兄弟民族甚至不是李陵后裔的也愿意把他奉为祖先,李陵在民族团结和融合的作用,对中国的贡献之大远不是封建社会当时能理解和想象的。唐宋以后随着宣扬忠节、愚忠的加强,甚至把汉代孝先于忠改为忠孝不能两全,以忠为先的思想立场,对李陵的评价也开始逆转,诋毁批判的力度逐步加强。到明朝通俗历史小说盛行时期,李陵更是被贬低成汉奸叛贼,实际也体现了统治阶级竭力宣扬要无条件效忠、顺从统治者的幻想。司马迁荐举李陵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直到现代才逐渐被客观认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2-02 05:03
          收起回复
            司马迁在晋朝开始建庙祭祀,郡守殷济上奏获批修建司马迁祠,宋朝尹阳扩建司马迁祠,在金元也是官方维护,司马迁墓是元朝修建成蒙古包形状,早期是地方祭祀,但是有时最高统治者贤明时会举行国家祭祀,忽必烈举行过一次国家公祭,在清朝康熙时,就是朝廷派特使吕和钟来进行国家祭祀,并且和韩城县令翟世琪共同确定马氏为司马迁后裔,担任主祭,司马迁的祭祀也是带有国家祭祀性质的,仅仅不是每年都国家祭祀,每年的祭祀都是韩城地方官祭祀。民国乱世,祭祀情况不详,应该沿袭地方官祭祀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司马迁庙被定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没延续祭祀传统,只是让韩城地方民间祭祀,这时主祭也改成冯氏和同氏,都是隐居在司马迁家乡韩城的司马迁后裔,不再让有全国影响的司马迁后裔司马徽子孙马氏和司氏主祭,到九十年代才恢复地方官祭祀,主祭仍是冯氏和同氏,并且发展成和黄帝、孔子并列的中国三大公祭。但是还没有像元朝清朝时举行国家公祭,仅有地方公祭。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司马迁国家祭祀也是值得尊重学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4-07 23:10
            回复
              太史公跟李陵真的不熟啊,报任安书里面说的明明白白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6-08 1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