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的一亩三分地吧 关注:17贴子:765
  • 0回复贴,共1

《关于“如何理解优越感”的答复》一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来细分一下优越感。大致可分四种类型讨论:
第一种:自以为是的狭隘。
第二种:从众性“沾光”。
第三种:客观拥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导致对自我自信的过度表达、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自我夸耀等。
第四种:自我认知不清晰。
举例说明:
第一种:自我感觉物质条件、地域等优越的人(一般是沾光父母的劳动成果,自己没什么建树)在物质条件、地域发展不如自己的人面前,颐指气使、自我感觉高人一等—没有对肤浅的认知和自觉,这种感觉只会使自己更加上瘾。
这类人,一般会在向下俯视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让自己内心感觉更有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俯视的过程中,一个被俯视的人让他感觉也有优越感,他心里会极为不舒服-你凭什么?
因为自己没见过大海,所以感觉家门前的这条运河是最宽广的。
第二种:躬身入群。“群体”中只要有人有拿得出手、说得出口的有“价值”的东西,或者“群体”做出了某种成绩,自己顺理成章可以沾光。这种优越感看上去勉勉强强,但足以安慰这类人无法安置的虚荣心。如果,当“群体”中有人不小心出错了,或者“群体”哪里出了问题,反正成员那么多,也不一定是自己。
可以沾所有的光,同时,还可以干净地甩锅,这样玩耍真得好happy!
当然,也有既沾光,又可以担责的群员。还有不沾光只担责的炮灰。更有不沾光不担责的野兽。
类似的例子,还有常见的对于身边朋友圈的吹捧。很偶然地参加了一个跳跃自身阶级的party,可以兴高采烈的多次拿出来说与众人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深知“我认识谁谁谁”这种鬼话没多少实质性的价值。但,可以包装自己、可以给自己壮胆。整个过程自己也感觉“光芒万丈”。这里弱化“沾别人的光”,强调“凭自己的能力”认识了当下过着自己向往生活的群体或个人。深究下来,其实不过一饭之交、甚至,生活中不过点头之交罢了-饭局很可能还是凑数的!
当然,也有跨生活阶层的交情。然而,少有人会把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拿出来“炫耀”——跨阶层的交情假设成立。
第三种:在客观上 有他人没有、懂他人不懂、会他人不会。
让自己自信的东西,容易让自己成功,也往往可以让自己倒霉。当把自信玩成了某种标榜和炫耀时。
实践中,人,很难接纳和宽容身边有一个喜欢炫耀自己优秀的人-炫耀自己,会被解读成贬低他人。
那么,谁可以接纳、忍受、欣赏一个爱炫耀的人呢?
答案是:父母。当父母发现了子女的这个问题后,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不好行为后,是会做出矫正的。父母接纳子女的缺点,但不会欣赏。
另一半也不会长久的忍受伴侣的炫耀和沾沾自喜。
对于父母的炫耀,孩子,当他们有了自主意识后对父母的某些行为会由仰望心态变成逆反心理。当然,孩子也有可能继承父母的这种特质且发扬光大!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朋友即便嘴上不说,但很少有人心里能真心接纳这样的人—即便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第四种:自身硬件、软件条件一般,但是“迷之自信”。把自我夸耀当成自信,给旁人的感觉是有莫名的优越感输出。这时优越感更加“名副其实”的人内心会失衡。朋友也会敬而远之。实践操作中会招致他人的嘲讽和轻视、甚至蔑视。
所以,实践中出于客观因素,人可以包装自己,但是最好不要装得太过。否则,一旦露馅,雷不劈你,周边的人也会把你撕裂的。
另一视角:有人遇到有优越感的人会跪舔;有人遇到有优越感的人会嗤之以鼻;也有人遇到有优越感的人把对方当成空气。
一般的,第一种人看不上跟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喜欢“媚上”;第二种人通常相对偏执和片面,也可能是比较性情的人;第三种人要么强大到只关注自己的事情、要么看淡看开、见惯不怪。
值得一提的是:优越感跟自信中间不可以划等号。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可。而优越感的背后很可能是自卑。自信,可以吸引朋友靠近自己(可以感染他人,给他人带来正向的能量);优越感,会让朋友敬而远之(给身边人带来压迫感、不尊重、被蔑视等消极的感受)。
2021.04.09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09 21: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