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丐帮吧 关注:21,540贴子:875,743
  • 4回复贴,共1

五脏六腑标本病症常用中药抄录《本草纲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一节从阅读熟悉到背诵至记忆犹新,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感觉年龄这东西确实不饶人。人过四十天过午,不光身体机能各方面在走下坡路就连记忆力也大打折扣了虽然我们并不专业,但熟悉一些基本的中药常识应该还是有必要的,我愿意在今后健康的路上与大家并肩同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28 09:07回复
    病有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药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
    气化则精生,味化则形长,地产以养形,形不足者温辶以之;天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各随五脏之病而制药性之品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28 10:16
    回复
      就从药物的气味阴阳开始抄录吧。
      既然要学就从基木的开始,虽然看过两遍了但也是走马观花形式的,这次抄录既可以加深阅读印象,还能通过抄录加强一遍记忆。大家有闲暇之余不妨放下嘈杂的游戏,静下心来阅读下古人的经典学术,既可以修心养性又可以助力健康。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28 10:24
      回复
        《阴阳应象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阿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即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5-07 15:05
        回复
          元素曰:清之清者,发腠理;清之浊者、实四肢。浊之浊者归六腑;浊之清者,走五脏。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气味各有厚薄,故性用不同。味之薄者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则泄,咸苦酸寒是也。气之厚者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渗泄,甘淡平凉是也。渗谓小汗,泄谓利小便也。
          天地既判,生万物者五气耳。五气定位,则生五味。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偶,以偶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上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
          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而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则能已人之疾者,盖寡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5-15 0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