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馈世吧 关注:117贴子:11,299
三国历史讲座


IP属地:河南1楼2021-05-11 18:20回复
    刘备有一次巡游到广都,想看看近畿地区的发展成果,结果看到蒋县长每**醉如泥,怒气冲天的要杀掉蒋琬。早就关注蒋琬才华的诸葛亮出面说情,说蒋琬才非小县所能任,当任宰辅。其实这话换了人说,刘备都不一定给面子,但诸葛亮的面子,刘备必须给,“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
    蒋琬不久出任什邡令,这次是万户以上的县。什邡并不隶属蜀郡(成都),而隶属于广汉郡,却是成都的北大门之一。等到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蒋琬就到了成都出任尚书郎,此后相当长的时候就没离开过成都。223年,诸葛亮成为蜀汉相父后,立刻把蒋琬调到自己身边出任东曹掾。
    诸葛亮为报先主知遇之恩,倾蜀国之力北伐曹魏。不过蒋琬并没有随诸葛亮北上汉中伐魏,而是留府治事,这显然是诸葛亮在培养蒋琬的宰辅之才。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密表蒋琬可继相位,蒋琬正式成为蜀汉丞相。从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到诸葛亮身死的234年,蒋琬基本上都留在成都,时间长达15年。


    IP属地:河南2楼2021-05-11 18:30
    回复
      最初几年,蒋琬一直留在成都,以宽容的胸怀稳定住了人心。等到形势稳定后,240年初,蒋琬北上汉中,伺机北伐。汉中位于秦岭以南,米仓山以北,是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交通咽喉之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就穿汉中东下襄阳,最终在武汉汇入长江。
      就在蒋琬准备在汉水大做文章的时候,突然得病,只好退到涪县养病。涪县治所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绵阳市区,居涪江之畔。蒋琬于246年去世,费祎接任蜀汉“首相”的职务,直至253年被魏降将郭循刺杀身亡。
      蒋琬的“上庸奇谋”是从汉中出发,沿汉水、沔水顺流东下,进攻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因为可以依靠汉水、沔水的水运,所以“上庸奇谋”可以解决诸葛武侯北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后勤。


      IP属地:河南3楼2021-05-11 18:38
      回复
        不错,加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5-11 20:30
        回复
          秦岭大山足抵十万大军。诸葛亮隔着秦岭大山打曹魏,非常费劲。但,司马懿隔着秦岭打蜀汉,更费劲。所以,司马懿干脆就不打了,坐等蜀汉来打。为什么曹魏不去南征蜀汉?成本太高、风险太高,成功的概率太低。
          江淮平原,古代是河网密布、沼泽遍地。蒙古大军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但江淮平原过不去。后来,干脆不从这里走了。从甘肃迂回到了云南,再从云南向长江出击,绕了半个中国。
          238年,魏国辽东三郡在公孙渊的带动下,脱离魏国统治,公孙胜自立为王。魏主曹睿命司马懿率军征讨。由于诸葛亮多次出秦川,虽然有着左出右入的地利,但重山围绕,运输十分困难。所以蒋琬计划从水路出兵,从汉、沔地区袭击魏国的上庸一带。


          IP属地:河南6楼2021-05-12 07:01
          回复
            蒋琬一直忧虑北伐之事,又上奏后主,说凉州是十分重要的地方,进退有据,可以从此进兵。建议后主让姜维为凉州刺史,自己率大军为后援,通过涪地的水路优势,来保证蜀国安全。在诸葛亮北伐时,都是杨仪帮助制定规划,筹措军需物资更是利索。
            杨仪虽然地位很高,也得诸葛亮器重,但他与同事经常闹矛盾。大将魏延同样是一个刚强之人,别人都避让,只有杨仪与魏延大吵大闹。在蒋琬执政时,杨仪更是不服气,多次表示愤怒,甚至还狂言:“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投靠魏国,就没有今日的落魄了!”
            与杨仪不同的是,蒋琬不但善于处理政务,还是一个不以恩怨左右是非,心胸宽广之人。姜维一直非常坚持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并且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不惜奋斗了一生。诸葛亮生前大大小小的北伐有五次,而姜维接班之后竟发动了北伐多达十一次之多。


            IP属地:河南7楼2021-05-12 07:43
            回复
              蒋琬在战略上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思维,但在具体战术上却没有重复诸葛亮北出祁山的老路。无论是走东线还是走西线,都比走中线更能节约国家战略成本,蜀是小国,国力有限,禁不起翻山越岭的折腾。
              蒋琬,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244年,蒋琬病重后,费祎接任大将军,处理国事,董允接任尚书令,辅助费祎。256年,姜维升任大将军。随后姜维在段谷(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之战中被邓艾击败,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258年,刘禅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与此同时,刘禅所宠信的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262年,姜维不满黄皓干预朝政,向刘禅建议处死黄皓,刘禅没有采纳。黄皓联合右将军阎宇以及诸多朝臣排挤打击姜维。姜维不敢回成都,请求在沓中(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屯田。


              IP属地:河南8楼2021-05-12 07:56
              回复
                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姜维率军在剑阁(今四川广元市剑阁县)迎战钟会,但是邓艾偷渡阴平进军成都。曹仁是曹魏历史上第一位大司马。曹操从弟,陈穆侯曹炽之子。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
                蒋琬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主持蜀汉大局有整整十年的时间(234年至244年),而诸葛亮的在任时间也就11年(223年至234年)。初入尚书台的,称为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的,被称为尚书郎;满三年过后,则称侍郎。
                尚书郎的职务,更类似于高级秘书、高层办公室主任一类的性质。平日里主要是协助皇帝或者是丞相等高级官员,处理各种政事,并参与谋略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没有太多实权,但是却能够接近权力的核心,随时都有被提拔到重要职位上的可能。


                IP属地:河南9楼2021-05-12 08:39
                回复
                  我们也可以将尚书郎理解为“储备干部+实习干部”。平日里参与各项工作,并在工作中受到皇帝和其它高级官员们的考察,对其能力和本事作出评价。一旦其它重要的职位上,有了人员的空缺,便立刻会从他们中挑出合适的人选,进补上去。
                  蒋琬能够被任命到尚书郎的职务上,也足以说明他的才能,以及刘备、诸葛亮等人对他的重视程度。而且,尚书郎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好歹也算是进入了蜀汉权力圈子的核心,和蜀汉的高层人物们都混了个至少脸熟。这也为他之后的屡受提拔,并一路高升,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以后,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并很快掌握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在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蜀中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再没有像他这样强大的人物,来镇住场子,并维系蜀汉帝国朝堂上的政治平衡。


                  IP属地:河南10楼2021-05-12 08:44
                  回复
                    蒋琬暂停了北出祁山、攻打中原的军事行动,让整个蜀汉帝国都就此蛰伏了下来。一方面修生养息积累实力,另一方面重新制定作战计划,并静待时局发展。蒋琬改“北线”为“东线”,改“山路出兵”为“水路进军”。
                    他打算多造舟船,从水路顺势而下,以汉、沔地区为主战场,攻打魏国的魏兴、上庸一带。这样,不但能使得曹魏在祁山——雍州一线的防御完全失效,还能直接威胁到曹魏的核心地盘。
                    不仅如此,东出上庸的可以走水路,从此不再受蜀道艰险,出征路途漫长、旷日持久、后勤运输困难等因素的困扰。而且,东线还有利于和东吴孙权一方联手进军。只要是双方通力合作,两军合力,还可以背靠富饶的江东粮仓,不用再为粮草的问题而犯愁。


                    IP属地:河南11楼2021-05-12 08:49
                    回复
                      当然,这条军事路线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曹魏的高层也不是傻瓜,在自己的核心地盘的外围之地上,他们也没有理由不设重兵防守。一旦吴蜀两军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要面对蜂拥而至的曹魏大军主力,陷入被重兵围堵的可怕局面。
                      真正的不确定因素,是江东孙权的态度。据史料记载,之前诸葛亮在进行北伐行动的时候,就曾联络过东吴一起行动。结果东吴大军不是按兵不动,犹豫不进;就是出师不利,反而影响战局。一旦蜀军主力东出,又会暴露自己在汉中一带的软肋。这时候,曹魏大军一旦发起进攻,就会很快打破蜀汉北线的防线。
                      蒋琬上书刘禅,阐述了自己的军事路线观点,并提出了“东出上庸”的计划。结果,自然是受到了刘禅以及大多数朝中官员的反对。这套作战计划的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就连撤退都不容易,而且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东吴的力量,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


                      IP属地:河南12楼2021-05-12 08:53
                      回复
                        相对于在《三国演义》中那个在诸葛亮“圣贤光环”的压制下,略显得有些暗淡平庸的接班人角色,历史上真实的蒋琬其实也是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而且,他有才能,也有才干,有谋略,也有想法……只是在蜀汉政治旋涡的沉浮中,他的很多想法和思路都没能有机会去实施。
                        他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抓着军权不放,作为保障自己权力地位的工具,并一意孤行执行自己的战略计划。反而是在很多时候都听从了刘禅的命令,并且将权力逐渐交还到了刘禅手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据史料记载,蜀汉众臣之中在去世后能配得上“谥号”的仅有十二人,而蒋琬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谥号“恭”,代表的就是他“谦恭”、“大度”等人格品质,以及他廉洁奉公、秉公执政等事迹。


                        IP属地:河南13楼2021-05-12 08:56
                        回复
                          而今,蒋琬的塑像依旧坐落在成都武侯祠中,位列“文臣廊”的第九位。蒋琬的墓址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西山之上。墓侧旁的“蒋恭候祠”,大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书: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
                          诸葛亮去世之后,费祎虽然仍然在魏延、杨仪中间调和,最后结果还是偏向了杨仪,最终导致魏延被冤死,并“夷三族”。诸葛亮死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没有叫魏延参加。在会议上,诸葛亮将军队的统帅权没有交给魏延,而是交给了杨仪。诸葛亮让杨仪指挥大军撤退。
                          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郭循投降,任蜀汉左将军。要知道,这可是马超曾经坐过的位置。刘备立太子时,费祎被拜为太子舍人。刘禅即位之后,费祎作为皇帝的近臣随侍左右。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费祎扮演了外交官的角色,负责联络调节与东吴的关系。


                          IP属地:河南14楼2021-05-12 11:14
                          回复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下了蜀国的军政大权,费祎则成了蒋琬最为得力的助手。费祎这个人业务水平非常高,看公文基本都是一扫而过,却能得其主旨,而且过目不忘。在担任尚书令时,虽然举国多事,政务繁忙,但费祎都能处理得很好,而且其效率数倍于人。在处理政事的同时,还能接纳宾客,参加活动,什么都不落下。
                            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入侵汉中。而此时费祎已经官居大将军,费祎命马忠镇守成都,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抵御魏军,最终击退了曹魏的进攻。253年,费祎主政蜀国的第十个年头,费祎在岁首大会遭到魏国降将郭修刺杀,不幸去世,蜀国的安宁也被打破。
                            费祎死后,姜维接过了蜀汉的军权,再度开启北伐。十年间,姜维数次北伐中原,将蜀汉国力消耗殆尽,以至于最终难以抵挡司马昭的灭蜀大军。若费祎不死,他可以制约姜维,蜀国不会因为北伐而空耗国力。若费祎不死,刘禅不会亲小人,远贤臣,政通人和的蜀国不会挡不住邓艾的几千残兵。


                            IP属地:河南15楼2021-05-12 11:21
                            回复
                              费祎死后,蜀国出现了一个人才断层。当时的蜀国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力和威望并重的人来主持大局。姜维虽然能力尚可,但毕竟是魏国降将,威望一般,不仅受到宦官黄皓的排挤,连后主刘禅也不信任他,其最终连成都都不敢回。
                              费祎主政期间,曹魏接连发生高平陵之变,夏侯霸叛投蜀汉,魏国内部和西线战场动荡不安,这些都是北伐良机。然而,费祎全无北伐之志,一心只想做个守土之臣。他觉得诸葛亮那么厉害的人物,都无法完成北伐,自己这等水平更是没有希望。


                              IP属地:河南16楼2021-05-12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