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门吧 关注:2,533贴子:11,520
  • 0回复贴,共1

转载曾小平先生文章:浅谈拳法秘技三才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处网络时代,但凡提到三才式,习武之人似乎并不陌生,以为三体式与浑圆桩就是三才式。如果言及整劲,更是指鹿为马,离奇到以为修炼成佛成仙的丹道也能得到整劲,以致痴坐呆站者多得数不胜数。
难者不会,假传万卷书。折腾十年百年仍罔然,历尽千辛万苦终磋砣。
会者不难,真传一纸罄。先贤厚德兮惠泽万代,至正至大兮道法自然。
万丈高楼平地起
以单一的上肢重量为一份额,人体总重量大约为二十份额。
头部一、上肢二所占份额约为三,双下肢所占份额约为十,身躯所占份额约为七。
处在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隔膜,俗语谓之“心隔”。若将人体总重量以心隔为界而分之:
心隔之上,有部分身躯和上肢以及头部。由心隔至头之顶天,“心头”所占份额约为七;
心隔之下,有部分身躯和下肢。由心隔至足之立地,“心地”所占份额约为十三;
“脚打七分拳打三”,若无“心地”灵活沉稳之步,岂有大势所趋之捶。
“心头”动之,“心地”不动,心头何堪重负?必致掣肘内耗!
掣肘成驼背凹腰腹大如鼓常见不鲜。
内耗为脑瘫心梗腰膝疼痛不足为怪。
“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为步。活乎不活,固在于步。灵乎不灵,亦在于步。”
万丈高楼平地起,“步之为用大矣哉”。
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拳由心发,百骸皆随。”
“心地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心地者,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足下至腰背的“心地”之力,不仅可与“心头”之力汇合,而且可以激活腹部的“先天呼吸”能力。
“猴头为第二之主宰,指掌为第二之宾辅”:
心头者,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背膀至手头的“心头”之力,不仅可与“心地”之力汇合,而且可以加强胸部的“后天呼吸”能力。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龙折身者,拳由心发百骸皆随。从腰至膀的“心身”之力,既可衔接“心地”和“心头”之力成为整体之劲,还能贯通丹田之气内敛入脊骨外达于皮毛。
心意秘技“三才式”;
宋氏太极“三十七”;
三皇炮捶“夫子三拱手”;
自然武学“地奔撬翻捶”;
秘技“三才式”,不是先足再身最后手的“蠕动式发力”,更非二招三招甚至三十七招故弄玄虚,而是每一举动“心地心头龙折身,动之立可成整劲”!诸家真传只是名称各异,究其根本实质如出一辙。
空处用功,有容乃大。
胸式呼吸,是吸入氧气体积较少的浅呼吸;
腹式呼吸,是吸入氧气体积较多的深呼吸;
“心地心头龙折身”,下接地心万有引力,上吞天空纯阳之气,老子抟气致柔。每一举动皆可激活腹式呼吸和加强胸式呼吸,是吸入氧气体积更多的“整体呼吸”!
附:王润生(志群)先生论整劲
无人不可以习拳,无人不可以为名拳师。
志群曰,百打百破,一硬不破,一快不破。
硬者,非身手硬,劲硬也。
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
人之肢体能发射之物有二,一曰力,一曰劲。力愈大,劲愈少,去拳术功夫愈远。
涩者曰力,畅者曰劲;
迟者曰力,速者曰劲;
陷于局部者曰力,达于全身者曰劲。
以力击人者,如引重推巨,支之撑之。为事甚滞,为时甚久。
以劲击人者,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中之之顷,疾如掣电,一发便收,是之谓劲。
善拳技者,尚劲不尚力。练拳技者,使力化为劲。
习劣技者,用功愈久,滞涩愈甚,此不可不知也。
曾小平,字涵映。男,1958年5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杜心五自然门武术第三代传承人。年满60岁开始,系统面授自然门武术。上午撰著书籍,下午3点到晚上9点回复咨询并接待来访者,非诚勿扰!联系电话:13549680258分享:


IP属地:贵州1楼2021-07-13 21: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