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5贴子:110,925
  • 15回复贴,共1

杜甫生前出名吗?白居易、元稹有话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著名文学家余光中先生曾说:“杜甫其实在唐朝并不出名,真正出名是在北宋。”对此,白居易、韩愈、元稹、张籍有话说。


IP属地:山东1楼2021-07-22 15:36回复
    杜甫凄凉的结局
    正应了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谚语,老年出川的杜甫,最终没能落叶归根,反而是客死他乡。更凄凉的是,杜甫死后,并没有立即送回老家河南安葬,反倒是拖了43年,才由孙子杜嗣业完成迁葬。
    --------------------------------------------------------------------------------------
    从理性的角度讲,杜甫不能返乡,其实就是没钱。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相信,诗圣如此落魄地走完一生,太不公平,他需要世人一个公正的评价。能评价诗圣之人,文坛地位必定不低。所以,杜甫用了43年的身后时光,等来了一个人。
    -----------------------------------------------------------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贫贱夫妻百事哀。
    他就是大诗人元稹。
    如果说杜甫十分崇拜李白,那么元稹对杜甫的热爱,则到了狂热的地步。杜甫迁葬途中,34岁的元稹前来送葬,并亲自撰写墓志铭。文章很长,更将中国诗歌史简述了一遍,写到杜甫时,更是用尽了赞美之词!


    IP属地:山东2楼2021-07-22 15:43
    回复


      IP属地:山东3楼2021-07-22 15:48
      回复
        杜甫墓祠
        元稹怎么说?
        《杜甫墓志铭》:时人谓之“李杜”,诚亦差肩于子美矣。
        在元稹心中,历代的文曲星:曹植、刘琨、谢灵运、庾信等人,甚至是李白,全都不如杜甫。只有杜甫,才是元稹夜空中最亮的星。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杜甫可以含笑九泉了。


        IP属地:山东4楼2021-07-22 15:50
        回复
          白居易怎么说?
          《与元九书》:世称李、杜...…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白居易曾给好基友元稹写过一篇《与元九书》。白居易认为在唐诗的某些领域,杜甫是胜过李白的。


          IP属地:山东5楼2021-07-22 15:55
          回复
            韩愈怎么说?
            同时代的韩愈,同样大名鼎鼎,他的一首《调张籍》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IP属地:山东6楼2021-07-22 15:56
            回复
              张籍怎么说?
              韩愈诗名中的张籍,也是一位大诗人,曾作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样的千古绝句。他是杜甫最狂热的粉丝,据《诗源指诀》记载:有一次,张籍把杜甫一篇诗烧成灰烬后,拌入蜂蜜,小口小口地喝完后,大为满足,说道:“令吾肝肠从此改易。”


              IP属地:山东7楼2021-07-22 15:57
              回复
                张籍焚诗
                以上四位全部是中唐诗人,此时距离杜甫谢世还不到半个世纪,同时期还有很多赞美杜甫的诗文,就不一一例举了。至于晚唐,歌颂杜甫的诗作就更多了。所以在中唐时,杜甫的声望就已经极大了。
                王维的“异议”
                前文举例甚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杜甫、李白一直是并列出现的。注意了,这不是在200年后的宋朝,更不是在现代,而是在杜甫谢世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盛唐时期,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比比皆是,杜甫的名气真如传言中的那般小,怎么会在仅仅半个世纪后,就与李白并称了呢?王维首先就不“同意”了,可见杜甫的确很牛。
                -------------------------------------------------------------------


                IP属地:山东8楼2021-07-22 16:00
                回复
                  王维与李白同年生,年少成名,仅比李白早死一年,两大盛世奇才,同世而存60年。王维的诗歌成就早已照耀中国历史。若杜甫名气不大,说什么都应该是王维与李白并称才对,并且这个“并称”并不来自于中唐,恰恰是盛唐——李白、杜甫都活着的时候。
                  -----------------------------------------------------------------
                  元稹:时人谓之“李杜”。
                  《新唐书》: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元稹、《新唐书》以及其他史料均记载:当世的人早已将李白、杜甫合称为“李杜”。所以,杜甫生前就非常出名了。


                  IP属地:山东9楼2021-07-22 16:01
                  回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2obm8z.html


                    IP属地:山东10楼2021-07-22 16:01
                    收起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7-23 00:26
                      回复
                        杜甫生前默默无闻,这篇奇文让他一跃成为宗师,地位一度超过李白
                        2019-04-08 10:00

                        我们现在说起李白和杜甫,总是感觉不分伯仲,地位旗鼓相当,如同中国最知名的两所高校,实在是各有千秋,你很难说谁一定强过谁。但是,在两人生前,境况却完全不一样的。李白是全民偶像,从唐玄宗到街头的百姓,无一人不为之倾倒。杜甫却过着困顿不堪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名气。
                        杜甫和李白也有过交集,而且对李白十分崇拜,可谓不折不扣的小迷弟。这并不奇怪,当时天下的文人,几乎大半都是诗仙的拥趸。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歌,留下了的就有十多首,显示了无尽崇敬之情。他本人在那个诗人井喷的年代,名气并不大。不要说与李白相比,就连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等人,只怕也无法企及。

                        但是,值得称道的是杜甫对于诗歌的执着。他极为讲究诗歌的格式和音韵,在律诗上的造诣无人能及。他的诗歌,合律却不矫揉造作,对仗工整却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只不过这一切,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任何响应。直到大历五年,在一艘由潭州前往岳阳的小船上,这位伟大的诗人溘然长逝。
                        杜甫去世的时候,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叶落归根,安葬在故乡。然而,当时侍奉在旁的次子杜宗武,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将他草草安葬在湖南耒阳。直到43年后,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时,才勉强凑了一些前,带着杜甫的遗骨上路,准备改葬于洛阳。

                        要知道,古代人很重视自己的身后事,历来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作为死者,不仅需要万年吉地,更需要墓志铭来彰显他一生的成就。然而,杜甫的儿子、孙子都很贫穷,墓志铭一直就耽误了下来。不过这并难不住杜嗣业,他带着爷爷的诗稿,在途径湖北时,顺便拜访了元稹
                        杜嗣业不找别人,偏偏找到了元稹,这是有着明显用意的。因为元稹喜欢杜诗非常出名,作为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各个重大场合,多次赞扬了杜甫,甚至不惜贬低全民偶像李白。特别是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内容,更是与元稹、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一脉相承。
                        所以,当杜嗣业造访时,元稹毫不犹豫地为之写下了《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要知道,在唐朝要请名人写墓志铭,是要花大价钱的,韩愈就是因此而致富。元稹本人的墓志铭是由白居易所写,两人相交30余年,唱和之作多达900多首,而元稹家人还给了白居易六七十万钱。杜嗣业是刚刚凑齐了路费,肯定拿不出润笔费,元稹还是免费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
                        关于元稹,现代人知道的并不多,他在唐朝多如星辰的诗人当中并不算出名。但是,他对后世的贡献非常大。除了诗歌之外,他写下了《莺莺传》就是自己的经历,为后世曲艺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关汉卿的《西厢记》就是以此为蓝本的。

                        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这篇墓志铭。元稹是第一个正确认识到杜诗价值的人,他在墓志铭的开篇直接提出“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也就是说,他认为,从《诗经》一直到唐朝,诗歌中集大成者,莫过于杜甫。更为关键的是,他将杜甫与李白对比,根本不留情面地说: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就是这篇墓志铭,让杜甫彻底翻身。就如同许多艺术家生前不为人看好,死后的作品价值数以亿计一样,杜诗的地位扶摇直上,甚至一度超过了李诗。从名气上来说,李白还是要略胜一筹,但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杜诗却更为重要。特别是有宋一朝,对于杜诗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切,固然有杜诗本身的魅力,元稹的大力推荐也功不可没。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1-07-23 13:41
                        回复
                          王维对老杜很一般啊,内心瞧不起,不是一路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7-24 08:51
                          回复
                            杜甫、李白、王维三人名号对比
                            【百度文库】
                            杜甫被称做“诗圣”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秦观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了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要报效国家、有所作为等思想。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人们他称为“诗圣”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
                            但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杜甫的诗歌中常自称“儒”、“老儒”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杜甫身上有着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杜甫不会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他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的下场。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儒家向来宣扬“内生外王”的思想,认为好的政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只要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就称得上“圣人”。孟子也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发展到王阳明时代此话已经演变成了“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程度。但可惜的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本色。这样看来,杜甫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能够存在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他能被称为“诗圣”。这个“圣”字更注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1-07-25 22:53
                            回复
                              杜甫不仅在诗文上“光焰万丈长”,他的品德更是光耀千秋!这才是现代人学习的重点!


                              IP属地:山东17楼2021-07-29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