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吧 关注:333贴子:1,883
  • 7回复贴,共1

【ZT】湛若水、刘宗周主张太虚即气,又以心解释太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湛若水、刘宗周主张太虚即气,其实,他们的这种宇宙观是要为其太虚的心性化观点作铺垫。湛氏说:“太虚之涵万象,以其不与万象也。若与万象则非太虚矣,又焉能涵?心不与书史,故能合一。合一则不求记而自记,不求工而自工矣。”(《湛甘泉先生文集》,第1405页)这是从功能角度将心与太虚对言。又说:“(心)与太虚同体,故能以虚应世。”(同上,第1469页)刘氏也说:“人心径寸耳,而空中四达,有太虚之象。”(《刘宗周全集》第3册,第368页)在结构层面心很类似于太虚。太虚与心从功能层面的相互喻指到结构层面的无差别,并最终指向同体。王阳明也说:“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王阳明全集》,第106页)在虚、无的层面,作为本心的良知与太虚并无二致。⑧刘、王二人也得出了与湛氏一致的观点:“人心与太虚同体。”(《刘宗周全集》第2册,第376页)“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王阳明全集》,第211页)联系前述的宇宙论,三人所说的同体即同气,意味着心已被理解为太虚之气。
湛、刘还从君子、圣人的境界层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凸显了太虚的心性化。湛氏说:“是故君子浑然而太虚,体物而无累。太虚者其天乎!是以至大生焉。体物者其地乎!是至广成焉。存至大者德也,发至广者业也。”(《泉翁大全集》,第518-519页)君子进境至太虚,其德业便能与天地相并。又说:“圣人只是至虚。”(同上,第2008页)“圣人之心,太虚乎!故能生万化,位天地,育万物,中和之极也。”(《泉翁大全集》,第45页)圣人正是由于心况太虚,才最终实现了与天地相参的中和。刘氏则说:“圣人心同太虚,一疵不存,了无端倪可窥,即就其存主处,亦化而不有,大抵归之神明不测而已。”(《刘宗周全集》第3册,第382页)圣人若能心存太虚,便可以达到过化存神的效果。同以太虚论心,湛氏重视心,刘氏则意在统合朱王。(参见张学智,第132-133、563页)——《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


IP属地:广东1楼2021-08-12 08:31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8-12 08: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