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073贴子:507,709
  • 4回复贴,共1

浅谈中医思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大家作为一个临床的大夫,最想干的是什么?(台下:治病救人),见到一个病人就要拿下,是吧?那一个大夫的水平高低上下从何而判定呢?大家肯定说疗效,那么疗效是怎么判定的呢?疗效从何而来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其实是人的思维的问题。
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方法是正确的,你可以节省很多的路程,甚至在很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一个好的大夫。大家想不想知道秘诀在哪里?——台下回答:想!我们中医有很多的诀窍,如果不说出来,大家可能会花很大的代价,很多的心血。
讲出来以后,如果你真相信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以为之道。”(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10-29 15:31回复
    壹 中医是人体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学
    那么中医是什么呢?我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说,中医就是人体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学。中医是什么?中医就是“关系”。中国人常常说什么?——“把关系搞好”对吧?就是关系。
    那么我通过自身的学习总结了一下,医分为“道、法、术”三层的东西。好多人说,你讲些干货,我想问“干货”是什么东西?你讲“医道”的呢?还是“医法”的呢?还是“医术”的东西呢?一般的人理解的就是什么病,开个方,给个秘诀就行了。
    其实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刚开始是教你谴方用药吗?——不是。是先学很多的这样、那样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干什么的?我认为就是建立我们的这种中医的思维。我们现在没有中医的思维,是思维的方式出了问题,所以说大家见不到这种神奇的效果,是“效出自然”,还是“愈出勉强”。“效出自然”是啥?自然而然好了,“愈出勉强”是症状万千,抓不住头绪,导致自己疲于奔命。
    道德本体,一元四质,象数理气,显藏者象,对待者数,主宰者理。
    古人认为宇宙的本体,道家的理论是“道德本体,一元四质”。一元包括四个东西,从四个方面才能说清楚,叫“象、数、理、气”。我们来知德先生是位易学大家,他说的“主宰者理也,流行者气也,对待者数也”,少一个“象”没解。
    我不揣浅薄,通过学习,我们的中医给我一个很大的印象。“象”无非有二,一个叫“显”,显出来的象;还有一个呢?“藏”,藏起来的象。藏起来的象是不是代表没有呢?根本不是,比如说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冬天已经过去了,下一个就是夏天,这个大家都知道,那别的象是什么呢?——“藏象”,而它显出来而已。后面的我先暂时不解释,比较深。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10-29 15:33
    回复
      贰 临证观象
      这是我到青羊宫的时候看到它的那个阴阳鱼,小头的阴阳鱼,大家看看这个小头的阴阳鱼,这个才是和我们中医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现在画的图,全画的是哪个阴阳鱼呀?中间再往小的画一下,刚好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二”字的阴阳鱼。到程朱理学以后他们用的这个图,这个图就意味着我们很多东西就搞错了,因为古中医来源于古代的天文和医学相结合的东西。
      我们再往下看,我提出了“临证观象”,有些老师讲的是“临证辨象”。不是“辨”,而是我们客观的观察到的东西。其实我们看病的水平的高低,第一个回合就是观象,你观的能力强不强。
      我为什么不写看象而用“观”?观是一种见地,你看“觀”是怎么写?一边是颧骨的“颧”的左半部分,另一边是看见的“见”。是人的见地,你想看到啥?你就能看到啥。
      我们古人在《医宗金鉴》里面把人摆在这个位置上,我举个例子,天庭、面首、阙中、明堂、潘蔽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学的是大学课本,这段文字现在大家不学了,临床上还有人这么看病吗?我们就这样看病,而且对它还有发展。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当中这个是最常用的,鼻准头为脾旁边是胃,是肝、心、肺、咽喉、首,这边是小肠、大肠、肾,这是其膀胱、子处。好多病人一来,我们就断他是什么什么病,病人说好神奇呀!
      什么神奇,我们老祖先都知道,我们只需要把(古人的)语言转化成现代语言,我们现在来个病人,你不会这样说吧?——“先生,君之疾在皮肤,不治将恐深。”——你摸着脉会这样说:“先生,你这两天是不是有点感冒呀?鼻子难不难受呀?脖子疼不疼呀?你的颈椎上有点问题呀?”是不是用这种语言呀?所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它时代的声音。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10-29 15:35
      回复
        叁 号脉的学问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讲,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中间候腑气,再候脏气,多简单明了啊!第二步又讲了“阴阳脉法”,关定了以后,前为阳,后为阴;寸为阳,尺为阴。寸口离鱼际约一寸,实际上是九分,约等于一寸,所以叫“寸”,那么尺呢?离尺泽一尺远,我们叫做“尺”。所以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意思。
        所以号脉我们怎么号?先定关,很多人说号脉,姿势要规范,这样号脉,肯定错的(演示),还有翘着二郎腿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诊脉方法不入流,为啥呢?诊脉姿势不一样,你号(脉)的感觉就不一样,而一般初诊的病人,我们要号两回,刚开始他坐一段时间号一次脉,等我们和他交流完以后,我还要号一次,为什么号第二次?我要复脉,你会发现很奇怪,药还没开呢,你把病人的情况交代清楚了,病人的脉就会发生变化,当下就会发生变化,我把他叫做“神气形同调”。
        你说你下药了没有?——没下药,我把它叫做“天药”,你把他心(打)开了,他放下心来了,安下心来治病了,他知道错在哪里了。病是啥?病就是逆,就是错,我把它搞顺了就没病了,我刚才不是讲了关系学嘛!所以说我们的观念要发生改变,我们是把病人治好的吗?“我的病人我治好了”,我们好多医生爱这样说,我们从来不说。“我帮您治您的病,是您自己好的”。不要说我的病人,大家理解我的话啥意思了吧?我的哪个哪个病人,谁是谁的谁,啥都不是,一切都是假象,通过现象,我们看它本质是什么东西。
        比如说:三菽之重、六菽之重,古代没有称量,很简单。“菽”是什么意思?豆子,大豆,三颗大豆的重量。我看很多人号脉,伸出来,嗯……,嗯……(演示,台下笑),有没有这个姿势?一个手不在位或者把(脉)压的很死了。我告诉大家刚开始的动作是个“举”的动作,刚挨皮肤似不挨皮肤,号的是什么?——号的是他的神气。刚挨似挨非挨的时候,是神啊!一摸这种感觉出来了,这种感觉在一秒钟之内,好多人统计说在0.6秒之内,如果你的直觉在0.6秒以内发生变化,你可以练出一个号脉的高手。
        还有人练脉的时候看手,传统要看手,手一伸出来不漏,(指腹)比较宽,你手上的感觉就比较灵敏,好多人手指尖尖的,我告诉你,你的脉法不容易练出来。好多人号脉怎么号,一个指头,单指像弹钢琴一样的,带学生的时候可以讲这个脉在这里呢!这样教可以呢,但号脉的时候这个姿势是不能出现的,你的手始终不离他的皮肤,但也不能压死了,浮中沉是这样号的,大家理解了吗?
        所以我们的理念一定要对,我们的理念如果错误了,一切都是错误的,而且号脉的时候不是这么号(演示),要略微侧一下,古人号脉有号脉的要求,手指要成环抱的姿势,这样认为十二经气血是这样。我们现在号脉是单手号脉,一会给大家表演一个双手号脉法,双手号脉法是更古的方法,病人在你对面,刚好病人的气和你的气是如环无端的,此刻天人地是合一的,古人讲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传统医学,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藏医学,还是维吾尔医学,还是道医学,还是阿育韦达印度医学,我研究的这些医学讲得都是如出一辙,语言不一样,但是表述的东西是一致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10-29 15:39
        回复
          伍 《伤寒杂病论》的体系探讨
          汉代之前的著作,我们现在中医上的《内经》、《伤寒》、《金匮》,还有《难经》,还有《神农本草经》、《中藏经》都包括了,我只是列举了一下大家熟悉的一些东西。我们怎么样去做呢?我们只有通过“以经解论”的方法,比如用《易经》、《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来解《伤寒杂病论》。因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被称为医圣的仲景先生继成了医经和经方家东西以后编撰而成的。
          张仲景先师不仅传承经方家的东西,而且还有医经家的传承,到他这里把五、六之学完美地结合在一块。经方是五的构架(按照我的推算),他的这个体系又是六的体系,那么五和六在一块就非常地完美,把整个宇宙空间的问题和人体有关系的通通解释了。这是我对他的一个理解。
          我们讲有四个:第一个是轩辕黄帝,后面到了炎帝神农,后面到了黄帝,后面一个是仲景。我们在《伤寒杂病论》当中进行统计,《伤寒杂病论》现存一共十二个版本,大家听过吗?十二个版本我全部都有,我能够找见的都进行了研究,已经研究了二十年,每个版本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修正自己。
          在这些里面我给大家推荐的是桂林古本,好多人说桂林古本是一个伪书,我个人觉得伪书伪的水平相当之高,而且它的方子用起来效如桴鼓,我觉得就算不是仲景先师的手笔,也是和他水平相当的或者用了他的这个方法。我们学习古人不是跟哪个人学习。我觉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是学真理,我们不唯谁所说,你讲的东西代不代表真理,你越接近真理,对我们受益越大。
          那么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它(《伤寒杂病论》中方子的药味)基本上在十味药以内,一般来说汤药都在十味以内,很少超过十二味的,那么就算十二味的话,也没超过十二地支,人有几条经络?我们五脏六腑加起来十一,还有一个六脏六腑,就是三焦或心包加进去,刚好是十二。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药过十三,百病不沾”,就是说药物超过十三味方向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广义地来说,超过十三味药会怎么样?你只有十二条经,超过十三味药,它就会重复,它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而我们开药多的是为了加强它或减弱它的某些副作用。所以真正治病的药,遇到疑难重症的时候,一般的药物不会超过那么多的,其他的药物就在不停地重复。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可探其理致哉!
          ——张仲景【东汉】
          他已经告诉你了,你觉得你才高识妙吗?你破译破译我,如果不是,怎么办呢?你就老老实实用我说的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了。因为这些道理是圣人们“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中傍人事”以后,他根据这个情况,整个的天地宇宙气机的运行变化,拟定的模仿这个变化,来治疗我们身体的疾病的方法。
          因为他认为人体和宇宙是相统一的,人体就是小宇宙。我们常常这么说,这是现代语言,古人不这样说,古人是咋说的?“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立于地而悬命于天,命之曰人。”他用的是这种语言。我们现在简单说“人就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10-29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