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吧 关注:6,823贴子:72,641
  • 15回复贴,共1

清华简《五纪》中的黄帝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华简《五纪》中的黄帝故事
程 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副教授)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21.09.008
黄帝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上古帝王,被后世尊奉为“人文初祖”。 战国秦汉时期,有关黄帝的故事流传甚广。 先秦史书《左传》《国语》,以及《管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对其事迹均有描述。 到了汉初,由于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重视,以黄帝为背景题材的文献更是盛行一时,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均著录有“黄帝书”,根据学者统计,竟有 31 家、 589 篇(卷)之多[1]。


IP属地:广东1楼2021-11-13 15:26回复
    《五纪》采用春秋战国文献常用的“天见妖祥—圣贤救世”的叙事模式[2],谓后帝通过“修历五纪”等举措平息了天下祸乱。 在简文的具体阐释中,“五纪”分别可与五时、五色、星宿、神 明、干支等抽象概念,以及量具、五官、脏器、骨 骼、尺度等具体事物相联系,是时人的宇宙生成论、五行数术学说、天文历法、自然科学知识的集中展示。 为了论证作为“天神”的后帝所设计的“五纪”体系切实有效,简文以最初的“人 王”黄帝为例,集中描述了人世间对这套理论体系的具体实践。


    IP属地:广东2楼2021-11-13 16:02
    回复
      这一部分的简文,从黄帝建邦立国说起:
      黄 帝 之 身,尃(溥)(简 97)又(有)天 下,始又(有)梪(树)邦,始又(有)王公。 四 巟(荒)、四冘、四梪(柱)、四唯、群示(祇)万皃(貌)焉始相之。
      (简 98)简文云黄帝树邦,四荒、四冘、四柱、四唯等天神降地作为他的辅佐,犹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有“四岳”[3]。 文献中有“黄帝四面”的说法,见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之文:“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4]在孔子看来,所谓“黄帝四面”,即在四方都有佐治之臣。 这种认识可以得到清华简《治政之道》的印证,简文载“夫昔之曰:‘昔黄帝方四面’,夫岂面是谓,四佐是谓”[5]。 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帛书《十六经·立命》载:“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6]李零认为这是“把黄帝摆在一个四方十二位的方位图当中”[7],现在看来这四方十二位对应的佐臣应该就是本篇的“四荒、四冘、四柱、四唯”。


      IP属地:广东3楼2021-11-13 16:04
      回复
        简文接下来对黄帝事迹的描述,基本上围绕着古书中屡见不鲜的“黄帝战蚩尤”故事展开,而且其中许多细节可与已知的其他文献相对读。 如简文载蚩尤作五兵,将以征黄帝,见于王家台秦简《归藏》劳卦卦辞“昔者蚩尤卜铸五兵”[8],以及《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9]。 简文又说在蚩尤作乱之后,出现了反常的气象:
        逆 气 乃 章(彰),云 霓 从 牂 (将), (简100)□色长亢,五色焚=(纷纷),海 (雾) 大盲。 (简 101)


        IP属地:广东4楼2021-11-13 16:20
        回复
          您这是又发了一次啊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13 17:31
          收起回复
            蚩尤在风雨云雾的掩护下与黄帝作战, 见于 《古今注》:“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10],以及《山 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 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 遂杀蚩尤。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11]在 记载“黄帝战蚩尤”的诸多文献中,对双方作战过程描写最详细的便是 《山海经·大荒北经》。与之相较,《五纪》篇多了对话、号令以及细节描写,内容更为生动丰富。 而简文中参与抵御蚩尤的,除了“女魃”(简文称“鬼魃”)外,还有天神“高畏”以及四荒等黄帝辅臣,并且有明细的分工。


            IP属地:广东6楼2021-11-13 20:48
            回复
              以上是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的部分。 而对现有认识突破最大的,是简文中关于蚩尤身份的记载:
              黄帝又(有)子曰寺=蚘=(蚩尤,蚩尤)既长成(简 98)人,乃作为五兵。 (简 99)
              此前关于蚩尤的出身,有炎帝之子(《路史》)、赤帝之臣(《逸周书·尝麦》)、黄帝之臣(《管子》《越绝书》)或神农之臣(《世本》宋衷注)等多种说法[12]。 简文说蚩尤是黄帝之子,这是我们前所未见并且始料未及的。 然而细绎史料,仍可找到这种说法的一些端倪。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 蚩尤畔父,黄帝涉江。 ”[13]所 谓 “蚩 尤 畔 父 ,黄 帝 涉 江 ”,此 前 均 不 能 确解。王子今曾判断:“或许说明了当时蚩尤传说尚有今人已经不能确知的其他情节”[14], 实为 卓见。由此看来,《五纪》中蚩尤为黄帝之子,以及成人后作兵叛父的相关传说,到了汉代犹有流传。


              IP属地:广东7楼2021-11-14 00:16
              回复
                虽然《五纪》中的黄帝与蚩尤乃是父子至亲,但面对蚩尤的大逆不道行为,黄帝仍以极刑处之。 简文云(封二 ∶ 7~9):
                黄帝既杀寺(蚩)蚘(尤),乃向(飨)寺 (蚩)蚘(尤)之躳(身),焉始为(简 109)五 笀(芒)。以其发为韭,以其 (眉)须(须)为 (蒿),以其目为 (菊),以其鼻为葱,以其口为 (藭),以其亦(腋)毛为 (茨),以 其从(简 110)为 (芹)。 以其骸为干侯股(殳),以其辟(臂)为 (桴),以其肛(胸)为 鼓,以其耳为卲(照) (笯)。 (简 111)


                IP属地:广东8楼2021-11-16 01:24
                回复
                  黄帝杀蚩尤后,随即将其肢解,以其器官化为“五芒”。芒,《说文》云“草耑也”,蚩尤的须发、眉 目、口鼻所化的韭、蒿、菊、葱等,基本上都是植物。 而诸如骸、臂、胸这些肢体,则被制成了实用器具。 蚩尤死后身首异处的说法,见于魏晋文献《皇览》。 在马王堆《十六经·正乱》中也有类似记载[15],但除了“剥其[膚]革以为干侯”外,就没有可与本篇对应之处了。


                  IP属地:广东9楼2021-11-19 11:10
                  回复
                    由于在战国秦汉间流行的黄帝故事中,黄 帝、蚩尤都颇为善战,因而后世很多兵书都托名于二人。 《汉书·艺文志》的兵书略中,归入“兵形势”的有《蚩尤》二篇,“兵阴阳”有《黄帝》十六篇,此外“兵技巧”的《蹴鞠》二十五篇也是托名黄帝[16]。 《五纪》篇的黄帝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与兵器、军制、阵法以及军事训练、军事礼仪有关的内容, 或许可以视作此类兵书的滥觞。如简文记载蚩尤所用之阵“锥”“方”“圆”等,均见于银雀山汉简《十阵》[17]。 简文还说后世的侯王如要“亲自率师攻邦围邑”,均须效仿黄帝攻伐蚩尤前所行的祭祀。 除此之外,以黄帝与蚩尤的这场大战为基础,后帝还设置了相关的军事口号,以及模仿猛兽行迹的军事舞蹈:
                    左距右距,左牙右牙,左弗(弼)右(简117)弗 (弼 ),进 退 以 我 ,左 睘 (营 )毋 化(过),右睘(营)毋化(过),走晋隹(唯)加。 (简 118)


                    IP属地:广东10楼2021-11-23 18:17
                    回复
                      首先,《五纪》的发现证明了汉代广泛流传的黄帝故事多是有较早的材料来源的。 众所周知,有关黄帝的故事传说,入汉后经过方士与儒生的改造,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汉初的思想观念与政治实践[18]。 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对于汉代的黄帝故事,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抱以深刻怀疑的。 如顾颉刚曾评价《史记·封禅书》中方士所述的黄帝故事,称其全是为了逢迎汉武帝而编造的“楼台倒影”,“汉代有一事,古代即多一事”[19]。 现在看来,战国时期关于黄帝的记载就已然非常丰富多元,且极具神话色彩。 对于汉代流行的黄帝故事,大概不宜轻易判定为当时人的向壁虚造,需要充分考虑其承袭自战国的可能。


                      IP属地:广东12楼2021-11-25 19:09
                      回复
                        其次, 虽然一些关于黄帝的传说渊源有自,但即便是战国时的黄帝故事,也不能全部看作史实。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指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 ”[20]司马迁自称在作《五帝本纪》时就遇到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的困境[21],其背后的原因便是黄帝故事生成过程的复杂性。 《淮南子·修务训》 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22]这种托古以自重、编造故事以言说的习惯,不特汉代有之,战国时就已非常普遍。 《五纪》中的黄帝故事,应该就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为了申论其“五纪”学说,汇集当时有关黄帝的材料剪裁而成的。 而其中哪些是神话传说,哪些又有史实素地,则是需要我们仔细辨别的。


                        IP属地:广东13楼2021-11-26 00:20
                        回复
                          最后,《五纪》篇中所体现的多元思想的融会贯通,也提醒我们有必要对战国时期言说黄帝的学术传统进行重新思考。 过去的思想史研究,一般都习惯将“黄”“老”并称。 汉代的道家讲方技数术,“黄”“老”确实趋于合流,像马王堆汉墓中的黄帝书就是与道家的《老子》同抄于一卷的。 受此影响,我们在古书中看到黄帝就很容易将其与道家联系起来。 但是越来越多的出土材料都展示出战国时期的思想著作,其实有一种融合诸说、百家杂糅的趋势。 比如《五 纪》既反复称道儒家所重视的礼、义、爱、仁、忠等概念,也从不讳言五行、鬼神和方技数术,而其篇终又以黄帝故事收尾,实在很难将其归入任何一个家派。 该篇复杂的思想面貌恰恰说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黄帝故事并不是道家或者阴阳家的专利,而应将其视作任何立说者均可利用的“公言”,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百家言黄帝”。


                          IP属地:广东14楼2021-11-27 01:08
                          回复
                            [1] 田旭东《从〈汉志〉著录及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间的 黄帝 之学》,《西部考 古》第 三 辑,三 秦 出 版 社,2008 年。
                            [2] 如《尚书·洪范》的“洪 水 肆 虐—禹 行 九 畴—彝 伦攸叙”,《尚书·吕 刑》的“蚩 尤 作 乱—黄 帝 施 用 刑法 以遏 绝苗 民”,清 华简《成 人》的“土 多 见 妖,流而淫 行”,成 人以 法度 匡正之 等,皆 是 这 种 模 式,其目的便是余嘉锡所说的“设为故事以证其义”,参见余嘉锡《古书通例》,第 8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3] 《史记·五帝本纪》,第 24 页,中华书局,1959 年。
                            [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 369 页下,中华书局,1960 年。
                            [5]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第 126 页,中西书局,2019 年。
                            [6]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 151 页,中华书局,2014 年。
                            [7] 李零《说“黄老”》,《李 零 自 选 集》,广 西 师 范 大 学出版社,1998 年。
                            [8]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 年。
                            [9] (汉)宋衷注、(清)秦 嘉 谟 等 辑《世 本 八 种》,第 7 页,中华书局,2008 年。
                            [10] (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第 1 页,《四部丛刊三编》影印芝秀堂本。
                            [11] (晋)郭璞传、(清)郝懿行笺疏《山海经笺疏》,第5013、5014 页,齐鲁书社,2010 年。


                            IP属地:广东15楼2021-11-28 09:39
                            回复
                              [12] 其中尤以“炎帝 之子”说 最为 盛行,有 学 者 指 出“黄帝战炎帝”也是据此演绎为“黄帝战蚩尤”的。参见刘全志《先秦话语中黄帝身份的衍生及相关文献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15 年第 11 期。
                              [13]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 1058 页,中华书 局,1959 年。 此条材料蒙博士生张帆提示。
                              [14] 王子今《汉 代“蚩 尤”崇拜》,《南都 学坛》2006 年 第 4 期。
                              [15] 同[6],第 159 页。
                              [16] 《汉书·艺文 志》,第 1758~1761 页,中华 书 局 ,1962年。
                              [17] 银雀山 汉 墓 竹 简 整 理 小 组 《银 雀 山 汉 墓 竹 简 》 (贰),第 188 页,文物出版社,2010 年。
                              [18] 这方面的研究,最新的有郭津嵩《公孙卿述黄帝故事与汉武帝封禅改制》,《历史研究》2021 年第 2 期。
                              [19] 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七,第 142 页,中华 书局,2011 年。
                              [20] 王国维《古 史新 证》,第 1 页,清华大 学 出 版 社,1994 年。
                              [21] 同[3],第 46 页。
                              [22] 何宁《淮南子集释》,第 1355 页,中华书局,1998 年。
                              (责任编辑:吴 然)


                              IP属地:广东16楼2021-12-01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