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吧 关注:4,984贴子:10,441
  • 14回复贴,共1

2021《3-4世纪 坚昆地区早期板链甲盔甲的发现及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分析了板链甲(由环连接铁甲片形成盔甲)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是在上鄂毕河沿地区的 欧毕斯基II号遗址(Obskie Plesy II) 和中卡马河地区的塔拉索沃遗址(Tarasovo)进行的。文中指出了板链甲起源年代的问题:早些时候,人们认为它们出现在发达的中世纪时代,但这些发将其向前推进了一千年。本文对发现的盔甲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考古图示说明。考虑了水平连接甲片的起源和盔甲附件带扣的出现情况,可以推测板链甲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下的创新装备。
文章对盔甲出土状态进行了结构重建。并提出如下结论:公元3至4世纪早期板链甲在当地的存在以及早期西南西伯利亚骑兵使用复合盔甲的情况(锁子甲、板链甲)。

发掘地点的介绍:该出土盔甲位于上鄂毕河地区,时间段为公元3世纪左右。对应中国历史,该区域对等三国-西晋时期坚昆势力范围。“坚昆”《史记》作鬲昆;《汉书》除保留鬲(隔)昆称号外,通称之为坚昆,西汉时李陵被且鞮侯单于封为坚昆国王;《魏略·西戎传》亦作坚昆;三国时,坚昆胜兵3万。其族过着游牧兼营狩猎的生活;亦有一定的农业与手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精巧。与邻族有经济、文化联系,汉族的经济、文化对坚昆有明显的影响。唐代坚昆又被称为黠戛斯。坚昆的地理方位,据史料为当今叶尼塞河上游至阿尔泰一带,坚昆东与丁零相邻,南与匈奴接壤。其后代演化成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人。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12-26 20:09回复
    在军事史上,有时技术上更先进的武器并没有立即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这种情况的一个具体例子可以在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盔甲上得到证明。
    这是一种由铁环连接铁甲片制成的盔甲残骸,在鄂毕河上游地区的 <欧毕斯基II号遗址>(Obskie Plyosy-II) 遗址和卡马河中段地区的 <塔拉索沃遗址>(Tarasovsky )遗址均有出土。在军事装备中,这种结构通常称为板链甲。据信,板链甲出现的时间不早于14世纪,并且在中世纪后期特别活跃。然而,上述发现铁环连缀的铁甲衣所属的墓地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早期游牧民族大迁徙时代,本文即是对这种事实的详细解释:


    IP属地:河南2楼2021-12-26 22:41
    回复
      有意思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2-27 05:28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12-27 07:53
        回复
          首先,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盔甲发现地的大致情况。<欧毕斯基II号遗址>是一个发现于鄂毕河右岸松林的土堆墓,这个区域位于阿尔泰边疆区的<彼尔沃马伊斯克>(Pervomaisky)在上鄂毕上游区域偏南,毗邻阿尔泰山脉。遗址分为两层。其中较早期部分由 50 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初的墓葬遗址组成。早期遗址的西侧,是较晚晚期年代的两排六个坟墓,里面埋葬着马和狗,在马和狗的坟墓中发现的物品使它们可以追溯到与中国三国-晋代时代同期的公元3世纪,那里是坚昆人的势力范围。
          在4号殉马坑中发现了一块带锁环编缀甲片的残骸。坑底部放着一头大约八个月大的小马驹的尸体,它的头朝向西南。骨箭头被放置在头骨的右侧和后面,在坑的北角是一条几乎成直角弯曲的盔甲部分,由锁环连接的15块甲片组成(图 1)。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1-12-27 22:37
          回复
            由于所有的甲片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变形,这表明它们在被放入坟墓之前是长期实际使用的。由于出土时腐蚀不是很厉害,研究员们非常自信地恢复了板中孔的形状、大小和编缀系统。
            甲片长13.5 cm,宽1.8-2 cm,厚1.5mm。组成的盔甲组是矩形的,边角略圆。一个短边直,一边稍微倾斜。制作者沿着长边打六个孔,每边三孔,形成三个垂直对:一个在甲片的的中间,第二个距离直边3 mm,第三个距离斜边12~14 mm。成对孔之间的距离为6~9 mm。从长边的边缘到孔中心平均间隔3 mm。孔直径2~3 mm(图 2)。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1-12-27 22:43
            回复
              相邻的两个甲片呈2~3 mm互相叠加,通过未闭合的铁环将两对孔连接使所有甲片连接成条状(图3)。在外观上,这铁环类似于带有扁平椭圆的图章戒指。它们的尺寸为 9×8.5 mm,中间椭圆最宽点的宽度为5 mm,环杆的线径为1.5 mm。铁环两端闭合点之间的距离为1 mm(图4)。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各个甲片连接在一起,但如果稍微旋转铁环的角度,则单个甲片确很容易卸下。这种方法使盔甲可以快速组装、损坏的元件能够迅速更换和修理,包括甲片和铁环。



              IP属地:河南7楼2021-12-27 22:53
              回复
                残甲有11个甲片的重叠是从下到上进行的,如果你把长边的甲片水平排列,从底部开始计数。这个原理改变了:13~15号甲片从上到下重叠,12号甲片两边重叠(图2,图3)。观察到侧面位移的情况。因此,甲片11被下部挡住到中间,然后它自己重叠,在甲片 8 的端部也略微呈现此状,这是环部分松动和断裂的结果(图2)。所有甲片直边上的一对孔没有显示任何附着痕迹。这些没有铁环的孔显然是为了连接到另一条甲组。很明显,只有一部分盔甲被放置在4号墓中,仅有一片残甲组无法进一步重建。除了<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4号墓外,还在1号殉马坑中发现了一个甲片残骸。它们是一块铁甲片上的两个小碎片。其尺寸为 2.2 × 2.2 cm,厚度1.5 mm。它有两个直径为2 mm的孔,形成一对,与长边的边缘相距4毫米,与短边的边缘相距14 mm(图5)。这块甲片类似于4号墓中的标本,可能是同一类盔甲的象征性陪葬品。

                在距离1号墓 6.5 m 处,考古学家在动物的骨头中收集了大量锁子甲碎片。它由焊接和铆接的铁环组成,一穿四编缀模式。直径 6.5-7.5 mm,线径1mm。从各方面来看,这些锁环都与固定 4 号坟墓甲片的铁环标本在结构上有很大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坚昆人使用了两种独立类型的装甲:板链甲和纯锁子甲,且使用的铁环结构类型不同。
                (未完待续)


                IP属地:河南8楼2021-12-27 22:59
                回复
                  在阿尔泰草原境内森林中,还发现了另一处遗址,在那里发现了一块盔甲组。这是湖上的Gorodische-3号墓,也位于河流的右岸。<欧毕斯基II号遗址>其实更接近山麓地带。该物品是在挖掘沟渠时发现的,位于栅栏后面的村庄内。我们将此盔甲与来自<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标本归为同一类型。区别是Gorodische-3号墓甲片的宽度很大,约2.6 cm。
                  更准确的类比也出现在同文化地区,在中鄂毕河地区<瓦休甘>Vasyugane偶然发现的,包括三块铁甲片组,由铁环相互连接,连接原理相同,但铁环是否闭合尚不清楚。根据公布的破碎甲片比例图,这些甲片的尺寸为 6.5-7.5 × 2-2.6 cm。它们中的孔系统基于沿长边的垂直配对孔和一个短边的单孔。然而,这些甲片保留了已经丢失的孔的痕迹,成对地平行于侧面,其中孔彼此更接近(图 6)。<瓦休甘>残甲虽然由环连接,但最初被归类为层状装甲(札甲)结构。 <欧毕斯基II号遗址>残甲遭遇也是如此。然而 M.V. Gorelik 将 <瓦休甘> 的发现确定为板链甲的碎片,这似乎更正确。你没有看错,他将其定性为 14~15 世纪初金帐汗国广泛使用的的制式军备。

                  如何确定墓葬的年代,这主要是通过陪葬的10 个骨箭头,从 3 世纪末就存在的完全相似的带有锋利肩部的大箭头是坚昆墓葬和定居点的特征,4世纪中叶开始,新的奥金佐沃文化(Odintsovo)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无斜倾的肩的箭头。因此,骨箭头清楚地勾勒出动物墓葬的上期,也表明这些坟墓的时间段:殉葬坑的最晚日期不早于3世纪。同时,发现的锁子甲,其最接近的类似物是3至5世纪肯科尔文化墓葬中的锁子甲遗骸。以及公元 1世纪第二季度的萨尔加特文化遗址的锁子甲。
                  书面资料也证明了环形结构的装备(锁甲)在同时间段开始广泛装备并影响到足够远的区域。比如,在《晋书》中,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建元二十年(384年),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注意到在狯胡、温宿、尉头诸国(东突厥小国):“西域兵长于弓马,善使矛矟,披连环销甲,弓矢难以射入。”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1-12-29 19:27
                  回复
                    综上所述,<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动物殉葬坑可以肯定地归于公元3~4世纪上半叶。在同一时期,也许包括整个 4 世纪。这个阶段坚昆人在南方游牧部落迁移的压力下,产生了一个改革的过程。结果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骑兵,并在其武装中引入了诸如锁子甲和板链甲之类的新物品。
                    1880年位于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萨拉普尔地区>(Sarapul )的<塔拉索沃遗址>(Tarasovsky)中发现的盔甲碎片最好地证实了将<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盔甲保护归因于民族大迁移时代的相关性。这座遗址是一座大型土堆墓地,位于河右岸阶梯缓坡,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
                    在第 1685 号坟墓中发现了一组薄片状环状盔甲。在这个武器非常丰富的墓葬中,一名 25 至 30 岁的男子被埋葬,卧在木板上,头朝下。向北为基准,左边是铁盔、剑和匕首的残骸,右边是长枪铁尖,脚下是盔甲和“战镰”。此外,坟墓里还有五把铁斧(一个在头盔上,四个在盔甲下)、腰带和缰绳套装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坟墓中的缰绳表明死者是一名骑兵,头盔和盔甲的存在使他可以归因于各种中型武装的骑兵。与他一起发现的武器主要用于近战,尽管长矛也可以用于投掷。
                    从墓穴考古平面图看,盔甲是一块 40×30 cm或更大的矩形,长边水平,垂直于死者的身体。据出版物报道,盔甲由矩形甲片制成,并用铁环固定。甲片参数如下:长14~550px,宽3~87.5px。然而,通过研究碎甲片的比例图让我们得出结论,板块的长度平均为17~475px(略短或略长)(图 7:2)

                    盔甲有严重的破坏和缺损,显然是由于腐蚀和可能的挖掘破快造成的。如果你按逻辑把它所有的大甲片段排列在一起,那么你只会得到一个以铁环为垂直条纹的盔甲部件,每个条纹至少连接有 16 个甲片(图 7:1-4)。考古简图显示了它们从下到上重叠 4~6 mm。为了使甲片的长边固定,制作了垂直的成对孔(图 7:1-4)。通过将铁环穿入相邻板的上下孔中来实现各个甲片的连接(图 7:5),一个细节是这些铁环略扁,不能确定是埋藏造成的还是当时故意这么制作。
                    盔甲的一个碎片主视图清楚地显示了铁环的前侧(图 7:1)。在的侧视图中,铁环为闭合的(图 7:5)。
                    盔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皮革衬里的存在,在碎片的背面可以看到皮革衬里的残余物。沿着甲片的自由边缘,它向前弯曲并形成一个宽达 1.5 cm的边缘,这在甲片的短边清晰可见,但在一些长边上距离边缘 5~7 mm,为了将衬里固定在甲片的短边,另外打了一对垂直的孔(图 7:3)。边缘通过这些孔用皮带固定,其缝线也保留在对应位置(图 7:4)。
                    从对盔甲的描述来看,条带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是“铆”在衬里上的。在图中很难辨别出任何特殊铆钉的痕迹,并且仍然假设除了边缘外,板还通过环连接到衬里,从甲的内部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环。对于这样的附件,必须使用开环。
                    最初,包括第 1685 号坟墓在内的墓葬群可以追溯到公元 4 ~5 世纪初,对<塔拉索沃遗址>出土物的详细阐述进一步将其埋葬年代精确到 4 世纪第三个季度。
                    用于 <欧毕斯基II号遗址>和<塔拉索沃遗址>盔甲的甲片和铁环的典型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在于<塔拉索沃遗址>的甲片的长度和宽度更大,因此有更多的紧固孔对。我们曾经进行的类型学分析表明,带有侧孔系统的水平矩形甲片是东亚传统的特征。
                    (未完待续)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1-12-29 19:38
                    回复
                      我们曾经进行的分类学分析表明,带有侧孔系统的水平矩形甲片是东亚传统的特征。他们在阿穆尔地区、古波兰文化遗址作为典型器物出现。在铁质材料甲片中,其中一些甲片的长边上有槽孔,而对面边缘有轻微的波浪形的另一边的孔是圆形的,在更早期的<欧毕斯基I号>遗址也发现了带有成对垂直圆孔的铁甲片的骨骼甲片原型。
                      这些遗址的年代由不同的方式确定,比如出土物的碳放射性分析。虽然<欧毕斯基I号>遗址最早的探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5 世纪。然而如果仔细研究4号坑(欧毕斯基II号),出土的的三块残甲组旁边,还有四个矩形框架的铁质带扣,一个可移动的扣舌和一个可移动的皮瓣夹。对这种带扣的最新类型分析使得确定它们出现的时间不早于 1 世纪末,其使用受到阿穆尔地区的出现与匈奴的影响。
                      考虑到可用的年代,可以勾勒出水平甲片类型是沿远东-西西伯利亚-乌拉尔一线分布的。但是这条线上的同期的古波兰文化所有铁甲片,甚至骨甲,都是用皮带连接起来的,并且没有记录它们紧固的环装金属部分。直到西西伯利亚文化时期水平甲片类型开始出现新的铁环连接结构。
                      如果说水平甲片设计来自东方,那么用金属扣件连接甲片的想法就出现在西方。比如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斯基泰人鳞甲和条带盾牌由铁丝或铜丝连接;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 世纪的萨尔马提亚人鳞甲以金属丝附件而著称;以及公元1~3世纪的罗马人在金属扣件方面的广泛使用。
                      <欧毕斯基II号遗址>和<塔拉索沃遗址>出土盔甲上用于连接的铁环坯料显然是从长铁丝上按标准长度剪下来的。甲片采取类似斯基泰盾牌的水平布局形式。这样做大概是为了削弱斩击武器对铁环的打击。铁环截下来后将坯料的端部弯曲成圆形(也可以使用符合甲片孔直径的金属条),并拧入相邻板的两个孔和衬里的孔中(如果有衬里的话)。最后,铁环的末端有缝隙的一侧整齐地布置在一侧,制作完成的盔甲再对面一侧看起来像有个“铁线针脚痕迹”。
                      认识到金属拔丝工艺对创建此类铁环的影响,我们意识到锁子甲可能推动了它们的发明。在遗址中出现两种类型的甲中也并非巧合。事实是在<塔拉索沃遗址>,有两个坟墓中发现了锁子甲碎片,另一个同期坟墓中发现了一个带铁环的板链甲。
                      根据年代测定,<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盔甲比<塔拉索沃遗址>的类似物要早一些,而且在该地区还有更多这样结构的盔甲发现。这表明带铁环的层状甲片制盔甲最初出现在西西伯利亚,然后来到乌拉尔。但总的来说,如果我们考虑到铁丝扣件的西方起源和锁子甲从西到东的运动,这种盔甲是东西方交流下的本地发明。


                      IP属地:河南11楼2021-12-30 19:39
                      回复

                        (图8)↑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板链甲的布局,对于<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发现,我们建议以两个垂直条带的形式进行重建(围兜式),每条带 15 个水平方向的甲片。根据现场发现的背带长度(肩部皮带),拉直后大约为 26 厘米。再多一根这样的带子就足以满足围兜的宽度了。背带可以用动物皮连接衬底,因为仅使用甲片上的铁环会只能同时固定四个点,这使得结构过于僵硬和脆弱。围兜式盔甲宽度接近 27 厘米,腰带的宽度略大于 26 厘米,几乎呈方形(图 8:1)。这个区域足以保护胸部,当然也可以增加更多的甲片从而增加覆盖面积。
                        这种围兜是在肩带和侧带的帮助下固定穿着的,肩带和侧带在背面相互连接(图 8:4)。由于<欧毕斯基II号遗址>的盔甲碎片上没有有机物的痕迹,因此没有足够的理由假设它有皮革衬里,就像来自塔拉索沃墓地的标本一样。它不太可能是从装甲损坏和磨损的部分专门移除的。
                        我们在 <欧毕斯基II号遗址>重建的盔甲可以得到与 Kulayskaya 地区相关的同文明图像材料的支持:这是一块青铜牌匾,是 Kholmogory 宝藏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3 至 4 世纪。它描绘了一个骑兵,他的躯干从脖子到腰部布满了水平波浪线,他的手臂到手上布满了小环(图8:3)。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有一个双层盔甲,在链甲衬衫外又覆盖了一层层甲片组成的盔甲(图 8:4)。
                        关于从塔拉索夫墓地提取的盔甲,应该指出的是,在较早的出版物中,它被重建为以下形式:三排水平板的带状体,缠绕在躯干上并固定在一侧,大型甲片组板覆盖了背部的上三分之一。在后来的出版物中,盔甲被定位为一个 50 × 35 厘米的围兜。鉴于已发表的盔甲碎片图纸及其可能的组合(图 7:1-4),后者似乎更接近事实。绘图模型显示,这种围兜由两个垂直条带组成,每条带有 16 个水平方向的板,具有 42 × 35 厘米的矩形形状(图8:2)。以男性平均身高,其长度足以将身体从锁骨到腰部覆盖,宽度上完全覆盖胸腹部,不干扰手臂的自由活动。在围兜旁边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个大铁扣,这可能表明它的一侧系着一条侧带。肩带也是必要的,可以缝在衬里的顶部边缘。在背面,它们连接到侧带,且能调节。
                        上面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材料表明,这个区域的战士使用了加强的胸甲。最有可能的是,他们只加强了身体最重要的部位,在锁子甲外层增加一套额外的盔甲,另外为了增加它的强度,发明了用单环固定甲片的方式。
                        来自<欧毕斯基II号遗址>和<塔拉索沃遗址>的发现证明出现了早期版本的层状环装甲,在游牧移民时代。以它的罕见出土来看,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分布,而是3-4世纪的一种地方性短期现象。 例如,一种实验形式的尝试。可能是受中间出现新品的影响吧。
                        乌拉尔-西伯利亚草原和森林地区的人民当时较少卷入大规模军事冲突,似乎导致这种尝试没有进一步改进。即使他们只剩下一步将链甲编织方式与甲片进一步连接起来,但这一步却又等待了一千年。
                        然而,必须给向最早提出这种锁环与甲片连接方案的工匠致敬,他们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盔甲。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2-01-02 20:54
                        回复
                          --------------------本文结束


                          IP属地:河南13楼2022-01-02 20:55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2-01-03 01:52
                            回复
                              游牧铁甲


                              IP属地:广东15楼2022-03-13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