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吧 关注:490,996贴子:7,400,389

【20220108 科幻相關】刘慈欣科幻评论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读了一些刘慈欣早年的科幻评论,感叹良多。这些评论基本都很短,写的时间普遍也比较早,但其中蕴含的许多真知灼见时至今日都不过时,字里行间更是体现出刘慈欣的创作思路。三体这样的巨著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真可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决定把一些精彩的内容摘录于此,再稍加解析,一方面权当读书笔记,另一方面也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1-08 13:52回复
    【混沌中的科幻】
    科幻为什么能存在。
      任何一门艺术的存在,都是因为它有着某种别的艺术不具备,并且无法代替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这门艺术的灵魂。科幻的灵魂是什么?
      首先不是其中的文学人物,人物的刻划对科幻小说来说十分重要,但同纯文学不同,大部分科幻名著并不是由于其人物而流传下来的,科幻历史中也没有形成纯文学历史中那样鲜明而多彩的人物画廊,在一些科幻小说中,如阿瑟.克拉克的咀咒,根本没有人;在更极端的例子中,如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连具有人性的替代物都没有。


    IP属地:四川2楼2022-01-08 13:56
    收起回复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自己第一次看到轰鸣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当第一次看到高速歼击机在头顶呼啸而过时,那种心灵的震颤,这震颤只能来自对一种巨大的强有力的美感的深切感受。任何一个最平庸的男人,当他看到一幅航空母舰或太空飞行器的照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眼睛一亮,是什么吸引了他?当一个小男孩偷偷旋开爸爸的手表,敬畏地看着那些微小的精美零件在那小小的空间中忙碌时,他是否是在读着一首歌颂技术之美的诗呢?这次从成都回家经过三峡,当船驶过三峡工地巨大的水泥构筑物时,当葛洲坝船闸高大的钢门缦缦关闭时,我看到了船上人们敬畏的眼神,这种敬畏是发自内心的,它包含了对技术之美的感受和认可。技术之美产生了多种技术崇拜,常见的有高速行驶器(如赛车,赛艇和飞行器等)崇拜和武器崇拜。当然,这两种崇拜有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不可能否认技术之美在其中的作用。比起科学美,技术美更不为文学家所承认,甚至把它同丑陋连在一起,这其中,可能有技术带来的负作用的影响,但技术本身的美感是无法否认的,技术之美的另一个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特征是它的性别取向,它似乎只影响男性,关于这点说下去就偏了深了,我也不甚了了。


      IP属地:四川3楼2022-01-08 13:59
      收起回复
        请看以下两则描写,其一是描写警察在星际追捕罪犯:……警务飞船紧咬着走私飞船,掠过了一个又一个星球。每经过一个星球时,走私飞船船长都仔细观察星球的地貌,他急切地想找到一个地形合适的星球降落,同追击者决战,但一直找不到,只好回头看看越逼越近的警务飞船,咬紧牙关继续向前飞去……其二是描写两艘以光速几分之一飞行的巨型星际飞船的迎面相遇:……“他们刚刚同我们错过去!”,XX号飞船上的领航员大喊,飞船驾驶员闻声猛地把操纵杆向回一拉,XX号一个筋头翻过来,转向180度,向那艘飞船追去……以上两个情节都是来自国内的科幻小说(大意)。前者给读者的印象是,宇宙比警匪片中的小镇子大不了多少,太空中的星球也就象小镇路边的一家家商店似的;后者使读者觉得,以光速级速度飞行的恒星际飞船的行为同大街上的出租车差不多。在这样的描写中,作者对宇宙的宏大是麻木不仁的。并不是说这样的描写完全不可接受,这样的情节在许多世界名篇中也时常出现,如星际侦探等。对于这些寓言式的小说来说,宇宙只是一个发展情节的工具。但科幻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


        IP属地:四川4楼2022-01-08 14:01
        收起回复
          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感情。
            首先声明,本人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我们深知,科学和宗教水火不相容,科幻和宗教想来也是如此了。但有学者认为,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诞生在西方,同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感情有关。这是一个用压死人的巨著也说不清的题目,在此就无力深究了,只谈科幻中的宗教感情。注意,这里谈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教感情,它不是对上帝的那种感情,它是无神论的,也没有斯宾诺沙什么的那么复杂。
            科幻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
            ……
            在忙碌和现实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目光大都局限在现实社会这样一个盒子中,很少望一眼太空。我曾问过十个人白天会不会出月亮,除一位有些犹豫外,其他人都十分肯定地说不会。现代社会同样造成了人们对数字的麻木感,没有人认真想象过(注意,是想象)一光年到底有多远,而一百五十亿光年的宇宙尺度在大多数人的意识深处同一百五十亿公里没多大区别。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整个社会。科幻的使命是拓广和拉深人们的思想,如果读者因一篇科幻小说,在下班的夜路上停下来,抬头若有所思地望了一会儿星空,这篇小说就是十分成功的了。很遗憾,我们的科幻小说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也处于这种麻木感之中。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科幻理念上的原因。认为科幻小说同主流文学一样,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理念下,宇宙在作品中只是一个道具,一个背景,一个陪衬。不可否认,在这种理念下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科幻小说最大的优势和魅力是描写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在科幻小说中,应该是和人同样重要的主人公。2001的两部续集2010和2061之所以不太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把侧重点转向了描写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并破坏了在2001中建立起来的那种宇宙的神秘和空灵。
            同时,感受宇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到高楼楼顶,我们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坐到升到千米的热汽球上,这种感觉更强烈,令人头昏目眩;但如果从一架在二万米高空飞行的客机上向下看,这种高度感反而减弱了;从几百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上向下看,要想得到高度感可能多少要借肋一些想象;而到三十多万公里之外的月球看地球,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任何高度感了,这时的地球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可爱的蓝色玩具。人类的感官对超大尺度的把握是十分困难的。宇宙的宏大也同时表现在相反的微观方向,人类感官对这个方向的把握更加困难。同时,现代科学对宇宙宏观和微观的思考已到了很深的程度,科学对宇宙的描述不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甚至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真切地体会宇宙的宏大,并在小说中把这种宏大表现出来,是需要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十分高超的表现技巧的,并需要作者对现代科学的最前沿有较深的理解,这是科幻小说永远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目标。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科幻作者对宇宙的那种宗教感情。
            有位哲学教授说过,哲学系新生的第一课应是在深夜长时间地仰望星空,这是把哲学介绍给他们。我想这更应该是科幻作者的第一课,这能使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找到科幻的感觉。
            宏伟神秘的宇宙是科幻小说的上帝,SF教的教义如下: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这感觉写出来,给那些忙碌的人看,让他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样的话,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国科幻,都有福了。
            99.12.20于娘子关


          IP属地:四川5楼2022-01-08 14:05
          收起回复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最近几乎把科幻忘了,灰色的现实几乎占据了全部身心。比如,在机构改革中,我所在的计算机中心包括我在内的四个人中只能留下两个,而裁掉哪两个要由我来决定,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三个同事都很称职,也没有任何过错,我们一起在这太行山深处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多少次一起憧憬未来,现在竟是这么个结局,想想心里很是沉重。


            IP属地:四川6楼2022-01-08 14:08
            收起回复
              99年我发表了4篇小说,按照完成时间的顺序是:《宇宙坍缩》、《微观尽头》、《鲸歌》、《带上她的眼睛》,从这4篇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选择的结果。事实上,直到《带上她的眼睛》写完后很久,我还没收到唐风那个宝贵的电话,我的小说还没有一丝能发表的迹象,当投稿的历史过了一年后,我不得不研究SFW想要什么样的小说,于是买来杂志看(从古老的《科学文艺》改名后就很少再看),于是产生了《鲸歌》和《带上她的眼睛》这样的小说。这之前我还在不断变化,写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新创世纪》,改变历史的《西洋》,甚至故作深沉的《时间流浪》。我不想这么变化,但终于明白,如果象前十年那样执着于自己喜欢的那种科幻,最后我也无法对那种科幻做出任何贡献。
                没多少人认为《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有多出色,但正是这样的小说把我引进科幻的,我写作的最终目标也是这样的小说。


              IP属地:四川7楼2022-01-08 14:09
              收起回复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科幻界有一种被大家默认的看法:中国没有自己的特色科幻,中国科幻只是西方科幻的模仿。在目前,这种看法也不是全无道理,但从历史上看就不正确了:中国差一点就培育出自己的科幻,但我们对这段历史全然不知。
                  这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
                  先请看以下作品:
                  一.《壮举》:从南极大陆拖运冰山,以缓解非洲干旱。(郑平,发表于1980年)
                  二.《XT方案》:仍然是拖运南极冰山,但是用其致冷以消灭台风(黄胜利,发表于1980年。)
                  三.《吐烟圈的女人》:使城市中大型烟囱象吐烟圈一样排气,这样烟气环可以上升到高空并飘得很远,不会污染城市空气。(八十年代初发表于《科学文艺》,作者不详)
                  四.《甜甜的睡莲》:利用麻风病细胞的侵蚀性和癌细胞的速生性进行整容手术。(鲁肇文,1981年发表于《科学画报》)
                  五.《牧鱼》:使用电子网,用在草原上放牧的方式在大海中放鱼。(赵玉秋,发表于1980年)
                  ……
                  还可以举出许多那个年代这样的作品。现在看这些作品,如同从憋闷的房间中来到原野,一种清新惊喜的感觉扑面而来。这种类型的作品在当时大量涌现,形成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幻的一条支流。遗憾的是,这些迷人的小说即使在当时也几乎不为人知。这些小说有以下特点:
                  1.幻想以当时已有的技术为基础,并且从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走得不远。这些小说中描述的技术设想,即使在当时,如果投入足够资金的话真有可能实现,至少有理由进行立项研究。如《吐烟圈的女人》,这是一篇最能代表这类小说特点的作品,它所描写的技术设想,笔者九十年代初亲眼见到在日本的火力发电厂成为现实。
                  2.技术构思十分巧妙,无论与历史上还是同时代的作品都极少重复,很多本身就是一项美妙的技术发明。
                  3.技术描写十分准确和精确,其专业化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科幻小说。
                  4.作品规模很小,如《吐烟圈的女人》,只有三到五千字。大多以技术设想为核心,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只是工具而已,叙述技巧在当时也是简单而单纯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些小说,可以叫它们技术科幻、发明科幻等等,但都不能确切表述它们的特点。我们应该关注的一点是:做为一个整体类型,这样的科幻小说在世界科幻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它们有些象凡尔纳和坎贝尔倡导的小说,但它们更现实,更具有技术设计的特点。同时在写作理念上也同前者完全不同:这些作者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技术设想才写小说的,看过那些小说后你会有一种感觉:那些东西象小说式的可行性报告,他们真打算照着去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创造的科幻!
                  吴岩老师曾经回忆过五十年代中国科幻的燃情时代,本文所述的科幻也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那时,浩劫刚刚结束,举目望去一片废墟,无数人在默默地舔着自己的伤口。
                  但在人们眼中,未来的曙光已经显现,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看到的曙光很大部分只是天真的幻影。但那时的天真已不是那之前的天真,燃情时代已经过去,也不会再来了。
                  那时,对新时代的思考还没开始,人们坚信,创造未来的奋斗虽是艰难的,但也是简单的,他们立刻投入了这种简单的奋斗,希望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为国家和自己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那时,大学中出现了带着孩子的学生,书店中文学名著被抢购,工厂中的技术革新成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科学研究更是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科学和技术一时成了打开未来之门的唯一钥匙,人们象小学生那样真诚地接近科学,接近技术,他们不知道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能给生活带来什么,他们为此激动,只因为这是哥德巴赫猜想。人们并不知道科学和技术如何创造未来,只有一种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单纯的想象。他们的奋斗虽是天真的,但也是脚踏实地的,中国科幻的这道支流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的。
                  一提起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人们就想起了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等老一辈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纯八十年代的产物,而是文革前五六十年代的余光(甚至很多作品就是写于那时),由于老一辈作品的强大的影响和艺术力量,使得真正的八十年代科幻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这个支流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本身的致命缺陷。如前所述,它们在艺术上十分粗糙,在可读性上吸引不了低层次读者,在文学性上对高层次读者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它们最终只能被技术型的科幻迷所接受。另外,它们大多题材太小,没有震撼力。即使象《创举》和《XT方案》这样的大题材也没写出应有的气势来,所以总给人一种小品的感觉,这都是这股溪流消失原因。
                  回顾中国科幻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的科幻在那时曾经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奋斗,我们总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得到些什么。对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特别是那时的科幻思想,我们大多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它扭曲了科幻的定义,把它引向了一个不正确的方向。这种说法至少部分是不准确的。建立在科普理念上的作品只能说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类型,并不能决定它就是低水平的作品。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都是建立在科普理念上的,克拉克也一样,甚至象《2001》这样的顶峰之作,其中也有相当的科普理念和内容。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类型太单一了。但这种单一在我们今天并没有什么改观,只是形式变了。就是今天的西方科幻,也并非除了新浪潮就是CYBERPUNK,比如95年有一篇美国科幻小说,罗伯特。斯尔维伯格的〈〈岩浆城的酷热日子〉〉,描写一群接受劳教和戒毒的流浪汉用水龙头阻挡火山岩浆保护城市的故事,这篇东西,即使放到我们的八十年代,手法和风格也是传统和平实的,却经过严格的评选,被收入95年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集,评论者认为:出自科幻小说领域几大天才作家的有影响的小说中,很少有象这篇这样给人印象深刻的。同时,美国SF在理念上也没有完全抛弃过去,这几年美国仿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就是证明,如:史蒂芬。巴克斯特的〈〈哥伦布号〉〉(模仿凡尔纳)和〈〈时间之舟〉〉(模仿威尔斯),代夫。沃尔夫顿的《一个贫瘠之冬后》(模仿杰克。伦敦和威尔斯)等,这些小说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我并不主张现在的科幻都象那个风格,但至少应有以科普为理念的科幻做为一个类型存在,在这个类型中,科普是理直气壮的使命和功能。要让大众了解现代科学的某些领域,可能只有科幻才能做到。科幻小说向神怪文学发展,被人寇以向主流靠扰的美名;
                  而来源于科学的科幻向科普倾斜却成了大逆不道,这多少有些不公平。
                  更重要的是,如前面提到,那是中国自己的科幻,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大家一直在为中国特色科幻努力,但却对曾出现过的地地道道的中国科幻全然不知,这是可悲的。现在那些所谓的中国特色科幻,用科幻来改造历史和神话,结果出来的东西比真实的历史和神话更乏味。难道中国只在几千年前的过去有特色?看看美国特色的SF,每个细胞中都渗透着现代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我们呢?几千年后的历史学家从出土的残书断简中,能看出现在这些小说是我们时代的产物吗?我们是怎么把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幻想留给后人的?
                  这段历史,要在西方,他们会在科幻史中大书特书的,但我们却把它完全遗忘了。那些作者已完全淹没于时光之中,他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全然不知他们已创造了一种世界SF史上首次出现的真正的中国科幻。翻着这些发黄的书页,我感慨万千,我回忆着自己在停电的寒冷的学校宿舍中,在烛光下一字一句读那些小说的情景。现在我写的《地火》,就是模仿那些小说的风格,其中很大的愿望就是想让读者看看那支已消失的溪流是什么样子,并向那些不知名的科幻前辈致敬。


                IP属地:四川9楼2022-01-08 14:15
                收起回复
                  【明天晚上有电影——谈《珊瑚岛上的死光》】
                  当时电影流行把爱情当作料(与现在的科幻相似),曾有一部描写对越战争的战争片让男女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坦克里谈恋爱,一时成为笑柄。《珊瑚岛上的死光》也不能免谷,原小说中是好像是没有女性的,电影中加了一个,此女无作用无性格,连姿色也没有,在最后驾驶了一艘比公园中的小船儿大不了多少的小艇,越过大洋从原子弹下出了男主人公。我记得很清楚:同学们对她戴的那个变色镜很感兴趣,因为当时社会上的人戴变色镜都不撕商标,可人家撕了。另外,影片未尾那首爱国歌曲当时流传很广,但人们大都不知它的出处。
                    不管怎样,这仍是中国唯一一部纯粹的科幻片(《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和《小太阳》等都有些别的因素在里面),但愿不是最后一部。
                    童恩正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我一直认为他和郑文光的科幻小说是那时最好的,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遥远的爱》。
                    电影不怎么样,但做为科幻迷的一种怀旧,劝大家还是看一看。想想从那以后,中国科幻又奋斗了二十年,也没弄出多少东西,连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都没有,不禁生出许多叹息。


                  IP属地:四川10楼2022-01-08 14:20
                  收起回复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你值得拥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1-08 16:07
                    回复
                      本人看过刘电工的所有小说,其他小说感觉还不错,发现其中最烂的就是三体,尤其是死神永生,真感觉对不起这个价钱。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1-08 20:48
                      收起回复
                        因为屡次被删,只能发图片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1-09 13:02
                        回复
                          补一段前面忘发的【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描写时空跃迁的顶峰之作当属阿瑟。克拉克的2001,小说中表现的人类在神秘宇宙面前的那种恐惧、孤独和敬畏,令读者铭心刻骨,终生难忘。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象离开了池溏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IP属地:四川16楼2022-01-10 11:51
                          收起回复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对科幻进行的技术评论水平最高的当属水木清华的科幻版(龙的天空对科幻作品的文学评论水平最高,但数量太少),其严格和精确当属世界之最。
                            ……
                            一、疏忽硬伤:这类硬伤都是由于作者粗心马虎所造成的,如《乡村教师》中的行星文明测试数量、《流浪地球》中地球绕太阳公转却不产生日夜、《邮差》中欧洲第二天知道亚洲战况等。这类硬伤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它是不应该出现的,反映了作者写作的不认真态度。不过说些题外话:现在写科幻的都是业余爱好者,忙完一天乱七八糟的事,晚上坐到电脑前静下心来时也到10点了,而硬伤与鬼魂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午夜时分出现……当然这不是理由,随便说说。
                              二、知识硬伤:这是科幻作品中出现的最多的一类硬伤,是作者的知识水平所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鲸歌》中鲸长着牙,这已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但笔者写的时候确实不知道,所以也没有办法。
                              创作科幻文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十分怪异,是一种顶天立地型的结构。顶天是说作者需要对最前沿最深刻最抽象的知识内核有透彻的理解,立地是需要作者对最低层最繁琐的技术细节要有生动的感受,而对于目前理工科专业学得最多的中间层次的知识反而要求不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1-11 02:00
                            回复
                              楼主读的很认真,理解有深度,希望这个帖子能成为精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1-11 14: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