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吧 关注:3,049贴子:25,950

孙权佚文 《天子自序》 考辨——兼评序文的史料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年四月,笔者与浙江省富阳市历史学会孙北强先生一起,在该市场口镇的几个自然村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批三国东吴 《玉牒》 珍贵史料,其中有吴帝孙权撰写的一篇自序,被冠以 《天子自序》。 这是孙氏世系研究的重大收获,对于补正古代典籍和澄清孙权先祖里籍、 采邑,具有要重的史料价值。
《天子自序》 的真伪考析
我们是在场口镇上沙村孙权故里发现这篇 《天子自序》 的,被辑入清咸丰八年 (1858年) 由孙权后裔续修的 《富春瓜邱孙氏宗谱》 之中。 该谱长38公分,宽27公分,为木活字本;分上、 中、 下卷,惜经战乱,只存上卷,计97页。 由村中看护 《吴大帝庙》 的一位年过七旬的金锡元老人珍藏,轻易不肯示人。


IP属地:广东1楼2022-01-28 11:38回复
    《天子自序》 ( 以下简称 “自序”) 成文于黄龙元年 (229年) ,即孙权称帝之年,时在四月登基之后、 同年九月由武昌 ( 今湖北武汉市) 迁都建业 ( 今江苏南京市) 之前。 全文计806个字。 现圈点抄录如下:
    予小子权,承予祖鸿绪,得有南土鼎分。 因溯先公以上受姓源流,述辅臣等庄奏指予实珍曰: 孙氏宫音,原郡乐安,出于尧妻舜两妃,居于沩氵内,两姓曰妫。 舜传天下于大禹而商均封国,不尚虚名,没齿无许,以祖父诩声,含愧一十六世,犹恐有玷于虞君,故不传 世。 当殷代中兴,得虞君之后虞遂公光,耄年为诸侯,特继商均封国,即虞遂以号称。 光生泰,泰生覆,覆生频,频生庸,庸生表,表生环,环生岩,岩生灵,灵生希。 希于殷末失国。 武王克殷后,得虞 遂公希之子曰遏父,征为陶正,悦其能,以元女大姬妻之,此王姬之配主遏父。 配姬而生满,封于陈,以奉虞帝舜祀,卒谥胡公。 满生申公郡侯,侯生孝公突,突生慎公圉,圉生幽公宁,宁生厘公孝,孝生武公灵,灵生平公申燮,燮生文公幸,幸生厉公陀。 陀生完,字敬仲,为陈大夫。 及宣公杵臼立,杀其太子,完惧祸及身,奔齐,食采于齐,改姓田氏,懿仲以女妻之。 完生禾犀孟夷 ,夷生缗孟庄,庄生文子须无,无生桓公无宇。 宇生书,字曰孙占,为齐大夫,伐莒而功成其大,即以孙占之字受 姓孙氏。 予大父之所姓由祖占发始者也,采食乐安,其郡号焉!占生冯,为上卿。 冯生武,字长卿,以兵机动吴主阖庐,著书陈策,吴得志焉!武生明,字之元,以父功袭荫,复以孝廉


    IP属地:广东2楼2022-01-28 11:39
    收起回复
      封富春侯,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之江南,居宅繁盛。 独明子膑,仕魏,因庞涓刖足,齐使复载于齐。 膑生胜,字国辅;胜生盖,字道光。 盖生知,知生念 ,念生益,字元飞,封东吴侯;益生卿,卿生凭,凭生询,询生骥,骥生 , 生覆,覆生仁,仁生皋,皋生通,通生厚,厚生淳,淳生瑶,瑶生邃,邃生 , 生国,字元明,为郎。 国生 。 国祖与 祖 ,父子种德以至生予皇祖,居长讳钟,皇祖性孝,肆闻南北,生予皇考坚。 予兄策,予命名曰权。 予今于己酉岁四月之吉敢袭大帝位,群臣咸集。 予受贺外,追尊皇祖钟为孝懿王,追尊皇考为武烈皇帝,兄策为长沙桓王,长子为皇太子。 皇祖 孝懿王,汉顺帝甲戌生;皇考武烈皇帝,孝桓永寿乙未生;兄策,孝灵熹平乙卯生;予,孝灵光和壬戌生;太子登,建安癸未岁生。 太祖皇后、太后、 后嫔妃未有尊号,并众子,以俟一统大定,另行追 尊实封。 凡君臣最亲信,入庙以嗣配享,若周公瑾、 鲁子敬、 吕子明、 陆伯言,百世不更。 今将予序示诸诸葛卿、 顾卿、 张卿、 陈卿、 谢景、 范慎诸卿,谨选九月,迁都建业,定文渊翰阁之后,付史官录垂玉牒之上。 黄龙元载,新改年号,自序始姓,以表本源之嘉。
      这篇序文真是孙权所撰,还是后人托言伪造?又何以得流落民间?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两个问题。


      IP属地:广东3楼2022-01-28 11:39
      回复
        对前一个问题,笔者经细细研究,确信 “自序” 当为吴帝孙权所撰,而非后人伪造。理由有三:
        1、 孙权为 《玉牒》 撰序,于情于理都合。 《玉牒》,俗称皇族谱牒。 在我国始于周代,终于清末,可谓源远流长。 《玉牒》 既是记载皇族世系与先人事迹的史类文献,又是维系皇族神权地位的象征,故受到历代帝王重视。 《三国会要·职官》 记载,吴国承袭汉制,设 “宗正卿” 专掌皇族 谱牒的编修与保管。 序文 “谨选九月迁都建 业,定文渊翰阁之后,付史官录垂玉牒之上”,印证了吴国确曾设置史官,负责吴帝孙权家世谱牒的编修。 而孙权撰序的动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他 “承予祖鸿绪”,才 “得有南土鼎分”,如今,孤微发迹,成了帝王,理所当然要 “自序始姓,以表本源之嘉”。 其崇尚祖德宗功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 因此,孙权为 《玉牒》 撰序,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2、 “自序” 在他的故里发现,决非偶然巧合。 富阳市场口镇上沙村一带,位于富春江南岸,为江沙冲积而成,古称 “洋涨”,孙姓聚族而居,权祖孙钟种瓜于此。 相传,权父孙坚趋府为郡吏,临 行前,父老乡亲饯之沙上,告曰: “此沙狭而长,君当为长沙太守。”后果如其言,遂更名为 “孙洲”。 孙权于黄武元年 (222年) 自号吴王、 黄龙元年 (229年) 称帝后,则更名为 “王洲”,意为 “帝王之洲”。 王洲之名,至今可见于图籍。 因此,“自序” 在他的故里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独有偶,之后,我们又在富阳市档案馆见到了由甑山坞 ( 同属场口镇) 孙氏族人于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续修的另一部 《富春瓜邱孙氏宗谱》,也收录了这篇 “自序”。 七月上旬,笔者在上海市图书馆,经友人胡德先生协助,再次觅到两部 《富春瓜邱孙氏宗谱》,一部为清初抄本,另一部为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抄本,也均载有这篇自序。 足见,在上沙村发现的孙权自序,并非孤证,也决非偶然。


        IP属地:广东4楼2022-01-28 11:39
        回复
          3、 “自序” 的遣词用语,明显出自吴帝孙权之口。 “自序” 采用了直叙式文体,言简意赅,不加半点文字修饰: 称谓均用第一人称,序文中用 “予” ( 即 “我”) 达12处之多。如: “予小子权”、 “承予祖鸿绪”、 “皇祖 性孝,肆闻南北,生予皇考坚”、 “予今于己酉四月之吉敢袭大帝位”、 “予,孝灵光和壬戌生”、 “今将予序示诸诸葛卿,顾卿……”,使人不能不信,这篇 “自序” 确实出于吴帝孙权之口。 尤其是序文起句,孙权以 “小子” 自称,可以说,既符合孙权作为孙氏子嗣的身份,又符合我国长幼尊卑的传统礼教。 这类称谓,唯有孙权自称,其他人,无论是史官,还是孙权后裔,是决不能、 也决不敢 “越俎代庖” 的。
          当然,“自序” 在个别地方也让人产生某些疑点,如 “敢袭大帝位” 一句。 孙权称帝,在 《告天》 文中,自称 “汉世已绝祀于天,丘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 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 见 《吴录》) ,文中未曾自称 “大皇帝”。 经考晋人陈寿 《三国志》 记载: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显然, “大帝” 实为孙权死后谥号, “自序” 中出现的此一“大” 字,似为后人添加。 此外,序文个别之处,语句不连贯,笔者疑为序文经历代辗转传抄,造成缺漏所致。 尽管如此,“自序” 为孙权所撰,这是可以肯定了的。


          IP属地:广东5楼2022-01-28 11:39
          回复
            另一问题是: 《玉牒》 是皇族谱牒,平时锁之宫阁,秘藏不宣,那 么,载入 《玉牒》的孙权 “自序”,又何以会流入民间?这是一个历史之迷。 吴国历三代四主,前后统治东吴达五十九年。 末代吴帝孙皓为孙和之子、 孙权之孙,由于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导致国亡。 孙皓在位时,于建衡元年 (269年) 立子瑾为太子,封淮阳、 东平王,天纪四年(280年) ,孙皓穷逼归降,其皇位继承人孙瑾正统兵固守边地,及闻国亡,悲愤不已 。 笔者从场口镇化竹村孙氏族人珍藏的 《富春仪凤双溪孙氏宗谱》 中,见有孙瑾传 记一则,记述孙瑾见父入晋后,“欲兴兵以图报复,皓知之,以书力止,曰: ‘天命靡常,事已去矣,尔今 不谅,欲陷父于无地而自取灭绝乎!’ 瑾得书大恸,曰: ‘今若兴兵,父必死矣!’ 即辞去部下,仅带近侍百人,归瓜邱以存先祀。 晋主闻之,敕为中郎将,受封,卧不起。”而孙皓自己,虽未成为刀下鬼,然其命运多舛,受降后,被迫举家西迁,过着软禁 生活,不久,客死洛阳。 由此看来,“自序” 连同其他玉牒内容,为孙皓之子孙瑾带回富春先祖故里的可能性最大。 之后,代代相传 ,乃至于今。


            IP属地:广东6楼2022-01-28 11:39
            回复
              《天子自序》 的史料价值
              孙权为 《玉牒》 撰写的 “自序”,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有关孙氏家世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 其史料价值,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有关孙权祖上世系,可补史阙。 在我国古代氏族中,孙姓称得上是名门高族 。 春秋末期和战国中期的大军事家孙武、 孙膑,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孙权,都出自帝舜之后。 因而,千百年来史学界十分重视对孙氏世系的研究。 由于古代记载氏族的著作如《世本》、 《风俗通》、 《姓苑》、 《百家谱》,乃至唐代贞观年间纂修的 《氏族志》,皆已亡佚,后人只能从司马迁所撰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中,得知孙氏先祖自齐桓公十四年( 前672年) 由陈姓改为田姓前后的家世世系;从欧阳修、 宋祁合撰的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中,得知孙氏先祖 自齐景公二十五年 ( 前523年) 由田姓受赐改姓孙氏后,直至唐代的家世世系。 按 “自序”,孙氏受姓之前的世系与 《史记》 所记一致;而受姓孙氏之后,一直到权祖孙钟,其世系比 《新唐书》 载多出了 “覆”、 “仁”、 “皋”、 “通”、 “淳” 五世。 《新唐书》 成书于宋嘉 五年 (1060年) ,比 “自序” 成文晚八百三十余年。 人们有理由相信,孙权 “自序” 所记述的孙氏世系,更为可信。 因而,可补史阙。


              IP属地:广东7楼2022-01-28 11:40
              回复
                2、 有关孙权祖 上里籍、 采邑,可望澄清。 由于古代典籍的大量散佚,长期以来,史学界人士以及广大孙氏后裔对权祖 孙钟的里籍和受姓始祖孙书的采邑,说法颇不一致。
                关于孙钟里籍,有 “武宁” ( 今江西武宁县) 、 “云阳” ( 今江苏丹阳市) 、 “盐城” ( 今江苏盐城市) 、 “富春” ( 今浙江富阳市) 四说。 孙钟乃吴帝孙权之祖 父,传说遭时之变,以种瓜为业,遇白鹤仙示地葬母而生坚,遂守长沙,分汉室。 孙权称帝后,追尊其祖 父孙钟为孝懿王,并入宗庙祭享。 四地皆称有孙钟种瓜遇仙之事,并称其地为 “瓜邱” 或“瓜埠”,传述轶事,语出雷同。 据残存 《玉牒》 史料记载: 孙钟,字德音,汉顺帝阳嘉三年 ( 甲戌年,即134年) 生,汉灵帝中平六年 ( 已巳年,即189年) 卒。 孙钟卒时,孙权已是七龄幼童;而权父孙坚,陈寿 《三国志》 云,系 “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自序” 也云: “武生明,以父功袭荫,复以孝廉封富春侯”,自后,“子孙及弟侄等各治业于富之江南,居宅繁盛”。 由此看来,权祖 孙钟的里籍在富春 ( 即今富阳市) 无疑。“武宁”、 “ 云阳”、 “盐城” 三说,显然系孙钟后嗣为追念先祖而附会所致。


                IP属地:广东8楼2022-01-28 11:40
                回复
                  关于孙书采邑,有 “惠民”、 广饶”、 “博兴” ( 皆在山东) 三说,后博兴县退出争论,故实剩两说。 有关孙书其人,《新唐书 》 作如此记载: “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生凭,字起宗,齐卿。 凭生武,字长卿,以田、 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三子: 驰、 明、 敌。 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千百年来,史学界以此作为研究孙书采邑和孙武故里的依据。 二十世纪八十个代,随着国内 《孙子》 研究热的兴起,孙书采邑乐安的地域归属成了学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争论的要害在于: 乐安,是指春秋时的齐国乐安,还是指唐代的乐安?持 “惠民说” 的学者认为,《新唐书》 所说的孙氏 “食采于乐安”,这个 “乐安” 指的是唐代的乐安,而唐时曾改平原郡为乐安郡,治所在厌次,厌次 即今 山东惠民县,由此得出结论: 惠民县就是当年孙书的采邑,进而认定孙武故里在今惠民县。 持 “广饶说” 的学者认为,这个 “乐安” 并不是指唐代的乐安,而是指春秋的齐国乐安,而今广饶县的一部分地面,为齐国乐安所辖,由此得出结论: 广饶县就是当年孙书的采邑,进而认定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 两种论据,两种结论,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查 “乐安” 这一地名,至今不见于先秦典籍,而最早记载 “乐安” 地名的,则是班固所撰 《汉书·地理志》。 大量史实表明,自西汉至明清,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 “乐安县”、 “乐安国”、 “乐安郡”、 “乐安州”、 “乐安亭” 五种不同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然则 “乐安” 作为地名,却因历史时代和行政管辖 范围不同,其地名所指地点、 地区和地域 范围,亦确大不相同。 孙权在 “自序” 中,两处提到“乐安郡”,一处在文前: “……孙氏宫音,原郡乐安”;一处在文中: “予大父之所姓,由祖占发始者也,采食乐安,其郡号焉!” 孙权是汉代 ( 东汉) 人,“自序” 中提到的乐安郡,显然指的是汉代乃至先秦的齐国乐安,而决不是时过数百年以后唐代设置的乐安郡。故笔者认为,孙权 “自序” 的发现,将揭开孙书采邑地域归属的历史之迷,进而为重新研究并认定孙武故里提供新的佐证。


                  IP属地:广东9楼2022-01-28 11:41
                  收起回复
                    《自序》文末“今将予序示诸诸葛卿、顾卿、张卿、陈卿、谢景、范慎诸卿”,诸葛顾张陈未书其名。
                    考虑到谢景与此时的范慎均为太子孙登侍从,且若为诸葛瑾顾雍张昭陈化四人,按官职、地位排序,诸葛瑾不应在顾雍之上。故推测此四人应为“太子四友”诸葛恪、顾谭、张休、陈表。此顺序即与诸葛恪为四友之首吻合,谢景、范慎的出现也不显突兀。
                    孙权称帝后为孙登置左辅都尉诸葛恪、辅正都尉顾谭、右弼都尉张休、翼正都尉陈表,职掌辅弼太子,是为“太子四友”,或因此四友为太子的未来股肱而不呼其名。
                    推测作序之时,太子孙登与一众东宫辅臣在旁。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1-28 12:06
                    收起回复


                      IP属地:新加坡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1-28 13:42
                      收起回复
                        唯我大皇帝,坐断东南,首创江表,万寿无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1-29 22:04
                        回复


                          IP属地:广东14楼2022-02-23 16:30
                          回复
                            “君臣最亲信”唯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看来这四人在孙权心中地位无人可及


                            15楼2022-03-09 18:52
                            收起回复
                              +2


                              IP属地:广东16楼2022-06-21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