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映椒房吧 关注:10,097贴子:508,017

【资料汇总】Empress Wu Zetian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5-25 20:33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25 21:31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5-25 21:37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5-25 21:37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5-25 21:57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5-25 21:57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5-25 21:58
              回复
                进士科重视文词,加试杂文,作为一种制度建立起来,是在永隆二年(681年)八月的诏书中明确宜布的:“自今已后,明经每经帖,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插图]这里所说的“杂文”,就包括诗赋在内。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八中说:“永隆二年(681年),以刘思立言进士唯颂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插图]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26 13:48
                回复
                  武则天抑明经、扬进士、试诗赋的科举制度改革,适应了从隋末战乱逐渐走向统一、安定、繁荣的当时社会对文化建设所提出的要求,对唐代士子殚精竭虑、潜心诗歌风气的形成,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程千帆先生指出,其中最重要处在于由此派生出来的“行卷”风尚:“行卷的风尚,只是和进士科而不是和明经科联系着,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明经科很容易考取……另一方面,也因为明经科的考试内容是以贴经为主,及第的关键在于熟悉经书,而经书之熟悉与否,是无从用行卷这种方式来表现的,因此,应明经举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行卷了。”[插图]应该说,唐诗的繁荣是与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正确的文化政策紧密相关的。当然,进士科试诗赋取士,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也并非都是健康有益的,“省试诗确实是唐诗中的糟粕,是进士科举制度给唐代文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插图]。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到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进士科共取士二百四十五人。武则天在执政期间,大幅度增加录取的人数,从显庆元年(656年)到长安四年(704年),共取进士九百六十七人,其中咸亨四年(673年)一年即取七十九人,人数最多。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5-26 13:48
                  回复
                    总之,武则天在半个世纪的统治时间里,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唐代诗歌从初唐承袭南北朝遗风向盛唐雄浑阔大、朝气蓬勃气象的发展演变,创造了使文人学士潜心诗歌创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而她本人对诗歌创作的爱好和倡导,以及对文学提出的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要求,对初唐诗歌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5-26 13:48
                    回复
                      从武则天立后开始,朝廷常有大型的文籍编纂活动,以为频繁举行的大规模宫廷诗会提供工具服务。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等人修成《文馆词林》一千卷,表上。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李善注《文选》六十卷成,奏上。六月,许敬宗等又撰成《累璧》六百三十卷,目录四卷。三年(663年),皇太子李弘进许敬宗、上官仪、孟利贞、郭瑜等人撰的《瑶山玉彩》五百卷,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天后多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使之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千余卷。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插图]。久视元年(700年),她命令“易之、昌宗与文学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插图]。崔融集预修书者七十四人所赋诗为《珠英学士集》五卷。因此,沈既济在《词科论》中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寖以成风。”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5-26 13:49
                      回复
                        随着武氏政权的稳固和由科举入仕的庶族寒士逐渐成为诗坛的主体,应制诗创作也在发生着缓慢而又明显的变化。宫廷诗人在歌功颂德以外,还在诗歌中述怀言志,表达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诗风开始由重藻饰向重气势转变,如李峤的《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崔融的《西征军行遇风》、阎朝隐的《侍从途中口号应制》、杜审言的《赠苏味道》、郭震的《古剑歌》、宋之问的《龙门应制》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等,在雄浑、阔大的气势中,洋滋着喜庆祥和的气氛,是国家安定、富强的现实反映,已开盛唐诗歌气象的先河。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5-26 13:51
                        回复
                          沈佺期和宋之问继承了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审”的格律诗创作经验,“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 ‘沈宋’”[插图]。他们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使律诗在叶韵、平仄、对仗、起承转合等方面,日臻完善定型,对律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翼指出:“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插图]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5-26 13:51
                          回复
                            在律诗的形成过程中,武则天也发挥了积极倡导和促进的作用。久视元年(700年)五月,她与太子、狄仁杰、李峤、苏味道等十六人以《石淙》为题唱和,创作七律十七首超过了以往七律的总和,至中宗时期,七律的唱和已蔚然成风。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5-26 13:51
                            回复
                              另外,武则天还抬高道、释两教的地位,拓宽了思想领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武则天执政之初,首先抬高了道教的地位:“壬寅,天后上表,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插图]接着,又抬高了释教地位:天授元年(690年)十月“壬申,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其撰疏僧云宣等九人皆赐爵县公,仍赐紫袈裟,银龟袋”[插图]。正是她抬高了道、释两教的地位,才使唐代儒、释、道兼容并蓄,文人思想活跃,这就为当时文学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为盛唐诗文流派甚多、名家辈出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僧人王梵志等就诗名大盛。陈子昂的思想也很复杂,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感遇》诗里就有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后来向积极方面发展,他唱出了一首颇具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兼容三教的政策影响深远,十多年后形成的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深受释家影响;以李白为首的浪漫主义诗人深受道家影响;以杜甫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深受儒家影响;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受三教影响都挺明显,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这一政策对其他文学体裁,如传奇、变文等也有极大的影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5-26 1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