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吧 关注:1,352贴子:3,803
  • 0回复贴,共1

曲黎敏的惊天谎言:扁鹊六不治原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年前有位群友发了一个关于《扁鹊“六不治”原则》的帖子,并煞有介事地说:“有六种病扁鹊不给他治”。我不敢相信会有这种歪说,打开一看,不光是这一歪说,而且对“六不治”的解释从头错到尾,当时只认为是网络媒体人的一家之言,就只在群里做了逐条纠正,也并未太介意。最近又发现类似说法,上网一搜,愕然发现铺天盖地都是“扁鹊六不治原则”,不光文字帖子,还有大量音频、视频,通篇皆错,却如出一辙,这才知道不是一家之误,而是已经成为充斥网络的惊天谎言。再看看那些发帖者,基本上都不是中医,有少数是一些与中医不沾边或稍沾边的所谓学者,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赚流量为目的的媒体人。
令人纳闷儿的是,这些人不懂中医,为什么会对错的这么离谱的说法众口一词?若没有一个有影响的中医专家这么说,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理论来源又是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上网一查,结果发现有一个网红中医专家真是这么说的,她就是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曲黎敏。她在“名家论坛”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15.扁鹊的六不治”的讲座,可能就是网上众口一词的歪说来源。曲黎敏虽是个拥粉百万的网红中医专家,到处出书,到处做中医科普节目,宣传中医养生,但她根本就不是个中医,既没有医师证,也没看过一个病人,临床经验一点没有,中医理论最多是略知皮毛。因为她大学本科学的是中文,而不是中医,只在北中医读了三年《内经》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虽留在北中医做老师,但教的是医古文。一般大学里医古文都是由中文老师教的,而不是中医老师教的,通常医古文老师和政治体育老师一样,不会搞中医研究。如果一个从未看过病的人,教你如何看病,你敢听吗?就是有人敢听,你又敢讲吗?但曲老师就敢以中医专家的名义面向社会教人民群众看病。曲老师是个医古文老师,却没学过医古文,如果学过医古文,她的医古文老师绝对不会给她这样讲“六不治”。但她没学过医古文,只教过医古文,把她这通篇全错的“六不治”,教给了不知多少学生,她还嫌误人子弟少,又在网上讲,不知又毒害了多少网粉。虽然她的讲课和书籍,赢得好评如潮,但都是无知群众,专家和内行看了无不嗤之以鼻。所以网上也有说她是骗子的,有说她篡改中医理论的,有一网友公开揭露她的错误言论达200多条,更有人呼吁“封杀曲黎敏刻不容缓”,据说她的书有的已经被下架收回销毁,她也已经离开北中医,不再在中医院校做老师,据说准备写小说。
我以前从未关注过她,因为“六不治”,才看了她的几个视频讲座,真可谓惨不忍睹。因为本是医古文老师,应该对给学生讲过不知多少的《扁鹊传》讲的较为出彩吧,可是她竟然能把“入虢之诊”和“六不治”讲得通篇全错。她在讲座里说,扁鹊是靠三句话的问诊,就诊断出了太子的病是“阳缓而阴急”,阴阳阻格而引起的尸厥症,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第一、阳缓而阴急,根本不是扁鹊的诊断,而是中庶子的诊断,而中庶子的诊断是被扁鹊用“以管窥天,以郄视文”否定过的,扁鹊怎能使用他否定过的中庶子的片面诊断呢?第二、扁鹊的诊断方法在《扁鹊传》里写的很明确,根本不是那三句话的问诊,而是下面这段话:“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意思是说:我秦越人诊断疾病,根本不需要非得等到给病人望闻问切,就能说出病人病在哪里,听到病的外部症状,就能推知内在病机,听到病的内在病机,就能推知外在症状。对于疾病表现在体表的一般症状,只要不超出一千里,我就能用许多方法诊断出来,而且还不会片面。尤其是“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说明扁鹊不仅有“视见垣一方人”的透视技术,还有“不出千里,决者至众”的遥诊技术。这就说明望闻问切这些诊断方法都是普通中医使用的,对于扁鹊这种有透视遥视技术的历史名医,有时根本用不着这些,早在虢宫门外就已把太子的病诊断清楚了。但是这种说法太让人不敢相信了,所以扁鹊当场拿出证据说:“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意思是,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就请你进去看看太子,应该能听到他的耳朵还在鸣响,看到他的鼻翼在扇动,沿着他的两大腿内侧,一直摸到他的阴部,应该还很热乎。这才是扁鹊的水平!三句话问诊能是扁鹊的水平吗?扁鹊三句话问诊之后,让中庶子进去通报虢君,中庶子根本不去通报,因为凭三句话问诊的水平,中庶子根本不相信扁鹊能救活太子,等中庶子听了扁鹊的遥诊技术之后,简直惊掉了下巴,这才把扁鹊的话入报虢君。估计曲教授看不懂这段古文,所以就把扁鹊真实的诊断方法给忽略掉了,直接就用中庶子的诊断当作扁鹊的诊断了,中庶子的诊断与扁鹊的诊断能比吗?
扁鹊对太子的诊断,《扁鹊传》里也写的非常明确,根本不是中庶子的那段话,而是下面这段话:“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但这段话在医古文教材《扁鹊传》里给删节掉了,不求甚解的曲教授当然就不知道了。
“六不治”讲的也是这样的通篇错误,后面要说,这里暂时不讲。除了这样的通篇错误,一些专家不该有的低级错误到处都是。“三阳五会”就是百会穴的别名,因为它是足三阳经和督脉、足厥阴肝经五脉交会之处,故称“三阳五会”。她却说“三阳会”是指百会穴,“五会”是指“五俞穴”,分明三阳五会就是一个穴位,怎么就给分成三阳会和五会了?这说明她根本不懂古人的命名文法,古人常用首词加总数的方法来命名,如六十甲子,天龙八部。六十甲子是指以甲子为首的六十个干支组合,天龙八部是指以天部和龙部为首的八个护法部众。同样三阳五会是指以三阳经交会处为首的五个经脉的交会处。而五俞穴并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井、荥、俞、经、合各十二,共六十穴的总称,扁鹊不可能取六十穴给虢太子治病,所以她只取手指端的井穴,由手指端井穴联想到十指端的十宣穴,又觉得十宣与井穴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想把十宣替换成井穴,但井穴十二个,手足各六,无法在手上凑成十个,结果连“十井”都出来了。把“五会”说成五俞穴已经是够低级的错误了,“十井”那就是不能再低级的笑话了。还有把“小肠者,受盛之官”的“盛”读成盛大的“盛”,把“心下急痛”的“心下”解释成心脏,都是一个中医专家不该有的低级错误。更有甚者,把“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说成“扁鹊来到齐国,齐桓侯对他很客气”,一个医古文老师连意动用法都不懂,真不敢想象她的医古文老师是怎么当的。
我们还是不谈曲教授了,还是赶快揭穿扁鹊六不治的惊天谎言吧。
谎言一:“六不治”之说出于扁鹊
网上主流观点都说“六不治”是扁鹊的行医原则,这是天大的谎言。因为“六不治”并非扁鹊提出,甚至与扁鹊无关,人们之所以会把“六不治”的说法安到扁鹊头上,唯一原因是“六不治”出自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司马迁在讲述完扁鹊望齐侯之色的事迹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有高明的医生能够预先诊断出病人的细微疾病,能够请良医及早给予治疗,则疾病可愈,性命可保。通常人们最怕的是疾病太多,而医生最怕的是治法太少,所以有六种病是治不好的。自以为是,蛮不讲理,不与医生配合,医生无法与他沟通,属于第一种治不好的病。轻视身体,看重钱财,属于第二种治不好的病。医生对病人的穿衣吃饭无所适从,即穿衣不穿衣,吃饭不吃饭都不行,属于第三种治不好的病。阴阳相互吞并而亡阴亡阳,五脏脏气虚极而动荡不定,属于第四种治不好的病。身体极度瘦弱,无法承受一切治疗,属于第五种治不好的病。只相信巫术,而不相信医学,属于第六种治不好的病。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十分严重,很难治愈。因为是写在扁鹊望齐侯之色之后,所以人们就想当然地把“六不治”,安到了扁鹊头上,认为“六不治”是扁鹊提出来的。
其实稍微睁开眼睛看一看就会知道,这段话根本不是扁鹊说的,而是司马迁说的,是司马迁针对扁鹊望齐侯之色的故事而发表的评论。
凡是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每讲完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基本上都会针对该人物事件发表一下个人评论,并且大多都在评论之前,冠上“太史公曰”四字,以表明是司马迁自己的个人评论,少数地方虽不加“太史公曰”四字,但只要读过《史记》的人也照样知道是司马迁的个人评论。就像《聊斋志异》用“异史公曰”作评论一样,虽然有时省去“异史公曰”四字,也照样让人知道是蒲松龄的个人评论。例如《聊斋·狼三则》在讲完屠夫杀死两狼的故事后写道:“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说,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转眼间就双双毙命,像这些禽兽之类的东西再狡猾又能狡猾哪里去?只不过是增添一点笑料而已。这段话之前虽未加“异史公曰”四字,也照样知道是蒲松龄的评论。所以此处司马迁虽未用“太史公曰”四字,但明眼人也能知道是司马迁的评论,而不是扁鹊所说。
扁鹊望齐侯之色的事迹同样见于《韩非子·喻老》,就是大家熟知的“扁鹊见蔡恒公”,故事结尾韩非也对这个故事作了他的评论:“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意思是说,良医治病,都是在疾病起于皮毛腠理时的轻微阶段开始治疗,这都属于从细小之处做起的例子。其实一切事物的吉凶祸福也都有处于皮毛腠理时的细小阶段,所以说:“高明的人都是在事物的细小阶段及早解决”。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两人的评论完全不同,原因是两人的立场不同,要说明的问题不同。韩非的立场是《道德经》,是为了阐发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思想,意思是,要做成一件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从细小的地方做起。老子相同的思想还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事情起于萌芽时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等到事态严重了就不好解决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在发现蚁穴之时及时处理,则易解决,等到已溃,解决就难了。韩非是为了用扁鹊的故事说明老子的这种思想,与医学毫无关系,所以才做了这样的评论,所以根本就不会提到“六不治”的事。
司马迁的立场是医学,要阐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病人,能够遇到一个高明医生,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轻而易举保住自己的性命很不容易,若这时却因自己的无知而错过良机,丧身殒命,就太遗憾了。由遇到名医不容易,联想到医生治病不容易,病人怕的是病太多,而医生怕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医生再高明,也不是所有病都能治好,就是扁鹊这样的高明医生,遇到齐桓侯这种人也没有用,于是司马迁才有感而发,提出了六不治的说法,告诉人们再高明的医生也有治不好的病。所以“六不治”只是司马迁有感而发,根本就不是扁鹊提出来的,甚至与扁鹊无关。
那么是不是说“六不治”就是司马迁提出的,或说“六不治”之说出于司马迁?显然也不一定是,毕竟司马迁不是搞医的,应该提不出如此精深高超的医学理论,应该是当时的医学共识或常识,只不过被博学者司马迁提及而已。所以网上也有人不说扁鹊“六不治”,而称中医“六不治”,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因为类似“六不治”的理论,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内经》把因人情因素而导致的不治之症称为“病不许治者”和“标本不得”,并指出“病不许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都是无法治的意思。把病情因素导致的不治之症,称为“死候”,用“死”和“死不治”来表示,都是无法治的意思。
谎言二:“六不治”的意思是有六种病扁鹊不给他治
网上都说“六不治”,就是有六种病人扁鹊不给他治,甚至有人把扁鹊“六不治”直接说成扁鹊“六不医”。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其实这里的“不治”不是不给他治的意思,而是治不好,无法治,即通常说的“不治之症”的意思。
古文“不”的意思有时与现代文一样,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有时与现代文不一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有时是“无”,“没有”的意思,如不学无术,不翼而飞。有时是“不能”,“无法”的意思。如不治之症,是指不能治的病症,无法治的病症,治不好的病症。天有不测风云,是指天有不能预测的风云,无法预测的风云,预测不准的风云。有一个现代人的帖子上说:“在ICU抢救了一昼夜,结果不治身亡”。“不治身亡”不是不给他治而死了,而是没治好而死了,明明抢救了一昼夜,怎能说不给他治呢。
显然,把“六不治”说成六种病扁鹊不给他治,是因为古文造诣不深,将古今之“不”混为一谈,再加上对中医一知半解,治学又不严谨,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才闹了这么一个天大的笑话。所以“六不治”的“不治”不是不给他治的意思,而是无法治,治不好的意思。“六不治”不是有六治病人医生不给他治,而是有六种病治不好,不是扁鹊治不好,是谁都治不好,也就是有六种不治之症的意思。当然,这里的无法治和治不好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形容非常难治的意思。理由如下:
1、“不治”是古医籍中对不治之症或死候常用的表述方式。《黄帝内经》把治不好的不治之症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人情因素所导致,一类是由病情因素所导致。人情因素就是病人的因素,不是病情危重而治不好,而是医患关系无法配合默契而治不好,不怨病,而怨人。《内经》把这类情况称为“病不许治者”,把医患关系不配合,称为“标本不得”,如《素问·五藏别论》曰:“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意思是说,凡是病人不让医生给他治病的,他的病就没法治,就是治,也不会有效果。《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意思是病人是治病的决定因素,医生是治病的次要因素,只要医患关系无法配合,病就无法治好。病情因素就是指疾病因素,因为病情过重,各种治法都无力回天,也就治不好,只怨病,不怨人。《内经》把这种情况称为死候,常用“死”、“死不治”表示。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真藏脉见者胜,死”,《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仅“死不治”,《素问》就出现25次,《灵枢》出现11 次。
2、从《扁鹊传》原文文义上看,“不治”也是没法治的意思。原文是“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这就说明作者是因为“病道少”,才提出的“病有六不治”,是因为治病的方法太少,所以才会有六种病谁都没法治。若因为治病方法太少,有六种病就不给他治了,这从文义上就讲不通了。而且文末也说:“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而没说:“有此一者,则不与治也”。
3、从扁鹊望齐侯之色的事实上看,“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扁鹊并没因为齐桓侯“骄恣不论于理”就不给他治了,而是三番五次地请求给他治疗,不是扁鹊不给他治,而是他不让扁鹊治。虽然最后扁鹊不给他治了,但是因为病情由轻转重而没法治而不给他治的,而不是因为“骄恣不论于理”不给他治的,所以“骄恣不论于理”不是不给他治,而是没办法给他治,不是扁鹊没办法,而是谁都没办法。
4、从“六不治”的其它内容上,也讲不通。“衣食不能适”,大多都解释为“饮食不节,饮食比较挑剔,穿衣不合时宜”,还说是“暴饮暴食”,试想一下,扁鹊若连这种病都不给治,他还是神医吗?恐怕连庸医也不如。“形羸不能服药”,大多都解释成:“虚得连药都喝不进去了”。如果病人喝不进去药,扁鹊就不给他治了,那还有“入虢之诊”吗?再分析哪一条,用不给他治解释,都是讲不通的。
5、任何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地给病人治疗,有一分希望也要争取,这才是医生应有的医德和态度,才是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一般的医生都不会见死不救,知难而退,何况是神医扁鹊呢?
事实上治不好的不治之症是普遍存在的,常见的如癌症、尿毒症、肝昏迷、急性黄色肝萎缩、脑干大量出血、五脏衰竭,恶液汁等都是治不好的,但没有哪个医生因为这些病治不好,就不给他治疗了,而都是竭尽全力,有一线希望也竭力争取。
若从西医内科学的理论上说,内科没有能治好的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几乎所有病,都只能终身服药,什么时候都治不好。记得我们西医内科的第一节课,内科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内科能治好什么病?什么病都治不好,只有一个病能治好,那就是感冒,而感冒是不治也能好的”。事实上并没有西医内科什么病都治不好就不治了,而都是竭尽全力去治。只要医生尽力了,就是治不好,病人也是能够理解的。
6、“六不治”中有三条都不是医生不给他治,而是病人不让医生给他治,你想给他治也不行。如“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和“信巫不信医”,都属于“病不许治者”,你想给他治他也不愿意让你给他治。所以这只能是无法治,而不是不给他治。
7、六种病不给他治,迎合了某些人的猎奇心理,医生对病人的优越心理,想故意制造一点医患矛盾的心理。因为这些人的态度没端正,再加上对中医一知半解,古文造诣又差,又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才产生了这种错误的思想。既抹黑了神医扁鹊,更抹黑了中医。有些反中医人士正蓄谋成立“反中医联盟”,召开“反中医大会”,若让他们知道你们中医老祖宗,神医扁鹊连工作狂魔,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这类的病人都不给治,你们中医还能治什么病,要问是谁说的,还是我们自己说的,这不是给中医黑递刀子吗?
谎言三:“六不治”是扁鹊的治病原则。
网上都说“扁鹊六不治原则”,这也是天大的谎言,如前所述,“六不治”根本就不是扁鹊提出来的,而且更称不上是一种治病原则,因为只有“六不治”理解成不给他治,才能谈上是不是治病原则,因为他们认为有六种病人扁鹊不给他治,所以才能说“六不治”是扁鹊的治病原则。如果他们要知道“六不治”是指六种不治之症的话,就不再会这么讲了,因为六种不治之症就根本称不上是一种治病原则。而且“六不治”并不是扁鹊没法治,而是谁都没法治。
谎言四:“骄恣不论于理”是扁鹊第一种不给他治的病
网上都说骄恣不论于理的病人,是第一种扁鹊不给他治的病人。而且对“骄恣不论于理”的解释也五花八门,却没有人能说到点子上。因为齐桓侯是个王侯,所以大多人据此就把“骄恣不论于理”理解成有些领导人,自恃位高权重,刚愎自用,不听医生的话,说对于这样的人,扁鹊不给他治。这完全是没接触过临床的人,根据《扁鹊传》而想当然地望文生义。其实临床上“骄恣不论于理”的什么人都有,根本不分地位高低,文化水平高低,也不分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往往越是贫穷没文化的人,越会有之。从临床实际上看,大致有两种人,一是对谁都不服的人。有的是做领导的人,自恃位高权重,对谁都不服,当然也不服医生。或者知名学者专家,或虽不知名却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学者专家,对谁都不服,当然也不服医生。还有的水平不高,地位卑微,却就是强势,自以为是,从不认错,谁都不服,当然也不服医生。二是病人胆小害怕,对自己的病充满恐惧。人只要恐惧害怕,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只相信坏的,不相信好的。只要是坏的,再假都信,只要是好的,再真都不信。所以对自己的身体极度害怕的病人,就会相信自己有病和病重,再多无病的检查他也不信。因为有病坏,再假他都信,无病好,再真他都不信。这样医生就无法给他沟通,只能不治。
“骄”是指不尊重医生,不相信医生,仿佛他比医生还懂,你要问他懂不懂医学,他说不懂,但医生说什么他都说不对,说什么他都反驳。你说“君有疾”,他偏说“寡人无疾”,医生争论不过他。“恣”是指任性,自以为是,虽然他一点都不懂,说的都是错误,但你不能说服他。尤其在心理疾病的问题上,“骄恣不论于理”的最多,最难沟通。因为“骄恣”而蛮不讲理,叫做“骄恣不论于理”。他和医生总是争论,但医生争论不过他,最后的结局是他一生气不看了,有的还会骂医生,打医生,投诉医生。医闹也属于这种人。对于这种人,并不是医生不给他治,而是医生没法给他治,所以这是一种不治之症,不是医生的水平不行,而是因为病人素质不行。
这一条主要是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临床上医患关系是治病的重要一环,是治疗成败的决定因素。如果医患关系配合默契,病人笃信医生,积极配合,你讲什么,他都说:“对对对!”,你交待他做什么,他都说:“行行行!”这样的治疗准会获得奇效。反之,若病人对医生强烈抵触,拒不配合,你说什么,他都反驳,交待他做什么,都不执行,这样治疗只能中止,即使勉强治疗,也不会有效。凡病人给医生吵架的,基本上都不可能完成治疗。
从《扁鹊传》中的两个病例,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虢君笃信扁鹊,高度配合,变死症为生症,齐侯对扁鹊傲慢无礼,冷言相对,变可治为不治。
早在《黄帝内经》就非常强调医患关系,认为医患关系配合到位与否,是治病成败的关键,《黄帝内经》认为在医患双方的关系中,患方是决定因素,医方是次要因素,决定医患关系配合程度的主要因素在于病人,不在于医生,所以决定治疗成败的主要因素,也在于病人,不在于医生。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移精变气论》“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病”是指病人,患方。“工”指医生,医方。“标本已得”是指医患配合默契,“标本不得”是指医患不配合。“邪气不服”是治疗无效,无法治疗。“邪气乃服”是指才能有效,才能有法治疗。
中医一直都重视医患关系的相互配合,尤其在心理治疗中,医患关系的配合极为重要,因为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完全违背常理的,对于坚持常理惯性思维的病人,无法理解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只要得不到病人的积极配合,一切诊疗措施都无法进行。
西医学里没有直接提到医患关系的问题,都是直接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方法,直接规避医患关系可能出现的责任问题,对于有风险的诊疗措施,只要病人或家属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一概中止诊疗。西医只有在心理治疗时,特别强调建立医患关系,把医患关系不配合,称为阻抗,凡有阻抗者要尽量消除阻抗,无法消除阻抗的,直接中止治疗。
谎言五:“轻身重财”是扁鹊第二种不给他治的病
网传“轻身重财”是扁鹊第二种不给他治的病,说对于轻身重财的病人扁鹊不给他治。还说轻身重财不是简单的指病人重视钱财,轻视生命,还包括了工作狂魔,昼夜连轴转,只顾拼命赚钱,不注意保护身体。即使如此,为什么遇到这样的病人扁鹊就不给治他治了呢?现在这样的病人太普遍了,如果扁鹊连这样的病人都不给治,那他还能治什么?那他还是神医吗?就是现在的医生,也不能遇到工作狂魔就不给他治了。这都是完全没有临床经验的人,望文生义,纸上谈兵,才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其实“轻身重财”就是指重视钱财,轻视生命,不舍得花钱。这种病也是不治之症,不是医生不给他治,而是因为怕花钱他就不治了,医生要给他治他也不治。因为他不愿意治,医生就没法给他治,所以才成了不治之症。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农村人许多病都是能治好的,但很多人都因为无钱看病就不治了,现在的农村人也有因为花不起就不治了的,使那些本来能治好的病都变成了不治之症。
还有一种病人,是我亲自接触过的,他患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还不太严重,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应该可以治愈的。我还接触过两个和他病情相同的,用时进入ICU,最后都治好了。但他被120送到一个三甲医院让他住院时,他家里人怕花钱不住,回到家两天发现病情严重了,又就近住进了一个县级医院,但每做一项治疗,他都感觉医院是想骗他的钱而不配合,实在不行了才拿出点钱,住了两周,病情变得危重,又转到另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该进ICU,舍不得花钱不愿意进,拖了两天,眼看着继续加重,不进不行了,才被迫同意,任何花钱多一点的治疗都不同意用,都是等到实在不行了再同意用,结果耽误了病情,最终不治身亡。
谎言六:关于“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的谎言
网上大多解释为,病人对饮食穿衣非常挑剔,饮食不节,穿衣不适宜,这样的病人扁鹊不给他治。还有的说,暴饮暴食的病人扁鹊不给他治。有人还长篇大论地讨论饮食不节,穿衣不能适宜,会产生什么,导致什么,但是就是看不出来这样的病人扁鹊为什么不给他治,饮食不节,穿衣不适宜,这是临床再常见不过的病因了,扁鹊要是连这样的病人都不给治,那扁鹊到底还能治什么病?这纯粹属于既不懂中医,又看不懂古文,望文生义,信口开河。
其实这里讲的是第三种不治之症,是说遇到这种病人就无法治疗了,不是扁鹊不给他治,而是谁都没法治,治疗起来很难。
“衣食不能适”和“衣食不适”可不是一回事,虽一字之差,意义可完全不同,“衣食不适”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这是常见的病因,所导致的也都是普通的常见病,既不可能是不治之症,也不可能是扁鹊不给他治的病。
“衣食不能适”是指穿衣和饮食都无法做到适宜,不是病人故意不遵守医嘱,而是医生对病人的穿衣和饮食无所适从,穿衣也不行,不穿衣也不行,让病人进食也不行,不进食也不行,因为怎么都不行,医生就没办法了,所以称为不治之症。例如糖尿病晚期,血糖极度升高,各种降糖药和胰岛素都不管用了,而且脾胃虚弱,气血已经极度衰竭,这时要是让病人吃饭,则会加重血糖升高,必死无疑。若不给病人吃饭,气血进一步衰竭,也必死无疑。这种吃饭不吃饭都不行的病人,就属于饮食不能适,医生对病人的饮食毫无办法,这叫做“饮食不能适”,“穿衣不能适”也和这差不多。
“衣食不能适”其实不光是指穿衣吃饭方面医生无所适从,而是指各种治疗矛盾,例如:病人脑干大量出血,病情垂危,要用大量止血药,但病人同时又有严重心梗,需要活血。活血则加重脑干出血,止血则加重心梗,西医称之为治疗矛盾,各种疾病晚期危重阶段,都会出现各种治疗矛盾,只要出现了治疗矛盾,那就无力回天,扁鹊难医。所以西医也认为疾病晚期,只要出现了治疗矛盾,就属不治之症。
这说明中医早在西汉司马迁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治疗矛盾的理论,但由于中医理论功底浅薄的人,根本不懂治疗矛盾的说法,因此无法搞懂“衣食不能适”是什么意思,才牵引附会,与“衣食不适”混为一谈,结果无法自圆其说。
谎言七:关于“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的谎言
关于第四不治,网上主流观点都解释为: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不给他治。还有人对此进行长篇大论地解说,但就是搞不懂他究竟要说什么,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这样的病人扁鹊不给他治。
“藏气不定”是指五脏功能衰竭,不难理解,关键是“阴阳并”无人能懂,就只能牵引附会地解释为“气血错乱”了,气血错乱是中医常见的病因,所导致的疾病也都是一般疾病,我就搞不懂这样的病,扁鹊为什么不给他治?
其实“并”是吞并之意,“阴阳并”是指机体出现了阴阳相互吞并的现象,具体有“阴并于阳”和“阳并于阴”,阴气被阳气吞并叫“阴并于阳”,阳气被阴气吞并叫“阳并于阴”。阴盛则阳衰,若阴气盛极,阳气虚极,则阴气就会把阳气吞并,变成有阴无阳,中医称为“亡阳”。阳盛则阴衰,若阳气盛极,阴气虚极,则阳气就会把阴气吞并,变成有阳无阴,中医称为“亡阴”。“亡阳”和“亡阴”都属“阴阳离决”之危候,九死一生,故曰不治。
“藏气不定”是指五脏之气衰竭,这也是病入膏肓的不治之症。西医也认为肝衰竭、肾衰竭、心衰竭、肺衰竭,尿毒 症恶液汁等都属于不治之症。
所以“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意思是说,阴阳相互吞并,亡阴亡阳,五脏功能衰竭,这是第四种不治之症,无论亡阴亡阳,五脏功能衰竭,是单独出现,还是同时出现,都是极为危重的不治之症,类似于病入膏肓之意。
谎言八:关于“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的谎言
这句话网上大多都解释为:身体虚弱,连药都喝不进去了,扁鹊就不给他治了。这纯粹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中医理论功底浅薄造成的天大谎言。如果病人喝不进去药,扁鹊就不给他治了,还会有“入虢之疹”吗?
其实这里的“服药”并不是“喝药”的意思,而是无法承受所有治疗的意思。这里的“服”类似于“水土不服”的“服”,是承受得起的意思。“药”也不是“药物”的意思,而是“治疗”的意思。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药”是治疗的意思,不光是指药物治疗,而是指各种治疗,一切治疗。平常讲的“不可救药”的“药”和“救”是同义词,“不药而愈”是不治而愈,“药”都是治疗之意。
所以“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的正确解释是,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再承受各种治疗了,医生就没办法治了,这是第五种不治之症。这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尤其在西医病房,ICU病房最常见。许多重病的最后时刻,按照病情挂再多的水都满足不了治病需要,可是拼命挂水的结果是挂进去的水都积在全身,形成全身水肿,再多的药也挂不进去了,这个时候恐怕扁鹊在世也无力回天。如果一个病人既不能手术了,也不能喝药了,也不能挂水了,针灸拔罐都不行了,也就没法治了。
谎言九:关于“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谎言
因为这句话特别简明易懂,这是网上诸帖解释的唯一有点靠谱的,除了把“不治”解释为不给他治属于谎言,关于“信巫不信医”的解释基本是对的,就是只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的意思。如果病人只相信巫术,不相信医术,医生就没法给他治,不是医生不给他治,而是他不让医生给他治,因为医生想治也没法治,所以就成了不治之症。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病人不让医生给他治,那他为什么还会来找医生看病呢?如果病人不来找医生,如何谈上治不治呢?原因是他虽然找到了医生,但他只想让医生用巫术方法给他治,而不愿意用医术方法给他治,这样医生就没法给他治,因此才成了不治之症。
曲黎敏说,从现代的角度来说,“信巫不信医”不仅是指只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也包括只相信西医,不相信中医,或只相信中医,不相信西医。这话虽然不错,但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她没上过临床,没有看过病人,没有临床经验,由于只能纸上谈兵,能够理解到这一层已经不错了。
其实从现代角度说,巫术就是心理方法,医术就是生物医学方法,心理方法只能治疗心理疾病,不能治疗身体疾病。医学方法只能治疗身体疾病,不能治疗心理疾病。若心理疾病非要用医学方法,或身体疾病非要用心理方法,都是无法治疗的,都会成为不治之症。但病人往往分不清自己患的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躯体障碍,不仅病人分不清,医生也几乎分不清,因此就造成心理方法和医学方法的选择错误,只要选错,就无法治疗。如果明明是心理疾病,病人坚持要用医学方法,或明明是身体疾病,病人坚持用心理方法,而且病人“骄恣不论于理”,医生无法给他有效沟通,无法改变病人的认知,都会形成不治之症。所以,不光“信巫不信医”属于不治之症,同样“只信医学,不信心理”也是不治之症。
在古代病人相信心理的多,相信医学的少,但我们现代这个社会,信医学的多,信心理的少。除了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情感障碍性心理疾病,病人会主动求治于心理医生,所有躯体化障碍性心理疾病,几乎都被当作身体疾病,用生物医学的方法治疗,不仅病人不知道那是心理疾病,几乎所有医生,都会当作身体疾病,反复检查治疗,查也查不着,治也治不好,至死不悟。我在临床上遇到这种心理病人太多太多,凡是能够接受“不无自我”心理疗法和学憨心理疗法,并积极配合者,均能立竿见影,手到病除。对于顽固相信自己是身体疾病,拒不接受心理治疗者,都会变成不治之症。古代“信巫不信医”者多,现代“信医学不信心理”者多,皆属于“六不治”之列。
由此可见,“六不治”是指六种不治之症,而不是有六种病人扁鹊不给他治。当然这里的“不治”,并不是绝对的治不好,一定会死,而是形容难治,治好的希望不大。那么对于“六不治”病人,医生究竟要不要给他治呢?
这就要看具体情况,看看属于哪种不治之症。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把不治之症分为人情性不治和病情性不治两类,“六不治”的六种不治之症,有三种是人情性,有三种是病情性,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信巫不信医,这三种为人情性不治,不是医生治不好,而是因为病人不让医生治,属于《内经》中的“病不许治者”。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这三种为病情性不治,都是因为病情太重,再好的医生也回天乏术。这种病《黄帝内经》称为“死候”。
凡是由人情性不治,最好不要给他治,因为这是《黄帝内经》说的“病不许治者”,《黄帝内经》明确有言:“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意思是,凡是病人不允许医生给他治病的,那他的病一定治不好,再给他治就没有任何好处,对病人也没好处,对医生也没好处。一是不可能治好,治疗没意义,还白白浪费病人钱财。二是如果治不好,他会责怪你,既对他没有好处,还会给自己带来责任和麻烦,损己而不利人的事,何必要做呢。对于病情性不治,就要尽量救治,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但必须能够事先预断出治疗的风险和结果,给病人或家属讲明,这样即使没治好,病人和家属也能理解。
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能力判断可治不可治,合理地规避风险,西医规避风险的方法很好,就是对任何人都不说病能治好,对一切有风险的诊疗措施都签知情同意书,看似冷酷,但确实是必要的风险规避措施。
由此可见,“六不治”不是六种病医生不给治,而是六种不治之症,不是什么治病原则,更不是扁鹊的治病原则,但谬论已经传播甚广,不知还能否拨乱反正。


1楼2022-06-10 20: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