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兽吧 关注:93,198贴子:2,770,977
  • 1回复贴,共1

狮子如何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狮子,一种虽然在中国地区没有分布、却在中国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动物。无论是舞狮活动还是各种与狮子有关的雕塑和绘画,都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从汉代传入中国开始,狮子文化已经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它也变得愈发丰富博大,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石狮的形象尤为深入人心,并且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石狮文化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得益于特殊的时代环境
1、较为发达的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经历过秦末战乱以及楚汉四年争霸战争过后,当时整个中国陷入了一种民生凋敝、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虚弱状态。恰逢此时,北方的匈奴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刻,对南方的汉朝持蠢蠢欲动之势。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之下,汉高祖刘邦在经历白登之围的惨败后,被迫选择了屈辱的和亲政策来换取短暂的和平。而之后继位的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也都为了促进国内的社会生产生活,采取了较为平和的黄老之学来作为国家治理的思想。
之后随着汉景帝“七国之乱”的胜利以及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并将其击败,阻碍汉朝社会稳定的国内国外两大隐患终于消失。
虽然在汉武帝的战争期间,整个汉朝的国库都因为战争消耗一空,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生的再度凋敝。
但随着外敌的消灭,汉朝换回来的是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自汉武帝以后,汉朝版图再度扩大,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朝形成了一条能够与西方世界交流通商的道路,既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中国经济也在这种交流当中持续发展。伴随着汉宣帝的继位,西汉王朝迎来了其国力最为鼎盛的时刻。
在这种物质基础较为坚实的情况下,汉朝人民自然展开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陵墓和宅邸的奢华便是其中之一。而狮子作为一种威武庄严的形象,自然便被他们用在了装饰上面来作为自身地位的彰显。
2、内部精神寄托与狮子外部的形象相符合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当中发生的各种景象都深深不解,并且由于自身的弱小,又常常对这些足以轻易摧毁他们的景象怀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敬畏之心。
为了寻求一种内心疑问的解释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的寄托,那时的人们总是喜欢将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归于某一类神明,或者说是灵物上面,并对其加以祭祀和崇拜,龙就是中国图腾崇拜最明显的象征。
虽然这种情况的成因是来自于人们的想象,没有真凭实据,但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事物,才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起来,《山海经》中的诸多异兽和各方神灵便是其中相当出彩的内容。
虽然中国境内并无狮子,中国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也从未亲眼见过狮子,但由于狮子本身就具有样貌威武、身躯庞大、吼声巨大的特点,这使人们心中天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神圣的物种。在经过部分民间艺术的加工后,狮子的形象再度上涨,成为一种人们内心感情寄托的对象,希望它能够保卫自己的安全和带来祥瑞。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如龙的形象便是集合了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特点杂糅而成,是一种自然世界具象化的体现。这样说来,狮子反倒还显得普普通通许多,不仅没有各种无敌的能力,也没有太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可能终究还是受到了在中国境内没有分布的影响。
另外,狮子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也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便在中国社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不仅上至皇帝士族对其偏爱有加,愿意提供物质条件方便其传播,下至平民百姓也对这种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现世苦难的思想理念感到新奇和追捧。
而在佛教的种种神话传说当中,狮子被尊为佛教圣物,被视作释迦牟尼的化身。尤其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当时的印度统治者阿育王通过雕刻狮子以增加自己的威慑性,这无疑再度提高了狮子在佛教当中的地位。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狮子自然也成了一种神圣的动物,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广。
二、中国的石狮雕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
1、东汉时期的石狮更具有想象特征
在东汉时期,由于此时狮子形象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深入与广泛,其文化内涵也并不算深厚,所以当时人们对于石狮的雕刻呈现出了一种想象特征。当然,这种想象并非完全凭空捏造,而是在一定真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这时候的石狮雕刻主要是以老虎的基本形态和动作和原型,然后再加上一些狮子具有的鬣毛和长牙等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古代的人们坚信只要能够坐上带羽翼的坐骑,那么死后便能升天,所以东汉时期的石狮甚至还长有翅膀。
再加上此时的政府也并未对石狮的具体形象有过多干预,狮子的形象也因此显得较为多样化和艺术化,所以才说其更具有想象力。
以在四川省雅安县高颐墓、芦山姜公祠前的杨君墓前的石狮为例。该墓前的石狮呈现出虎头狮身的样貌,背上长有双翅,这与前文所说的相符合。
而为了凸显出狮子的活力与健壮,当时的人们在雕刻时将这座狮子的动作塑造为昂首疾走状态,并且夸大了它的四肢,使其显得更加孔武有力。当然,祥瑞也是这对狮子不可忽视的特点。
作为东汉石狮的代表作之一,杨君墓前的这对石狮基本符合当时社会所有与狮子有关的主要特点,对我们现如今增进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狮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石狮各自呈现出一定特点,这是由于不同政治和文化环境导致的差异。南朝的狮子相对来说仍然继承了东汉时期的想象特点,其整体形象较为威严庄重,体型也更为庞大凶猛,透露出一种对外征伐的意味,表达出当时南朝的统治阶级对于北伐的愿望和希冀。
在羽翼上面,南朝的石狮变得更加丰富,不仅羽翼本身更为丰富美丽,有时会在翼根处刻有鱼鳞纹,而且其分布位置扩大到肩部。为了突出石狮的飞天能力,其胸部还装饰有大量的勾云纹。虽然南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如此丰富的石狮形象,足以说明其文化层面的兴盛。
相比之下,由于佛教在北朝地区经历着一个长期传播的过程,且北朝离西域更近,对狮子的真实形象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北朝石狮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石狮多与佛教有关,二是石狮的形象更真实活泼。
北朝的石狮大多都雕刻在菩萨和佛祖旁边,体型较小,羽翼基本消失,面部表情较为温顺且活泼,表现出在佛教面前的臣服姿态。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北朝石狮分为两套系统,镇守陵墓的狮子继承了东汉的风格,只有佛教石狮才显现出以上特点。
3、唐宋是石狮形象变化的过渡阶段
在唐朝时期,狮子的形象继续往写实的方向发展,不再全是雄伟凶猛的模样,并且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不同地位的人,其墓前石狮的数量、高度、材质等都有着一定的区别,亲王和公主的陵墓甚至不再能使用石狮。
若是前文所提到的杨君生在唐朝,其墓前的雕刻就是其他动物了。到了宋朝,狮子开始渐入民间,其寓意也从原来的陵墓专用变成了镇宅神兽。只要你能给得起,家家户户门前都可以雕刻一对石狮来保障出行平安。
伴随着这种情况的出现,石狮从原来的威武庄严慢慢转变为温顺内敛,其形象变得更加写实亲民,不仅大小、鬃毛等外表轮廓开始与真实狮子一般无二,甚至还多出了如铃铛、项圈等装饰类的物品,用以加深它的世俗性。
到了明清之后,有关于石狮的造型越来越精美准确,但相对应而来的,却是石狮的各种雕刻规定。如清朝就曾对石狮头上的螺髻有着严格规定,只有王公贵族和一品大官才能在府前装饰有一个13个螺髻头的石狮。
这样看来,石狮的外部形象发展是一个从想象到真实、从威严到温顺的过程,而其内部文化则是一个从自由到等级、从羽化升仙到保卫府邸的过程。两者同时进行,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石狮形象及其文化的演变。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经历过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后,石狮的外部形象及其内部文化内涵相较最初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既是中国文化在不断丰富后所引发的自然结果,也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主动推行有关。
一个从没有过狮子分布的国家,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狮子文化,这在世界范围内想必也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但也正因此,才越发凸显出我国文化的博大与宽容。直至今日,石狮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已经随处可见,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6-23 06:09回复
    中国历史上有亚洲狮分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7-02 1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