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后遗症治疗吧 关注:326,391贴子:6,048,270
  • 1回复贴,共1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乃中医八纲辨证基本方法,为中医各种辨证总纲。本章将逐一讨论此八纲之两两相对立属性含义。
(一)(广义)阴阳——状态
第一章已阐明任何事物均具有阴阳二性,即对立又统一之矛盾属性。中医理论之“阴阳”分广义与狭义。广义“阴阳”代表某属性两种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为狭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状态,为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宇宙中任一事物任一属性均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至于何种状态为“阴”,何种状态为“阳”,全由人类定义,且任何人均可自定义及命名,譬如以“甲乙”、“正负”、“雌雄”、“大小”、“上下”、“黑白”代替“阴阳”。为了统一思想,方便推理,古人选用了“阴阳”二字。
阴阳之对立性表现在某种属性上具有对立、矛盾、相反性质,比如:里、表;寒、热;虚、实;内、外;反、正;负、正;凹、凸;暗、明;黑、白;降、升;前、后;左、右;低、高;静、动;慢、快;缩、胀;落、涨;闭、开;死、生;小、大;少、多;轻、重;无、有;双、单;偶、奇;雌、雄;等等。
阴阳之统一性表现在针对某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比如:不具“里”就无从谈“表”;不具“寒”就无从谈“热”;不具“虚”就无从谈“实”;不具“内”,就无从谈“外”;不具“反”,就无从谈“正”;不具“负”就无从谈“正”;等等。
阴阳之互含性表现在两种状态之内又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即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比如:在“里”之内又分“里”(里中之里,阴中之阴)、“表”(里中之表,阴中之阳),在“表”之内又分“里”(表中之里,阳中之阴)、“表”(表中之表,阳中之阳)。且如此划分可无限、反复循环下去。总之,广义“阴阳”为任一事物任一属性之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
(二)(狭义)阴阳——运动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在运动范畴之阴阳状态。状态“阴”代表趋于静止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静、衰老、昏睡、嗜卧、少言、迟缓、纳呆食少、迟脉;状态“阳”代表趋于运动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动、生长、失眠、喜动、多语、敏捷、善饥多食、数脉等。
(三)寒热——能量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寒热”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能量范畴之阴阳状态,寒为阴,热为阳。状态“寒”代表具有相对低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低温、吸热、喜暖、恶寒(怕冷)等;状态“热”代表具有相对高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高温、散热、喜冷、恶热(怕热)等。
(四)表里——空间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表里”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空间范畴之阴阳状态,表为阳,里为阴。状态“表”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表层、外部、向表、上部等;状态“里”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里层、内部、向里、下部等。譬如:皮毛为表,脏腑为里;腑为表,脏为里;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臂、腿外侧为表,臂、腿内侧为里;脊背为表,胸腹为里。
(五)虚实——程度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虚实”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程度范畴之阴阳状态,虚为阴,实为阳。状态“虚”代表在程度上相对虚、弱、少、小、软、干瘪;状态“实”代表在程度上相对实、强、多、大、硬、饱满。譬如:虚脉与实脉;瘦弱与强壮;少力与多力;气微与气粗;声微与声洪;内陷与肿胀;目陷与目突。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八纲辨证之四要素分别是四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程度,其中“程度”属性用于修饰其余三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比如:阴虚、阳虚、虚寒、虚热、表虚、里虚、阴盛(实)、阳盛(实)、实寒、实热、表实、里实。中医理论之“阴阳”包含两层意义:广义“阴阳”表示某一属性之对立、矛盾状态,乃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四要素均可分阴阳;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状态,乃四要素之一。
(七)(狭义)阴阳平衡
阴阳之虚实:针对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态势之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制衡;阴虚则阳胜而偏动,阳虚则阴胜而偏静;阴盛则阳衰而趋静,阳盛则阴衰而趋动。虚与衰代表“虚”之程度弱强;胜与盛代表“实”之程度弱强。中医养生就是帮助人们维持生命、脏腑、气血等阴阳平衡状态,若阴阳平衡,则阴阳和合,阴阳合则正气足。《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

上图虚线乃某人阴阳平衡时身体所在状态,短粗黑线乃某人身体实际状态,在上偏阳,在下偏阴。短粗黑线与虚线重合,则此人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阳虚(阴胜)状态,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阴虚(阳胜)状态,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阴盛格阳,常现真寒假热(或格阳、或戴阳、或兼具)之危相,此时当回阳救逆、热因热用,以期寒去阳回而阴阳格拒消除;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阳盛(阴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阳盛格阴,常现真热假寒、热厥(阳厥)之危相,此时当以寒治寒,以期里热清、阳达于外而阴阳格拒消除。
阴阳寒热之虚实:阳亢(阳胜)为阴虚有热之象,此为虚热。阴寒(阴胜)为阳虚有寒之象,此为虚寒。阴盛阳衰则必有寒象,阳盛阴衰则必有热象。《黄帝内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两虚:或因先天不足,或因久病不愈,或因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早衰,致人体出现与年龄段不符之衰弱现象,换而言之,即使其人处于阴阳平衡之无病状态,亦比同龄常人体质虚弱、早衰。其人若想恢复体质,则须健康饮食、起居规律、适当锻炼、长期调理。

上图“原阴阳平衡处”为同龄段常人本应具备体质,即阴阳平衡状态。“现阴阳平衡处”为其人阴阳平衡状态下体质,与同龄段常人比则显早衰、虚弱。其人亦可出现阴虚(阳胜)、阳虚(阴胜)之阴阳失衡状态。
中医所述之阴阳平衡乃动态平衡。人出生后进入发育阶段,元“阳”逐日而增,阴阳平衡态逐日而长,孩童、少年(女)常阳有余而阴不足,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北宋名医钱乙制六味地黄丸;人进入衰老阶段,元“阳”逐日而减,阴阳平衡态逐日而衰,老人常阴有余而阳不足,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医圣张机制(金匮)肾气丸。或有小儿先天不足,元“阳”增长乏力,阴阳平衡态生长缓慢,孩童、少年(女)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此时当补元阳滋阴血,推动阴阳平衡态生长。或有青壮年、老人因久病不愈、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阴阳平衡态早衰,此时当调整饮食起居、调理身体,减缓阴阳平衡态衰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实指:年到四十之人,阴阳平衡态自半,起居衰矣。


IP属地:湖南1楼2022-06-28 14:18回复
    救救我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7-28 17: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