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吧 关注:5,527贴子:15,544

战国策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略注释加个人翻译,每日至少一篇,除非篇幅长而复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6-29 11:44回复
    第1卷 东周
    1 秦临周而求九鼎
    周面临秦的九鼎索求,周君心病。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臣往东向齐借救兵"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企图兴兵亲临周而强求九鼎的行为非天道,周国君臣各献计策最终确定送秦不如送贵国。如此可得所救之国扬美名,可得至尊宝物九鼎。 愿大王三思
    秦王欢欣,发兵五万人,差陈臣思为主将援救周,秦国军队只得罢了
    齐人索求九鼎,周君又为难。颜率说"大王无须担心,臣愿东去解决"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周国不忘贵国庇护举国上下的大义,九鼎可送,但不知贵国的周齐物流路线"
    齐王说,"寡人将从梁国借道”
    颜率说,"不妥,梁国君臣都想得到九鼎,晖台和少海必然有阴谋,鼎流入梁国必定不能流出"
    齐王说,"寡人将从楚国借道”
    颜率说,"不妥,楚国君臣想要九鼎,在叶庭一定蓄谋已久,如果鼎流入楚国必然不能流出"
    王之反问,"送到寡人的齐国难道就行不通吗"
    颜率说,"小城市不足以让大王费心。 况且九鼎不像醋壶酱瓶可以顺带就能到齐国;鸟儿成群结队,兔马高兴待飞,九鼎以此流入齐国也是不现实的。 古代周征服商得九鼎,每一鼎都要九万人驱动,就是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也要装备,这些是必要准备。 如今大王虽有如此人力,臣暗为大王担心物流路线如何"
    齐王说,"你三番两次的来,就当无事发生?"
    颜率说,"不敢冒犯贵国,快速拟定物流路线,随时在当地迁鼎待发"
    齐王不再问其它。
    原文:
    秦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颜率曰: "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 与 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 齐?”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
    叶庭[地名]
    醯(xi):醋
    甀(zhui)
    挈(qie)
    輓(wan)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6-29 11:50
    回复
      2 秦攻宜阳
      秦攻韩国宜阳,周君对赵累说,"你认为战局如何?"
      回答却是"宜阳必然沦陷"
      周君说,"八里见方的宜阳城有村兵十万,有十年储备粮,韩国相国公仲有正规军二十万,而且景翠掌握大量楚国军事力量,可以到附近的山求他救援,秦国必然无功而返"
      回答却是,"甘茂客居秦国,攻下宜阳有周之姬旦之功,无功则被秦削爵。 秦王不顾王室和大臣的义劝攻宜阳,如果宜阳没有拿下,秦王一定恼羞成怒,所以臣认为必然沦陷"
      周君说,"如此,你觉得寡人该如何?"
      回答却是"王可对景翠说'执圭公爵,柱国职权,战胜则功高盖主,战败则赐死。 不如背着秦国支援宜阳,如果公爵发兵,秦国一定惶恐腹背受敌,必然重金贿赂,韩国的公仲也会感恩趁秦之危,必然有大礼相送。 "
      果然秦国攻下宜阳,景翠也按计划发兵。 秦国慌了,奉上煮枣城,韩国王室也重金贿赂。 景翠得秦国城市,得韩国礼物,欠东周人情
      //
      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
      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君曰 :“子为寡人谋,且奈何?”
      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
      粟: 泛指谷物
      公仲: 韩国相国
      景翠[楚将]
      煮枣[地名]
      宜阳在韩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6-29 11:52
      回复
        3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
        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
        战国的东周和西周是(东)周王室分裂,东周和西周和其他诸侯国差不多
        东周卷的周默认为东周,西周卷同理
        有的版本是以西周策为卷一
        //
        东周和西周发生战争,韩国支援西周。
        有人在韩王替东周说话,"西周是天子故国,遗留宝藏众多,如果按兵不动,东周必然感恩,必然奉上西周宝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6-29 11:57
        回复
          4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和西周争执,西周想联合楚国韩国。
          齐明对东周君说,"臣恐怕西周贿赂楚国韩国,计划瓜分东周。 不如对楚国韩国说西周献宝还在两可之间,如果没有东周的军队逼迫西周,西周的宝物也不会流入楚国韩国。 楚国韩国想要得到宝藏,最好是助我攻西周。 西周奉上宝藏,我们有为楚国韩国取宝物的人情。 西周会被弱化"
          //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
          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
          趣: 促
          我: 我,我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6-29 11:59
          回复
            5
            东周想种稻子,西周不放水,东周为难。
            苏子对东周君说,"臣愿出使西周求水,可否?"
            苏子见到西周君说"主君智谋过人,但如今不放水造成东周致富,如今东周农民全都种小麦,而不是其它。 主君如果想坑害东周,不如放水一时,小麦必然涝灾。 放水后,东周必然又种水稻,种水稻再断水,那么东周人民只能仰仗西周,听命于主君"
            西周君说,"甚好",令下水,苏子从中得二国赏金
            //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
            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
            苏子可能是苏秦,也传说是苏代
            小麦是耐干旱,但是怕涝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6-29 12:02
            回复
              6
              昭献在阳翟,周君令相国迎接,相国不愿意
              苏厉因此对周君说,"楚王和魏王来访,主君令陈封迎接楚,令向公迎接魏。 楚王韩王来访,主君派许公迎接楚王,派向公迎接韩王。现在昭献并非君主,主君却派相国迎接,将来楚王来到阳翟,主君又派谁迎接呢。 "
              东周君说,"也对",于是没让相国动身
              //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
              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
              陈封[人名]
              之: 往
              因为同姓氏,所以苏厉,苏秦/苏代相传是同一个家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6-29 12:04
              收起回复
                7
                秦向周借道以讨伐韩,周害怕借道会恶化与韩国的关系,不借道会恶化与秦国的关系。
                史黡对周君说,"或许主君可以差人对韩公叔说'秦敢境外与韩作战是信任东周。主公可以献地东周,派大使访问楚国,秦国必然犹豫,不信任周,必然攻不下韩国。 '另一边对秦王说,"韩国硬要送周土地,是想让秦怀疑周,寡人不敢平白接受"。 秦必然不会说不让周接受,如此既可得韩国土地又是在秦的眼神下"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
                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
                假: 利用,借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6-29 12:05
                回复
                  8
                  楚国攻韩国雍氏,周粮食出口秦国,楚国韩国都不满周国,周君为难。
                  有人在楚王君面前为周说话,"大王强势迁怒周,东周不安,必然成立粮食出口国同盟,大王就多了一个强敌。所以大王不如早点解除对周的政治恐吓,东周知罪,被谅解后必然讨好大王"
                  //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
                  粻: 粮食资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6-29 12:07
                  回复
                    9 周最谓吕礼
                    周最对吕礼说,"你为何不让秦国攻击齐国?我愿举荐你为齐国相国,你在齐国为秦国做事可以高枕无忧,你可以让周最待在魏国同为秦国做事,这样你就能制衡天下。 你在东齐被重用,在西秦被推崇,秦国齐国合二为一,你才能长期被重用啊"
                    //
                    周最谓吕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
                    处: 處/処,文中是處,表示后顾之忧
                    吕礼有的版本写作石礼,史记等书也是记载吕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6-29 12:08
                    回复
                      10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
                      工师藉[人名]
                      //
                      周相吕仓向周君引见一位客人,前任相国工师藉怕客人中伤自己,差人对周君说,"来者是雄辩之士,但是不值得信赖,毕竟喜欢毁谤他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6-29 12:09
                      回复
                        11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周文君罢免工师藉的职位,以吕仓为相,周国人民不满意,周君情绪低落。
                        吕仓的客人对周文君说,"国家有荣辱,忠臣背负耻辱,荣耀归于君上。 宋君在农忙时建造高台,惹人民非议,是因为没有忠臣抵挡流言。 于是子罕退相位该任司空,人民非议子罕却称赞君王。齐桓公宫中有七个集市,妓院七百女子,惹国人非议,管仲建造三归之家以此掩护齐桓公,并非有意伤害民心。 《春秋》有数百次记载臣子杀害君王,这些大臣都享有盛名。 所以说大臣名声好不一定是国家之福,芸芸众生的平凡会形成伟大,积土方成高山"
                        周君于是没有罢免吕仓
                        //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疆,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
                        说: 説/說=说/悦
                        闵: 悯
                        女闾: 妓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6-29 12:10
                        回复
                          12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即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
                          温地人来到东周,东周不接待。 来者回答说,"我是当地人啊",问具体地址却回答不上,因此遭到官吏拘留。
                          周君差人问他,"你不是周人,为何却自称不是外地人?"
                          回答是,"臣年少读到《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如今乃是周天下,我算是周天子之臣,怎么算外地人呢?所以才称当地人"
                          于是周君差人放了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6-29 12:12
                          回复
                            13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因,徐为之东,则有合矣。”
                            //
                            金投可能是赵国地名或人名
                            "虚"可能是简体字的缘故,而是"墟"
                            魏因以因: 第二个"因"可能是"困"
                            //
                            疑似有人对周最说起金投:"秦人认为周最来到齐国会被天下人猜忌,秦国又深知赵国难以与你所在的齐国战斗,恐怕齐国韩国联合之前,就被秦国兼并了。 秦国齐国联合,你的齐国就变成了附属国,不如你先保住齐国,从而辅助秦灭韩魏,让赵国挟持上党的韩王长子。 这样你收东秦的好处,收南韩的土地,魏国因此只能慢慢向东发展,最后必然被秦国兼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6-29 12:12
                            回复
                              14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止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
                              //
                              负:附
                              收: 约束
                              三晋=魏、赵、韩
                              战国七雄的燕国最先战败,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国就讨伐燕国,燕国国都都沦陷了,只能苟延残喘
                              //
                              根据前文周最谓吕礼,周最应该在魏国当差
                              //
                              周最说起金投,"您背负秦国的命令与强大的齐国作战,如果战胜,齐国会变秦国附属国而封闭外交,旁观天下混战,而不是大面积割地;如果战败,赵国元气大伤,只能对秦国唯命是从。 秦国已经完全占领韩魏的上党太原,往西的土地也会沦陷,秦国地盘就占据一半天下,再制衡齐楚三晋之命脉,你我的魏国赵国复国无望,而且你我自身难保,所以说你出的什么馊主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6-29 1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