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吧 关注:4,984贴子:10,441
  • 10回复贴,共1

淬火回火札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只是搬运工这个是六顶山墓葬出土的甲片做了比较全面的检测发现的
这个回火估计是自回火(说实话也没见过多少刻意保温回火的甲胄,几个板甲案例好像也是自回火的)
札甲片很多硬化层都在表层,占大部分的芯部是低碳区,甲片本来就不是多厚,出土锈蚀的如果草率抛光再看芯部保存好点的铁质区确实容易忽略表层硬化区
我个人感觉有些报告的甲片检测就太过草率了,而且只看碳含量不测下平均硬度,实属可惜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9-10 11:36回复
    @duckbillclinto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1-09 15:53
    回复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1-09 16:23
      收起回复
        造成自回火的方式一般概括下有两种,一种就是现代工业制造中的大型、中型工件,在淬火时,表层已淬,但中心部分还处于高温,内部的热量散发至表层,造成表层的马氏体组织自回火;另一种方式就是民间刀匠少量采用的,专门处理小工件的间断淬火,即将小工件在介质中只淬火极短的几秒,在未完全淬透内部的情况下,取出工件,空冷数秒,内部余热散出,造成一定的自回火,然后重新放入介质长时间至完全冷却,防止中温回火造成材料性能下降。
        对于唐刀,间断淬火是可行的,因为刀体较厚,不论长短,厚度一般都有大概7mm或稍多,因此间断淬火是可掌握并能熟练地重复近似的结果,大量生产时,可以保持质量接近一致。实际上,刀具的间断淬火,难度非常高,新手淬断刀是常事,老手就会经常热处理不达标,沒淬够,回火过量,或回火不足,造成刀的性能打个大折。因此,多数刀匠采用的是先做全淬,然后再做回火,难度低,质量稳定,性能更好。
        而铠甲片的厚度和尺寸,是属于小型的极薄工件,一般厚度介于0.5mm至4mm之间,内部的热容量不够,所以间断淬火难度之高,近乎不可能,我的一个国内刀匠好友,尝试间断淬火几把日式牛刀和菜切,厚度2mm,3mm,4mm都有,连断3把,断刀的视频现在还在我的微信上,那种断法,不是裂,而是炸成几截,隔着屏幕都心疼。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唐刀的回火,是存在自回火的可能性的,但可能性低,主要就是工艺难度高,材料性能不好控制,批量生产时较难保证一致性,还不如用全淬,再回火。很多人会质疑古人没测温枪、电热隅,如何准确地做回火?其实很简单,整把刀放在慢火上烤的时候,不断甩水珠到刀身上,如果水珠能开始快速滑动,就表示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上下了,回火完成。这和我们用传统铁锅炒菜之前时,甩水进锅测温度的方法是一致的,一点都不难掌握。
        至于甲片自回火,基本上不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甲片薄,自回火先天条件不足,二是制造一套铠甲,要用几百至上千枚甲片,是常有的事,不可能每一片都来个间断淬火,所以,全淬后再回火,才合理。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1-10 00:01
        回复
          @甲胄吧 吧主,怎么改名字了?这贴加精,很用心啊。可惜就是没什么人气。我这一年,一直都很忙,所以还没时间写光要甲。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1-13 18: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