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养老吧 关注:118贴子:645
  • 0回复贴,共1

适老化设计-康养建筑设计要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伴随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生态环境等问题备受重视,社会康养需求和市场消费急速膨胀,加上国家层面全力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美好生活”建设,康养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中国康养产业的风口正在逐渐形成,本文从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原则入题,浅谈康养建筑设计要点,探讨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语言,形成有温度的康复养老室内外活动空间,突出康养设施空间与环境的设计要点,好的设计是美的,通过好的设计衬托康养建筑设计之美,突出以人为本,医患并重,注重为所有活跃在康养空间的人,特别是康复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关怀,营造健康、安全、经济、高效的室内外环境。
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传统意义上来讲,康养产业的主要服务人群为行动能力和自我照护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及外科手术术后恢复期的患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内康养产业已经向欧洲成熟的老年护理产业靠拢。法国的养老建筑分类
从传统的养老院、养护院逐渐拓展其服务内容,康养不等于养老,养老仅是康养产业的一项内容,除了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当下社会的康养,更多是通过康复医学、老年护理、老年文化娱乐活动,针对半自理或非自理型老年人,提供24小时贴身专业化医疗服务,医疗团队同居同住。同时构建全社会康复乐园模式,其功能组成包括老年康体中心、康复理疗、慢病管理、健康检测、营养膳食中心、中医养生院等,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并开辟1分钟直通康复医院绿色转诊通道。
实际上,康养产业是希望通过先进完善的康养服务设施,绿色生态的室外康养花园,安全舒适温馨的室内环境为老年人提供身心健康及养老护理保障的多重服务,使得老年人在康复护理的治愈过程中身体机能得到极大的康复,心灵得到升华,处于一种持续向好的健康状态。
国家《“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医务室、护理站等。加强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护理等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政策导向加上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康养产业迎来全新机遇与变革。
二后疫情时代康养建筑值得关注的6项原则
依据设计开展康养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服务,分别从策划规划、方案设计、技术深化、施工配合、运营调试五个维度,通过全领域、分专业的精准设计提升康养建筑设计质量。
后疫情时代康养建筑值得关注的6项原则:
1平疫结合与经济的可行性
康养建筑除了日常运行,“平疫结合”应当兼顾平时与疫情时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康养建筑的首层设置隔离护理区,设计还需满足传染性患者的急症护理需求,且在经济上可行。
2可拓展性与空间的冗余
设计需要有能力容纳未来潜在增加的患者数量,各功能区块的构成和比例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为未来调整留有余地,做到因势利导。
3幸福感与高效医疗
疫情流行期间,面对紧张的员工、患者、还有家庭。设计需要支持空间的喘息、恢复。医疗空间要尽量体现人性化,适度地放开空间,实现建筑内在的幸福感。
4通风和采光与材料性能
清洁空气和地面设计以减少传播的气溶胶粒子,同时支持易于维护清洁空气和表面。
采光照明充足、布置合理、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这样可有助于稳定情绪,促进心理康复。
如果患者可以从他们的窗户看到室外园林中的树木,比他们直接看到砖墙需要的药品减少30%,而康复度提高30%。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采光设计对精神类患者的康复提高50%。
医疗护理能力与隔离措施
进一步优化康复医疗的功能和流程设计,强化设计的普适性和可持续性,为隔离单人的病房促进患者护理,保障员工和人员安全,支持连续性操作。
6清晰流线与交通系统化设计
支持清晰的流通渠道,支持安全运动和最小化传播的风险。各类型流线应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院内感染,使建筑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组合好各建筑空间,使各部门之间无穿越交通,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医院内部流线。
三康养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康复医学作为传统四大医学板块之一,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治疗,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促进患者恢复,预防残疾发生,改善患者治愈后起居,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有“慢、常、变”的三大特点。
考虑各类疾病患者群认知能力差、行动不便、心理障碍大等诸多因素,以及康复治疗的特殊性,所以康复病房的设计不同于综合病房。
需严格遵循医疗的需求、生活的需求、心理的需求以及安全的需求。
相较于综合医院医技为重点,康养建筑护理居室、康复病房为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空间设计原则包括:
1小病区、低床位
一般在35床上下。康复患者的活动多,病区要小,康复患者与医生交流多。大病区既嘈杂又增加医生负担。
全开敞、高低台
开敞的护士站方便医护与患者交流。设置高低问询台、既能使患者减少弯腰,同时方便乘坐轮椅的病患。
重交流、无分隔
康复医院护理单元是开放式的病房:护士站位于两侧病房之间,每六个床位作为一个隔间的病房在朝向走廊一侧,并没有隔墙,护士能一览无余,对每个患者都了若指掌。
比较明显的是康养设施的单元多用单廊和双廊设计,不会采用综合医院的复廊设计
乐休憩、享趣味
共享空间是一个社交、活动、会客的多功能区域。为帮助患者尽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康复过程患者有更多交流方面的需求。
宽走道、双扶手
医建筑患者走道要求不少于2.4米。康复病房不宜少于2.8米,建议3.6米。预留出一些轮椅摆放区。
大多数的康复患者行动不便在通行时依靠担架、推床、轮椅、拐杖等助行器移动,所需的走廊宽度比一般建筑的走廊宽度要求更高,且因为患者病种不同,年纪不同,走廊应安装双层扶手。
大平台、多利用
康复中心为解决***的高层建筑消防疏散问题,在病房楼每层设计宽敞的室外休息平台。
病房层的景观平台,不单单为了达到绿化及景观目的。需要结合康复功能设置五感康复花园。
利用公共阳台设置洗衣、晒衣功能,增加患者日常能力。
互融合、清标识
床旁康复、病区康复以及大厅康复三级康复体系是为减少患者移动、强化专病康复、加强集中康复等目标而构建。
床旁康复:即为基于不同病种选择适宜的康复病床,并在床头、床尾、床侧配置康复设备设施,便于患者完成专项康复训练。
病区康复:针对不同病种设立护理单元;在病区设立专病康复治疗厅提升康复训练效率与效果;与科研深度结合,服务临床需要。
大厅康复:针对门诊患者以及部分住院患者,通过集中康复,提升康复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
康复医院经常把康复区设置在康复病房单元中,结合交通空间、训练区、餐饮区统一设置。
重心灵、促疗愈
多样化配套设施的设置帮助医院以日常关怀促进康复患者心理疗愈,亦可慰藉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
两个区域比较重视:
1广州、上海等海派文化地区;
2青、甘、宁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近些年来,我国在康养建筑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养老设施的开发与设计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未来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还将继续提高,老年人对生活环境和建筑环境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国在老年建筑的空间规划与设计方面,需要继续进行理念上的创新和探索,在设计中融入康复医养服务、加入景观环境疗法等,以满足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好地突出康养建筑之美。


1楼2022-09-16 15: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