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吧 关注:333贴子:1,883
  • 0回复贴,共1

【ZT】陈献章开明代心学先河 王阳明到广州拜访知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学术中心也逐渐南移,也就在此时,广东出现了一位文化巨擘——陈献章。陈献章提出“学贵知疑”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
  陈献章还开创了明代性灵诗派,正因他的出现,岭南文化登上了中国文化舞台的中心。明代大儒湛若水在29岁时投其门下,成为陈献章首席大弟子,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主张“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成理学的一大门派。“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与王阳明两位心学大师还是至交好友,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相交几十年,书信来往和诗歌唱和极多。王阳明曾于1528年来增城,参观明诚书院,又拜访湛若水寓所,写下《题甘泉居》《书泉翁壁》两诗。当时,湛若水仍在南京任职,彼此未能相见。“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诗中所写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思念,以及希望再与湛若水比邻而居的心愿。
  湛若水创建书院数十间
  讲学讲到九十五岁高龄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75岁的湛若水回到广州的湛家园(今法政路),岭南儒林为之轰动。御史洪垣刚好巡按广东,他兴建天关精舍,并恭请湛若水主持讲学。湛若水往生徒们面前一站,大家都屏息静气,被他的雍雅风度仪容与谈吐镇住了。时人描述他的模样,说其“凛凛有如天神”。

湛若水像
  湛若水办学之热心,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办书院,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湛若水一生共建了33所书院,光自己的家乡增城境内就有4所:甘泉书院、读岗书院、莲洞书院、明诚书院。只要有人想学,他就一定施教,门生弟子多达3900多人,既讲学提升理论基础,又鼓励学生应举。湛若水活到95岁高龄,谢世前半月,他还在广州的禺山精舍讲学。湛若水门下不乏耄耋老人。当年,数位或年过七旬、八旬,或已百岁的老者慕名而来,拜在湛氏门下。一时间,师生弟子皓首研学,传为儒林美谈。这段著名的“天关六皓”佳话,被屈大均录入《广东新语》。
  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跃居全国第三,作为心学集大成者、教育家的湛若水,地位超拔。天关精舍是明代广州书院中一颗最明亮的星辰,在湛若水身后,它依然长久地被岭南士大夫奉为精神家园。清代道光年间,一批名重当时的大儒——张维屏、黄培芳、谭莹、陈澧等人还定期在天关精舍聚会,他们都把在湛若水的鳣座前交流学问,视作一种精神的洗礼。


IP属地:广东1楼2022-10-13 08: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