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吧 关注:3,049贴子:25,950
  • 12回复贴,共1

东吴大将--徐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录:【赵武灵王】
----------
       
           从“徐盛能否列传”说起


1楼2010-06-28 22:27回复
    徐盛(文向)


    2楼2010-06-28 22:28
    回复
        幸读了历史博士罗肇前的《三国征战史》,对其分析的若干建设性历史疑点深为敬服,但是他也有很多观点有些语出惊人,比如对董卓、麴义等人的军事评价过高等,我这篇文章不去争论那些问题,单单就其一个深入分析的观点即“徐盛的战功、资历不能其他十一位将领并列为东吴早期的虎臣”开始说起。
        首先我陈述一下罗前辈文中的话:
        “吴国的徐盛,勇不及甘宁、凌统、潘璋,亦未像陈武、董袭那样死于国事,官至安东将军,在吕范督率下指挥一师将士,并未显赫到必须立传。被陈寿立传的吴国元勋中,除徐盛之外,都在陆机的《辩亡论》中提及。徐盛之立传,在于孙权受曹丕册封时,徐盛在魏国使者面前忿愤顾谓同列,并且大哭。其人获得立传资格,总须有个特殊原因。”
        对于他的看法,我深表不同,于是,我决定为我一直比较喜爱的武将徐盛写些东西。


      3楼2010-06-28 22:28
      回复
        1、其勇。
          我相信,谁都不会说徐盛无勇的,因为我们不是去说他是否能够得上像关羽张飞那样天下共闻的惊人之勇,不需要谈虎色变的效果。
          “遭乱,客居吴,以勇气闻。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下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余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三国志·徐盛传》
          陈寿已经很准确得告诉我们,徐盛最初是以勇气闻于世的。如果说名气上的例子不足以证明,那么以一百多人“大破”黄祖儿子黄射的数千人的战绩足可证明徐盛的勇武。虽然此战中徐盛主要运用的是战术(先射后开城门攻击),但是指挥作战,个人勇武也是必须的,可见这次的以少胜多有一定的说服力。至于罗前辈所说的“武不及甘宁、凌统、潘璋”等语句,我认为不妥,历史上本就不好评比武力的高低,又不像演义里有明文道出多少回合分出胜负,所以主要看的是作战勇烈程度,徐盛完全够得上其他江东虎臣的实力,不输于潘璋陈武蒋钦等人。


        4楼2010-06-28 22:29
        回复
          3、濡须督。
            做为抵御魏国进攻的大型坞镇,同时也是北上的重要据点,濡须口是三国时期吴国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来源追溯到吕蒙的建议:“(吕蒙)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近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孙权与曹操数次对峙于此,基本上都能让曹操不战自退,所以说这里是吴国的一个重要“港口”,需要有能力并且要兼顾南北作战风格的人担任。那么,在吴国的武将中,谁比较适合呢?最擅长北方作战风格的周瑜已死,吕蒙又要担任军中要职,不可抽身,所以这项重任必须交给一个统领能力较高的猛将身上。
            孙权选择了蒋钦,他是孙权认为和吕蒙同样是值得刮目相看的人物,曾经在孙权的教诲下与吕蒙一样,发奋读书补充自己文史知识的人,基本上是和吕蒙的军事思想形成一线的,(可能也有吕蒙的推荐,因为濡须坞本就是吕蒙自己的提议)所以孙权把重担交给了蒋钦。当时的徐盛在蒋钦的管辖之下并非风平浪静的,由于曾经擅自斩杀了蒋钦的屯吏而忧心忡忡,深怕蒋钦对自己有意见,但蒋钦器量很大,还经常称赞徐盛的才能,这才让徐盛深感惭愧和佩服。两年之后,孙权又任命曾经奋勇保护自己的周泰接任了濡须督的位置。论到战功,难道徐盛朱然等将都不如周泰吗?那可未必。当时这二人都深感不服,但等孙权说明了让周泰担任此职的原因之后,才令诸将真正感到心悦诚服了。此后,这个众人位置还有朱桓、张承等人。
            因为蒋钦、周泰二人同为江东十二虎之一,又和徐盛一样,都是北方南迁过来的武将,而且还都曾与徐盛有些小矛盾,故而把濡须督拿来说了一说。
            由此也引来了蒋钦对徐盛的那句评价:“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 


          6楼2010-06-28 22:31
          回复
            4、万人督。
              到底徐盛战绩如何?为什么不被罗肇前这位历史学家所看重,我们来看看徐盛有历史记载的主要战绩。
            (1)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下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余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射遂绝迹不复为寇。
            (2)复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
            (3)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4)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5)曹休出洞口,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风,船人多丧,盛收余兵,与休夹江。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
            (6)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
            从徐盛本传中来看,主要就是以上的六点。我历史研究得不够深入,其实还有其他的历史记载,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至少还有合肥之战“盛被创失矛,贺齐引兵拒击,得盛所失。”)
              第一次打败黄射前面已经说过,属于依靠战法以少胜多。
              第二次讨伐山贼,这在吴国的很多将领身上都曾有过。
              第三次是在濡须口的一次大好的表现机会,完全可以验证蒋钦的“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之说。不是非要像陈武、董袭那样死于国事才可以列传的吧?此战徐盛不死其实是靠自己本事的,其忠勇不差于死于此战的董袭。
              第四次为陆逊所督打败刘备。
              第五次在己方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死力坚守,防止敌军突入,也是很强的本领。
              最后一次退曹丕是比较风险的事情,用的是“假楼退敌”之计,这个“薄落”就是“藩篱” ,辞海中的解释是“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在围栅外面设置假楼,再加上浮船为饵,竟然“弥漫数百里”,最终将曹丕吓退,这是很不容易的,在诸将以为毫无用处的情况下,坚持己见,最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以说,最后这次的确是经验积累的成果,徐盛眼看着周瑜、吕蒙、陆逊等统帅行军指挥用计这么多年,多少也学会一些,在关键的时刻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才无愧于蒋钦所称的“万人督”之称。万人督不单单是指可以督率万人的意思,还有可以率领这万人行军作战、进可供退可守的统驭本领,所以,从能力上来看,徐盛丝毫不差给潘璋、丁奉。在演义中,作者更加夸大了此战的内容,做了些艺术的添油加醋,战争计策场面都写得惟妙惟肖,把徐盛写得就像东吴新任的“大都督”似的那么威风(因为也加了“将在外军令不受”的桥段),最后还使丁奉射死张辽,曹丕差点被擒,算报了孙权的逍遥津之恨了。


            7楼2010-06-28 22:33
            回复
              5、“江东将相如此!”
                这句话出自魏国使者邢贞的口中。
                《徐盛传》写道: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从徐盛两次对蒋钦、周泰由矛盾到诚服的事件,可以看出,徐盛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不满、有意见时,怒形于色,比较大开大合。和周瑜程普、甘宁凌统的事件相比,蒋钦徐盛也算得上是一对“将将和”的欢喜冤家了。
                在孙权假装向魏称降的事件中,张昭和徐盛是被点名指出有不满之色的人。不过,徐盛的反应就感觉更符合他的性格,在不了解孙权的计策时,做为忠臣良将,他有权力和义务来提出抗议,至少要发发牢骚。事实上,他的确只是发发感慨而已。在迎客亭大骂出口,最后还弄得一把鼻子一把眼泪,间接也达到了威慑魏国的结果:贞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罗肇前前辈认为徐盛之所以可以成为前期“十二虎”的一员,主要就是依靠这一番忠臣良言。而我认为,这并不是关键,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一处,更能反映徐盛勇烈忠心的一处证明罢了。


              8楼2010-06-28 22:35
              回复
                6、总结。
                  东吴黄武年间(222-229年),公元227年,徐盛因病去世,儿子徐楷继承爵位并继续统领部队。纵观徐盛一生,活得还是很精彩的,从偏将做起,根据战功渐渐成为了东吴政权的顶梁柱之一,武可以征战沙场、迎风作战,胆略平欺众将;智可以出谋划策、假楼退敌,谋略不逊群臣;一个“忠”字贯穿始末,在军队最危难的时候不依不饶,在国家被凌辱的时候起身反抗;是一个智勇双全又忠心报国的好将领,虽然也曾和同僚有过过节,但最终都化“敌”为友,携手共进,共同捍卫国家,破恕退魏,不仅可以身列十二虎将之中,而且还是其间的佼佼者。
                  因为一直喜欢徐文向,在看到他的“列传疑问”后有所感慨,所以写了此文。历史有误、文笔不周之处,请见谅。


                9楼2010-06-28 22:37
                回复
                  丁奉徐盛一直忠心于东吴。后期,魏国进攻东吴,被徐胜用火攻大破。时人皆言“徐胜勇不可挡”。 是东吴非常出色的将领和忠臣。


                  IP属地:浙江10楼2010-09-17 13:12
                  回复
                    悠悠我心........壮哉东吴.................


                    11楼2010-09-20 15:39
                    回复
                      我也喜欢徐盛,虽然最喜欢甘宁~


                      IP属地:江西12楼2011-12-05 07:01
                      回复
                        我也喜欢徐盛


                        IP属地:江苏13楼2011-12-08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