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纪年吧 关注:44贴子:182
  • 6回复贴,共1

西元前2517年,傻瓜式考证黄帝纪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中国没有一个绝对值的纪年,阅读中国史时,不方便计算年份,加上现行的公历是以耶稣基督的生日为起始纪年,名为公历,实为基督历,对非基督教的人,或无神论的人,使用基督历来纪年并不合适,因此使用中国公认的始祖黄帝的历法来纪年,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可以以此将中国史的年份串联起来,方便计算年份。
  虽然目前的文献,以及出土的文物,黄帝历的历元是哪天已不可考,但所幸中国的历法比较特殊,有使用干支辅助的传统,由六十甲子无限循环,数千来不间断,因此以干支往回推算,即可傻瓜式得出黄帝历的历元。
  所谓历元,即为历法起始的第一天,所以历元肯定是1年1月1日0时,换算成干支,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所以要找到黄帝历的历元,就要找到当时的四甲子之日。
  根据先秦文献《世本・作篇》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着调历」由此可知,甲子是黄帝时期创作的产物。
  甲子年是哪年?很好找,因为每隔60年,只有一次甲子年。
  甲子月是哪月?也很好找,因为一年有12个月,每5年只有一次甲子月,所以每60年一次的甲子年,也必定是甲子月。
  但有个问题,黄帝历的正月是哪月?
  根据以下文献记载:
  《礼稽命征》:「三皇三正,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农;周建子,宗黄帝。所谓:正朔三而改也。」
  《史记索隐》:「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
  中国将太阳历,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圈的365.242198天,平均分为十二个月,称为十二月建。文献指出,黄帝以子月为正月,从现在的农历来看,是太阳历的11月。
  但先秦时期只有太阴历,到了汉武帝时期,使用新的太初历,才加入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变成阴阳合历。因此,合理推断,黄帝时期的以子月为正月,指的是太阴历的11月,并不是太阳历的11月。
  而且从命名来看,十二月建中,11月命名为子月,子为地支的第一位,由此也可判断,最早的时候,也就是黄帝时期的时候,子月即为正月的意思。
  为何以子月为正月?因为子月包含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因此古人以包含冬至的子月为正月。只是11月实在太冷了,不适合庆祝新年,后世改正朔的时候,才逐渐改成以寅月为正月,也就是现行的1月为正月。
  甲子日是哪天?根据文献记载,先秦各朝代建立时需要改正朔,何谓改正朔?即修改历法的正月和朔日,正月指的是十二月建,朔日指的是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部分的那一日,也就是太阴历每个月的初一。
  甲子时是哪时?不用找,因为一天有12时辰,每5天只有一次甲子时,所以每60天一次的甲子日,也必定是甲子时。
  确定岁首和月首后,就可以开始找历元了。
  但是之前说过,后人把岁首改为寅月,即太阴历的1月,原本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不复存在,变成了“癸亥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如果以现行干支历去寻找,肯定找不到四甲子。但只要把岁首往前推二个月,将前一年的癸亥年,改回甲子年,即可回复到“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的日期,这是最早的干支历算法。
  所以要找的不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而是“癸亥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IP属地:福建1楼2023-02-12 02:57回复
      接下来,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每位帝和王,都有明确的即位干支和在位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帝尧陶唐氏的即位年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根据推算,该年为西元前2145年,离帝尧更远的其他五帝,只有在位时间,没有即位干支,因此只能靠自己推算。其中帝挚在位9年,帝喾在位63年,帝颛顼在位78年,合计共150年。因此黄帝历的历元,肯定在西元前2295年之前,以此年为界,寻找符合条件的四甲子日期,结果如下:
    西元前3237年01月03日(农历10月22日)
    西元前3057年01月18日(农历11月17日)
    西元前2997年01月03日(农历11月06日)
    西元前2817年01月18日(农历12月01日)
    西元前2757年01月03日(农历11月19日)
    西元前2577年01月18日(农历11月14日)
    西元前2517年01月03日(农历11月02日)
    西元前2337年01月18日(农历11月27日)
      在1000年内的时间段中,共有8个日期符合四甲子的条件。其中只有“西元前2517年01月03日(农历11月02日)”这一天,除了四甲子的条件外,当年的甲子月包含了冬至,同时又是朔日。但上面朔日的日期,却不是初一,而是初二,差了一天。
      这个时间点很尴尬,差一天就是初一了,很可惜,但考虑到计算的误差,就可以理解了,怎么说?
      其一,1个时辰是2小时,甲子时,是半夜23点至1点,刚好位于初一和初二的交界点,可以说“甲子时”位于初一,也可以说它位于初二。当然这个解释比较勉强,继续看下一点。
      其二,古人观测天象的条件,没有现代的高精密仪器可以测量,中外历史上,皆有出现日期误差的情况,因此,以4000多年前的条件,对于天象有一日之差的误算,我认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其三,不敢保证我使用的测算软件没有误差,毕竟是4000多年前的历法,天文并非固定,一直在细微变化,软件计算错误,出现1天的误差,也是有可能的。
      有人说,黄帝会不会以冬至那天为历元?这里必须理解二个概念:其一、农历是太阴历和太阳历合并的中国独有历法,以太阴历为主,太阳历为辅。朔望月属于太阴历,冬至属于太阳历。所谓的改正朔,改的是太阴历的正朔,并不是太阳历的正朔。其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以节气为正月初一。如果说,朔月那天刚好是冬至,这是有可能的,但经过查询,上述的日期中,也没有任何一天刚好是冬至。
      综上考证,西元前2517年01月03日,为黄帝历的历元,是最合理的判断。


    IP属地:福建2楼2023-02-12 02:58
    收起回复
        接下来,验证这个日期是否正确。
        根据以下文献记载:
        《路史・黄帝纪》:「(黄帝)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王承填而土行,故色尚黄,而天下号之黄帝。」
        《佛祖历代通载》:「太史公史记称,黄帝三十八年,命风后定甲子。」
        黄帝37年时,打败蚩尤,并且称帝,是为黄帝。
        黄帝38年时,定下六十甲子,以此制作黄帝历,该年为黄帝历1年,即甲子年。
        又根据以下文献记载:
        《今本竹书纪年》:「(黄帝)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资治通鉴外纪》:「黄帝元年丁亥。」
        黄帝1年,黄帝即位,该年为丁亥年。
        如果黄帝在38年制定历法,该年为甲子年,往回推37年,时间刚好是丁亥年。
        有人问,为什么黄帝不把称帝的那年,定为黄帝历1年,而要沿用即位的年份呢?参考秦朝,嬴政即位26年,统一中国后称帝时,改元为始皇帝26年,前面年号也沿用为始皇帝,没有因为称帝而把当年改为始皇帝元年。刘邦即位和称帝时,也是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黄帝当时也是同样的情况。
        再根据以下文献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从黄帝到夏禹,历经30世。这个说法跟“五”帝对不上,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一个概念,五帝的在位时间都很长,例如:轩辕氏黄帝在位100年、高阳氏帝颛顼在位78年、高辛氏帝喾在位63年、陶唐氏帝尧在位100年、有虞氏帝舜在位50年。上古时期,古人的生活、饮食、医疗环境,各方面都没有现在发达,不可能在位长达100年之久,即使是现代人也不可能,合理的解释是,所谓的轩辕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而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都是部落首领的尊称,并非人名,称号可以世代相承,因此才会有在位达上百年的情况,理解这个概念,才能明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五帝是部落首领的称号后,就可以继续验证下去,已知黄帝历的历元是西元前2517年,当时是黄帝38年甲子,往回推37年为西元前2554年,即黄帝元年丁亥。根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夏禹即位是西元前1989年。从黄帝到夏禹即位,再扣掉夏禹即位前,守丧3年,合计共562年,历经30世,平均在位18.73年。对比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西汉11位皇帝,平均在位19.2年。东汉13位皇帝,平均在位15.8年。唐朝21位皇帝,平均在位14.8年。北宋9位皇帝,平均在位19.6年。南宋9位皇帝,平均在位18年。大明16位皇帝,平均在位18.3年。大清12位皇帝,平均在位25.4年。由此可见,五帝时期,平均在位18.73年,实属正常范围。如果黄帝历的历元在更久的年代,拉长了平均在位时间,反而不合理。
        以上,即为用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得出黄帝历的历元,为西元前2517年01月03日,虽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却是根据现有条件,个人认为最合理的年份。


      IP属地:福建3楼2023-02-12 02:58
      回复


        IP属地:福建4楼2023-02-12 02:58
        收起回复
          关于西元前2697年:
            清末时期,曾短暂使用过黄帝纪元,时间为西元前2698年,但这个时间点很奇怪,因为该年为癸亥年,隔年才是甲子年,所以不明白有什么根据?也由于考证不严谨,仅用了2个多月即废除。

          关于西元前4377年:
            有人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的这段话,得出黄帝历的历元为西元前4377年,这里有很大的问题。
            其一:《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这段话,是公孙卿说的,而公孙卿是一位常年忽悠汉武帝的江湖术士。
            其二:「是岁己酉」除了可以解释为该年己酉日外,也可以解释为该年己酉年,怎么确定己酉指的是年份还是日期?
            其三:朔月和冬至重合的日期非常少,正常是每年29.53分之1的几率出现一次,所以不会出现「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的情况。公孙卿本身说的话有漏洞,以此求证黄帝历的历元,并不合适。


          IP属地:福建5楼2023-02-14 11:51
          回复